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至2世纪,缅甸东北部出现了掸国,中华文化与印度佛教接踵进入缅甸。4世纪,缅族一支——骠族人在伊洛瓦底江流域建立了骠国。骠国与南诏国(738年—902年云南地方政权)来往频繁,德宗贞元十八年(802年),国王雍羌遣人来中土献乐,所带乐器就有22种,见载于《新唐书·南蛮下》。洪武年间成书的《碎金》记漆器有“犀皮罽浆锦囗剔红朱红退红四明退光金漆螺钿桐叶色楪子减楪菜盆钵盂椀盏盘盒”数十字 ,王世襄先生认为“罽浆”就是“蒟酱” 。如果此解成立,则洪武年间,“黑质红细文”的“蒟酱”工艺已经见载于中国典籍。
现代日本学者藤田敏彰《缅甸漆器》一文 说,东南亚人将槟榔蘸石灰包在叫“キンマ-タ”(Kinma)的植物叶子里,放在嘴里咀嚼,平时,这三件东西各自存放在漆盒里,三个漆盒成套,外壁都刻划线纹再填漆,于是,东南亚人就将刻划线纹再填漆的蒟酱工艺称为“キンマ-タ”。藤田敏彰将“蒟酱”读为“キンマ-タ”,是缅甸发音直译,还是中华发音直译呢?某日,笔者偶然查到,沈从文先生曾经在昆明文庙街、民权街地摊买得大小不同约十件漆盒,说“这类漆器在记录上虽通称它为‘缅盒’,本地人却叫‘耿马盒’,似乎属于耿马土司区产物” 。耿马,音同“キンマ-タ”,现为傣族自治县名称。原来,“キンマ-タ”是中国西南耿马土司区发音,现代缅甸人将蒟酱读为“you” 。这进一步说明,是中国西南黑质红细纹的镂嵌填漆工艺传到东南亚,藤田敏彰按照其调查地保留的中国西南读音译为“キンマ-タ”。
明代《髹饰录》“镂嵌填漆”条下扬明注,“又一种有黑质红细文者,其文异禽怪兽,而界廓空闲之处,皆为罗纹、细条、縠绉、粟斑、叠云、藻蔓、通天花儿等文,甚精致。其制原出于南方也”;贵州大方杨少先厂长撰文记,“明代大方漆器多半是经过镂划、剔刻后或填漆……装饰纹样多为异禽怪兽,界廓之处以细密的折曲线如弧线纹、旋转谷叶纹、平行条纹、藻蔓纹、叠云纹、粟斑纹及花卉等作衬托” ;《黔书》记清代贵州有一种黑质红细纹的漆器,“鐻车铁笔,花鸟赋形,斫轮承蜩之技也;雕虫镂卉,运斤成风,崔青蚓、边鸾之手也” :多方记载证明,黑质红细纹的蒟酱漆器明清流行在中国西南。云南赵天华先生寄来多张当地收购的晚明至清代“篾胎耿马漆盒”(图1)图片,笔者见其皆为圈叠胎,漆面刻八角网格纹后填红、黄色漆。黑质红细纹的镂嵌填漆工艺即“蒟酱”,至今流行在云南西双版纳傣族聚居区域。
图1:篾胎耿马漆盒,云南赵天华先生藏并供图
笔者在泰国东芭博物馆得见馆藏文物“蒟酱漆箱笼”(图2):与云南耿马漆器刻细纹后填红、黄色漆的做法完全一致;又在缅甸古董店看到残破的马毛胎蒟酱漆碗,残破处每道工艺程序清晰可见,手摸纹、质平滑,可证确以镂划线纹再填漆磨显成花的“蒟酱”工艺制作(图3)。然而,2017年笔者考察蒲甘数家漆器工坊,所制皆是刻纹内分次填入颜料而未填漆。又笔者在伦敦维多利亚与艾伯特博物馆得见印度制蒟酱漆盒,也从镂嵌填漆退化为填色;又见巴基斯坦漆工制作蒟酱漆器,也是刻纹内填色(图4)。而蒟酱的本源,不是刻纹内填颜料,是镂嵌填漆。
图2:蒟酱漆箱笼,笔者摄于泰国东芭博物馆(1997)
图3:缅甸古董店内马毛胎蒟酱残漆碗制作程序分明, 笔者摄于蒲甘(2017)
图4:[现代]巴基斯坦漆工在制作刻纹填色的蒟酱漆器,金晖供图
蒟酱漆器的胎骨多为圈叠胎。明清,漆盒、漆盘从简练大方转向造型奇巧,简朴轻便的圈叠胎漆器不再为喜欢奇巧的时尚欢迎,唐宋流行的圈叠胎工艺在中国失传。明代嘉靖到万历年间,缅甸东吁王朝军队入侵中国云南边境,引起旷日持久的局部战争。1531年,东吁王朝开始了统一缅甸的战争,1553年灭中勃固王朝,1555年灭阿瓦王朝并继续北进进入中国云南,1569年灭泰国大城王国,1546年迁都勃固,1574年灭老挝琅勃拉邦王国,成为东南亚疆域最广的王朝。1752年,东吁王朝为1740年分离出来的后勃固王朝所灭。民族混战的历史时期,恰恰是民族艺术交融的历史时期,中华文化与漆器工艺大举进入缅甸,圈叠胎工艺也随之进入缅甸。笔者亲见缅甸漆工仅凭手指快速旋转,就将竹篾圈叠为大小圆碗甚至复杂造型的供物器等,于收口处扣榫(图5)。胎成后打底,待干固,用刀将圈叠胎叠合部分的凸起削刮平整(图6),再重新打底,然后,刮灰漆,糙漆,㯡漆,研磨,退光,推光。
图5:[现代]缅甸漆工将竹篾手工圈叠为大小圆器坯胎,笔者摄于蒲甘(2017)
图6:[现代]缅甸漆工将圈叠胎刮漆待干再将叠合部分的凸起削平,笔者摄于蒲甘(2017)
中国明末,日本与东南亚始有贸易往来,蒟酱漆器传入日本被用作茶器。江户末期,讃岐国(今香川县)名工玉楮象谷(1806-1869)借鉴蒟酱技法,在竹、木胎上髹数道黑或红漆,漆面或纹样内刻划细线再填以彩漆,待漆干固,磨平显露出线纹,推光,自云:其法得自明代工匠存清,玉楮象谷以存清之名命名此项工艺为“存清”并将“存清”发展为名品。笔者在“轮岛漆艺技术研修所”调查访谈,亲见此项工艺为轮岛漆工传承(图7)。
图7:日本存清漆器,笔者摄于卯辰山漆器店(2012)
到此,笔者终于理清了“蒟酱”工艺的来龙去脉:出自中国,传往缅、泰,成为东南亚与南亚特色工艺,继而传往日本。目前,东南亚蒟酱已非蒟酱的本源,“存清”则是中日两国漆工的再创造。它们异名同源。
作者简介:长北,中国工美学会漆文化艺术专委会名誉主任,东南大学退休教授,艺术史论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