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把把经过阳光亮晒过的油纸伞,散发着淡淡的桐油香味,远远看去,就像一朵朵盛开的牡丹,近看,那彩线虚虚实实,色彩斑斓,令人眼花缭乱,延荡出一些江南烟雨的诗意。
△油纸伞充满江南烟雨的诗意 图源/网络
西湖断桥,许仙白蛇,红伞为媒,情意绵绵……同伞风雨结佳话,代表“恩爱百年”。油纸,有子,有多子多福的期盼伞;以竹为骨,是“高节人相重,虚心世所知”……
明朝《天工开物》提到:
“凡糊雨伞与油扇,皆用小皮纸。”
沈括《梦溪笔谈》也提到:
“以新赤油伞,日中覆之”。
油纸伞所传承的,不只是一种技艺,而是温度、情感与关于烟雨江南的浪漫想象,是钢丝尼龙伞,永远无法给予我们的。
△古时红色油纸伞富含吉祥寓意 图源/网络
油纸伞,有许多美好的寓意,大红伞视为吉祥之伞。在古代,赴京赶考或做官上任的人,行囊里除了书本,随身一定要带一把红油纸伞,预祝路途平安,高中状元,仕途顺利。大红伞成为了保佑好人一生平安,化凶为吉的吉祥物,成为馈赠亲友的礼物。
花伞的图案寓意上也有颇多讲究,用于婚聘的油纸伞伞面画的是“龙凤程祥”“牛郎织女”“天仙配”,恭贺新生的宝宝,伞面是“二龙抢宝”“喜鹊闹梅”“仙女散花”,生日馈赠则是“百鸟朝凤”“不老松”“八仙过海”,青花八角伞以传统戏曲、胖娃娃为主打图案,年画似的油纸伞,给人耳目一新的感受。
△花伞的图案寓意丰富 图源/网络
油纸伞是世界上最早的伞。
相传春秋末年,中国古代著名木工师傅鲁班常在野外作业,其妻子便把竹子劈成细条,在细条上蒙上兽皮,样子像“亭子”,收拢如棍,张开如盖,这就是最早的雨伞。
纸出现以后,人们在伞纸上刷桐油用来防水的油纸伞,宋时称绿油纸伞。以后历代均有改进,有纸伞,油伞、蝙式伞,最后形成今天的大众用品,使用至今已1000多年,它是上至帝王下至匹夫家中必备的日常品。
据《益阳县志》记载:益阳唐宋时境内就有制伞作坊,“清代和民国时期,县内伞业兴旺“,县城对河的三里桥几乎家家做伞,一里多长的麻石小街有上百家伞铺、伞坊。
△1870年,北京郊区一位撑着油纸伞的男子 图源/网络
泸州生产制作油纸伞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明末清初,据《泸县志》记载:“泸制纸伞,颇为有名。城厢业此者二十余家。崇义分水岭亦多此业,而以分水岭所制为佳。”当时的分水岭主要生产贡伞,民间还无人使用,传说康熙皇帝喜欢书画,康熙皇帝还为泸州朝奉的油纸伞上作过画,题过词赏赐功臣。
泸州特有的满穿伞,就是当年进贡的贡伞,清朝中后期,泸州油纸伞从宫廷逐渐走向民间,颜色以红色为主,伞面绘有花鸟、人物、山水、风景,把美与实用性结合在一起,不论日晒雨淋,不破裂、不褪色、不变形,经久耐用。
△图案精美,做工精致的油纸伞 图源/网络
中国传统制伞工艺传承千年,云南、四川、江西、湖南、台湾等十几个地区各地制作工艺大同小异,却都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竹木纸胶各有当地特色。
功能也不尽相同,比如傣族油纸伞多用于丧葬,四川龙凤伞和台湾百子伞皆为新婚佳礼;古今也有差异,从前多素伞,现代多花伞,棉麻绳、尼龙绳取代头发绳,白乳胶取代柿子胶……但是坚持使用天然手工材料的手艺人,现已寥寥无几。
△四川油纸伞 图源/无用
油纸伞在唐朝传至日本、朝鲜,日本早期将油纸伞称为“唐伞”。后传至亚洲其他地区如越南、泰国、老挝等地后,又结合了当地的文化,有了各自的风格和名称。
△日本和式风格的伞 图源/网络
随着尼龙钢架伞的广泛应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油纸伞从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中逐渐退位,被视为中国传统工艺品,存在于博物馆、纪录片、非物质文化名录中。
如今,伞已经不再是传统意义上仅为遮风挡雨所用,随着国风兴起,油纸伞先是回到了汉服爱好者的日常生活中,继而偶尔出现在时尚大片中。
以竹木为伞骨、以纸为伞面,这样的组合能充满着浓浓的中国古代风骨。
△油纸伞成为汉服爱好者的挚爱 图源/网络
在过去,油纸伞作为传统雨具,制伞业自然成为了一项普遍的手工业。油纸伞以手工削制的竹条做伞架,以涂刷天然防水桐油的皮棉纸做伞面。传统的油纸伞的制作过程非常繁琐,全部依赖手工完成。
△刘伟学和汤薇的现代油纸伞作品 图源/时尚COSMO
意思是搬进来搬出去的环节不用算在内,手工制作完成一把伞,粗算起来也要七十二个工序。制作的繁琐程度,可见一斑。
△制作油纸伞大概需要七十二道工序 图源/网络
一般将制伞的工序大致分为三步:第一步削伞架,第二步裱伞面,第三步绘花。
削伞架
从材料开始就有讲究。伞骨一般精选上等竹木,将竹料锯成合适规格的竹筒,制伞师傅只选择光滑透亮的竹筒劈开做伞骨。
用于做伞骨的竹子直径至少不小于10公分,因为一把伞的所有伞骨必须是长在一根竹子上的,而且顺序不可以乱,只有竹节的位置统一,才能保证开伞收伞时伞骨同进同出的协调性。如此,一把伞也就更有生命感了。
伐下竹子之后,工人要用弯刀将竹子刨皮,之后杀青(晒青、煮青)。杀青之后将需要的伞骨一只只劈开,接着打眼、拼架、穿线,再串联伞柄与伞头。过程所要求的细致程度十分之高。
穿花线也马虎不了。一把满穿的油纸伞,需要用到5根花线,每根长7米,在线不打结的情况下,满穿的伞最少需要1个半小时。
裱伞面
是一门考究技术的活计。伞面选用拉力强的特制皮纸,一张张仔细地黏在伞骨之上,整个过程要求速度缓慢、精细接缝,并需不时捋平皱褶。
裱伞的技术每家都不一样,大致是一瓣一瓣地裱,即一个扇形一个扇形的接在一起,好的师傅裱出的伞几乎看不到接口。之所以如此隐蔽,除了裱工了得,也赖于特殊的粘合剂--柿子油。
除了手工技巧,气候也会影响纸面的平整,糊完的油纸伞并不能在阳光下暴晒,要在室内阴干。
绘花 刷油
古时的伞,讲究一点的都会绘伞。绘伞,更多用到的是视觉审美。制伞作坊中还有专业画师在伞面上绘画,为伞面进行最后的装饰。在专业画师的笔下,清幽高洁的菊花、灵动活跃的山鸟、姿态优雅的仕女,一幅幅意境优美的画作跃然伞面之上,一把把精美的油纸伞由此诞生。
刷油是做一把伞的灵魂,伞的防水性好不好,结实不结实,都与刷油紧密相关。评价一把油纸伞的好坏,首先要看伞的透亮度。越透的伞说明桐油的纯度越高,伞就越结实。
油纸伞,三个字,油为第一,油纸伞刷的油是桐油。桐油是油桐种子所榨取的油脂,有防水、防腐的作用。桐油,味道有点像松香,在道家文化中,桐油被视为驱邪避凶之物,野鬼游魂闻之会远遁。将桐油刷在皮棉纸伞面,防雨好,而且非常结实,有韧性。
从选竹到最后制成一把油纸伞,需要半个月的时间,期间需至少三个艳阳天,用来完成晒伞骨、上桐油等特定工序。油纸伞的制作流程中,除了劈伞骨可能可以用现代工具辅助,别的都要靠双手完成。还得考虑天气影响,阴雨天潮湿,伞面糊上后不易干,就会拖进度,甚至一把伞的工期得30天以上。
这样精心打磨出来的油纸伞挡阳遮雨、坚固耐用,一把好的油纸伞能用几十年。一把合格的油纸伞,接口应非常精细,让人撑开油纸伞感觉到伞面是完整的。
手绘图案和桐油石印是国内仅存的两项制作油纸伞的传统工艺,堪称中国民间伞艺的活化石。
一把看似很简单的油纸伞经过70多道工序后,终于呈现在我们面前,世人在感叹手工艺的神奇魔力之余,也不禁被传承人的匠心坚守所震撼。
△精心打磨出的油纸伞坚固耐用,能用几十年 图源/网络
没有一项老手艺不担心后继无人,纸伞也会为此焦虑,面对的是一个亘古难题:艺术和商业如何平衡?手工与效率如何兼顾?油纸伞是古董,又是一件商品,只有在不断地创新中,这项传统技艺才能生生不息地传承下去。
新的、现代化的手造纸伞,有油纸伞的古典韵味,又多了几分时尚的现代气息。
在我国传统手工艺领域,技艺通常是以家族传承、师徒相承等方式延续。言传身教、个人悟性以及经验积累是技艺向后代传承和流转过程中不可缺失的生命体认,油纸伞工艺亦然。
△“毕六福”油纸伞作品
2009年,“毕六福”油纸伞品牌正式创立。由此,泸州分水岭乡油纸伞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走上了法制化和正规化的道路。毕六福油纸伞的传统制作工艺从第一代传人许绍楷开创以来,历经到第六代传承人毕六福,一脉相传至今。
“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毕六福”油纸伞应是一个世界的品牌,是人类的文化遗产。
△“毕六福”油纸伞作为一个品牌享誉海外
△非遗传承人闻士善在抖音大火
现如今,通过互联网,油纸伞还以一个崭新的油纸伞形象进入了人们的生活中。对于传统工艺之美和传统文化之精,人们依然没有忘记,这个时代在努力,用不同的角度和面貌一点点传承着。沉睡的传统工艺在逐渐被唤醒,焕发新的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