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间首先提出了一个重要的观点:中国现代设计的真正起点,并非是以引进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兴办近代化军事工业和民用企业为目的的“洋务运动”,而是一场与“文学革命”“美术革命”并驾齐驱,却长期被忽视的“工艺革命”。杭间教授进一步指出,20世纪的“文学革命”与“美术革命”分别确立了中国现代文学与现代美术的范式,而“工艺革命”则是在物质文明层面,确立了中国现代设计的根本属性。在此基础上,他通过史料辨析,论证了“洋务运动”本质上是对西方工业的一次“误会”,认为其目标局限于“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军事层面,缺乏系统性的制度设计和对民生工业的全面关怀,因此不能视为中国现代设计的真正开端。他的这一观点为学员们重新理解中国现代设计的发展脉络提供了新的视角。
随后,杭间教授深入剖析了“工艺革命”得以发生的思想源流与制度基础。他重点介绍了三位关键的思想人物:光绪帝、康有为和张之洞。首先,光绪帝在戊戌变法中提出“非讲西学、制器精工不可”,从国家最高层面推动了工艺改革。其次,康有为在《请励工艺奖创新折》中首次明确提出“以工立国”的震撼思想,并提出设立“劝工场”(博览会)和“考工院”(技术研究院)来激励创新。最后,张之洞则在其《劝学篇》中,虽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但也系统性地强调了兴办工艺教育、发展近代实业的极端重要性。这些思想先声共同为“工艺革命”铺平了道路。
杭间教授详细讲解了1903年清政府设立商部及其下辖的“工艺局”这一核心机构。工艺局的核心目标是“推广近代工艺技术、振兴手工业、解决民生就业”,其职能涵盖了设立示范工厂与传习所、培训失业人口、改良传统手工业技术、举办展览推广国货等多个方面。杭间教授认为这一机构的设立,标志着清政府开始从国家层面系统性地推动工业与设计的发展,形成了一个自上而下的全国性工艺推广网络,其也表明了思想的火花需要制度的承载。
最后,杭间教授将目光聚焦于“工艺革命”的具体实践人物与多元化的推广方式上,以“商部实业两状元”之一的张謇生成为核心案例,立体地展示了“工艺革命”如何落地生根。同时指出张謇创办的南通博物苑(1905年),并非简单的陈列馆,而是一个以器物唤醒民智的“启蒙实验场”。
此外,杭间教授还讲解了以1910年南京“南洋劝业会”为代表的博览会,成为检验和推广全国工艺局成果的重要平台。这些博览会不仅集中展示了景泰蓝、机械织布、玻璃器等新式工艺品,更在全国范围内推动了“抵制洋货,提倡国货”的浪潮,极大地增强了本土工艺的竞争力。
讲座尾声,杭间教授总结指出,“工艺革命”最终形成了一个“中央工艺局(顶层设计)-地方精英(实践验证)-全国博览会(交流推广)-教育/博物馆(文化启蒙)”的四边体系。这个体系加速了传统手工业的近代化转型,更重要的是,其探索出了一条融合西方技术与中国社会发展实际需求的道路,从而形成了近代民族工业与中国文化相适应的独特方式。这恰恰是中国现代设计的属性得以确立的根基。最后在互动环节,学员们通过提问方式与杭教授就“工艺革命”的当代启示等问题展开了深入的探讨。
责任编辑:张书鹏
文章来源:闽江学院美术学院
上述文字和图片来源于网络,作者对该文字或图片权属若有争议,请联系我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