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交流
非遗| 段改芳:漫谈民间绣荷包
时间:2022-11-13      来源: 中国工艺美术学会       浏览量:459      分享:



荷包制作多以锦缎缝制,
采用各种刺绣、挑花、堆锦、
纳布、画绣、手绘等工艺,
尤以手工刺绣的荷包艺术价值最高。


 牡丹纹荷包

16.5 厘米 × 12.5 厘米


一、荷包的沿革


早在四五千年前,中国人就开始养蚕、缫丝。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养蚕、缫丝、织绸的国家。据《史记·五帝本纪》记载,发明养蚕的人是黄帝妃—元妃,即嫘祖。嫘祖被人们奉为“蚕神”。相传嫘祖的始居地在西陵,而西陵在今天的什么地方,至今未能确定。1926年,在山西省夏县尉郭乡西阴村,发现了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遗址,其中发掘出经人工割裂的半个蚕茧化石,为传说中的嫘祖养殖之蚕。
祭祀“蚕神”亦称“祀先蚕”“祈蚕桑”“亲蚕”。祭祀“蚕神”的仪式,多流行于中国的蚕乡,一般是在每年的春季举行。据古籍记载,汉代“祀先蚕”的仪式非常隆重,仪式过程十分繁缛。山西晋剧唱词中有:“四月里南风吹麦穗儿长,养蚕人至桑田采桑忙,喜的是桑叶肥,盼的是蚕儿长。”
北京北海公园内的先蚕坛,就是清朝皇后与后妃祭祀“先蚕”的场所。“祀先蚕”的仪式典型地反映了中华民族“男耕女织”的传统文化。在发明了蚕桑术之后,开始出现了描绘工艺,就是用原始的朱砂等颜料,在蚕帛织物上描绘出可以装饰祭祀品和服饰品的纹样。在骨针、铜针、骨织板、铜织板出现后,人类的原始缝纫和刺绣工艺孕育而生。随着丝绸的出现,刺绣工艺广泛应用在服装、配饰及各种日用品上,比如荷包。
荷包,亦称“香囊”“香袋儿”“香包”“香荷包”,古时称“帏”“锦囊”“荷囊”等。荷包产生的年代,尚未有确切断定。


 瓜瓞绵绵纹荷包

香包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传说为黄帝师的岐伯(今甘肃庆阳)人,尝百草,制药典,成为中华医药学的鼻祖。岐伯将多种有芳香气味的中草药装在丝织的袋中,让人们戴上,以祛邪洁身。中华医学最早的经典著作《黄帝内经》中就有关于香包的记载。
春秋战国时期,《诗经·大雅·公刘》中有“乃裹糇粮,于橐于囊”的记载。橐囊都是随身佩戴的口袋,是荷包的早期形式。《楚辞·离骚》中,荷包被称作“帏”。屈原《离骚》中有“扈江篱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江篱、辟芷、秋兰等均为香草;纫,乃连缀之意;佩即佩帏,指香包。诗句的意思是把装满香草的佩帏带在身上。这说明香包在战国时代已成为一种时尚饰物。
马王堆汉墓出土的丝织品中有饰花香囊、绣绩香囊和绣罗锦底香囊,香囊中还发现有茅香、桂皮、花椒、高良姜、杜衡、辛夷、佩兰、干姜等香药的遗存,是汉代香囊的重要实物佐证。
到汉魏时的繁钦《定情》诗中出现了“香囊”一词:“何以致拳拳,绾臂双金环;何以致殷勤,约指一双银;何以致区区,耳中双明珠;何以致叩叩,香囊系肘后。”
汉代《北堂书钞》卷一三六《曹瞒传》记载:“(曹)操性佻易,自佩小囊,以盛毛巾细物。”古代长篇叙事诗《孔雀东南飞》中有“红罗覆斗帐,四角垂青囊”的描述。
魏晋时期不论男女,身边都佩有囊,在囊上饰有兽头纹样,也称“兽头囊”。在山东沂南汉墓画像石上还可以看到:右腰革带垂下一虎头纹佩囊,佩囊比较大,还绣有花边。至南北朝时,佩囊制度正式确立,人们所佩的囊并非全用皮制,也有用丝织物做成的,但仍然沿用囊的名称。

莲花纹荷包(双面)
15.5 厘米 × 13 厘米

唐代称荷包为“荷囊”,即用来盛放零星细物的小袋。唐代妇女尤其喜欢佩戴荷囊。传说唐懿宗爱女同昌公主乘七宝步辇,四角缀五色锦荷囊,囊中贮辟邪香、瑞麟香、金凤香。
唐代许多少数民族都有佩戴荷囊的习俗,如敦煌壁画中唐第158窟的《各国王子举哀图》中能清楚地看到,有两个少数民族人物的腰上挂有荷囊。唐代画家阎立本《步辇图》中的吐蕃使者身上所佩带的荷囊,反映了当时的习俗。
宋代称荷包为“香袋儿”“香囊”。北宋诗人秦观的词《满庭芳》中有关于香囊的描述:“销魂!当此际,香囊暗解,罗带轻分,谩赢得,青楼薄幸名存。”
元代民间也流行佩戴荷囊,如敦煌壁画元代第332窟甬道的蒙古族供养人画像,前面二人腰部两侧便垂有荷囊。
明代著名的潮剧《香囊记》就是由香囊而引起的一出悲欢离合、曲折感人的故事。故事内容是:南宋开封府有张九成、张九思二兄弟,九成娶妻贞娘,结婚才半月,即奉母命带着兄弟九思进京赶考。后因战乱与兄弟、母亲、妻子离散,其信物“紫香囊”也因故丢失。历经种种磨难,凭借紫香囊,终于全家团圆。
明清时期,满族风俗在结婚时,女婿骑马至妇家,向岳父母叩拜,岳父母会赠荷包等物。流风所及,上至皇亲国戚,下至平民百姓,人人都喜爱荷包。据说乾隆孝贤纯皇后曾用鹿羔皮做成荷包送给皇帝,以示不忘本。《古玩指南续编》说:“无论贫富贵贱,三教九流,每届夏日无不佩戴香囊者……盖当时夏日如不佩戴香囊,宛如衣履不齐。”
清代荷包有大量实物传世,通常以丝织物做成,上施彩绣。清代男子一般在腰间挂有褡裢荷包、扇套荷包、鼻烟壶荷包、香囊等,既有装饰功能,又有实用价值。而妇女一般在衣襟处挂上一两件小型荷包,或者针线包。

戏曲人物纹荷包

在《红楼梦》一书中有生动的描述:第十九回描写宝玉到袭人家里造访,袭人忙不迭地招待,由荷包里取出两个梅花饼儿来,掀开手炉焚上香饼,盖好后,放在宝玉怀里。这里指的是香荷包,内放用香木面压成的香饼儿,放在炉内点燃后,一来驱寒,二来祛邪洁身。而在夏天,香囊里就盛放祛暑避瘟的香料。
荷包工艺精美,能充分显示妇女的心灵手巧,又香气宜人,特别适合用来达意传情,成为民间广泛流行的男女定情信物。
近代,民间称荷包为“绣荷包”。绣荷包小巧精致,色彩鲜艳,既是装饰品,又可作为礼物赠送别人。喜庆之时以荷包作为礼品馈赠亲朋好友,或为男女恋爱定情信物,或为奉祀神佛,或以盛装物品,至今仍在少数民族地区流行。


二、荷包在民俗中的应用

(一)荷包在婚俗中的应用
男女爱情是古今中外文艺创作的永恒题材。民间绣荷包的艺术创作中,常常用双鱼、交龙、双蝶来象征爱情,如莲花、梅花、牡丹、菊花寓意女性,穿莲的鱼、登梅的喜鹊、采蜜的蝴蝶便隐喻男性。
利用汉字谐音巧为比喻,如早生贵子(枣、花生、桂圆、莲子)、福在眼前(蝙蝠、铜钱)、封侯挂印(猴子、印章)等。祈求多子多孙、繁衍子嗣是人生的一大主题。多籽的葫芦、石榴、金瓜荷包,寓意“多子富贵”;鱼、青蛙多子,繁衍力很强,以“鱼钻莲”“莲生贵子”寓意家族兴旺,风格热烈、饱满、祥和、大气、旷达。
通常情况下,荷包由女子在闺中绣制,在小小荷包里编织着自己的梦想。湘西土家族、贵州苗族把香袋作为爱情的护身符,汉族与各地少数民族均有类似的习俗。
作为订亲信物的荷包,它的纹样多为寓意爱情的“并蒂莲”“蝶恋花”“鸳鸯戏水”“凤戏牡丹”等;或是以爱情故事为主题的戏剧内容,如《拾玉镯》《柜中缘》《梁山伯与祝英台》等。

鱼龙变化纹荷包

婚礼是人生的大典,荷包是必不可少的礼物。蒙古族婚礼中,一对新人在祭拜过火神后要进洞房,在进门时要举行赞颂荷包的仪式。新娘将亲手绣的荷包给男方,新郎的颂词人手拿荷包站在门前高唱颂词,颂词是即兴发挥,如:荷包像彩虹、阳光,像山川、绿地,像鱼和水一样亲密交融等。颂词唱毕,把荷包抛向空中,人们纷纷争抢,都想得到这吉祥之物,由此而将婚礼仪式推向高潮。
山西民间习俗,过门那天新娘腰带上要佩戴装小铜镜的圆形荷包(铜镜有避邪、同偕到老等寓意),还要佩戴一对龙凤荷包,内装用红纸包裹的冰糖块,当新人下轿后掏尽一个荷包中的糖块抛向众人,引得众人争抢。民间传言,小孩吃了“下轿喜糖”对换牙好,老人吃了“下轿喜糖”能晚掉牙等,另一个荷包中的糖块留给新人,预祝日后生活甜甜蜜蜜。
新娘子过门后,要见全家大小,见面礼中有亲手绣制的荷包、手帕、鞋垫等。送给长辈的荷包绣有“八仙庆寿”“麻姑献寿”,以祝老人长寿;送给小姑、小叔的荷包绣有《拾玉镯》《卖水》等戏剧内容,以盼他们早结连理;送给新郎的荷包要绣《余塘关》《穆柯寨》等内容,以盼夫妻白头偕老。
婚礼中的荷包内容多为寓意生殖繁衍的吉祥图案,借自然物的谐音或生态特征,表达对于子嗣的企盼、对性爱的祝福,如“石榴蝙蝠”寓意多子多福,“麒麟送子”寓意早生贵子,“莲生贵子”寓意多子富贵,“瓜瓞绵绵”寓意生命延续和子孙不断,“老鼠与葡萄”寓意多子等;象征男女性爱的有“鱼戏莲”“鱼钻莲”“游龙戏凤”“刘海戏金蟾”“鸳鸯戏水”等;表示喜庆祝福的有“龙凤呈祥”“喜上梅梢”“双喜临门”“满堂富贵”等。

 五子夺魁图荷包
17.5 厘米 × 12.5 厘米

(二)荷包在小儿吉庆中的应用
庆贺小孩出生,姥姥、奶奶要送绣有老虎、狮子等瑞兽的荷包。传统民俗认为,孩子要健康成长,就得靠吉祥物辟邪护身。狮子是威武凶悍的猛兽,能伏百兽,具有比虎更大的威力。老虎与狮子一样,也是兽中之王,是勇敢和胆魄的象征。因此,狮虎图案的荷包挂在小孩身上,可以镇邪纳祥。
娃娃周岁生日时,母亲要为其精心绣制“鱼跃龙门”“独占鳌头”“五子夺魁”等内容的荷包,祈望孩子学业有成。特别是孩子过十二岁生日时,庆典仪式尤其隆重,亲朋好友都要赠送荷包,荷包上绣有“三元及第”“连中三元”“状元及第”等内容,祝愿孩子一举夺魁,摘取桂冠。
(三)荷包在寿庆中的应用
晩辈为长辈祝寿要送“松龄鹤寿”“五蝠捧寿”“八仙庆寿”“福禄吉祥”等内容的荷包,寓意长寿、富贵、吉利等,以求得老人长寿康泰;给男性长辈要赠送装鼻烟壶与烟丝的荷包,荷包上绣有博古纹、吉语纹等;另外,还送绣有石榴、佛手、寿桃纹样组合在一起的荷包,取多子多福多寿的意思。

扇袋 传世 山西
(四)荷包在节庆中的应用
逢年过节,亲朋好友之间要互送绣有“福在眼前”“福从天降”“玉堂富贵”“千秋富贵”“福寿双全”“福寿三多”“吉庆有余”“大吉大利”“狮子滚绣球”等内容的荷包,寓意家族兴旺、事业昌盛。
每年端午节要绣制荷包,以纪念屈原。荷包用丝绸刺绣、缝制而成,通常绣有十二生肖、花鸟鱼虫、鸡、虎或狮等图案,瑞兽口衔一串串小香包及其他彩色装饰品,内装香草和雄黄,供儿童过端午节时佩戴,其散发的香味可以驱蛇逐虫,或者将其造型做成香包挂片挂在小孩肩上、背上或胸前,保佑娃娃平安。
在儿童胸前佩戴的“虎镇五毒”“五谷”荷包,意在“百毒不近”“五谷丰裕”,或者在左臂衣袖上缝一个“山”形的小荷包,寓意“山”能阻挡邪恶,保佑孩子平安。而成年人在端午节时,大多在纽扣上或衣扣上悬挂单独的小香包,香包多为各种娃娃造型,如坐莲娃娃、抓髻娃娃、扫天娃娃、送病娃娃、燎疳娃娃、五道娃娃等。这种娃娃造型是母系氏族社会女性崇拜的遗风在民间艺术品中的反映。

荷花牡丹纹荷包(双面)
11.5 厘米 × 11.5 厘米

农历七月七日乞巧节是中国的情人节,也是妇女学习、交流绣艺的日子。这一天,豆蔻年华的女子常常聚在一起绣制荷包,刺绣的内容往往透露绣者心中的秘密,祈盼有一天能将这荷包赠送给自己的意中人。在晋北山区,大年除夕,母亲们要缝制一串串小型荷包,挂于孩子两肩,寓意大吉大利。
此外,家人或亲朋好友官位晋升、仕途有成,要送绣有“封侯挂印”“官上加官”图案的荷包,或者送绣有“一品清廉”图案的荷包,祝愿其清廉为官。

三、荷包的基本形制

荷包的造型与构造通常和佩戴者的性别、年龄、身份有直接的关联。同时,由于荷包的用途和穿戴形式的不同,有不同的造型样式。
(一)按造型分
荷包有椭圆形、圆形、方形、异形等不同造型。
椭圆形荷包
椭圆形荷包因外形近似动物的腰子,俗称“腰圆荷包”,一般为女性佩戴,多盛放首饰和小物品。
圆形荷包
圆形荷包体积大小与成年人的掌心相近,为装圆镜子用,有“圆圆满满”的寓意。
方形荷包
方形荷包取东西南北四通八达、路路咸通的寓意,是男女皆用的荷包,用于装放随身用品。商界人士盛放票据、钱物等。
异形荷包
异形荷包多指系于腰间的小型荷包,造型常采用人物、动物、植物等。石榴形荷包寓意多子多寿,如意形、柿子形荷包寓意事事如意。男性佩戴的异形荷包多为装饰品,或作为小型礼品,随手赠予;女性佩戴的异形荷包多数是装实用的针线和顶针等。

蝶恋花纹荷包
17.5 厘米 × 11.5 厘米


(二)按用途分
荷包有褡裢荷包、腰带荷包、裹肚荷包、烟荷包、香荷包等。
褡裢荷包
褡裢原本是盛物的袋子,两端缝死,中间留口。一般分大小两种,大的可搭在肩上,也可搭在牲畜背上,小的可掖、别于腰间衣带上,放置银圆和钞票等。
腰带荷包
腰带荷包是男女皆用的荷包,穿在腰带上系于腰间,装钱及其他小物品。
裹肚荷包
裹肚荷包紧贴于腰间腹部位置,既能防寒护肚,又适合男子外出携带贵重之物。
烟荷包
烟荷包始于明朝,盛于清代,凡抽烟者多要佩戴,将烟荷包系在烟袋杆上,斜插于腰间,以显示时尚。烟荷包在形制上无论是缩颈、掐腰,还是圆口、方角,均取长形。烟荷包既是结婚时送给新婚夫君的礼品,也是在过门后,新娘拜见公婆与家人的见面礼物。
香荷包
香荷包是清代皇家以及百姓用于馈赠的时尚礼物。清代朝廷规矩,每年岁暮,皇帝要例行赏赐荷包给大臣及地方官员,以示亲善


四、荷包的基本制作工艺


荷包制作多以锦缎缝制,采用各种刺绣、挑花、堆锦、纳布、画绣、手绘等工艺,也有采用缂丝的,其中,尤以手工刺绣的荷包艺术价值最高。荷包大多出自妇女之手,由于施针的面积小,同时佩戴在腰间随时可以赏玩和炫耀,所以,荷包绣工的技艺极其精细。
民间绣荷包分硬质与软质两类。硬质多是将几层布用稀释后的糨糊一层层黏合垒叠打成袼褙,成为硬的绣板,然后将刺绣用的缎料与绣板黏合在一起,再进行描样施绣。
硬板刺绣的荷包造型挺拔,缝制出的荷包外缘整齐,有棱有角,特别是那些花篮形、如意形,边缘曲线多变的荷包,用来盛装扇子、鼻烟壶、钥匙、眼镜、针线、顶针等物最适宜。软质荷包由绣好花纹的缎面与一层绸缎里子缝合而成,荷包口掐腰或穿绳索,拽紧绳索后肩口多皱褶,烟荷包、香袋儿等多为软质荷包。

 连年有余纹荷包(双面)
12 厘米 × 12 厘米

荷包的结构一般为肩口(俗称荷包嘴)、囊面、边和附加装饰物等四部分。吊挂在衣服外的荷包多取正反两面绣花样,里面盛放零星小物件与随手用物。若是穿在腰带上的荷包,先将绣面与里子布缝牢,再将折回的里子布两层缝结实,这样就成为由两个夹层组成的荷包,腰带从荷包上方里子布的折边穿过,系在腰间的荷包绝不会掉,盛装的物品也安全。男子穿长衫,腰间一般扎漂亮的丝绦带,荷包拴系吊在衣服外面,这种装束曾一度成为清代满族青年的时尚。
荷包上的附加装饰,肩上多缀流苏,流苏有金、红、绿、黄、粉等色。还有的缀宝石,或由彩线、丝绦挽结、编成空心小环,三三两两串联起来与盘长结相连,一并垂吊。
端午节的“虎镇五毒”荷包,用黄缎缝出虎的造型与动势姿态,手绘或绣出虎纹,老虎踩踏一条蛇,蛇下缀三五串五种毒虫造型,或拇指大小的虎卧在艾叶上,再配以瓜果、蔬菜造型的装饰品,悬挂在室内,以驱毒避邪。

五、荷包的地域风格

地处黄河中上游的山西、陕西、甘肃地区,为华夏文化的发祥地之一。西部地区荷包图案风格古朴,大气华丽。荷包样式丰富,工艺针法多样,时有采用手绘技法的荷包;图案内容上无所不包,其中尤以戏曲内容最多,色彩或热烈喜庆,或素淡雅致,对比和谐又清晰,构图疏密有致。甘肃庆阳素有“荷包之乡”的美誉,荷包品类丰富多彩,绣制工艺精湛。
东北地区的满族善绣,荷包多以满族八旗色系为底色,图纹丰富,喜好各种吉祥寓意图案,绣法细腻,构图疏朗、清新、端庄、俏丽。
华北地区受皇家文化影响较大,荷包刺绣喜爱使用各种程式化的构图,色彩淡雅,针法多用平针绣。荷包风格工整细腻,华丽高贵。
湘西地区的苗族、侗族、水族等少数民族喜爱使用裹肚荷包,当地的妇女、男人至今仍在使用。她们喜欢在深色的缎底上用彩线绣出图形,构图饱满,配色明快、鲜亮。绣法上多采用马尾绣、缠线绣、打籽绣,针法讲究,绣面凹凸起伏,呈现浮雕感。以此工艺绣出的荷包结实耐磨。

 连生贵子官上加官纹荷包(双面)
11.5 厘米 × 11.5 厘米

山东地区地处黄河下游,受儒家文化影响较大,荷包刺绣喜爱使用各种传统图案,多表现神话传说及伦理道德内容,色彩艳丽。针法多用垫绣,绣面呈凹凸感,荷包构图饱满。
苏杭地区为近代刺绣的中心产地,为明清皇家刺绣作坊的主要所在地,刺绣荷包受皇家文化影响较大,清代皇室刺绣用品大多出自苏绣艺人之手。苏绣荷包风格以典雅、精细著称。
中原地区为中国刺绣的发祥地之一,汴绣产于河南开封,宋代在此设“文绣院”,专为皇室绣制御服与装饰用品。民间荷包历史久远,荷包图案以传统纹样为主,色彩古朴,技法多样。
在近代社会中,女红被赞誉为“母亲艺术”,也是女性聪明才智的结晶,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流传于民间的绣荷包,绚丽多彩。荷包装饰纹样通常以谐音、会意、借代、象征、比喻等表述方法,将祈福纳祥、善恶美丑、驱恶避邪等吉祥符号与人们的美好情感生动地表达出来,因此,绣荷包具有让人细细品味的文化价值和欣赏价值。在我国许多少数民族地区,依然保持着制作荷包,使用荷包的习俗,荷包艺术成为研究民间艺术和民俗活动的“活化石”,值得我们去发掘、研究与发扬光大。


原文载于:北京民艺非遗研究院公众号



你知道你的Internet Explorer是过时了吗?

为了得到我们网站最好的体验效果,我们建议您升级到最新版本的Internet Explorer或选择另一个web浏览器.一个列表最流行的web浏览器在下面可以找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