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名师
观点 | 许奋:完善分类培养体系,促进科教融合,推动设计教育转型发展
时间:2024-06-06      来源: 中国工艺美术学会       浏览量:28      分享:

新时期,中国社会发展日新月异,中国设计、中国设计教育也迎来了新的发展阶段。设计与国家、设计与社会、设计与经济、设计与大众生产和生活的关联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密切。中国式的现代设计教育经历百年发展后,在当今赋能产业的快速发展中形成了巨大的体量,其发展的速度之快、层次之丰富、类别之完整,举世瞩目。在进入新百年新征程之时,中国设计教育在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的新形势下,在接续历史辉煌、加快建设高质量高等教育体系、推动高等教育强国建设、努力实现中国式高等教育现代化中,面向未来高质量发展,今天如何面对快速变化的世界是值得我们思考的。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1]这是党中央第一次将教育、科技、人才三大战略一起提出来,进行一体规划。三者是辩证统一的关系,教育是基础、人才是主体、科技是动力,三者通过循环互促、衔接互补,共同服务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体要求。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为探索中国式设计教育现代化的道路指明了方向。近一年多来,设计界、设计教育界围绕设计教育的未来发展讨论热烈。其间有很多能够影响设计和设计教育的事情或事件,与设计、设计教育相关的会议、文件、论坛也是非常的密集,当然,这些都将对设计教育产生影响。其中,最引人深思的有两项发布,即《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目录(2022年)》《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目录管理办法》的发布和ChatGPT的发布。这两项发布恰巧在同一年,将对未来中国设计教育产生深远的影响。

一、新版学科目录发布

2022年9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教育部联合颁布《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目录(2022年)》及《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目录管理办法》[2]。高教界、艺术界、设计界对此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设计艺术教育以1998年和2012年两次较大的学科专业目录调整为界,经过了初创与探索、发展与调整、反思与创新三个阶段,每个阶段都呈现出明显的社会适应性,反映了社会发展对设计人才需求的不同面向,并在适应社会发展和服务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同时呈现出上升发展的总体态势。

2011年艺术学由文学门类下的一级学科独立出来升为门类,设计学成为一级学科,时逢中国经济步入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设计随着产业的升级发展也步入了发展的快车道。设计教育又快速发展了十多年,成为一级学科的设计学在发展中展现出整体的面貌,学科的发展、未来性问题不断地被提出,成为研究的理论问题和付诸实践的行动,加强了设计的理论与实践联系,设计的理论研究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与此同时,设计实践对推动社会经济、产业升级的贡献凸显出来,更大量的高层次设计人才需求的供给侧矛盾也逐渐显露出来。高层次人才的需求便是设计教育人才培养的指向。

2022版学科目录中,艺术学专业学位类别在数量上得到了增加,尤其是博士学位授予层次上实现大扩容[3],设计内含其中,这无疑拓展了设计教育未来的发展空间。而设计在交叉学科中的设立反映了国家对本就是以问题为导向、综合性强、带有创新特质的设计学科的高度重视。

(一)强调学科与社会的关联性

设计是以问题为导向的工作,是要在我们的生存、生产、生活中发现问题,以最小的成本代价去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提出对未来的美好愿景。显然,设计是一项社会性很强的工作,与社会紧密关联在一起。《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目录(2022年)》在艺术学门类中设立设计(1357)一级学科,并设立硕博序列的专业学位,以区别艺术学(1301)中的设计,加强了设计这一应用性强的学科更加注重社会应用需求的关联性,明确了设计参与社会、服务社会的实践要求。这并非否认艺术学(1301)中的设计与社会的关联,只是更加强调了两者与社会关联角度的区别,并在研究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各有侧重、形成互补。从人才培养的角度看,这一带有规制性的设立明晰了人才培养的目标,在人才培养的实践中其类别、方式、要求等也更加清晰和具体,起到了设计高层次人才培养赋能经济社会发展对产业人才的支撑指向,加强了设计教育与社会的直接联系,是设计教育对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战略的积极响应,是对人们美好生活需求的积极回应。

(二)强调门内学科的融合性

《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目录(2022年)》对比2011年版目录,艺术学门类下的学科专业作了大幅调整,将原艺术学理论(1301)、音乐与舞蹈学(1302)、戏剧与影视学(1303)、美术学(1304)、设计学(1305)5个一级学科合并为艺术学1个一级学科,保留了原来的学术学位[4]。将原目录中设计学(1305)的史论研究部分纳入到新目录艺术学(1301)一级学科之中,即艺术学学科中包含了设计的史论研究,倡导与一般艺术学一级学科内部音乐、舞蹈、戏剧、戏曲、影视、美术等史论研究的融合[5],形成更大的艺术学学科,提倡基础理论与应用理论和交叉理论的结合研究。设计史与设计理论研究纳入到一般艺术学学科中,拓宽了自身的交叉领域,改变设计理论研究与教学相对单一的状况,也丰富了一般艺术学研究与教学的内涵。融合后的设计学史论研究既保留了研究设计的自身方向,又更容易以艺术学的文科身份通过交叉的方式参与到设计的科学部分之中开展研究,体现了“新文科”学科建设的交叉融合思路,也是主动契合新时代文科发展方向做出的应有选择。《光明日报》曾发文指出,“新文科”要突破“小文科”思维,构建“大文科”视野[6]。这一学科融合在有助于进一步拓展设计史论研究视野的同时,从交叉层面引向深度研究,有利于中国特色的现代设计理论新体系的构建,是设计教育主动通过知识结构重组来对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战略的积极响应。

(三)强调学科的实践性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负责人就新版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目录和目录管理办法答记者问时谈到:“学术学位与专业学位并重,改变过去专业学位类别目录是学科目录附表的呈现方式,把两个单子‘并表’,将主要知识基础相近的一级学科和专业学位类别统筹归入相应学科门类,凸显两种类型人才培养同等重要,进一步强化了两类人才的培养均须把创新能力摆在突出位置的要求。”[7]2022版学科目录改变了过去专业学位在目录中的地位还不够凸显,类别、层次需完善的问题[8]。新版目录14个门类均设置了专业学位,反映了优化发展专业学位、支撑行业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在13艺术学门类和14交叉学科门类同时设置设计专业学位,更体现了国家重视高规格的设计实践人才培养,鼓励将论文写在中国大地上。

2023年11月24日,教育部下发《教育部关于深入推进学术学位与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分类发展的意见》[9],共四个部分15条。《意见》明确,到2027年,研究生学术学位与专业学位两类学位分类发展实现格局性变化。今后研究生教育新设学科专业以专业学位类别为主。学术学位坚持高起点布局,重点布局博士学位授权点,以大力支撑原始创新。专业学位坚持需求导向,新增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原则上只开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新增硕士学位授权点以专业学位授权点为主,同时具有学术学位与专业学位的领域侧重布局专业学位授权点,以全面支撑行业产业和区域发展[10]。与此同时,优化两类研究生发展的规模和结构,以国家发展重大战略、关键领域和社会重大需求为导向,进一步加大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比例,到“十四五”末期将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招生规模扩大到硕士研究生招生总量的三分之二左右,大幅度扩大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招生量。显然,这是国家对应用型实践类高级人才培养的高度重视,这是教育行政部门对国家重大战略的落实与呼应。

(四)强调学科的创新性

全球信息化的发展加速了知识的更新和学科的交流,越来越多的学科交叉和生产性学科创新涌现出来。教育中交叉学科和学科创新已经成为一种趋势。有研究表明:“近百年来的诺贝尔获奖者,有41.02%来源于交叉学科。特别是20世纪最后25年,自然科学奖95项中,交叉学科领域占45项,是获奖总数的47.4%。”[11]这项数据背后的重要意义是值得深入思考的。

《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目录(2022年)》设置了第14个门类——交叉学科门类。这本身就是一项创新性的设置,设计(1403)与集成电路科学与工程(1401)、国家安全学(1402)、遥感科学与技术(1404)、智能科学与技术(1405)、纳米科学与工程(1406)并列设一级学科,共同组成交叉学科门类。值得注意的是,对比《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目录(2011年)》版设计“可授艺术学、工学学位”的授位顺序,在新版目录中调整为“可授工学、艺术学学位”,授位顺序的改变明确了设计在交叉学科中以工为主、“工”“艺”交叉的学科特征。交叉、融合是当今创新的重要方法,正如李四光所言,要“打破科学割据的旧习,作一种彻底联合的努力”。

国家主张的创新驱动,实质上是有组织的、大规模的、有序的多学科交叉人才的驱动。交叉学科的设立是面向国家战略性需求与挑战的一项战略选择。有学者指出,“基于学科立场的研究生培养机制必须向基于问题导向的跨学科研究生培养机制转变。”[12]设计是以问题为导向、基于创新思维解决问题的综合学科,列入到交叉学科是国家科技创新战略对设计创新作用的高度重视,是教育规划积极响应中国式现代化发展战略学科划分的需要,同时也是设计教育的必然走向。

2023年是新版学科目录实施的开始。调整后的设计学科专业学位及新设在交叉学科门下的设计学科将在实践中得到进一步优化。

新版目录为设计学科拓展了发展空间,如何把国家需求的两类设计高层次人才培养好?日前《教育部关于深入推进学术学位与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分类发展的意见》作出了明确的安排,需要统筹和完善艺术专业学位硕士、博士学位授权点布局,推动培养单位勇于探索,予以落实。“培养单位应把力量落实在研究生教育分类发展和学科专业的内涵建设上,深入领会、全面理解、充分消化新版目录的内在实质,根据自身实际积极推动本单位设计学科学术和专业学位人才培养结构的优化。”[13]以新观念、新措施和新步骤,实现新发展,为培养高质量设计人才做好设计,落到实处,推动设计教育向未来转型的高质量发展。

二、ChatGPT的发布

OpenAI研发的聊天机器人程序ChatGPT,于2022年11月30日发布,ChatGPT是人工智能技术驱动的自然语言处理工具。2023年3月15日正式推出GPT-4多模态大模型,即支持图像和文本输入以及文本输出。

ChatGPT的出现成为人工智能发展的引爆点,推动各国科技创新竞争进入新赛道。技术的跨越必然带来应用场景中的深入观察,无论人工智能服务变得多聪明,适应与满足人类发展需要始终是根本指向。面向未来,多维度、多视域探讨人工智能对人的思想观念、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生产方式、生活方式、行为模式以及对产业革命和学术前沿等的影响是十分必要的。尤其是在教育数字化、设计产业数字化、设计教育数字化的进程中更具现实意义。

ChatGPT最令人震惊的有两点:一是直接冲击人类的认知类和创意类技能,二是直接影响知识密集型行业,颠覆了以往AI从低技能到高技能的替代顺序。

有研究表明,新一代AI对劳动力市场的冲击是长期而复杂的。短期看,GPT确实会影响某些职业,但完全替代某一职业的可能性较低;中期看,GPT的替代效应减弱,增强效应更加明显,甚至会出现新的职业或行业;长期看,企业的商业模式和行业竞争会被GPT重塑。未来GPT和新一代AI将深刻改变当今世界的生产和生活方式,重构全球格局,包括产业竞争、劳动分工、教育体系、知识产权、内容生态等诸多方面。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成熟,必将使相对小众化的设计行业变得大众化,设计师迎来机遇与挑战。同样的,对设计教育的未来将产生深远的影响。显然,设计教育体系需要重新适应和转变。

(一)人机协同成为设计教育主流样态

1.批判性思考和自主学习能力培养。AI工具可以快速提供信息,提供随时、多场景、个性化的教育资源和指导,但学生需要具备批判性思考的能力,判断这些信息的真实性和准确性。因此,教育者需要强调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并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索。

2.跨学科学习能力培养。AI工具极大地改变了学生知识获取和学业评价的方式。许多知识和技能都跨越了传统的学科界限。为了适应这一变化,教育者需要采取跨学科教育模式,帮助学生整合不同领域的知识,培养他们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和社会发展学习能力培养。AI帮助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获取知识,自我管理和评估学习成果,锻炼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除了知识和技能的培养,教育者还需要关注学生的情感和社会发展。通过AI工具,可以更好地了解学生的情感状态和学习需求,提供更加个性化和人性化的教育服务。

4.创新和创造能力培养。AI工具为学生提供了更多创新实践的机会。教育者需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创造能力,鼓励他们探索新的领域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调动学生的兴趣,使学生的创新潜质在兴趣中萌发,从而使设计的学习转变为对社会问题的创新解决的思考。

5.合作与交流能力培养。在AI时代,跨文化交流与合作变得更加重要。教育者需要帮助学生提高他们的合作与交流能力,培养他们的跨文化意识和兴趣,拓宽其国际视野,使其养成本土问题国际思考的思维习惯。

6.技术与道德辨别力的培养。随着AI技术的普及,伦理和道德问题也日益突出。教育者需要将技术与道德教育相结合,引导学生正确使用AI技术造福人类,并培养他们的道德责任感。

(二)学生从答好题转向提好问

1.成为自主学习者。传统的教育模式下,学生往往是被动接受知识。而在AI时代,学生可以利用丰富的工具自主获取知识,并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求进行深入探究。这要求学生具备更强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自我驱动力,由答题转向提出好的问题,以便更好地适应这一新型学习模式。

2.成为知识创作者和分享者。借助AI等工具,学生不仅可以获取知识,还可以创作内容,例如以问题为导向发现生活中的问题,寻找答案,提出愿景等。这种创作过程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批判性思维,同时通过分享自己的作品,学生还能锻炼沟通和表达能力,熟悉传播方式,增强学习的自信心。

3.成为跨学科学习的探索者。AI等工具使知识的获取更加便捷,也使跨学科学习成为可能。学生可以利用这一技术探索不同领域的知识,从而培养自己的跨学科思维和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

4.成为终身学习者。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更新换代,学生需要具备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通过与AI等工具的互动,学生可以逐渐培养起持续学习的习惯和兴趣,建立起适合自身的学习方法,为未来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总之,在AI时代,学生的角色已经从传统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自主学习者、知识创作者和分享者、跨学科学习的探索者以及终身学习者。为了适应这一转变,学生需要不断提升自己的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以更好地应对未来的挑战。同时,教师和教育机构也需要与时俱进,为学生提供更加个性化、高效的学习支持和服务。

(三)教师从教书转向育人

1.更加注重技术育人。教师从单一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习引导者,成为机器教学的监督者与纠错者,以更宽阔的视野、更广博的知识,“发现并纠正人机协调教学中的事实性知识的错误、逻辑推理的错误,由个人爱好、兴趣与特长导致的判断性等方面的错误,以及由以上错误与学生成长联系起来的模型错误。”[14]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批判性思考能力。作为学生的人生导师,不仅关注学生的学术发展,还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情感和社会发展能力。

2.更加注重情感育人。面对快速发展的技术,学生容易迷失方向。教育是要用爱心来唤醒爱心的,心灵只能靠心灵去温暖,全社会的良知是由每个人的良知组成的,来自“教师发自心底对学生的爱传遍学生,并让他们的家庭感受到。这是关爱与温暖的创生、传递与释放,这就是教育的魅力,教师应该成为学生心灵的守护者”[15]。教师要关心学生的情感和心理需求,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教师是人类文明的传承者,在‘师-机-生’的‘人机协同’的教学过程中,应当好人类尊严与价值的捍卫者。”[16]

3.更加注重伦理育人。AI技术为人类带来了便利,但同时也带来了一些伦理和道德问题。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正确看待技术的发展,培养他们的道德判断力和社会责任感,引导学生科学应用人工智能技术,把握正确方向和路径。

4.更加重视心理育人。《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19—2020)》指出,2020年中国青少年抑郁症检出率为24.6%。随着AI技术的迭代进步,劳动生产效率将得到快速提升,将带来职业选择的不确定性,即便是受过良好专业教育的学生在将来的职业选择中也会碰到不确定因素。由此而来的“心理压力、无助感、焦虑等问题在相当一段时间内都难以消除,社会及学校需要开展对学生的心理辅导,能及时给他们提供心理支持。教师便成了这一工作的承担者”[17]。

5.更加注重人机协同育人。在AI时代教师是人机协同教学的协调者。如何在AI时代化解将面临的巨大挑战、把握专业发展的巨大机遇,是对每个教师的考验。随着技术的不断更新换代,教师还需要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最需要的是想象力而不仅仅是知识。教师要善于观察学生,走进学生的心里与学生交流,调节学生的情绪,精通AI的技术,并真正具有教育者的情怀,这样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应对未来的挑战。

AI技术给教育带来了便利,使教育实施过程中的很多复杂问题变得简单起来。“教育千减万减就是不能减少学校对立德树人的关注,不能减轻教育工作者对学生人格发展负有的应尽责任。未来设计教育可能不需要只会传授知识教书的老师,但始终呼唤懂得育人的大师。”[18]

结语

在世界百年未有大变局加速演进中,设计学科应与其他学科共同朝向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提出的目标,以专业的力量和学科的新增长共同关注和解决人类社会所面临的问题,设计教育也将从中得到发展。“研究生教育是高层次学历教育,其教育质量直接关系到高等教育乃至整个国民教育体系的水平提升,并切实影响到国家未来的核心竞争力。学科专业是高等教育的核心支柱,在整个高等教育中举足轻重,具有基础性、策略性和引领性作用。”[19]《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目录(2022年)》及《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目录管理办法》,既是高层次人才培养的规制,也是学科发展的规划,在为设计教育的未来发展拓展空间的同时,也提出了挑战。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对研究生教育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深入推进学术学位与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分类发展、融通创新,着力提升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质量,建设高质量研究生教育体系,2023年11月24日教育部下发了《教育部关于深入推进学术学位与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分类发展的意见》。设计教育在培养高层次人才的过程中理当明确思路,予以落实。

以ChatGPT为代表的生成式人工智能对教育带来重大影响。推动设计教学模式从“师-生”二元结构转向“师-机-生”三元结构,促进教学内容从人工生产转向智能生产,满足学习过程全覆盖的个性化需求,推动教育从知识核心时代向核心素养时代转型的变革,创新学科融合的育人模式。面对ChatGPT引发的冲击,我们要充分重视、冷静思考、积极应对。一方面,ChatGPT的科技伦理问题要引起高度重视,要持续将人工智能作为需要加强科技伦理治理的重点领域之一;另一方面,要以AI介入教育为契机,全面加强对学生数字素养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全面提高教师的数字素养和数字技术的使用能力,以有效应对新技术对设计产业、设计教育带来的冲击。妥善处理设计教育的变与不变、公平与效率,正确把握人工智能技术与设计教育融合发展的方向和路径,引领设计教育体系结构与运行机制变革。

2023年9月7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布了《生成式人工智能教育和研究指南》,旨在促使生成式AI能够更好地融入教育。“在人类的生存与发展需求中,我们不断地改进工具使用、共存规则、信息传递、文化表达、价值目标,不断地挖掘技术潜能、资源潜能、生命潜能。”[20]共同建构中国式现代设计教育体系,正在路上。

许奋,中国工艺美术学会学术委员会委员,湖北美术学院原院长、教授,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设计教育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

责任编辑:张书鹏
文章来源:艺术教育杂志
上述文字和图片来源于网络,作者对该文字或图片权属若有争议,请联系我会

你知道你的Internet Explorer是过时了吗?

为了得到我们网站最好的体验效果,我们建议您升级到最新版本的Internet Explorer或选择另一个web浏览器.一个列表最流行的web浏览器在下面可以找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