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研云南省文学艺术馆民间文艺展厅
7月30日,潘鲁生参观云南省文学艺术馆民间文艺展厅。展厅以系统性的梳理与展示集中呈现百余年来云南学者对民间文学的调查手稿,以及各民族丰富多彩的民间工艺作品。面对珍贵的学术资料与工艺实物,潘鲁生指出,云南省民族众多、文化多元,孕育了绚丽多彩的民间生活与民间艺术,云南在推进中国民间文艺“两大工程”方面具有天然的资源优势与深厚的历史积淀,深刻把握地域文化的独特价值,将有力推动民间文艺在新时代焕发新的活力。
调研昆明市官渡古镇乌铜走银传习馆
7月31日,在昆明市官渡古镇乌铜走银传习馆,潘鲁生深入“前店后坊”的生产一线,考察乌铜走银的工艺、设计、市场、传承以及青少年研学等方面的情况,与传承人金永才、丁大为师徒深入交流。潘鲁生勉励青年工艺师秉持工匠精神,专注工艺深耕,完整继承老一辈匠人的核心技艺与精神,并树立创新理想,不断学习和交流,在坚守文化根脉的同时,致力传统工艺传承与创新。在呈贡区洛龙社区非遗工坊,潘鲁生听取青年瓦猫艺人罗皓阳对呈贡瓦猫造型特征与文化内涵的介绍。潘鲁生表示,瓦猫是云南地区的一个典型文化符号,应在保留造型基本形制的同时,深入发掘瓦猫在民居建筑中的民俗功能,向大众讲好瓦猫故事。
武定县狮山镇解家营村柒拾叁漆器工作室
8月1日,在楚雄市武定县狮山镇解家营村柒拾叁漆器工作室,潘鲁生详细考察大漆锡器、银器的设计研发、制作工艺与市场运营,与传承人李俊锋深入交流,对传承人坚守匠心、以设计驱动传统工艺当代转化的实践给予高度评价。潘鲁生指出,传统工艺是生活的智慧,振兴之道在于深刻理解并尊重其原生技艺与在地文化,核心是做好“用”的文章,护住传统工艺的根脉,创造出与当代生活息息相关的产品,使其在融合现代生活方式与文化特色的过程中,构建可持续发展的新民艺生态。
红土田彝族刺绣扶贫工厂
在红土田彝族刺绣扶贫工厂,潘鲁生考察老绣品,体验针法技艺,了解绣娘收入与产业发展。他指出,彝绣发展在于坚守传统工艺精髓,同时积极对接现代需求与审美,通过“艺人+设计师+市场”模式,建立基于当代生活的“适用性”。他勉励传承人弘扬文化自信,打造特色品牌,坚持“技艺保护科学化、产品开发实用化、文化服务生活化”的原则,构建手工艺有传承、生产者有收益、消费者有获得感的可持续发展体系。
调研南华县七彩彝绣公司
在南华县七彩彝绣公司和天才妈妈手工坊,潘鲁生深入了解彝绣全工序及火草衣制作技艺,鼓励传承人坚守匠心、代代相传。潘鲁生对至善彝绣馆创新的“展示+体验+产销+研究”一体化模式给予充分肯定,并就拓展市场、提升品牌影响力提出建议。在县文物管理所,潘鲁生察看陈列室文物后表示,正在建设的南华博物馆展陈要兼顾出土文物与民俗文物的综合展示,用文物讲好南华故事。在雨露大村古村落,潘鲁生指出,传统村落保护与合理开发,可将文化资源转化为经济优势,以文化赋能提升附加值。与基层干部群众座谈时,潘鲁生强调,民间工艺是地域文化宝藏,需进一步加大保护传承力度,强化人才培养,探索创新模式,推动其与现代科技、设计、市场深度融合,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群众需求。
调研大理州巍山县民俗博物馆
8月2日上午,潘鲁生一行来到大理州巍山县民俗博物馆。这座博物馆由邹敬谦、李惠丽夫妇创立,收藏了当地各类民俗文物2万余件。潘鲁生与中国民间文艺“两大工程”编纂人员一起分析代表性民艺品类与地方生活方式的关系,探讨马帮文化在西南地域文化中的独特性,初步确立纳入《中国民间工艺集成·云南卷》的部分民间工艺类型。
调研剑川兴艺古典木雕家具厂
调研甸南天艺园木雕
调研董月畅黑陶传习所
2日下午,潘鲁生在剑川县考察了木雕、黑陶等民间工艺的保护、传承与发展情况。在剑川兴艺古典木雕家具厂、甸南天艺园木雕,潘鲁生与段四兴、施顺华等传承人交流,详细了解剑川木雕历史渊源、工艺传承及产业发展现状,充分肯定剑川手艺人在坚守传统基础上所做的艺术创新。在董月畅黑陶传习所,潘鲁生询问黑陶工艺传统造型与创新造型之间的继承与发展关系,了解生产组织模式和生产销路。潘鲁生表示,民间工艺的传承并非易事,从选材到制作,从学习到突破,每一步都饱含艰辛,因为有民间艺人的坚持,民间工艺才历久弥新,走上更广阔的舞台。
调研沙溪古镇
8月3日上午,潘鲁生一行来到沙溪古镇,详细考察当地在传统村落保护方面的经验模式,了解欧阳大院、古戏台、兴教寺等古建筑保护现状。潘鲁生对当地文化部门贯彻“保护为先、利用为基、传承为本、突出特色”传统村落保护原则表示肯定,他认为沙溪古镇在保护历史风貌与延续文化生命力之间找到了良好的平衡路径,让古镇在当代社会生活中焕发出新的活力。
调研李小白银器工坊
李小白银器工坊的传承人
在鹤庆县新华村,潘鲁生考察了李小白银器工坊和寸发标工作室,详细了解白族工艺传承和银器创新情况。潘鲁生表示,鹤庆银器工艺发展的经验充分说明是传统技艺能不能传下去的关键,要先学技艺,才能谈得上设计创新,不了解工艺便谈不上创新。
调研纳西族传统东巴面偶及泥塑工艺
调研丽江古城博物馆(木府)
调研东巴文化研究院
调研“和和美美”民间文艺展演活动
3日下午,潘鲁生一行抵达丽江考察。在大研古城天青阁,潘鲁生观摩纳西族传统东巴面偶及泥塑艺人和钧、年若现场展示技艺流程。在丽江古城博物馆(木府)、东巴文化研究院,潘鲁生调研了纳西族东巴文化研究成果、东巴文字书写技艺传习情况及馆藏东巴古籍文献保护与利用情况等,与纳西族东巴和正文就东巴图形文字的书写进行深入交流。在古城文化广场,潘鲁生调研“和和美美”民间文艺展演活动和宣科书房大研古乐队传承现状。
调研丽江秀红东巴造纸工坊
纳西族东巴和耀伟演示竹笔书写
玉龙纳西族自治县黄山街道办事处长水社区白沙细乐传习中心的演出
8月4日上午,潘鲁生一行前往丽江秀红东巴造纸工坊,调研纳西族造纸技艺。工坊负责人和秀红详细介绍了东巴纸制作过程中的每道工序,纳西族东巴和耀伟则以竹笔书写东巴文字,讲解东巴纸的用途及其独特性能。在玉龙纳西族自治县黄山街道办事处长水社区白沙细乐传习中心,潘鲁生考察纳西古乐“白沙细乐”及民间歌舞的传承现状。传承人和凛毅与乐队成员现场演奏《一封书》《阿丽丽吉排》等传统曲目,和金花、和丽元、和慧琼、和晓霞、和述芳、和家政等艺人现场展演《纳西谷气调》《嫁女调》《热美蹉》《东巴舞》等纳西族传统歌舞,展示纳西民间艺术的独特魅力。
在茨满村,84岁的传承人李文先现场演示纳西族勒巴鼓的制作技艺,传承人和肖源带领勒巴舞队表演了《青蛙舞》《蜻蜓点水》《老鹰展翅》《猴子舞》等勒巴舞蹈。东巴画传承人陈四才向潘鲁生一行介绍纳西族火塘文化及相关民间传统习俗。潘鲁生对丽江在民间文艺保护方面取得的成绩给予充分肯定。他指出,丽江的民间艺术是中华文化的瑰宝,要不断推动民间文艺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使传统文化在乡村振兴中焕发出新的生命力与发展动能。
调研藏族、纳西族、白族、傈僳族等民族舞蹈展演活动
4日下午,潘鲁生来到迪庆州独克宗古城考察民间工艺作坊。在布诺皮雕文化艺术馆,潘鲁生详细询问传承人皮雕工艺手法、经营模式及市场销售状况,了解藏族皮雕工艺在造型设计、纹饰语言等方面的独特性。潘鲁生指出,皮雕艺术不仅是藏族传统手工技艺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承载着丰富的民族文化信息与生活智慧。在香格里拉唐卡画院,传承人格桑达娃向潘鲁生详细介绍了唐卡绘制技艺的流程与要求。潘鲁生了解了唐卡在迪庆地区的传承现状,与画院就技艺传承模式进行了深入探讨。在独克宗文化广场,调研组考察了藏族、纳西族、白族、傈僳族等民族舞蹈展演活动。
调研尼西土陶传承人当珍批初(郭军华)工作室
调研尼西土陶传承人鲁茸恩主工作室
尼西土陶制作工艺
8月5日,潘鲁生一行在香格里拉市尼西乡汤堆村,走访当珍批初(郭军华)、鲁茸恩主、拉葺肖巴等传承人工作室,深入解尼西土陶技艺的传承与发展现状。尼西土陶作为藏族民众日常生活的重要用器传承至今,技艺独特。潘鲁生指出,汤堆村的尼西土陶工艺是传统村落技艺传承的典型代表,民间工艺传承人要坚守技艺的本真性与文化根脉,在民间工艺市场转化过程中首先要是保留核心技艺,通过拓展物质载体,开发具有文化属性的衍生产品,增强产品的实用性与市场竞争力,同时要推动建立艺人、设计师与市场三方协同的合作模式,借鉴各地在工艺振兴中的成功经验,争取政策层面的更多支持与保障,此外还应充分发挥品牌建设作用,增强传统工艺在当代社会的传播力与影响力,实现工艺与现代生活方式的深度融合。
通过此次云南田野调研,潘鲁生带领基层一线编纂人员深入探讨民间文艺“两大工程”推进的路径与方法。他强调,民间文学与民间工艺的整理与传承,必须立足原生生态,依托活态实践,在尊重民间文艺本真性的基础上,注重当代表达与生活转化,将民间文艺资源转化为推动乡村振兴与文化产业发展的现实力量。潘鲁生提出,应整合艺人、设计师、市场、科研与政策多方力量,推动形成集资料整理、技艺保护、产品转化与品牌推广于一体的民间工艺传承发展机制,同时注重新媒体与数字化手段的应用,扩大民间文艺的传播影响力,赋予民间文艺新的时代内涵与生命力。此次田野调研实践为“中国民间文学大系出版工程”和“中国民间工艺传承传播工程”的高效推进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也对全国范围民间文艺创新性发展做出了探索。
责任编辑:张书鹏
文章来源: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
上述文字和图片来源于网络,作者对该文字或图片权属若有争议,请联系我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