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创造了无数灿烂辉煌的艺术品,古人不仅创造了世人瞩目的陶瓷艺术,还创造了令人赞叹的木竹雕艺术。中国人很早便开始利用木和竹制造生产工具、生活用品和艺术装饰品,在长期劳动生产实践中,逐步形成了多姿多彩并富有民族特色的艺术门类。
一、春秋战国时期的木雕工艺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奴隶制崩溃,封建社会崛起的急剧变革时期。铁工具的使用,使社会生产力得到较大发展,给木雕工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而此时的制漆工艺得到显著的提高和发展,使用范围已经相当广泛,日常生活用品有耳杯、盘、盒、豆、套等,大件家具有几、案、床、榻等,乐器有鼓、瑟、钟架、鼓架等,丧葬用具有棺、椁、灵床、墓兽等。而漆器的主要原材料是木材,经过木质或木雕,在上面刷上一层或多层漆,然后再在漆上进行绘画等装饰。
二、秦、汉时期的木雕工艺
秦、汉时期的木雕工艺,在继承春秋战围时期木雕工艺发展的基础上,又有较大的发展和提高。
2003年初出土于江苏泗阳大青墩汉泗水王陵。马的造型高大肥硕,马头高昂,马的眼睛炯炯有神,四肢直立,马尾呈飘扬状。骑马俑双腿叉开呈八字形,坐于马上,与马的组合浑然一体。
三、魏晋南北朝的木雕工艺
魏晋南北朝三百多年的时间,佛教盛行,佛寺随处可见,木雕艺术有了广阔的用武之地,佛寺的梁柱、斗拱、廊檐、门窗,精雕细琢,蔚为壮观,佛像栩栩如生,庄严肃穆。
四、唐宋时期的木雕工艺
唐宋时期政治安定,经济发展,木雕工艺得到相应发展,进入到一个历史的新时期,代表了中世纪的东方文明。主要表现在工艺技术上的进步,装饰题材和形象有重大发展。唐代形成了绚烂而生动的时代风格,丰满、圆润、华丽、生机盎然。而宋代则是秀雅、清新的工艺美术新风格。
菩萨头戴花冠,披帛自双肩绕臂垂于体侧。上身佩璎珞,下着长裙,右手上举执莲蓬,左手下垂提香袋,双脚赤足立于仰覆莲座上,面部圆润,身姿优美。
五、明清木雕艺术
明清时期的木雕,形成了佛教、造像、建筑装饰、家具装饰、文人用具、小件摆设等大创作领域。
雍和宫是北京最大的喇嘛庙,它建于康熙三十三年,原为清朝雍正皇帝的府邸,雍正三年改名行宫“雍和宫”。其中有金、银、铜、铁、锡制作的“五百罗汉山”,金丝楠木的木雕佛龛,十八米高的楠木大佛,被誉为雍和宫的“三绝”。十八米高的楠木大佛又称迈达拉佛,被供于万福阁内,它全长26米,地上18米,地下埋有8米,大佛形象饱满生动,衣纹流畅,刀法劲道,是清代木雕佳作。
中国古代传统建筑装饰木雕,主要集中在明清两代,结合建筑构架原则和各部件造型,巧妙布局和精心雕琢,形成独具特色的建筑结构方式和艺术形式。其中以江浙、两广、徽州、晋中最具代表性。建筑木雕主要分三大类:梁架雕刻、檐下雕刻及门窗雕刻。建筑木雕更加注重雕刻表面的彩绘装饰,使建筑木雕更加富丽堂皇、丰富多彩。题材非常广泛,有历史典故、历史人物,民间传统、宗教神话、花鸟图案,仙禽异兽及吉祥图案,在工艺技法上,运用浮雕、透雕、圆雕、镂空等各种木雕艺术形式,给人以赏心悦目的享受。
明清建筑木雕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它凝结着中华民族千百年能工巧匠的智慧结晶,每一件精美的木雕都记录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历史。
明清两朝,木雕名家高手辈出,形成众多艺术流派,其中著名的有①东阳木雕:在浙江省东阳市,木雕技艺精湛,以精美典雅而驰名中外。②潮州木雕:足盛行于广东东南部的潮安、揭旭、潮阳、普予、饶平和澄海一带的民间工艺,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一般在表面贴金,有“金漆木雕”的美誉。③徽州木雕:产生于安徽的徽州地区,它主要的艺术特色是:木雕作品以人物为主,多表达儒家思想,创造风格古拙质朴,选型生动传神。④福州木雕:福建著名的木雕工艺,多以龙眼树为材质,产品古朴、稳重、大方。产地主要有福州、泉州和惠安。⑤黄杨木雕:以黄杨木为材料,黄杨木又有“千年矮”之称、成长期长,质地坚韧光洁,纹理细密,黄杨木雕主要分布在浙江的乐清和温州。黄杨木雕多为圆雕艺术,其中镂雕是一种最精巧的技艺,使作品空灵剔透,玲珑精巧,雅致美观。主要用下雕刻佛像、建筑庙宇、宫灯、家具等。
观音为黄杨木雕成,高挽发髻,双目下视,面容慈祥,身披天衣,身体微侧,手持经卷,赤足玉立,极富美感。
此笔筒以沉香木雕成,外壁雕山岩,凹凸嶙峋,周围刻寒梅、幽竹、劲松。以松、竹、梅“岁寒三友”为题材,寓意清雅高洁。采用浮雕和镂雕技法,构思巧妙,雕工精湛。
造型为一大葫芦上悬挂5个小葫芦,上下错落有致,葫芦上藤蔓缠绕,几只蝙蝠飞翔其间,葫芦与“福禄”谐言,蝠与“福”谐音,寓意“福禄万代”、“连绵长寿”之意。
盒为紫檀木雕成,盒面及四角均作如意方头式,满雕云纹,衬托八只飞舞的蝙蝠,盒盖正中镶嵌一枚方形墨玉,上有螺钿团花及红绿石料装饰。外壁镂空委角开光,内雕云蝠纹,盒内绷贴一层金丝织品,填补镂空处的空白。盒底下沿微微外翻,填一周仰莲纹。作品玲珑剔透,工艺精湛。
藻井是安置在庄严雄伟的宝座上方,或是在神圣肃穆佛堂顶部天花中央的特殊装饰。太和殿藻井在殿正中宝座前上方天花中央。井上圆下方,全井分上、中、下三层,最下层称方井,井口直径将近6米;中层为八角井,上部叫圆井。三层通高将近1.8米。中部八角井满布云龙雕饰。穹隆圆顶内,盘卧世龙,俯首下视,庄严生动。藻井的制作极精细,全部贴两色金,与宝座上下呼应,金碧辉煌,庄严肃穆。
竹雕在明、清两个王朝,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明代竹雕出现了不少文人书画家参与和从事创作的现象,从而提高了其艺术品位和地位,形成了不同的艺术风格和流派,著名的有嘉定派和金陵派。嘉定地区从事竹雕的艺人很多,著名的竹雕创始人朱鹤,字松邻,朱鹤之子朱小松,朱小松之子朱三松,他们的作品闻名天下,被称为“嘉定三朱”,其作品以深刻及透雕见长。金陵派竹刻的著名艺人是濮仲谦,其风格是用刀较浅,刀法简洁,故宫藏竹雕“松枝小壶”是他的著名作品。
朱三松是明代竹雕嘉定派的著名艺人,其父朱小松、祖父朱鹤都是闻名于世的竹雕艺人,被称为“嘉定三朱”。
渔翁以竹根雕成,老人头戴斗笠,身披蓑衣,足穿草鞋,左手提一小篮,篮中一尾鲜鱼,一边在雨中缓行,一边用长袖抹去须边的雨水。此作品刀工浑厚,人物刻划细致入微,古朴生动。
以竹根雕成,飞熊为站立状,后双腿撑地,扭身回头,头大如斗,两目圆瞪,肩有双翅,背有长毛。作品刻工圆润,造型生动。
明代竹雕的繁荣,为清代竹雕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清初许多竹木雕刻大师都出自嘉定派门下,康熙十九年内务府在宫廷内设立造办处,从全国各地选调优秀的雕刻高手为皇家服务,著名的艺人有吴之璠,其刀法圆润,布局疏朗,以薄地阳刻最为工绝。封锡禄、封锡璋兄弟二人,均善雕刻竹根人物。封锡璋弟子施天章,擅长圆雕。此外还有尚勋、周颢等,以上著名的艺人均是嘉定派。金陵派有潘西风、方洁等。作品范围非常广泛,有生活用品、文房陈设等。雕刻技法有阴刻、戗刻、浅浮雕、高浮雕、透雕等,纹饰题材有花鸟鱼虫、飞禽走兽、山水人物、神话故事等,工艺严谨,风格细腻。
布袋僧以竹根雕成,盘腿曲膝,席地而坐,袒胸露腹,正开怀大笑。身体左侧有二小童子,一个伏在布袋上,一个在他腹部攀爬,布袋僧传为弥勒佛转世,笑口常开。此作品人物形象生动活泼,衣纹飘逸,惟妙惟肖。
采药老人用竹根雕成,高束发髻,面目慈祥,正坐一山石上小憩。篮中盛有寿桃、灵芝、仙草,寓意“芝仙祝寿”,刻工采用镂雕、圆雕等多种技巧,工艺精湛,堪称佳作。
此作巧妙利用原材料的弯曲,刻划出以山林为背景的村童牧牛,在凹陷的孤线上,表现为平滑的山坡,一小牛卧于地,饱食后正在休息,旁边一头体魄强壮的水牛,牧童骑在背上,画面生动且极富生活气息,充分显示作者选择材料和利用材料的能力。
壶由竹根雕成,长颈削肩,腹部圆润,口部有盖,前有凤首流,担梁由活环套接,梁柄雕成夔龙状。壶身有隐起饕餮纹。此器造型及纹饰仿自青铜器,形态古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