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论坛议题一:全球流变与文化构建
学术评议人:徐天进,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良渚博物院(良渚研究院)院长。
(一)从装饰工艺到外销艺术--日本南蛮漆器源流考述
发言人:李光耀,上海大学
“南蛮漆器”是一种具有独特域外风格特征的漆工艺形态。它产生于16世纪末葡萄牙人远离欧洲到达日本后的数十年间,约在1580年代至1630年代之间形成并盛行,其生产集中在17世纪上半叶的京都,主要通过定制生产、海上贸易等路径外销至欧洲,具有鲜明的工艺与图式特征。近年来,围绕“南蛮漆器”特征所展开的物质文化、漆文化全球传播和演变研究正在逐步兴起,其类型学梳理不仅反映出日本和西方的文化特征,还凸显了“南蛮漆器”在历史上的特殊性。基于此,本文以基督教在日本传播的时代为历史背景,通过艺术史和技术史的双重视角,一方面对葡萄牙、西班牙与意大利传教士的原始手稿与档案中有关漆器的零散记述进行译释、比对与考证,推测南蛮漆器的初步起源与发展路径;另一方面,在对比东亚漆工艺与物质文化的基础上,阐述和指出“南蛮漆器”的独特性、历史性及内在的多源性,进而搭建出“南蛮漆器”的历史脉络和概念范围,同时厘清其在全球物质文化交流中的多重面貌与内在逻辑。
(二)汉代丝路漆艺缩影——新疆出土漆梳篦考
发言人:李守相,陕西师范大学
新疆洛浦县山普拉墓地以及若羌县罗布泊北部两地出土的汉代漆梳篦是丝绸之路漆艺传播的重要实证。其漆料源自中原,木胎或源于西域本地,纹样呈现中原与西域艺术相交融特征:其纹样设计既延续中原的审美范式,又融入西域典型图案进行融合发展,体现丝路沿线工匠对异域纹样的吸收与再创造,实为丝路漆艺本土化实践的典型范例。同时,纹样布局受西域孔雀图腾、宗教艺术影响、环境湿度过低而未形成漆膜、以及矿物颜料比例较高,与汉代中原漆器图案精致、做工细密、完整漆膜的特征形成鲜明对比。汉代漆艺通过物资流动、技术迁移与文化对话,在新疆实现本土转化,成为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的微观缩影。
(三)哈布斯堡王朝里的广州外销漆器
发言人:陈景茵,复旦大学
本次报告聚焦18世纪广州外销描金漆器在神圣罗马帝国体系下的传播与使用情况,尤其考察其在哈布斯堡王朝主导的宫廷空间中的角色转变。通过对现存描金漆器实物与室内装饰空间的图像与结构分析,指出这类漆器最初作为贵族阶层定制的身份象征,逐步被纳入皇权仪式空间的视觉体系中,成为一种兼具政治、审美与功能属性的制度化装饰物。描金漆器作为广州外销工艺与欧洲王朝结构之间的媒介,其被接受、改造与重组的过程,反映出不同层级权力结构对“东方图像”的理解与利用方式。
(四)从“Canton”到“Canton”以外:17-19世纪广州外销漆器的产地分布
发言人:李晓思,上海大学
正如丁文父先生所言:“确定一种工艺的产地至少需要三方面的证据:制作遗址、器物铭文、文献记载”。但事实上,由于当时十三行的相关官方记载曾两度毁于大火之中,以及认为其外销漆器等工匠身份的低下,其制作与生产等为底层技术工而未对其重视等原因,导致有关其商铺、产地遗址以及官方资料的缺失。目前的研究大多数又以文献记载为主,虽近年来随着漆器铭文资料的发现,关于部分十三行周围的店铺位置逐渐被揭露出来,但关于部分行商、行外商人以及内陆商人进行漆器贸易的店铺以及制作工坊的具体位置仍缺乏整体视角的研究。因此,本文结合最新公布以及私人藏家所提供的漆器铭文,从而将铭文结合诸如东印度公司档案、外国商人日记、游者游记等文献资料。在对产地的进行梳理与归纳的基础上,根据这一时期的地图志进行一一对照,指出17世纪到19世纪在十三行及其周围附近漆器商铺与工坊的具体位置,进而延伸到其他地区的产地分布。
二、论坛议题二:器用之道与生存现状
学术评议人:张夫也,中国工艺美术学会学术委员会委员、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北海艺术设计学院设计艺术学院名誉院长。
(一)陕西当代漆艺的复苏--西安特种工艺美术厂
发言人:王蕴杰,陕西师范大学
西安特种工艺美术厂在20世纪中后期所形成的“特艺现象”,是陕西漆艺在计划经济与市场转型交织背景下实现复兴的重要个案。本文以“制度—空间—人才”为分析框架,梳理其在国家出口创汇战略与地方文化政策推动下的制度演进逻辑,揭示其如何通过政策扶持与市场导向实现专业化、规模化的工艺体系构建;其次,分析其以漆屏风为核心产品,依托“体验经济”与“生产景观化”的展示策略,构建出兼具经济功能与文化传播的空间形态;最后,探讨三次关键人才集结与“画匠融合”机制所带来的创新动力,推动题材拓展、美学风格演进。西安特种工艺美术厂不仅填补了陕西当代漆艺史的重要空白,展示了地方集体工艺企业在社会转型期的多重实践路径,也为理解传统工艺的文化再生、非遗保护与工艺体系转型提供了具有启发性的历史经验。
(二)剔犀漆器在室町时期日本茶道中的使用研究
发言人:李承燕,复旦大学
剔犀漆器是日本室町时代“唐物”中的重要门类,也是茶道仪式与空间美学构建的重要器物。本研究采取文献考证与实物分析相结合的方法,通过梳理《髹饰录》等中国工艺文献与《君台观左右帐记》、《佛日庵公物目录》等日本茶会记与名物记,厘清剔犀漆器的名实流变,并以京都国立博物馆、德川美术馆等馆藏文物为例,将传世剔犀器物与文献记载进行对照,揭示其在日本茶道实践中的具体功能与象征意义。研究发现,香盒、盆、天目台和食笼等剔犀漆器在室町时代日本茶道中的使用不仅关乎实用功能,更是茶人品味、经济实力与社会地位的体现;此外,剔犀工艺对日本“镰仓雕”也产生了影响,通过比较二者在工艺上的差异与传承关系,揭示了日本漆器艺术在吸收外来文化养分后,实现符合本土审美需求的创造性转化的文化演变路径。
(三)故宫博物院传统漆器修复技艺的历史传承--从清宫造办处到文保科技部
发言人:王凯飙,清华大学
故宫博物院的传统漆器修复技艺承袭了清代宫廷造办处的漆器制作与修复技艺,以传统漆器髹饰工艺作为核心技术,从故宫建院之初陈列部下设的修整组,到文物修复厂再到文保科技部,通过师父带徒弟的形式,将传统漆器修复技艺一代一代传延到现在。本文通过分析清代宫廷档案、故宫文书档案以及相关研究的文献资料,系统梳理了故宫漆器修复与复制技艺的传承脉络及传承谱系。并对故宫文保科技部现有的漆器文物保护修复的传承发展模式进行总结。希望对高校漆艺理论研究和非遗传承,以及博物馆漆器文物的保护与修复提供资料和理论依据。
(四)物语入器--以昔话为题的漆绘与漆器造型的研究
发言人:张扬,金泽美术工艺大学
我以漆器创作为研究方向。以中国传统故事中所蕴含、令我深受感动的信息为漆绘题材,借助漆器这一媒介,将“人性既脆弱又具有可变性”的世界观传达给当代社会,这正是我的创作主题。
为实现这一主题,我研究与参考具有故事性的中国画和波斯细密画的表现手法,既注重对人物形象的刻画,也重视装饰纹样在漆绘中的应用,以及其与器物造型的融合。同时,我注重依据题材塑造与之相呼应的漆器造型,使漆器造型与漆绘相互关联。此外,我并不将漆器仅仅视为实用器物,而是作为兼具艺术性与趣味性的表现媒介,通过提升漆绘的表现力与器物造型的融合,探索其中多层面的可能性。
(五)螺钿:传承千年的璀璨之光
发言人:刘幸运,金泽美术工艺大学
螺钿工艺作为一项承载千年文明的传统髹饰技艺,其起源可追溯至先秦时期,历经汉、唐、宋、明、清各代发展迭代,脉络清晰且不断成熟。在不同文化中呈现多样表现,形成丰富流派风格,跨文化比较可见其独特价值。该工艺拥有完整核心工艺体系,美学表达独具匠心,凭借螺钿随光线变幻的虹彩光泽,形成“螺钿映光,灿若星河”的独特美学表达,承载着古人对自然之美的极致诠释。然而,当代螺钿工艺面临传承困境,亟待破局。通过跨界融合案例实践与传承路径探索,螺钿工艺正实现当代创新与价值重构,为这一千年技艺注入新活力,对其文化解码与传承创新研究,具有重要的文化保护与发展意义。
三、论坛议题三:表现语言与当代转型
学术评议人:李超德,中国工艺美术学会学术委员会委员、苏州大学博物馆馆长、原苏州大学艺术学院院长。
(一)通过干漆造型探索多元生命力--以“诡异”性作品表现为核⼼
发言人:余丹璐,广岛市立大学
在日本美意识“幽玄”的基础上制作具有诡异氛围的干漆造型,以给予观赏者超越了传统漆艺作品的新印象,并再与其他领域相结合,去发现漆更深层次的意义。通过作品创作以及相关艺术文化史资料的研究,将病毒(生命与非生命),蛙(不死与再生),僵尸(破坏与复活)这三种主要元素紧密结合,以探求引起观赏者内心深处的,无意识的、不确定的、诡异、不安、害怕等心理活动。在结合贝壳,金/银粉,干漆粉等漆艺装饰材料后,用螺钿,莳绘和变涂等漆艺技法,表现诡异性的、多元化的生命力。并且,去展现一个奇幻、预测不可能的病毒宇宙,让“蛙僵尸”这一作品系列以僵尸的象征存在,永远的存续下去。
(二)漆问千年:人物主题性创作的技道困境与当代重构--从先秦漆绘到新范式漆画
发言人:黄东兴,景德镇陶瓷大学
数字时代的物性回归引发了对漆艺当代价值的深层追问,基于当代艺术的思考:大漆创作呈现出对工艺美术的重新体认,工艺作为融合性载体不仅革新了视觉与触觉体验,更推动题材范式成为美学理念、工艺体认与造型语言综合凝练的视觉典范,当代漆艺亟需在工艺、造型与美学体认中实现精神层面的构建与创造。本书以“人物主题性创作”为核心线索,贯穿从先秦漆绘到当代漆画的技道发展,突出“困境-重构-范式”的逻辑脉络,融合图像学、物质文化、哲学与美学等多维视角,旨在构建一部兼具学术深度与实践意义的人物漆画研究专著。通过传统漆绘不同时期人物主题性图像与技法的研究,结合当代漆画人物范式与表现风格的比较,深入漆艺与民族美术、文化内涵、美学范畴与精神文脉的关联,为当代漆画人物创作探寻新范式,并重塑传统精神与当代语境的民族美术体系,进而实现大漆艺术在媒介技艺、制作体认与绘画审美层面的有机统一。
(三)重彩与漆画的跨界融合探索--以福建渔女为例
发言人:林瑞香,福建师范大学
“以漆入画”时,我借漆的“物质性”拓展重彩:《梦回圣地》用蛤粉堆叠、分层罩染打破平面局限,《春风绿染》以大漆打底、矿物色铺陈显刚柔,蛋壳镶嵌还能让服饰成传递情感的“色谱”,同时也为漆画创作提供“材质叙事”反向思考。“以画入漆”则以重彩“写意精神”与“符号思维”反哺漆画:让漆画线条有情感流动,使地域符号升华为文化载体,重构渔女精神意境,还突破女性“被观赏”视角,不过融合中需警惕“材料霸权”,尊重两种艺术本体。作为福建创作者,我转译非遗元素,探索漆画当代性,期待共探漆艺新可能。
(四)木旋的现代造型表现研究
发言人:任金来,广岛市立大学
木旋作为古老工艺,起源虽未有定论,但在中国和日本等的亚洲国家,非洲以及欧洲等地均有遗迹,逐渐发展出以轴对称、同心性为特征的体系。它与陶艺拉坯机,金属车削相通,更因漆的保护作用在中日两国的出土木旋制品被广泛保存。历史上,木旋与漆艺紧密结合,成为漆器制作的基础,并在饮食、宗教、茶道、乐器等文化中发挥作用。从20世纪民艺运动开始,我们发现木旋等传统工艺被赋予了生活美学意义,但造型上仍显局限。角伟三郎作为前卫的漆艺家,他尝试突破传统,将木胎、石头与漆等素材进行自由组合,使木旋超越实用性,转向纯粹艺术性表达,强调人与自然、物质与存在的哲学思考。在此背景下,我的个人创作通过偏心旋削、擦漆技法,通过对器物叠置,蒸煮,或者与自然物进行结合等表现形式,想要去探索人工与自然、物质与存在,技艺与时间的相互作用关系,使木旋与漆成为承载东方哲学与生命循环象征的当代艺术语言。
(五)漆层的流动--由⼤漆的重层性引发的关于⼤漆⽴体造型创作的思考
发言人:张思艺,金泽美术工艺大学
漆立体是当下漆艺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漆立体,漆塑,等概念往往是以漆与雕塑结合等方式进行创作实践,具有显著的跨界特点。然而,除了这些常见的创作手法之外,基于漆材料本身出发的造型创作方式也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角度。日本工艺评论家金子贤治提出,通过“材料·技术·过程”与创作者在创作过程中相互反馈的互动,能够构建出一种既非传统工艺、也非纯艺术的全新工艺造型逻辑。基于这一视角,通过对大漆重层性的深入理解,从雕漆、蒟酱等技法中积累与消减的行为进行深入思考,打破内外、表里、装饰与造型的固有界限,形成具有流动感和过程性的全新漆艺造型语言。这也深化了对“漆自性”的探索,带来的属于漆艺的新表现语言。
四、论坛议题四:理论叙事与研究范式
学术评议人:胡玉康,陕西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原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第三届漆画艺委会委员。
(一)物质性与绘画性:漆画研究中的跨学科方法论探索
发言人:余慧娟,清华大学
在当代艺术实践与理论批评的激荡中,漆画艺术的物质性与绘画性在创作过程中的复杂交织,已成为一项值得深入探讨的核心议题。从传统漆艺的材料特质到现代漆画对媒介自觉的强调,再到当代语境下对图像结构的拆解与数字技术所带来的虚拟转向,漆画始终处于“物”与“绘”的张力之间。这种关系不仅关涉技法与材料的运用,更深刻塑造着漆画作为艺术形式的身份认知与美学边界。物质性指向漆艺独特的工艺承载与文化记忆,绘画性则涉及造型、构图、形式、色彩与笔触等视觉表达方式,二者在实践中的纠缠不断挑战并拓展着漆画的本体论与认识论维度。在此背景下,本课题旨在系统考察漆画艺术在历史演变与当代创新中“物”与“绘”的互动机制,揭示其如何通过材料语言和图像策略与造型绘画语言的融合,构建起具有当代意义的艺术表达。
(二)以器之名--中国古代漆器观的形成
发言人:吴胜杰,上海大学
古人的器物认知观念在东周时期发生了显著变化,“器”字前的限定语由功能和使用者为导向的动词(如“看器”、“食器”、“祭器”等),衍生出以材料、工艺和生产者为导向的名词或形容词(如“瓦器”、“陶器”、“木器”等),为“漆器”之名的产生奠定了基础。笔者从文献记载和考古发现两方面入手,讨论古人器物认知观念中“漆器”之名的产生和“漆器”观的形成过程,揭示古代漆工艺由髹饰他物到独立成器的发展历程,指出在魏晋之前,古人对漆的使用虽然绵延几千年,并在战国秦汉时期空前繁荣,但并未形成“漆器”的概念;在基于物质性的“漆器”之名产生之前,漆工艺只是作为一种或粘接、或涂装保护、或辅助成型、或装饰美化其他器物的、非物质性的实用手段而存在。
(三)彝族皮胎漆器研究
发言人:张耿亮,清华大学
根据“传统工艺的未来”、“本土知识与现代设计”等议题,将彝族皮胎漆器这一独特个案,提升至方法论与理论反思的层面。将其置于“文化-社会-技术”的交叉视野中,进行一次当代思辨。简要介绍其以皮为胎、生漆为媒的独特工艺,点明其与游牧、农耕文明交融的背景关联;展示酒具、马具、盔甲等皮胎漆器,说明其深度嵌入彝族社会生活;分析崇尚自然的典型纹样,论证其是彝族宇宙观、世界观的无文字可视化表达。引出彝族皮胎漆器的当代转化需要基于“理解”而非“挪用”。有别于当前部分设计实践中存在的“符号抽离”、“形式剥离”等现象,仅将其纹样作为装饰元素,却抽空了文化语境。彝族皮胎漆器为我们提供了一种“人与自然”、“技术与信仰”、“审美与生活”高度融合的范式,思考“技”与“道”、“物”与“人”、“传统”与“现代”的二元关系。彝族皮胎漆器的当代转化应建立在对纹样系统、造物哲学的理解之上。思考其材料、工艺、美学如何回应现代生活方式。探讨如何让研究反哺社区,让传承人成为创新主体。为我们思考全球语境下的本土文化价值提供智慧。
(四)媒介再造--后媒介视野下的漆艺创作策略与方法论探索
发言人:潘草原,西安美术学院
20世纪60年代以来,以格林伯格为代表的强调“媒介特殊性”(Medium-Specificity)的现代主义媒介观遭遇了来自实践和理论的双重困境。随着观念艺术、影像艺术等新艺术形式的大量涌现和媒介边界的瓦解,当代艺术进入了美国理论家罗莎琳·克劳斯提出的“后媒介状态”(Post-Medium Condition),这一状态也为诸多以特定物质支撑为基础的传统艺术门类的当代实践带来了新的课题。本发言通过引介罗莎琳·克劳斯对媒介的理论发展以及“媒介再造”(Reinventing the Medium)这一创作策略,探讨该理论框架在后媒介视野下应用于漆艺创作的可能性。发言将论证,大漆在当代社会的“过时性”,及其由物质基础与历史规约构成的复合系统,恰好为克劳斯的“技术支撑”(Technical Support)等关键概念提供了丰富的阐释空间。通过对相关理论的梳理与分析,本研究期望能为漆艺的当代创作实践与理论话语,提供一种有别于传统工艺学及形式主义分析的阐释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