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名师
观点 | 杨佩璋:漆艺与科技融合,解决漆艺传承发展难题
时间:2023-12-27      来源: 中国工艺美术学会       浏览量:284      分享:
中国作为世界上最早发现漆树汁液价值的国家,在近八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创造了独具东方特色的漆文化。然而,尽管中国拥有全世界最丰富的漆器髹饰技艺,其非遗传承人及从业者数量也在不断增加,但在科技融合方面,与日本、韩国等国家相比,还存在明显差距。这些差距主要表现在失传工艺恢复与现代应用、生漆精加工技术、新型漆合成技术、生漆喷涂设备、数字技术应用等于漆艺领域等方面的研发不足。
为了进一步提升中国传统漆艺与现代科技融合的水平,缩短我国漆艺与日韩漆艺行业的差距,并复原失传的漆工艺,我们需要在以下五个方向加大投入与研发:
一、恢复失传的漆工艺
在失传漆工艺的研究、开发与应用上,我国与日韩还有一定的差距,以漆纱工艺为例。漆纱结合了天然生漆和丝质纤维,具有轻便、牢固、透气、防水、防蛀及可塑性强等特性,曾广泛应用于服饰、建筑等领域,是中国古代重要的物资。其工艺技法现已失传,仅在国内外博物馆收藏有一些相关的传世文物和考古出土文物,主要有故宫博物院收藏的《乾隆朝符望阁金漆纱隔扇》、大云山汉墓出土的漆纱、江西海昏侯墓出土的漆纱残片,以及韩国金海市大成洞88号墓出土的漆纱文物等。故宫博物院、湖北省博物馆、荆州文物保护中心等机构在漆纱工艺复原方面已经取得一些前期研究成果,而日本和韩国的大学及科研机构则已经开始专注于漆纱的当代应用研究。
类似于漆纱工艺,现有对失传漆工艺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个案研究、材质分析、结构检测等,对其复原,历史、文化和审美价值,当代应用等方面的研究还有很多不足之处,研究水平有待提高。

二、研究生漆精加工技术
通过技术手段提升生漆的品质和性能,以满足现代漆器制作的需求,对于漆艺文化传承及漆器行业的发展起着重要的基础性支撑作用。
在国外,许多科研机构在生漆材料的化学改性方面进行了大量研究,然而这些改性漆并不适用于漆器制作。近20年来,日本和韩国都在传统的制漆工艺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对生漆精制产品的质量把控和深化加工水平方面有所提升。然而,尽管这些国家在制漆技术上取得了一些进展,但生漆精加工在技术层面却没有取得突破性进展。
我国生漆精加工技术相对于国际先进水平而言较为落后,国内缺乏先进的加工设备,整体水平亟待提高。我国漆的精制普遍还处于手工或半手工制漆的状态,且以盘式电动搅拌精制和红外灯或水浴式加热脱水法为主,科技融入不够。近5年来,清华大学、西安生漆涂料研究所、荆州传统工艺工作站、传统工艺与材料研究文化和旅游部重点实验室等机构针对中国传统漆工艺用漆领域开展了生漆精加工技术研究,并取得了一些初步成果。
针对国内精加工技术现代化程度低、集成设备研发空白的现状,在此领域的研究具有现实需求和广阔前景。

三、提高新型漆合成技术
虽然天然生漆的化学研究已经相对成熟,但在仿生生漆领域的研究仍然存在不足。为了填补这一空白,国内外的大学和研究所都在积极开展研究。在日本,日本京都工艺纤维大学发现了一种仿生反应,从腰果酚中获得“人造生漆”,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日本京都大学以具有亚麻酰基的邻苯二酚衍生物为原料,利用漆酶催化固化制备了“人造漆”。在国内,西安生漆涂料研究所筛选出一种高效的外源性漆酶作为绿色催干剂,通过酶促聚合生漆中提炼的漆酚已能生成有机共聚物膜;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成功研发了多种漆酚基光固化涂料、自修复涂料和高性能复合防腐涂料,部分成果已被相关企业采纳应用;福建师范大学也研发了多种漆酚基及腰果酚基涂料产品。
然而,目前以腰果酚为基料的合成漆产品大多使用对人体健康有害的挥发性催化剂,在生产和使用过程中均存在一定的环境问题,并且催化剂会长时间残留于低聚物中,例如腰果酚改性环氧树脂、腰果酚改性松香、腰果酚醛缩聚物的催干固化等。
目前,在市场上,新型绿色环保且能应用于漆艺领域的仿生生漆材料尚属空白。这一创新性的研究将有望引领行业发展趋势,推动绿色环保漆艺的进一步发展。

四、研发生漆喷涂设备
由于天然生漆黏稠度大,漆膜干燥条件苛刻,现有的化工漆喷涂工艺设备并不适用于生漆喷涂和漆器生产。
国内研究机构大多专注于改性生漆方面的研究,并将其应用在石油管道,大型木质建筑等特殊领域的工业喷涂。然而,改性漆的质量标准与漆器的生产要求存在较大的差异。
近五年来,传统工艺与材料研究文化和旅游部重点实验室、西安生漆涂料研究所、深圳市百宝漆艺有限公司等机构和企业,在小型漆器的喷涂技术方面开展了一系列研究工作,并取得初步成果。然而,目前国内在空气雾化涂料喷枪方面的研究大多为仿制国外产品,喷枪专业设备的自主研发能力有待加强。
由于漆器行业生产需求的生漆喷涂技术领域存在的技术难点,漆器的喷涂生产线设计目前尚属空白状态。未来在生漆涂覆技术、生漆喷涂设备研发、精细化协同技术等方面,都有很大的研究价值和提升空间。
五、技术在传统漆艺传承中的应用
社会对传统工艺数字化虚拟仿真系统的需求日益显著。前期相关研究已在非遗资源数据采集、非遗共享数据库架构、虚拟策展与创作系统等方面进行了交叉探索。国外已经针对传统技艺的虚拟呈现、数字化转换以及教学生产等方面进行了诸多探索。例如,麻省理工学院利用计算机图形学和交互技术,让用户在虚拟环境中创作玻璃器皿;斯坦福大学运用虚拟现实技术模拟陶艺制作过程。在国内,广州大学也开展了岭南传统牙雕虚拟仿真实验课程项目,以模拟牙雕传统技艺的操作。
然而,要对我国数量众多的失传及濒危漆器髹饰工艺,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如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建立数字化虚拟仿真系统,实现系统性、规模化的虚拟复原,并转化为高阶性应用课程,仍然是当下亟待解决的问题。这不仅有助于教学和生产,也将为公众提供更深入了解这一古老艺术形式的机会。

总之,为了解决传统漆艺传承,发展和创新的问题:一方面需要恢复失传工艺;另一方面,需要加大科技投入,研发更加现代化的生漆精加工技术、新型漆合成技术和喷涂设备;第三方面,还需要加强数字技术在传统漆艺传承中的应用,以提高生产效率和质量,制作更加环保、健康、可持续的漆器产品。

这些研究的开展,将为我国漆器行业的持续发展提供新的动力,不仅能够促进传统漆艺的保护和传承,也将推动行业向现代化、科技化和环保化的方向发展。期待漆艺行业内的有志之士共同研发,在这些领域取得突破性成果,为我国传统漆艺的繁荣和发展做出贡献。

杨佩璋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漆艺分会副会长,中国工艺美术协会会员,文化和旅游部“非遗进清华”研培项目导师,荆州传统工艺工作站站长。


责任编辑:张书鹏

文章来源:漆趣网

(上述文字和图片来源于网络,作者对该文字或图片权属若有争议,请联系我会)

你知道你的Internet Explorer是过时了吗?

为了得到我们网站最好的体验效果,我们建议您升级到最新版本的Internet Explorer或选择另一个web浏览器.一个列表最流行的web浏览器在下面可以找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