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工艺50人论坛”2023世界峰会于2023年10月27日—28日,在温州市空港万豪酒店隆重举行。来自世界六大洲的手工艺界大咖,齐聚盛会、开坛论道、碰撞思想,奉献智库观点、发表学术洞见、达成理论共识。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陶瓷艺术设计系主任白明,在主题论坛“设计赋能、创造价值”中,围绕“瓷”“漆”“石”三种传统物质材料开题致辞。
我的开题内容在会议主题中已经说得非常清晰,它既是一个提问,但在我的眼里他也是答案,“设计赋能,创造价值”,本身它就是答案。但是这样已经提供了答案的一个主题,又如此的值得来自世界各地的手工艺人、研究学者的共同参与,那就说明在信息化时代,如何理解这样一个有答案的结果,是有诸多的层面和不同的角度,我认为这些不同的角度,就类似于折光,它是多彩的、多元的,我愿意借这样一个开题,从我的个人体会谈一点感想。
我准备从三种物质,来谈我对“设计赋能、创造价值”的感想。
首先,设计赋能与创造价值,如果在中国要找一个品牌式的认知的物质和艺术形式,那就是瓷。陶瓷伴随着人类文明史从最远古走到了今天,并且伴随着各个民族各个大洲共同的走到今天,把无数的智慧和激情,时间与陪伴,发明和激励成就了一种艺术形式,那就是瓷。
从东汉直到上个世纪的18世纪,西方用了1700多年的历史,才做到了像中国一样的硬质瓷的这样一个成果。我们从彩陶时期,直到今天,我们可以用哪些词来形容各个时代的贡献呢?我们会说彩陶、秦砖、汉罐、唐三彩,然后是汝窑、钧瓷,中国为世界贡献了无数的窑口,无数的窑口到今天的每一个小小的窑口都可以写成巨著。而且他们自从发明以后,不仅改变了我们华夏之地的人的生活品质,向着更加礼仪更加具有生活便捷和审美提升的方向发展,也引领了世界。对待手工艺,对待器物。对待器物与人的生活之间的非常大的引领的作用,以至于西方把中国随着人类的发展史而培养出来的,符合每个时代创造精髓的有代表性意义的中国的瓷,以中国的国名而代之,这是一个非常独有的,世界文明史上都独有的一个名词,竟然是一个伟大的国家的国名,是一个艺术形式。
可见手艺的发展是怎样的,以我们的文脉、文化、情感、审美、习俗融为一体,血肉不可分割。……我们再往前推,一定会觉得我们所有的奉献都是微小的一个时代的叠加,但是这种不同的叠加就形成了审美精神的共同认知。我们如果是从一个品牌发展来讲,他就是从品牌的商业价值,通过交流,然后慢慢形成文化价值,然后积淀的文化价值才形成了精神价值和国家的价值。我们由此可以从一个瓷,看到中国在实践着设计赋能和创造价值的路上,在远古的时候,我们的先民并没有今天这样的“设计”词语,但是他是不约而同的朝着这样的一个规律和我们学科认知里面的方向不谋而合的走到了今天,并成为了国家的代名词。
第二个材料是漆, 在中国漆的发现远早于瓷器的出现,自唐代传到日本之后,在日本的异国他乡生根发芽,慢慢的日本人从这个漆里面认知到了更加独特的符合他们生存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工艺精神及需求的某些元素进入了他们的日常细节之中。然后把漆艺推进到了日本生活的各个层面和阶层,从礼仪到平凡的习俗,从生活的细节到生活方式的装饰,甚至是用到他们重要的国礼性的仪式场合里。
现在漆在中国我们把它叫大漆,把它叫做中国传统的传承的手工艺里一个非常重要的类别。但是在国际上漆却有另外一个代名词——日本,在西方,日本才是漆的国度。这里面就会让我们带来另外一个思考,人类文明史无论是源自于哪里,或者是说发展于哪里,它总会由于人类共同的认知和情感归属找到他们发展的不同的路径。所以从日本成为漆的这个代名词,我们就可以看到中国对世界在文化交流上的贡献。
这已经成为互鉴文明的一个最伟大的缩影。虽然我们许多人觉得应该还原中国是漆的国家,而不应该叫日本。但我反而是觉得这恰恰是我们值得从过去来看未来的角度,文明互鉴和交流,之所以需要通过一种材质,一种形式来进行传递,说明物质和设计语言有超源于文字的功能,我们用文字进行交流,恐怕不容易达到真正润物无声的价值,反而是一个形态,一个艺术品,一个物质,通过视觉就进入心灵。我们发现并形成的艺术形式在别的国家开花结果不也是交流的意义所在吗?所有的语言在视觉面前都变得“无足轻重”,是艺术所传递的人的精神,人对物质、对工艺的认知,感动人,它才成为世界追求的一种艺术是范式。
第三个材料是石,浙江有个地方叫青田,它是著名的青田石的产地。我认识一个老工艺美术师倪东方先生。在他还健在的时候,跟他进行过一次长聊,他领着我看他的博物馆,我看了他的所有的作品总共几百件,那技术的精湛无以复加。如果我们把眼睛沉浸在他对石刻的工艺的精湛里,你会叹为天人,巧夺天工,不过如此。但是看完了展览,我问倪老一个话题,我说你一辈子做手工,你热爱青田的石头,你从石雕里面或者你的一生的工艺品里面,你认为你最满意的一件作品,或者说你最大的感受是什么?他领着我去看了他一件作品,叫睡美人,那是一块天然的“黄金耀”石,唯一一件他基本上没有雕刻的作品。然后我就又问他,为什么将一个没有雕刻的作品认为是你一生最重要的作品。他说这是他的无为之雕。他这句话震撼到我,因为我们这些人也在实践着这样共同的创造之路,我们从出生到成长,不断的学习,不断的锤炼自己的手艺,从不会到会到熟练到登峰造极,然后你就发现我们处在技术熟练的习惯之中而不可自拔,我们无法离开自己的手艺的惯性动作,生理动作,由此我们的审美也就固化在惯性的审美之中,也得不到新鲜的营养和开拓,但是人类往前走的最大动力又是什么呢?其实是螺旋式的上升。倪老先生的得意之作恰恰是一种升华了的“设计”心得,而不是单纯的工艺,老先生说他用一生穷尽技艺,但直到老年才发现:技术只是他认识石头的一个途径,我觉得这非常有哲学道理。
我今天作为这一次主题讲座的开题,我说的三个材质其实都是传统的,这非常不符合我在大家心目中的身份。因为我在中国和我的同行之中,特别是在传统陶瓷产区里面,他们没有把我和我的艺术,甚至我的观点和传统连在一起。其实我想借这个机会阐述我的观点,其实我所有自认为有一点手艺的全部的营养是来自于传统,但我不是一个唯传统论者,也不是唯西方论者。我认为东方与西方是在不同的领域都实践着人的共同情感,那就是对物质的认知不断深刻,不断的通过你的认知,将这样古老的材料如何诞生出一种新的审美和这个时代的认知同步。
我们会发现所有时代,我们说的那些经典的造型,经典的装饰,经典的发明,无一不是跟时代靠得很近,是创造而为的。所以我认为传统的精髓不是技艺精湛的固化,而是通过技艺精湛认识材料,从材料里面获得新生,并且所有的传统,如果不拥有自我更新能力的传统,早就不被我们看见了。
所以我们其实今天在谈传统,我们要回到传统诞生的当时,所有的经典的传统意识回到他出生地和时代,都是现代艺术,都是当代艺术。是因为我们今天回过去看它是传统,但是我更希望所有在座的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诠释设计与时代的关系,价值与文化品牌的关系,还有文化与精神与未来的关系,更重要的我们之所以大家齐聚一堂,在座的都各个领域的精英,为什么花费宝贵的时间和研究成果放在这样一个区域里,是因为我们对未来充满着更大的期望。
我们不仅是要讨论过去,更多是要借助于所有在座的精英们的智慧和启迪,让人们看到今天的传统,才是我们真正的研讨的价值和艺术发展的方向。我希望一切的手艺人,一切的工艺美术师、教育者、领导者在这个时代,更多的是激发大家重新认知手艺,物质、材料与未来与创造与文明史的关系,回到了这个点上,我们就会发现所谓的传统,所谓的西方,所谓的现代,所谓的交流和创造其实是一个源头,而我们看到的是不同的支流,每一条支流不管流的再怎么远,最终也归于大洋,我们又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