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专家在征求意见稿发布后,写文章解释征求意见稿中的相关改变,特别是关于未来学位点布局的言论更是匪夷所思,美其名曰这是为了将来便于划分专业博士学位点与学术型博士点,所以理论研究归了学术学位点,实践研究归专业学位点,设计学则单列为交叉学科。
针对此次学科分类方法,设计学归属交叉学科,表面看有其合理性,似乎是强调了设计学交叉融合的特质,单独留下“设计”作为设计实践研究的主体。但我认为征求意见稿中的“设计学”过于强调了工业设计的学科属性,没有充分考虑设计所面临的现实状况。设计所包含的门类和领域极其广泛,服饰、视传、环艺、传统工艺美术等,涉及人类衣、食、住、行各个方面。我从不否认新技术介入设计表达,让设计有了更为广泛的可能性,但设计的内核仍然离不开设计物质化的功能建构、思想表达和可视化技术的形式呈现。我们也知道从3D到7D,甚至计算机神经扫描技术为工业设计产品提供可靠、准确的技术参数,以及大数据为广泛的设计产品销售提供精准投放的技术支撑,这可以讲是设计学研究金字塔结构的㡳层,构成现今设计学研究的基础,而设计学研究顶层仍然是建立在技术发展基础之上的设计立场、态度、价值表达,设计产品的话语权与流行趋势的核心仍然是文化影响力。设计离不开技术,但不能矫枉过正说技术的交叉和融合,而模糊设计学主体应该研究什么、应该做什么?而将设计理论归为艺术理论也是十分荒唐的。
设计学研究被强烈地泛技术化,这不是设计和设计学研究的真相,如何回归设计和设计学研究的真相?必须尊重历史的脉络、现实的景况和未来的描述。什么是“学”?什么是“学科”?对设计和设计学科进行思考与认识,有利于我们认识设计研究和设计的学科属性。我认为所谓“学”是精神思想文化领域人类知识财富与智慧的总结与贡献,“学科”则是对相关专门知识技能技巧的归类、分类和归纳,学科是学术制度管理层面的归类。中国设计学学科建设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伴随着对图案、工艺美术、艺术设计、设计这些词汇的不同理解,有过不同的认识。虽然在解读方面不尽相同,但设计学的本质属性并无太大的差异,问题是在不同语境下所产生的不同阶段,在社会认知层面就出现了种种误区。
设计学上升为一级学科以后,设计学的学科性质有了改变,设计学兼具艺术和工程学科性质本来是符合设计学科发展现状的解释与归类,使设计学有了更为广阔的学术视野和科学技术含量。设计也由边缘性的学科,走向了国民经济建设舞台的中央,引起国家领导决策层的高度重视。然而,对于设计学外沿的过度解读,又使得设计学迷失了专业真相,各类评审鱼目混珠、雀巢鸠占。虽然设计界的专家相互之间充满尊敬,但无法掩盖我们存在的学术分歧。我甚至多次在相关重要会议上和有关专家就此问题发生争议。
如何定义设计学?从学科属性入手,又遭遇了大讨论。艺术升门类以前,我们通常认为设计学主要由设计批评、设计史和设计理论等三个重要部分组成。设计学上升为一级学科以后,设计学的学科属性有了改变,设计学兼具艺术和工程学科性质本来是符合设计学科发展现状的解释与归类,使设计学有了更为广阔的学术视野和科学技术含量。但将设计学一斩三断分属为理论、实践、交叉三个学科,不利于设计学研究的整体认知。过于强调工业设计中技术前沿对设计技术的影响和交叉融合,实则是一叶障目对广泛的设计门类的漠视。尤其对于设计学外沿的过度解读,又使得设计学迷失了专业真相,出现了设计的泛技术化和泛艺术化。
其实,人类的任何造物活动都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人类的任何创造性劳动都是设计,这可以理解为“广义的设计学”。但是将航天飞机、潜水艇、交通工具设计中的工程学设计不分青红皂白统统纳入设计学研究的范畴,以及津津乐道计算机强大数据库的便捷和辅助设计软件带来的炫技,却是极不科学的。有人以诺伊迈斯特设计的磁悬浮列车为例子,将设计技术理解为设计学研究的主体,甚至将计算机算法、可视化辅助技术渲染技术,也说成是设计学的主要任务,则有些“狐假虎威”了。
设计既是艺术的,又是科学的和技术的一部分,已经说明了设计学科属性。从更深的层面加以认识,所谓“科学”是关于探索研究实践宇宙万物普遍规律的知识体系,是人类未知领域的新发现,所谓“技术”,是人类为了满足自身的需求和愿望,遵循自然规律,在长期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积累起来的知识、经验、技巧和手段,是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方法、技能和手段的总和。技术,通俗的说是将科学发现用物态化的方式呈现出来的手段。而设计,则是在科学发现的基础上,运用已掌握的技术,进行新的组合,并赋予物体以舒适的功能和优美形式,服务于民众。航天飞机、潜水艇、武器装备的设计虽然有艺术设计的任务,但主要是科学和工程技术设计性质的承载。它和我们说的设计学研究任务还不能等同。我有一个非常现实的事例来说明“广义设计学”所造成的认识误区与后果。某大学有一份设计学评审材料,在相关科研成果中列出了某种武器装备的设计,科研费用巨大,已经超出于一般设计学研究的视野。仔细审查,真正属于设计学的任务仅仅是装甲车内部操作视屏的界面设计。而巨大的科研费用却让美术、艺术学院、一般综合性大学中的设计学研究人员瞠目结舌而望而却步。设计的评价标准在这里变得无所适从,甚至无法做出相应的评价。
当前工业设计理论界关于设计学研究有没有边界问题的争论比较突出,实际上这一讨论又是一个很广泛的设计学研究问题。如果是从哲学社会科学角度来研究设计学,就是要突出设计的文化主张,突出建立在技术支撑基础之上的设计思想和表达,所有技术问题要为支撑你的思想和表达来服务。因此,在分类方法当中,尽管设计学涉及范围广泛,但仍然应该强调就近原则,科学家、工程师、设计师各为其所,设计学不能成为“杂货铺”。
设计学研究是应该面向未来的,设计学研究讲大综合本没有错,但我们有没有思考设计学研究的主体是什么?交叉什么?融合什么?航天飞机、潜水艇、武器装备设计主要是工程性的设计,如果在造型和内部装饰上承担了艺术设计任务还说得过去,而将其相关的工程任务纳入设计学里来考察,说是设计学学科交叉的重点,就有些“拉虎皮扯大旗”之嫌。面对设计学研究领域界定,我从不否认设计既是艺术的,也是技术的解释。但纯粹是工程和技术性的设计应该剥离出来,这涉及设计学的学科属性的归属和评价标准。广义设计学、泛技术化、泛艺术化设计的理解,有害于设计学学科的正确评价和学科的良性发展。
“狭义的设计学”研究领域,我理解为主要是围绕涉及人们生活水平和民生的衣、食、住、行而展开的设计活动和设计成果。涉及耗资巨大的工程设计应该有相关领域相对应,大项目中的设计任务,应该实事求是地加以区分,明确设计任务性质,回归设计学研究的学科真相和专业真相,设计学发展是大国策、大战略我赞同,但更为高端的大工程性质设计,设计学无法也不可能管科学院和工程院的事,我们关注的设计学应该聚焦民生,聚焦人民的美好生活。
所以,设计学应该理性地明确其真正的研究内容,构建起“一体两翼”的研究框架。所谓“一体”,就是设计实践本身,这是研究的中心内容,它包括了设计活动过程到最终设计产品的呈现。而“两翼”,一翼是古代设计理论,另一翼则是现代设计前沿理论。只有这样设计之鸟才能自由飞翔。我们知道,设计史学者的工作是建立在批评判断之上的,而设计批评家的工作基础则在于设计史的常识和经验。设计史家关注的是历史,设计批评家关注的是当代设计产品。明确设计学的研究框架,可以正确认识设计学的学科属性,建立起设计理论与产品设计之间的良性互动。
关于征求意见稿发布后的大讨论,我很担心由于某些重要科学家和工程师的过多主观干预,障蔽了设计学学科属性的真相,用泛技术化的认识,将设计和设计学应该研究的内容引入歧途。事实上现在既有的一级学科设计学划定,已经区别于以前的“艺术设计”和“设计艺术学”。设计学已经不单单是设计史学和设计理论,已经有了更深的内涵和外沿。根据“设计学是关于设计行为的科学,设计学研究设计创造的方法、设计发生及发展规律、设计应用与传播的方向,是一个强调理论属性与实践的结合,融合多种学术智慧,集创新、研究、与教育为一体的新兴学科”的表述,设计学已经包括了设计理论和设计实践。按征求意见稿,设计学学科属性更不应该单纯分开理解为设计理论、设计实践、设计交叉和专业与学术博士点建设。应该聚焦设计承担任务和主体,用宽阔的学术视野来认识设计学所承载的研究内容,应该认识到设计学既有从人文领域思想领域进行总结的学术要求,以技术为支撑又有实践领域设计活动、过程、产品、流行研究中形式关注与探索的要求。
李超德,原苏州大学艺术学院院长、福州大学厦门工艺美术学院院长。现任苏州大学卓越人才特聘教授、苏州大学艺术学院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哲学社会科学艺术学重大项目首席专家,苏州大学博物馆馆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