分支机构
雕塑专业委员会 >
雕塑 | “传承·创新” 2022年 春季沙龙雕塑艺术作品网展(第三期)
时间:2022-03-17      来源: 中国工艺美术学会       浏览量:33      分享:



 “传承·创新” 
2022年春季沙龙雕塑艺术
作品网展(第三期)


主办单位:中国工艺美术学会雕塑专业委员会


承办单位:我形我塑

支持单位:山西宇达青铜文化艺术股份有限公司

 

总策划:孙伟

策划委员会(按年龄排序):

宋伟光、孙伟、蒋铁骊、吴永平、董书兵、仲马、张松涛、刘红立、李惠东、谭勋、郅敏、陈晓春、宿志鹏

组织委员会(按年龄排序):

马天羽、印洪、韩文华、宿志鹏、刘巍、柳青、程辰、刘瑞昭、孙菁

 

艺术总监:宿志鹏

策展人:付孝勇



文化自信,传承与创新

文 / 孙伟(中国工艺美术学会雕塑委员会会长)


由中国工艺美术学会雕塑专业委员会主办,我形我塑承办的“传承·创新”2022年春季沙龙雕塑艺术作品网展的征稿活动圆满结束,共收到来自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天津、重庆等全国120多个城市1000余件的来稿,将精选300余件入选作品参加本次网展。


传承与创新,无疑是其中最受观众与艺术家自身关注的问题之一。征集作品中,将玉与文字进行融合,实现古典意象当代性转译的作品《百家姓系列之周吴郑王》(钱亮),以榫卯的构造形式,将木与陶这两种传统材料组合的作品《陶木结构——中国窗系列》(何镇海),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作品《黄土地的儿子》(石村),为时代发声为历史塑像的作品《战疫》(赵秀),以钢的材料视觉化长征路线图的装置作品《转折》(王世朋)……都可见艺术家在传承与创新命题上运转的匠心。新的内容,渗入传统的形式,从细微处逐渐改造这种形式,使之与当代融合,表现时代主题,展示文化自信,征集中的不少作品都是可资分析的样卷。


传承不是唯古是从,创新也不是无源之水。文化自信必然包括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转化创新。传统与现代、普及与提高、学习与消化、继承与发展,须相得益彰、互补互证。此次征集,正是放眼以中青年艺术家为主体的中国雕塑领域的多元创造。新时期的中国雕塑将日常生活经验与大众媒介融入雕塑创作,多元的形式语言与观念创新在变换的展示空间中为雕塑艺术建构了多重阐释维度,拓展了雕塑本体的内涵。如今新一代的雕塑艺术家们,以强大的文化自信,以“传承与创新”的理想,集聚起面对现实、反映现实、回应现实的精神力量,对于过去的具象、抽象争论不再纠结,而是更加重视运用多元的手段,以真诚的创作理念来传达思想、观念与情感,成为走向世界、通行世界、浸润世界的艺术语言。


当前,中国艺术的发展正处于前所未遇的波澜壮阔之大时代。这种大时代的巨浪,将创造无限生机、无限可能,从而成为艺术推陈出新、化茧成蝶的千载之机。并不是每一个艺术家都能有幸亲历这样一个伟大的时代,我们能够努力的就是,抓住机遇,将时代创造的无限可能化为艺术创新的不竭动力,让中华文明同世界各国人民创造的丰富多彩的文明一道,为人类提供正确的精神指引和强大的精神动力。


作品展示



蔺宝钢-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和合天下》

100×40×40cm-玻璃钢-2019年

作品说明:和合天下,反映秦始皇一统六国实现中国大一统。从此,中国走向统一复兴之路。也预示中国当下富裕强盛之寓言。


蔺宝钢-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和合天下》

1000×700×30cm-石材-2019年

作品说明:该雕塑反陕北风情!体现春节期间人们喜吹唢呐欢庆迎春的的场景故取名为唢呐声声。展现人民生活富裕、心情愉悦。


钱云可-中国美术学院

《和合二仙》

200×100×50cm-松木-2021年


作品说明:和合二仙”象征家庭和合,婚姻美满”,在民间有固定的样式。本创作再现“和合二仙”原型——唐代诗僧寒山、拾得的人物形象,希望在传统程式化的民间木雕形象上有所突破,在学院雕塑审美的基础上,强化木雕语言,创造出别具一格的“和合二仙”艺术形象。


宿志鹏-清华大学

《键盘江湖—门神》

90×50×20cm×2-光敏树脂-2020年

作品说明:作者开始构思作品的初衷只是出于对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之间冲突的好奇,因此,“键盘”和“武力”成为我作品构建的两个主题要素。但创作过程中,随着造型不断的具体,细节不断的推敲,作品逻辑的完善又增加了“防毒面具”的元素,形成了现在的面貌。作品完成还没有来得及正式面世遇到了新冠疫情,在这样的背景下,无论如何再看待作品的意义都开始偏离了最初的构思。换句话说,“时机”参与到了这次创作中去,共同完成了这件作品。


易乐平、陈漓-武汉理工大学

《玉壶冰心》

86×56×26cm-纸浆综合材料-2018年

作品说明:百年前,烟雨南湖,有一盏灯照亮,开启了中国革命的新篇章。百年后,重塑经典,传写红船精神,展现出伟大复兴的新时代。作品《一盏明灯》,采用写意的手法,剪影的人物,还原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从上海法租界移往嘉兴南湖画舫继续会议的历史事件。中共一大的召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的正式成立,犹如一盏明灯从嘉兴南湖点亮,照亮中国革命的前程。


方昕-陕西省雕塑院

《岸》

60×57.5×29cm-青铜-2019年


作品说明:人生如一段旅程,此岸亦彼岸,我们从何处来到何处去,唯沉下心来去体悟。


陈栓柱-内蒙古师范大学

《达那巴拉-重逢》

113×60×20cm-树脂-2021年

作品说明:动荡的年代分别几年的恋人偶遇在村口的水井旁,再次重逢时已是物是人非了。雕塑通过碑体式的两个人物喻义着不可弥合的现实状况,无奈的情绪中展现出人生的悲凉感受。


郭兵要、李品-安徽师范大学

《六尺巷NO.6》

70×20×36cm-铸铜-2021年

作品说明:以安徽省桐城市六尺巷形成之后故事切入,“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以徽州砖雕、大黄梅与科技结合的方式来表现“为政以德,修己安人”、修其心治其身,而后可以为政于天下,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宋晓梅-天津泥人张彩塑工作室

《花非花》

68×44×35cm-不锈钢-2020年

作品说明:作品创意源于唐诗意蕴《花非花》诗中浪漫而朦胧,表达了对生活中曾存在过而又消逝了的美好与青春的追念和惋惜之情。体现了对生命幻灭瞬间流逝,对华丽绚烂朝夕变化不可把握的感悟。


刘馨潞-西安美术学院

《甘州麋潞》

80×30×30cm-铜-2020年


作品说明:丝绸之路繁衍生息着多民族的中华儿女。多民族交流与共生,人与自然相立相融,历史的兴盛衰亡,命运的流散际会,自然的枯落荣生在这里演绎着西部独有的画卷。甘州麋潞是丝绸之路上只有语言没有文字的裕固族口口相传的神话故事中的一例,体现了人与鹿、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付孝勇-三峡大学

《伟大的事业——陈独秀和李大钊》

45×45×20cm-红陶-2020年

作品说明:“南陈北李,相约建党”。作品用独特的雕塑语言,对他们的形象特征进行了概括和夸张,表现出了二位先驱坚韧顽强的精神,以及对共产主义的坚定信念。


钱正财-长沙师范学院

《姿态6》

150×60×25cm-陶瓷、木-2021年

作品说明:《饼干人》是符号化了的、处在当下生存状态中的“社会人”形象。社会阶层的分化,资源分配的严重不均,生存状态无序与不确定。在迷茫困惑中、在太多抉择的十字路口,试图走出新的“围城”。


涂志新-景德镇陶瓷学院

《可视的生命NO.1》

350×10×300cm-陶瓷、木-2021年


作品说明:涂志新长期关注生命这一宏观主题,探索陶瓷材料的独特属性与生命状态的内在统一关系,作品《可视的生命系列》将生命的律动状态转化成可触、可视的陶瓷雕塑作品,引发观者的共鸣和思考。


洪波-南京传媒学院

《桃园结义系列》

96×16×52cm-紫砂-2020年

作品说明:桃园结义系列》作品造型来源于中国京剧脸谱形象,整组雕塑采用几何化、扁平化处理手法,并充分汲取中国传统宗教造像语言和传统紫砂雕塑语言,造型简洁概括而又不失细节表现。作者尝试通过对紫砂泥料的选择,对人物特征的概括处理,对人物表情的细节刻画来表现不同人物的精神气质与人格魅力。


康强-郑州北地文化艺术交流策划有限公司

《机甲大圣》

210×78×98cm-树脂纳米喷镀-2021年

作品说明:齐天大圣是我国传统的英雄形象,深入人心家喻户晓,72变是他的重要特征。艺术当随时代,今天的孙悟空变身为现代科幻版的战士。作品借孙大圣的形象,将传统文化和未来科幻相结合,力在探索当下时尚中的审美特征。


罗家健-南京师范大学

《丝路古韵》

120×45×120cm-木、铁-2020年

作品说明:作品运用木材与铁结合,旨在利用当代表现手法再现敦煌画卷中的金刚力士形象,用火烧后的木头纹理表现年代的沉沦感,铁表现力士形象的刚硬,让人敬畏的形象。


周璇-东北师范大学

《背离》

55×56×15cm

作品说明:也称为不受约束的自由,就好比油在水中一样。在生活中我们的意识常常会出现这种潜意识游离状态。这种状态能够调动你潜意识深处的力量,甚至能够调动整个人的意念力,更甚而能够调动其他人的意念力的意识。雕塑以混沌状态的男女无意识地处在一种游离状态。寓意无论外界纷繁熙攘,芸芸众生渴望的一种不受约束的自由。




张瀛方-长春国际雕塑研究院

《东北往事--烟袋》

 207×150×170 cm-布、木头、铁-2013年

作品说明:作品讲述东北民俗文化,东北四大怪之一大姑娘抽烟袋。每到冬季大雪封门,很多活计干不了,老太太在炕头一坐,人手一个长杆的烟袋,几个人就东家长里家短的唠上半天。既是淳朴民生的体现,同时也是对历史的回顾。


李博-鲁迅美术学院

《南墙》

63×26×70cm-玻璃钢


作品说明:不撞南墙不回头


东霞-《京韵》

140×58×120cm-2021年

作品说明:对于中国传统戏曲文化,有着非常浓厚的兴趣,创作这件作品的初衷也是基于对戏曲服饰的喜欢,随着了解深入,发现其没落严重就想以这种直观的表达让大家感受到戏曲的魅力。


韩芳-西安美术学院

《新•老子出关》

70×30×65cm-树脂-2021年

作品说明:“老子出关”既代表东方,又代表着生机、自然之道,有着厚德载物、祥瑞之意的象征。


唐任华-广西艺术学院

《桃源寻梦系列》

258×150×220cm-树脂、金属、木-2021年

作品说明:“天真烂漫好容仪,楚楚衣裳无不宜”,桃花源自古以来是人们向往的生活环境,更是在如今竞争激烈的社会中作者所向往的田园生活。作品运用了汉代陶俑造型语言的特点来表现孩子“天真本然”的天性。作品《桃源寻梦》通过孩子来传达了作者内心世界的向往。

吴卓-安阳学院

《九九归一》

180×50×20cm-青铜-2021年


作品说明:作品描述的是一男人系列,包括弥勒佛,鲁智深,猪八戒,张飞,李逵,钟馗,关羽,汉钟离与铁拐李9位人物,他们来自于不同年代,存在于不同文学艺术作品中。但他们却有着相似的特征与品性。创作出相同的“宰相肚”形态统一进行表现。他们从各方走来,从九归一。


张志凌-广州志凌雕塑艺术设计有限公司

《都市风》

97×50×30cm-板金铆接-2020年

作品说明:运用铝板和铜板结合,通过锻造、铆接的手法,表现出一个都市少女。


张晓飞-西安美术学院

《搏克手》

86×45×60cm-铜-2021年



阳明、李波-上海商学院、上海思博职业技术学院

《众志成城》

100×30×45cm-树脂-2021年

作品说明:作品呈现的是疫情期间防疫人员运送物资的场景,表达的是一种坚定的信念,一种坚信万众一心必会战胜疫情的信念,传达的是一种精神,一种无坚不摧、无往不胜的抗疫精神。


杨杰-昆明城市学院

《春风已经苏醒》
30×25×100cm-木-2021年

作品说明:在疫情时代下,作品以木雕的形式塑造了一名少女的沉思之态,春鸟的停驻打断其思绪,她缓缓苏醒。该作品通过人物与动物的结合塑造了春天将至的意象,以此唤起观众对春天和美好生活的想象与期盼。


李颖-北京服装学院

《以梦为马》

115×45×75cm-树脂-2012年

作品说明:《以梦为马》是心灵的港湾,是每个人情感的栖息之地,是坚定的勇气,是向往美好的不懈努力


王莹-天津美术学院

《影》

42×50×62cm-玻璃钢-2021年

作品说明(100字以内): 火烈鸟的元素去体现当今年轻人在生活中压力大的状态。火烈鸟除了寓意爱情之外,隐喻是自由且不灭的意志。现代年轻人像火烈鸟一样向往自由的生活以及追求完美。但成人的世界有太多无奈且压力过大。因此火烈鸟的激情向上与颓废的女孩形成了对比和反差。火烈鸟与女孩相反的朝向,火烈鸟从女孩的身体划过也暗含了现代年轻人与自由热烈的生活越来越远。女孩选择了单色而火烈鸟的色彩热情活泼已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朱涛-西南民族大学

《扶摇残梦记》

40×100×30cm-金属焊接-2021年

作品说明:“扶摇”是道家故事中的不朽神树、是西域飞仙起舞的婀娜多姿、是个体昂扬向上的精神追求。作品采用了金属硬质材料,与“轻盈”的固有印象形成一次对比。有意识的去掉了手小臂部分,突出“拙”而舞感觉,形成“残梦”意象,强调迎难而上的精神追求。


林镜清-南京师范大学

《望》

78×26×21cm-玻璃钢着色-2021年

作品说明:眼,看得到众生却看不到他们的心。作品中虽无双眼,却盼望抬头望着无边的天际。是否他的眼中就只有一片黑暗?不尽然,因为用心感受才是看清世间万物本质的唯一方法。


张瑞娇-安徽师范大学

《进城》

尺寸可变-陶-2020年

作品说明:自改革开放以来,工业化、城市化高速发展,泥墙瓦房变为高楼大厦,这史诗般的壮阔通途离不开一个特殊的群体——农民工,他们是城市发展的主力军,为实现中国改革开放的宏伟篇章添砖加瓦。他们是普通的群体,为了将自己对生活的美好期望赋予国家的改革开放中,但时代的飞速发展,并没有留给这群人什么,奋斗半生,他们默默承受着一切,饱受岁月的洗礼,在挣扎中逆向而生,他们的脸庞便是他们最坚硬的证明。



END

你知道你的Internet Explorer是过时了吗?

为了得到我们网站最好的体验效果,我们建议您升级到最新版本的Internet Explorer或选择另一个web浏览器.一个列表最流行的web浏览器在下面可以找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