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交流
研究 | 吴燕:熔古铸今 守正创新——论新时代工艺美术创作与表达
时间:2025-08-25      来源: 中国工艺美术学会       浏览量:0      分享:

近年来,传统工艺美术存在诸多发展失衡的现象。一方面固守传统,墨守成规,缺乏创新;另一方面盲目创新,只在形式上进行了简单叠加,缺乏美感。在供需方面也有不平衡的表现。工艺创作要为大众服务,符合市场需求,不应曲高和寡或孤芳自赏,但也不能屈就市场,生产一些低俗品。这时创作出有时代感的工艺美术产品就十分难得。既要体现出工艺的精美,又要符合市场需要,抓住市场机遇,不断迎接挑战。

一、艺术创作现状,引发深度思考

纵观古今,遍览当代艺术创作,与古人的珍品比较,不得不发出“未曾超越”的感叹,这绝不只是我个人的观感,业内许多有造诣的工艺美术工作者也常发出此感叹。为何?奈何?是当代的技艺不如先人,还是创作中未曾排除杂念,回归本心?

‌中国美学强调和谐性,讲究天人合一,道法自然,无论是园林艺术还是美术创作,都是艺术者内心情感的表达,特别注重人与物、用与美、文与质等因素的相互关系,追求“和”与“宜”的理想境界,使得工艺美术呈现出高度的和谐统一‌艺术的。象征性则通过造型、体量、尺度、色彩或纹饰来象征性地表达伦理道德观念,这种象征不仅符合伦理规范,也赋予工艺美术品更深的文化内涵‌。灵动性体现在造型和装饰上,保持S形的结构范式,富有生命的韵律和循环不息的运动感,使得工艺美术品在规范严整中又显变化活跃‌。天趣性指重视材料的自然品质,强调“因材施艺”,尊重材料的规定性,使得工艺美术品具有自然天真、恬淡优雅的趣味和情致‌。工巧性则体现在对工艺的精益求精和重视,追求浑然天成和微穷奇绝的审美理想境界

因为从小喜爱美术,长大后恰好又从事与工艺美术相关的工作,二十余年来,笔者对艺术创作的热情有增无减。在多年的创作中,笔者自身的感悟是,工艺美术品的高雅取决于创作者自身的修养,在创作中一定要去除浮躁,遵从本心,不随波逐流,而更重要的是从传统沿袭中脱颖而出,推陈出新。“从心”出发,就是去掉烦琐的制式,回归内心质朴的追求,让每一个细节都源自内心;“从新”出发,则是保留中式的魂,注入时下的元素,用创新手法融合传统设计与现代生活。

没有情感的创作是空洞乏味的。因此,技艺固然重要,匠心、匠意在创作中才是首要。适度的装饰工艺会直接触动人心,过度的装饰工艺就是一味地在做表面文章。老子说“大巧若拙”“宁拙毋巧”。事实上,技艺精熟到不再拖泥带水,不再矫揉造作,大道至简,就是大巧

作为传统技艺的继承者与从业者,笔者主攻的方向为燕京八绝之花丝镶嵌工艺,花丝和镶嵌是两种技艺,既可以分别成活儿(行业内对手工制作的产品称为活儿),又可联合使用,两种工艺结合起来更是相得益彰,炫彩夺目。花丝镶嵌工艺在我国传统手工技艺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镶嵌工艺早于花丝工艺,始于商代。战国时期,工艺较为原始。汉代时,技艺较为成熟。至唐宋时期,出现短暂低谷。自元代始迅速发展。明清时期达到顶峰。

正如众多非遗工艺一样,人们对花丝镶嵌工艺的认知度并不算高。究其原因,一是因为工艺繁复,用料昂贵,古时多为皇家所用,百姓难得一见;二是其制作工艺学习过程漫长而枯燥,从学习到出师需要几年至十几年的时间,只有内心纯净以及意志坚定的人才能坚持。可喜的是,近年来,随着国家对传统非遗技艺的重视,非遗国礼频频亮相文化论坛,“大国工匠”的评选与技术交流、中国传统非遗技艺现场展演、非遗技艺进入校园、搭建工艺美术实训基地等一系列举措,使非遗技艺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得到了更好的发扬与传承。

二、艺术创作的创新性探索

在当今的市场环境下,工艺美术想要突破种种困境,在新时代获得新生,就要考虑从思维上创新和技术上改良。通过多年来对工艺的探索以及产品开发积累的经验,笔者认为工艺美术品在创新过程中要遵循艺术与市场的发展规律,创新既要体现出工艺的精美、时代的特征,还要符合当今市场需要,精准定位市场,研究销售路径,适时转变发展方向,才能谱写新时代的壮丽篇章。

(一)当代产品创作的开拓创新

在二十余年的创作中,笔者深信,一件优秀的作品设计者在创作中一定赋予了深厚的情感,同时这种情感一定能通过作品传递给受众。创作者要不断提高自我修养以及审美水平,不断学习,不断积蓄创作能量,用爱来创作,真心实意地将工艺美术当作人生的事业,才能取得成功

就现有的传统工艺美术作品来看,有创新、有内涵且具有时代感的作品不多,在造型、立意方面略显传统、老套,多数是延续上个时代的造型,更多的是简单地重复工巧,缺乏创新,难以触动人心。在这种情况下,勇于突破传统成了新时代工艺美术更迫切的需要。

审美创作的过程是任何科技比不了的在产品的构思阶段,首先从展现形式上思考,用何种材质、何种展现方式来体现,并且如何将作品用最美的方式展现出来。如在《瓶添富贵》(见图1)这套作品中,在创作之初就优先考虑的是大众接受度高的花瓶题材,对传统花瓶的制式进行了调整与创作,将花瓶创新为六边形的形式,手工花丝上面增添并结合了艳丽的银蓝点釉工艺。“瓶”与“凭”谐音,取其“添福添贵”的美好寓意,使传统的花瓶题材焕发出新的时代光彩。

图片

1.花丝摆件《瓶添富贵》 吴燕/作

(二)技术进步对当代设计的影响

作为科技智能时代的创作者,笔者一直在接受新事物,一直在探索新的创作形式。2022年,笔者创作的《醉美江南》套装(见图2),这是一套专为杭州亚运会嘉宾夫人定制礼品所设计的高端产品,套装内包括手包、胸针。首先,手绘出创意草稿,然后用电脑软件呈现出效果,电脑绘制更高效、更便捷,可以对不满意的地方进行快速调整。手包外形设计为典雅旗袍式收腰造型,突出女子的曲线美,运用北京花丝工艺的精致细腻、杭州丝绸苏绣工艺的温婉典雅,配以点蓝装饰流苏与蝴蝶胸针,淡雅唯美的色彩与烟雨蒙蒙的杭州美景相得益彰,尽显亚运之美、江南之美,凸显了东方美学。虽是传统工艺,却在表现方式上体现出了时代美感,该产品并不拘泥于传统的图案及元素,创新地将北京的花丝镶嵌工艺与江南的苏绣工艺完美结合。花丝镶嵌属于金属硬材质,丝绸属于软材质,将这两种材质结合是最大挑战,手包内部必须有框架支撑塑形。经过大胆突破与勇敢尝试,此作品最终完美呈现,被选为国家礼品。

图片

2.《醉美江南》套装 吴燕/作

(三)精准定位市场,把握时代脉搏

在传统制作中,花丝镶嵌因消耗较多的贵金属材料与人工成本,价格过高,再加上制作周期较长,在市场销售中不占优势。那么怎样才能突破瓶颈呢?笔者考虑先从材料的选择以及搭配比例上进行调整。花丝捧盒《好事成双》(见图3)的创作就体现了贵金属与其他材质结合的理念,运用了色彩美学的构成,中式的红与金给人以富贵、皇家的感受,局部运用花丝镶嵌工艺,大面积的材质和工艺则改为铜胎景泰蓝工艺,产生了意想不到的撞色效果,花丝的金与景泰蓝的红相得益彰,端庄大气,同时也节约了贵金属材料成本,两全其美。 

图片

3.花丝捧盒《好事成双》 吴燕/作

创作并不能孤芳自赏,需要符合大众的审美与需求,延续传统并加入创新思维,不断发现美、感知美,才能创作出成功的作品。中国自古就有祈福、盼福、惜福的传统,“福”文化源远流长。“葫”与“福”谐音,自古以来,葫芦寓意美好,葫芦的形象也深深融入老百姓的生活中。葫芦赏瓶《福中有福》(见图4)则受故宫木雕葫芦的启发,那件文物是由一整块木头雕刻而成,令人叫绝的是大葫芦里面能掏出很多个环环相扣的链条,上面布满小葫芦,技艺之绝,堪比天工葫芦题材在中国南北方都受人喜爱,市面上葫芦作品也不少,那如何出彩呢?笔者将葫芦的造型与展架融合为一个整体,同时结合花丝镶嵌和景泰蓝工艺,构思巧妙,与众不同。作品上总共一百个葫芦,环环相连,花丝部分的小葫芦则可以打开,装入香丸,具有实用功能。所有链条小葫芦均可纳入大葫芦中,寓意“纳福”,同时象征着富足美满、喜庆吉祥、枝繁叶茂。此作品在2024年第四届中国工艺美术博览会上获得“百鹤奖”。

图片

4.葫芦赏瓶《福中有福》 吴燕/作

结论

综上所述,只沿袭传统终会落伍,更不会担当起时代赋予工艺美术的责任。创作源于内心,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正是在这个奋进的新时代里,我们更应该有所为,肩负时代的责任,为工艺美术的传承贡献力量。站在未来的维度去审视当代的创作,思考我们为当代艺术奉献了什么。人类的延续需要不断思考、不断进步前行,社会的发展需要人类思考而不断赓续

作者简介:吴燕,北京市高级工艺美术师(副高),北京工艺美术大师(二级),研究方向:花丝镶嵌、景泰蓝。
责任编辑:张书鹏
文章来源:《天工》杂志

上述文字和图片来源于网络,作者对该文字或图片权属若有争议,请联系我会

你知道你的Internet Explorer是过时了吗?

为了得到我们网站最好的体验效果,我们建议您升级到最新版本的Internet Explorer或选择另一个web浏览器.一个列表最流行的web浏览器在下面可以找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