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名师
欣赏 | 筋纹紫砂的韵律之美
时间:2021-11-24      来源: 中国工艺美术学会       浏览量:18      分享:

数百年来,人们对于这种源于自然的优美的“点线结合”“面体切割”的紫砂艺术有着强烈追求和推崇。手工艺人刻意求新,藏家和爱壶者推敲玩味,促进了“筋纹”效果与制作技巧日臻完美。


纵观紫砂艺术的古秀新苑,“筋纹”效果确以那壁立千仞的整肃,行云流水的从容,花枝摇曳的和顺,恰如其分的均等和吞吐自如的变化为紫砂艺术的发展和开拓起到了承上启下、推波助澜的作用。

朱泥十八瓣瓜棱壶

紫砂壶之筋纹器造型


所谓紫砂陶有得天独厚之优,应是指其原料细腻、可塑性强、器皿表面无釉,胎骨裸露。这些都为造型时线面的明暗、转折、过渡提供了有利条件,同时也为“筋纹效果”在砂器中得到充分发挥和运用的机会。


【明】时大彬《玉兰花瓣壶》


历代艺人顺乎自然地利用这美妙的线条及和谐的切割手法,把砂器整体的俯视面对称、均匀地分成若干等分,做到造型纹理清晰流畅,口盖准缝严密且四周“通转”。


筋纹器一开始便以它那不同凡响的表现形式,独立于紫砂艺海之中。

朱泥筋纹合菱壶

从明代董翰的菱花式壶,时大彬制十八瓣瓜棱壶;清代陈鸣远的南瓜壶,到近代王寅春的半菊壶、圆条壶,乃至当代艺人通过孜孜不倦的追求所创作出来的一件件更丰富、更精美的筋纹器。无不体现出其艺术魅力。

陈鸣远《南瓜壶》

王寅春《半菊壶》


由于紫砂筋纹器在处理线角的锐钝时所产生出来的光影效果,以及强烈的韵律和节奏感,可使欣赏者在触觉上得出一种有节有序、有缓有急的独特手感。

紫砂壶之筋纹器装饰

徐友泉《仿古盉形三足壶》


如果说筋纹器是紫砂艺术长河中的一泓清泉,那么筋纹装饰就是这一长河中随处可见的涟漪。


筋纹装饰这一艺术手法作为紫砂器造型中的细部处理,它的存在有利于几何形态的有机结合。在方、圆、梯形、三角形的形体变换、过渡、切割和堆砌中,避免僵化、呆板。

顾绍培《聚泉壶》


“聚泉”壶,从底部到口盖部的宽窄过渡,处理得如此自然,毫无雕琢之感,其神工源于筋纹装饰的合理运用。若与塑器结合,筋纹就表现为自由曲线,个性相对强烈。

“鱼化龙”壶

它与自然界的众多生态事物结合,淋漓尽致地刻划和表现行云流水、风松雨竹、走兽飞禽,使它们物化为无声的符,无彩的画。如清代邵大亨的“鱼化龙”壶,以及朱可心的“云龙”壶等。“风卷葵”壶的委婉曲折,流畅自然,无不体现筋纹装饰的神韵所在。

陈玉良《小风卷葵壶》


筋纹技巧实际上是陶瓷形体设计中的凹、凸、软、硬、线、角在紫砂艺术中的运用,而紫砂陶的特异功能为这些线、角的超常发挥提供了场所。它被整体运用而成“器”,被局部应用便成“饰”。

仿古如意  紫泥/朱泥

虽然这“器”与“饰”在紫砂艺术作品中,没有非常明确的界定,但总体而言,为“器”者:整体设计要求线条宽窄得体,线面转折明确,动态形象生动;


制作时对“角”“线”的处理要清晰,凹凸要相称,才会起到一种实体与空间互补的作用。

龙头一捆竹壶


如作壶,则要求口盖准缝,既严密又“通转”

筋纹器的通转是指按外型的等分,任意转换方向都能合缝,且与整体协调。如圆条壶,壶体壶盖的承接都是十八瓤,每瓤大小、宽窄一致,从任一角度合盖都能合缝,方显工艺质量。

为“饰”者,则要求服从作品的主调,线角处理明、暗、宽、窄、凹、凸、收、放、动、静无不为衬托主题、表现主题服务。通过严谨合理的装饰,使作品在饱满中更显丰腴、挺拔中又露雄健,“光而不呆”“花而不俗”,从而使作品的艺术感染效果更为强烈。

王寅春《梅花周盘》

紫砂艺术从开创至今,数百年历程是一部在制作技艺上不断提高,造型艺术上逐渐完善的交响曲。正如数个音符通过维妙的不同排列,会产生无数美妙的乐章一样,紫砂艺术也必然能在点、线、面、体等形态神奇的变化组合下,产生出更加美轮美奂的雅逸之品。




你知道你的Internet Explorer是过时了吗?

为了得到我们网站最好的体验效果,我们建议您升级到最新版本的Internet Explorer或选择另一个web浏览器.一个列表最流行的web浏览器在下面可以找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