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名师
人物 | 吴思冬:需要保持“探索”的漆艺术
时间:2022-04-10      来源: 中国工艺美术学会       浏览量:10      分享:


说起吴思冬,绝大多数人对于他的了解仅限于大漆艺人,而他与漆的关联远比听到的更丰富、有趣。

1995年,19岁的吴思冬第一次接触大漆,那些流淌着好似有生命力的大漆,在他的脑海中形成一幅异常强烈的画面,充满张力、冲突和现代感。


随着深入研究,起皱、针刻、晕金、飘漆等丰富的髹漆技法更是深深吸引了他。



吴思冬的大漆作品

一开始他并没想着要当什么职业漆艺家,只是觉着这种材质的可塑性和包容性实在太强,拥有无限的创作空间。

朽木、报纸,铁丝,塑料袋......似乎可以和一切相融合他说,「当漆与各种材料结合,在手中变幻出不同的形态时,我感觉特别有成就感。」

使用各种材料与大漆结合

于是你看吴思冬20年来的作品便会发现,很多艺术家的符号化在他这儿并不明显,他的作品似乎总是以一种新的姿态出现在大家的面前。

让人像是走入一个盛夏空间,显露出静谧荷塘夜景的漆画《听荷》。

《听荷》


粗砺的灰色漆板、庄严神圣的佛像与残破的信札,组成具有三维视觉艺术效果的《遗韵》。

《遗韵》

最新的一组作品,他利用镜子的碎片、仿若水泥等的综合材料进行创作,看起来很重实则很轻,透过碎片,能够折射出漆彩的光芒营造出一种未来的科技感


不同的材质探索,不同的表现语言,从平面到立体,再从立体到构成......很多人问为什么不把风格定型下来,他说「用漆创作,就像修行一样,作品不仅需要厚度和力量,还需要创新。」

他始终让自己保持“探索”的状态。

这或许和他身处的环境有关,除了是一名手艺人,他还是一位大学老师,年轻思想的碰撞、渗透,让他一直葆有创作的活力和激情。



老师,要替学生多想一步


1997年,吴思冬从福州工艺美术学校毕业,今年是他担任老师的第25年。


吴思冬教学情景


在任教期间,从吴思冬班上走出了许多现在可以独当一面的年轻漆艺家们,如今在福建漆艺圈里十分活跃的漆艺家胡杰彬也是他的学生。

胡杰彬毕业后曾在他的508工作室呆过一段时间,还与他一起办过展览,「吴思冬不仅是一位全能型老师,还超级幽默,是一位愿意倾囊相授并提携学生的好老师。」

吴思冬与胡杰彬的合照

对自己创作严谨与苛刻,作为老师时亲切、有趣,用他的话讲,「要懂得因材施教,因势利导,通过各种方式拉近与学生的距离。」也正是如此,他才深受学生喜欢。
但我觉得最重要的是吴思冬「不否定任何一个学生」。


“不要因噎废食”是吴思冬很重要的一个教育理念,「我经常告诉学生不要因为漆艺技艺的难度大,现在做不到就放弃一些很好的创意跟理念,也不要担心自己的想法会被嘲笑。」

在他的鼓励下,《美人鱼》、《乘风》、《稻草人》.......这种兼具日常生活审美与趣味性的作品陆续被创造出来。

学生作品《美人鱼》


学生作品《乘风》


学生作品《禅》


老师也需要不断充电、续航。

在教学中间,吴思冬也在不断吸收学生新的方法和理念,为什么他们会对这些造型感兴趣,灵感又源自哪里,去探究时他觉得特别有意思。


与学生探讨、交流

他参考现年轻人喜欢拍照记录生活的方式,让学生记录每件作品的成长,一是可以发现不足,及时规避;二是看到更好的创意和亮点。

「学习传统,继承传统,不代表要完全复刻它们,有时候半成品那种哑光的状态就很高级,不一定要推光推亮。」

吴思冬创作的第一幅漆画

近几年,吴思冬把目光转向立体漆艺的创作与研究。

他发现选择立体漆艺的毕业生越来越多,但是学生学习的周期比较短、难度大,很难独立完成,要帮助他们打通从设计稿到后期呈现不同环节中遇到的难点。「作为老师,要替学生多想一步。」

与学生探讨、交流

在塑型上,以前泥是最基础的材料,纯手工创作对技术的要求高。

但是现在的3D打印技术,可以更直观、准确地做出模型,就算作品放大几倍,细节也很清晰。「这种圆滑的弧度,这种均匀的锯齿状都是手工很难实现的。」


3D打印技术扩展了漆艺创作的形式,他把学生带到泡沫工厂,让他们亲自设计想要的造型,把图纸变成立体的实物。

3D打印技术做出来的造型

至于胎体的制作,福州在地有许多经验丰富的老师傅。

他和一位老师傅合作,协助学生们关于漆器胎体的基础制作,打磨到什么程度合适,判断大漆阴干的时间,是否进行下一个步骤,老师傅都信手拈来。

老师傅正在指导学生

吴思冬更注重学生的创造思维与审美认知,「工艺讲究的是熟知制作的全流程,但是艺术不一样,在整个过程中学生能体验从胚到成品的过程,也就够了。」


在传统工艺里,传承是师徒间的传承,在现代教育里面,则是师生间的传承。

随着学生们获取信息的渠道变得宽广,他们了解得多,也要得多,老师需要完善对新材料、新工艺的认识,用流行、通俗的角度打通传统领域,让学生们看到大漆之外还有更多可能性。






给他们的思想种下一颗种子



在国潮兴起的这几年间,大量非遗文化涌现在人们眼前,也有不乏大势所趋借势而为的手艺人,吴思冬等一批漆艺家都是时代浪潮下的“幸运儿”。

实际上,幸运儿并没有那么容易产生,没有消费和市场的非遗技艺和产品,只能走向消亡。很多艺术家、学生因为作品没有得到市场认可,又要生存,只能被迫转业。


吴思冬正在创作新作品

吴思冬所在的闽江学院美术学院一直积极尝试链接市场与学生之间的关系。


福州闽侯是工艺品出口的集散地,有非常多拥有专业生产设备,大量工人和生产线的工厂。

「如果能够和这些工厂合作,学生出产品设计方案,工厂实现设计,形成产学研的一种模式,就能让量产的漆器产品进入到人们生活和家庭里,实现共赢。」

学生们正在制作毕业作品


每年的学生毕业展,也是一个开放性的窗口,既展示了学生四年来的学习成果,同时也会吸引藏家和艺术星探的关注。

这些人一是关注艺术品本身,了解年轻人新的艺术理念和想法,二是发掘并签约未来有可能成为艺术家的年轻人。


部分学生毕业展作品


收藏是推动艺术创作的一种方式。

「可以了解这些作者对艺术的解读,还是一种长期的艺术投资。」收藏将近20年时间,吴思冬感触良多。



漆趣斋里展示了吴思冬的部分收藏品


传道授业解惑是他作为老师应尽的职责,但是作为福建省脱胎漆器非遗传承人,吴思冬有更大的社会责任。

和大漆8000多年的历史积淀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大漆的受众群体十分狭小,大众对于大漆文化的认知基础薄弱,他认为最好的方式就是从小抓起,推动更多年轻人了解大漆,热爱大漆。

位于福州市麦浦小学的“漆趣斋”


2019年,在福州市麦浦小学党支部书记兼副校长何光明的邀请下,吴思冬把部分漆艺作品引入到麦浦小学,成立了“漆趣斋”工作室。

看到孩子们第一次参观、触摸漆器的那种好奇与兴奋,吴思冬也感到非常激动。


他想要把福州市麦浦小学大漆的空白填补起来,让孩子们真正能上手实践。

在吴思冬的牵头下,2021年4月21日,闽江学院美术学院师生党支部“大手携小手 非遗进校园 共育传承人”的漆艺项目在麦浦小学正式开班,到现在为止“漆彩堂”里已收录孩子们各式各样的作品80多件。

「我们的初心就是想播下一颗种子,只待有一天破土发芽。」

麦浦小学部分学生作品展示


非遗与市场、学校的联结,是当代大漆文化实践的新方向,未尝不是众多非遗文化尝试与借鉴的方式。

从事大漆行业超过25年,吴思冬希望有更多的人加入大漆行业,让大漆行业百花齐放,而非一枝独秀。他说,“我不想当大漆行业的领袖,只想做一个平凡的传承人。”

人物简介
吴思东:福建省工艺美术大师、闽江学院美术学院漆艺教学中心主任



你知道你的Internet Explorer是过时了吗?

为了得到我们网站最好的体验效果,我们建议您升级到最新版本的Internet Explorer或选择另一个web浏览器.一个列表最流行的web浏览器在下面可以找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