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的艺术门类又需要在基础评价规律基础上做具体分析。基础评价规律反映的是不同门类艺术的共性特征,不同艺术门类又各自具有自身的特点,由此也形成了艺术评价的多样化。作为美术类绘画作品,北宋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是中国古代青绿山水画的代表作,该作品以所谓的中国传统绘画散点透视融合高远、深远、平远构图方法,描绘出意蕴生动的江南山水景色。近年来,舞剧《只此青绿》以《千里江山图》为蓝本,结合舞蹈、数字媒体艺术进行再创作,展现出完全不同于静态造型艺术的时空及新媒体艺术形态。《画游千里江山——故宫沉浸艺术展》同样是以现代科技的数字化手段,从另一个视角展现《千里江山图》的动态性和“人在画中游”的沉浸体验。显然,从共性来看,三种形态的门类艺术都表现了中国传统山水艺术的审美意境,但分属于绘画、舞蹈、数字媒体三种不同形态或体裁的门类艺术又各自具有迥异的艺术语言和形式规律,对它们的评价显然也需要更为专业和深入的专业知识,而非一般泛泛而谈所能切中要害和自身规律。诸如美术的绘画语言,舞剧的肢体表演、舞台舞美和服装化妆道具的设计,数字化展示的数字技术以及空间设计,都需要更为专业的评价。也就是说,面对不同的艺术门类,需要结合艺术语言、艺术特征及门类特点等进行相应的评论分析,才能得到符合自身艺术特质的评论结果。因此,在把握艺术评价基本规律的基础上,又要做到评价的专业化和个性化,以更加开放、辩证、多元的方式丰富评价的体系。
艺术评论由基本的共性规律作为一种科学性的理性指导,必须兼顾理性与感性,那么,除了哲学化的理论指导,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等学科理论的发展也势必影响艺术评论的发展。如上述数字技术,既形成了新的艺术形态,也是艺术评论的新方法,其他相关理论与方法也使得艺术评论更为多样。如爱德华·萨义德(Edward Said)在《东方主义》中揭露西方对东方的文化霸权主义,这种从社会学角度出发,对文化艺术领域提出的殖民叙事角度的思考,也为艺术评论提供了新的解读视角和方法,进而形成后殖民主义艺术评论的一种代表性理论。琳达·诺克琳(Linda Nochlin)在《为什么没有伟大的女性艺术家?》一文中,明确认为从女性主义角度进行艺术的研究,要从历史学、哲学、社会学、心理学等领域汲取知识和意识形态等内容。[2]从政治、历史、哲学、社会学等角度进行的女性主义艺术评价,让更多诸如伊娃·海瑟(Eva Hesse)、朱迪·芝加哥(Judy Chicago)等女性艺术家得以被关注,更多的边缘化女艺术家也被发掘。再如20世纪以来实验艺术的出现,不仅拓展了艺术评论门类体系的多元化,也使得学科融合更为密切。实验艺术集合了人工智能(AI)、CG表现、计算机编程、建筑学空间解构等多方面的内容,同时又有从历史学、社会学、哲学等角度进行的作品构思与阐述,这些多元化的学科内容不仅是实验艺术作品创作的基础,也是实验艺术评论需要参考和理解的依据。
当然,艺术的门类不是一成不变的,艺术门类的变化必然导致艺术表现形式的变化,艺术评论要适应艺术门类的变化,但不能违背基本的评价规律和哲学化思考。即使面对数智艺术这种极具科技前沿和学科融合特征的艺术,艺术评论仍然是建立在艺术评论的共性规律基础上,从理性思考出发,融合感性的理解与想象,结合数智艺术的技术与形式特点,才能形成合乎数智艺术的艺术评价标准。
艺术评论既有专业化的学术性评价,也有普通艺术爱好者在社交媒体发表的简单化、短平快的评论,这使得艺术评论主体变得更为多样。互联网技术与社交媒体的发展拓展了艺术评论传播的方式,任何人都可以以此为平台发表艺术见解,普通民众的参与丰富了艺术评论的声音,但多样化的同时也带来诸多问题。其一,短视频等传播形式的发展使更多受众愿意接受碎片化的“快餐信息”。评论家撰写的专业性、学理性长文对于普通受众来说接受度较低,社交媒体上那些“短平快”的图文、视频,甚至娱乐化的评论反而更受青睐。如短视频平台常见的“秒懂艺术”之类,过度压缩艺术评论内容的时间,也让专业化的艺术评论缺乏生存空间。其二,社交媒体为多样化的艺术评论提供了平台,但输出质量良莠不齐。艺术评论的自媒体化,势必与输出内容的“流量化”关联,在流量带来的利益驱使下,评论人的评价内容往往出现迎合热点流量话题的现象,评价的内容和结果会导致专业性和公正性的缺失。其三,自媒体时代拓宽艺术评论传播广度的同时,“饭圈化”“粉丝化”的现象也在显现。当某位艺术评论人逐渐积累一定数量的“粉丝”群体,对其绝对追随的“粉丝”会对其所发表的任何评论内容都表现出绝对性的赞美与认可,相反,对与该评论人的风格、观点具有较大差异的其他评论人发表评论可能又转变为一种绝对的反对与批判,这也使得艺术评论出现极端化现象。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艺术评论就要完全远离AI,或许AI技术的不断迭代更新,也会成为艺术评论提高工作效率的工具,但无论如何,艺术评论的核心仍然需要扎实的专业素养、丰富的专业知识、独到的评论眼光为支撑。
在艺术评论的发展历程中,许多对艺术评论发展产生过重要影响的人物,其本身也并非艺术评论家,正如贡布里希(E.H.Gombrich)所言:“现实中根本没有艺术这种东西,只有艺术家而已。”[3]“人人都可以成为艺术家”,“人人也都可以成为艺术评论家”。但具备专业的艺术素养、了解艺术发展史和艺术规律等,仍然是作为艺术评论主体的基本要求。见仁见智、百家争鸣的专业化评论才是艺术评论的良好生态。
艺术评论主体的学术水准、专业素养等,既决定了批评的质量,也影响着批评的结果。艺术评论要以艺术的基本规律与常识为基点,避免个人好恶与情感宣泄,结合理论分析与事实依据给出具有专业水准的评论,才能令人信服。即使评论的结果远离常人认知,若具有专业的评论依据,也是一种有参考价值的、有效的艺术评论。反之,如果充斥着强烈的个人情感,缺乏专业素质,脱离专业语境,则不能令人信服。陈履生先生在谈及美术评论主体的专业素质时更为具体,他认为:“所谓的专业,是专业的知识,专业的话语,专业的视角,专业的态度。评论家的专业素质表现在专业领域内对艺术问题的评论,是一种专业的判断——题材与表现、专业特点与成就、宏观与微观、专业问题、专业影响。”[5]当然,不同的艺术学科与专业,各自具有更为专业化的知识结构与理论体系,如前所述,艺术评论家既要了解基本的艺术规律和艺术常识,也要深谙所从事的专业化的理论与知识,乃至艺术实践,才能使得艺术评论言之有物、言之有理。因此,只有具备专业的素养,才能支撑艺术评论的专业性、合理性,才能使艺术评论具有说服力,不致凌空蹈虚。
评论主体在艺术评论整个环节中处于核心位置,评论者是在专业知识体系的基础上,对艺术作品做出描述、分析、阐释的综合评价。正如海勒(Bernard C. Heyl)所说,一个成熟的艺术批评家应该具备的多种素养,如:“具有批评不同艺术种类的广泛而丰富的经验并从中获得训练有素的观察力。”“具备丰富的文化知识和素养,历史的、宗教的、社会的、政治的文化背景,理解批评对象。”[6]克莱门特·格林伯格(Clement Greenberg)对杰克逊·波洛克(Jackson Pollock)的认可在初期被认为是一种过度追捧。但格林伯格对于波洛克作品的认可并不是从个人好恶的角度,他从自身对于艺术的理解给出了详细的解释。在格林伯格看来,波洛克的作品摆脱了欧洲古典主义绘画的桎梏,不再执着于追求错觉感和叙事内容。因而,尽管他早期对以波洛克为代表的艺术表现的评价内容显得极为激进,但在后来的艺术发展中都得到了印证,进而形成极具影响力的格林伯格美学。
实际上,格林伯格的艺术评论观念与他的人文立场转变有着非常明显的关联。格林伯格探讨的问题本质上是关于资本与政治对于艺术活动的影响,而他的主张也随着个人的人文立场的转变而发生变化,这种变化虽不能做简单的是非对错的判断,但的确影响着艺术评论对于相关问题的关注和探讨,进而不断形成新的评价理论。由此,从不同的人文立场出发,不仅产生不同的观点,还可以进一步丰富艺术评论的理论和内容。
总之,艺术评论主体的人文素养、价值取向,以及艺术观念、审美经验等方面的专业素养,不仅决定了艺术评论的立场,是开展艺术评论的重要基础,也影响了评论的结果与走向。而摒弃个人偏见和情感宣泄,以客观、公正、理性的态度开展评论,既是一种综合素质,也是一种学术素养。不同的观点和认识,是在此基础上结合专业水平做出的多样评判的结果,也就具备了专业性和合理性,进而才能丰富和推动艺术评论的发展。
作者简介:
唐家路,中国工艺美术学会学术委员会委员,山东工艺美术学院教授。
责任编辑:张书鹏
文章来源:设计中国
上述文字和图片来源于网络,作者对该文字或图片权属若有争议,请联系我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