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业融合文献述评
2003年10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2届大会通过了旨在保护以传统、口头表述、节庆礼仪、手工技能、音乐、舞蹈等为代表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尽管该《公约》直到2006年4月才正式生效,但学术界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和关注却已经跨越了从概念到实践的发展进程。随着人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 概念的深入认识,包括对乡村非遗保护的实践,早期对非遗二元分立式研究转而呈现更严谨的交叉研究与实证研究,研究内容涉及到非遗在旅游开发中的价值、非遗资源的旅游开发与评价、非遗资源开发路径、非遗保护与利益相关者等方面。这些相关研究都对非遗资源融入旅游业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也为非遗与旅游业深度融合奠定了理论基础。目前,学术界对非遗与旅游业融合的相关研讨主要围绕以下三个方面:
(一)非遗与旅游业融合的动力
非遗资源保护应当积极借助外力,主动搭乘文化旅游的“便车”。非遗资源从历史传承的角度看,对它的保护是第一要务,但对非遗资源合理开发利用也是非遗资源保护的重要内容。因此,非遗借助外力搭乘“便车”,走非遗与旅游业融合发展的道路,既可以有效延续非遗的存在与传承,也可以通过旅游业发展反哺非遗保护。非遗与旅游业融合的动力来自多方面,蔡寅春等(2016)的研究发现,非遗保护需求、旅游需求层次的提高、国家政策的支持、文化产业的发展、非遗旅游开发的成功经验是驱动非遗与旅游业融合的五大动力因素。刘敬华(2017)的研究则指出,我国民族地区非遗与旅游业深度融合的驱动力,既有外部拉动力,包括竞争环境激烈、技术更新换代、市场需求升级;还有内部推动力,包括产品层次、开发利用矛盾、价值特征 和文化载体。但是,不少研究者也担心乡村非遗不断的被商业化,尤其是乡村非遗在被转化为旅游消费体验产品的过程中,可能会丧失掉其存在的意义和真实性。顾金孚等(2008)认为,在非遗与旅游业的融合中,对民风、民俗等非遗的淡漠态度是其融合路上的“第一杀手”。明跃玲(2010)以湘西德夯苗寨为例,指出苗族民间技艺越来越世俗化、简单化以至舞台展演化,导致其仪式性遭到冲击,阻碍了非遗与旅游业的进一步融合。王巨山(2011)的研究则认为,非正常的旅游开发会破坏非遗的原真性和整体性,将人们追求“真民俗”的文化体验变成了“伪文化”的形式经历,形成两者融合的阻碍。
(二)非遗与旅游业融合的路径
总体上讲,非遗与旅游业融合并没有统一的模式,其路径选择还是应该因地制宜、灵活多样。因此,探寻适合非遗与旅游业融合的发展模式就显得格外重要。刘丽丽(2011)以北京郊区非遗与旅游业互为利用融合为 例,提出建立双方静态利用与活态利用相结合、观光利用与品牌塑造相结合、常态式利用与节庆式利用相结合、点状利用与带状利用相结合的融合方式。韩富贵(2011)基于西藏非遗资源与旅游开发的契合,提出建立专题展演模式、沿途文化生态保护区模式、主题公园模式、旅游纪念品开发模式等非遗与旅游业融合模式。肖元平等(2019)以贵州西江千户苗寨为例,提出通过以旅游开发为导向,以非遗活态传承为核心的市场驱动机制,助力非遗资源有效利用与传承“西江模式”,并使“西江模式”成为非遗旅游产业振兴的新模范。
(三) 非遗与旅游业融合的对策
非遗与旅游业融合发展要以振兴乡村文化和建立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为载体,因地施策、综合治理。田茂俊(2014)以湖南湘西州为例,总结了湘西十村非遗与旅游业融合的经验,这些经验包括整体性保护的 基本思路、部分传承人的职业化、乡村非遗的产业化经营等。侯玉霞等(2018)根据湖南省永州市江永县勾蓝瑶金寨非遗与旅游业融合的现状和特点,提出进一步强化民族文化教育培训、平衡利益分配、坚持文化创新、延伸品牌产业链等对策措施。金准(2019)的研究则认为,非遗和旅游业深度融合需要依托改革,提高非遗资源的利用效率;围绕旅游市场,提高消费者的旅游文化消费意愿;拓展非遗旅游业融合发展的边界,建立前沿拓展型的创新模式。
上述文献表明,学者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业融合问题的研究视野开阔,问题导向清晰。但是,既往多数文献仍局限于微观视角,对于区域性的非遗旅游融合问题,缺少从宏观产业融合视角对融合动力、融合路径,尤其是缺少对乡村非遗与旅游业融合的对策研究。本文拟在乡村振兴背景下结合文旅融合大趋势和产业融合理论,系统梳理乡村非遗与旅游业融合的动力机制、路径和对策,为推进乡村非遗旅游高质量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借鉴。
二.非遗与旅游业融合的动力机制
产业融合理论认为,非遗旅游融合就是非遗产业与旅游产业相互渗透、交叉,并逐步融为一体形成新产业的动态发展过程。那么,推动这一产业融合的动力是什么? 既有文献认为,对非遗与旅游业融合的动力集中于技术创新和政府对经济管制的放松。我们认为,非遗与旅游业融合的动力是多方面的,而且这些因素相互影响。根据产业融合的原理并结合非遗与旅游业的特点,我们构造了非遗与旅游业融合动力机制模型(如图1所示)。
(一)产业发展是非遗与旅游业融合的支持力
政府宏观政策有利于创设非遗与旅游业融合的发展环境。2009年12月,《国务院关于加快旅游业发展意见》(国发[2009]41号)首次将文化与旅游融合上升为国家战略性议题。此后,《关于促进文化和旅游结合发展的指导意见》《关于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的指导意见》《“十三五”旅游业发展规划》《关于促进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指导意见》《促进乡村旅游发展提质升级行动方案(2018年—2020年)》等文件进一步明确了非遗与旅游业融合的方向和重点。在相关政策支持下,非遗与旅游业融合在产业空间、业态发展、公共服务建设等方面得到了有效扩张,在资源、产品、市场等各“融点”上初步实现了非遗与旅游业的市场对接,从而加快了我国非遗与旅游业融合的推进速度。
乡村振兴战略全面提振了全域旅游的协调发展理念和模式,尤其是乡村旅游面临着从外延模式向内涵模式、观光模式向休闲模式、数量模式向质量模式转型升级的迫切要求。在非遗与旅游业融合的背景下,旅游业“吃、住、行、游、购、娱”等要素通过与各种类型非遗的融合,可以在空间上交互推动产业链的重构,而旅游企业利用非遗丰富的文化内涵,可以抓住产业价值链上更高的价值环节,增加产品附加值,提升旅游消费体验,优化产业发展格局,助力乡村振兴和区域协调发展。
(二) 市场需求是非遗与旅游业融合的驱动力
有研究表明,城乡居民旅游消费和人均可支配收入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加会导致旅游消费需求升级和多元化,在多元消费偏好和范围经济的驱动下,自然景观对旅游者的吸引力已经进入长尾阶段,旅游者在消费中更倾向于理性消费和体验消费,以及偏好文化内涵丰富的旅游产品。这从包含非遗元素的旅游产品和线路的不断涌现可以力证。同时,在移动互联网和电商平台的助力下,年轻一代的旅游消费群体已经成为非遗旅游产品消费的主力军,而各种非遗产品通过旅游场景塑造,又深度地触及和满足了年轻一代的旅游消费偏好。伴随着他们的消费偏好和情趣,非遗文创商品、旅游服务、娱乐活动等将按照市场的逻辑重构旅游产品体系。
多元化的旅游市场需求,改变了“走马观花”式的旅游消费习惯,代之而起的是“下马赏花”式的旅游休闲。非遗旅游融合顺应了旅游市场对旅游产品类型、产品质量和产品展现形式的需要,“非遗演艺+旅游”“非遗节庆+旅游”等非遗旅游产业化之后的新业态无疑将更好地满足旅游者文化体验的需求,从而倒逼旅游供给端向体验化、品质化方向发展。非遗与旅游融合形成的旅游产品,不仅具有层次丰富的体验感、内容精致的新颖感,而且创新重构新的文旅产业价值链,并加速促进非遗与旅游业的深度融合。
(三)技术升级是非遗与旅游业融合的创新力
以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5G为代表的信息技术,以及虚拟现实、全息投影、声光电、多媒体等为代表的展陈互动技术为旅游业的创新提供了新动能。同时,信息技术进一步扩大了非遗资源的范围和形式,让许多原本不方便产业化的非遗产品得以落地,实现非遗产品的商业化运营,让旅游者可以不受时空地域的限制,身临其境地感受丰富多彩的非遗文化,新技术的运用成为非遗旅游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另外,技术升级会带来非遗相关文化知识的溢出,这种溢出可以通过改变现有非遗产品的生产和技术特征,形成扩散效应和规模经济效应,降低非遗与旅游业融合过程中的交易成本,从而提升非遗旅游产品的生产效率。旅游企 业通过拥抱智慧化与科技化创新,可以增加高品质的旅游产品供给,满足新时代旅游市场的需求,掌握旅游市场的主动权,创新引领非遗旅游融合发展。
三.乡村非遗与旅游业融合的路径探索
非遗与旅游业融合的路径并没有统一的模式,但它们的融合发展却可以实现相关产业的相互渗透、彼此成就。乡村非遗与旅游业的融合主要是基于它们之间的相互渗透和对产业升级的需要。因此,对乡村非遗与旅游业融合路径的探索,既要充分考虑各类非遗的功能作用、特色、可融合度,同时还要考虑乡村文化建设、区位条件、景观资源禀赋和乡村经济支持系统。我们从资源、功能、技术、市场等四个方面,探索乡村非遗旅游的融合路径:
(一)资源融合
资源融合主要是指非遗资源以旅游资源的形式融入旅游业。针对乡村旅游优质资源不足和旅游需求日益多元化的矛盾,具有文化内涵优势的乡村非遗资源可以通过资源融合的路径融入旅游业。旅游资源利用的广泛性是非遗资源融入旅游业的重要依托,旅游资源引入非遗要素可以增加其吸引力,不同类型的非遗资源利用其原真性、独占性特点渗入不同区域、不同文化背景的市场人群,可以使旅游资源和旅游服务产品的外延和内涵得以不断拓展。
传统音乐、传统戏剧、传统舞蹈、曲艺等表演类非遗,可以通过展演等形式凸显旅游目的地或景区的特色,让游客体验当地独有的风土人情,丰富旅游活动的文化内涵,提高旅游活动的参与性。传统美术、传统医药、传统技艺类非遗资源可以通过技能开发将制作过程设计成操作性强的技艺学习过程,增加游客的消费体验,推动非遗资源旅游产品的品牌化运营,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文旅品牌。如,江西婺源县将非遗资源融入景区旅游项目,力推徽剧、傩舞等非遗项目在其境内的4A级以上景区常驻展演,有效地彰显了婺源旅游景区的地方特色,提升了婺源旅游的文化内涵,同时他们还将抬阁、地戏、灯彩等传统游艺活动融入旅游项目 中,推出了严田古樟民俗园、篁岭民俗文化村、茶马古道文化园等一系列文化展示体验类景点。再如,浙江东沙古渔镇通过非遗展演活动常态化、非遗店铺一体化、主题活动特色化、非遗联展品牌化等创意,将渔绳结、布袋木偶戏、渔民画等非遗项目常态化展示,通过游客海岛渔家体验互动,带动了具有古渔镇非遗印记的旅游产品销售,形成了非遗资源与旅游产业相互融合的产业发展格局。
(二)功能融合
非遗资源与旅游业都具有相似的经济功能和社会功能,充分利用这些功能并把这些功能作为融合两者的切入点,不仅能够凸显非遗资源与旅游业融合的产业优势,而且能够扩大两者的功能效益从而加速两者的功能融合。乡村非遗是传统乡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优秀的乡土文化有利于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和丰富乡村文化生活,可以为乡村治理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资源; 而乡村旅游则可以巩固精准扶贫的胜利成果,促进乡村振兴,推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非遗资源与旅游业的功能融合还将形成新型业态———非遗旅游。例如,贵州省西江千户苗寨以旅游开发为导向,以非遗活态传承为核心,在经济、文化、社会、脱贫等方面持续产生规模化红利,他们利用非遗资源助推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形成独特的非遗旅游扶贫“西江模式”。通过“西江模式”,社区居民直接或间接地参与了当地非遗资源的旅游开发,非遗旅游的“西江模式”不仅提升了当地苗族百姓的民族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在经济方面更是大幅度地提升了当地居民的可支配收入。2017年,西江千户苗寨居民人均收入达到22100元,是2007年的13倍。
(三)技术融合
技术融合是指在技术创新或管理创新的推动下,引入和学习相关技术,提升对非遗旅游资源的利用效率,通过非遗旅游与新技术、新管理的相互渗透,开发出新的旅游产品、创造出新的管理经验。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各地非遗旅游在项目开发、市场开拓、营销模式等领域都在尝试运用物联网、大数据、5G、人工智能等技术,实现线上线下的高度融合,打造服务体验的闭环。非遗旅游大数据生态链和“非遗+旅游+科技”新兴文旅业态的形成,引发了旅游业发展战略、产业格局的变革,同时高新技术在非遗旅游产业链的嵌入式应用,丰富了数字非遗旅游的创意与供给,使得非遗旅游产业技术创新生态系统日益完整清晰。例如,湖北省长阳土家族自治县非遗“撒叶儿嗬”祭祀舞蹈展演,就利用立体视频采集技术改变了传统的音频录制、视频采集等传播方式。他们选择“撒叶儿嗬”祭祀舞蹈表演动作规范的非遗传承人,并通过立体视频采集技术研究捕捉表演者的舞蹈动作,最终构建出沉浸式的VR三维全息影像并将表演者的舞蹈动作即时转化成3D影像,在虚拟现实装备中展现出完整的非遗“撒叶儿嗬”祭祀舞蹈表演。立体视频采集技术的运用,一方面颠覆了传统的“撒叶儿嗬”非遗传播形态,另一方面更加多元的非遗传承主体也带来了更新颖的非遗文化体验。
(四)市场融合
非遗与旅游业之间的资源融合、功能融合、技术融合均是市场选择的结果。市场融合模糊了非遗资源与旅游市场的边界,增强了市场之间的联系,并产生出良好的传导效应。市场融合主要是通过市场需求驱动,丰富原有产业附加功能和内涵,即延伸产业链,增强产业竞争力,继而形成新的产业体系。通过功能整合和价值提升,非遗与旅游的融合既可以使非遗资源获得新的市场空间,又可以开拓新的旅游市场,形成涵盖非遗产业和旅游产业核心价值的新价值链,释放更强的能量,取得“1+1 >2”的产业叠加效应。
市场融合的两种表现形式:其一,表现为以有竞争力的产品及品牌为融合要素,以产品竞争力提升、市场空间扩大、产品营销模式创新、非遗旅游品牌产生为融合成果。如,把非遗和节庆、演艺、研学体验结合在一起的非遗+节庆、非遗+演艺、非遗+研学等形式。四川省北川羌族自治县依托丰富的非遗禹羌文化资源,推出“大禹祭祀”“羌历新年”“沙朗节”等10余个民俗文化节庆品牌,每年吸引游客近100万人次。又如,湖南省凤凰县把苗歌、唢呐、苗鼓等非遗民间音乐元素打造展示湘西苗族迁徙与风情的《巫傩神歌》和《苗寨故事》等演艺项目,这两个演艺项目分别在一年和四年的演出时间内,创收2177万元和6239.35万元。再如,2017浙江省桐乡市结合研学旅游先后推出两家研学旅游乡镇、16家研学旅游推介点以及18位研学旅游导师,通过研学旅游形式,每年寒暑假都会吸引大批游客和中小学生到泰丰斋体验姑嫂饼的制作过程。
其二,表现为依托非遗创意产业园区、非遗特色小镇,以特色非遗资源带动文创、旅游、演艺、会展等领域的融合发展,构建“文、旅、商、产”一体化跨界度假区,形成完善的产业链和生态圈。如,陕西省袁家村以关中传统老建筑、老物件、老作坊等非遗所代表的关中民俗文化为内涵,以乡村生活为特色打造村景一体化体验基地,形成产业融合、相容共生、互补兼顾、层次递进的商业模式,袁家村的发展也被业界广泛赞誉为“田园综合体模式”。又如,贵州省丹寨县万达小镇,利用与万达集团合作的“企业包县整体脱贫”扶贫新模式,通过“大融合,小集聚”的高水平规划,以非遗文化为主要切入点(引入7个国家级非遗及16个省级非遗项目),以苗族文化为基础的演艺类、工艺类等互动项目为核心拉动力,集聚了旅游、商贸、养生等休闲娱乐业态(餐饮、酒店与民宿购物、娱乐、运动、展览、工艺体验、斗艺、演艺、观景、亲子摄影等多种业态),迅速打开了西南地区文化、非遗、养生旅游市场,开业四个月就吸引中外游客200多万人次。
作者简介:田磊,男,山东师范大学商学院讲师,经济学博士;张宗斌,男,山东师范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通讯作者);孙凤芝,女,山东师范大学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责任编辑:张书鹏
文章来源:非遗九条
上述文字和图片来源于网络,作者对该文字或图片权属若有争议,请联系我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