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访:李叶
受访:吕君毅
《设计》:作品在SaloneSatellite中脱颖而出,能否分享其背后的灵感火花?你如何理解此次展会的主题?是特定文化符号、个人经历,还是全球趋势激发了你的创作?
吕君毅:在本次米兰展中,我以整体化的思路对整个展位进行了设计。展位设计的核心概念是“色彩、材料与趣味(Color, Material and Fun)”,这也是对设计领域常用术语“CMF”的一种巧妙文字游戏。我力图通过不同产品之间色彩与材料的协调搭配,以及它们在形态上的相互呼应,来展现我设计中蕴含的柔和趣味性。其中,wrong line椅和Arch系列的创作灵感源于对结构进行的试验性探索,而tiling台灯与溢料置物台的组合则源自对材料及制作工艺的深入思考与尝试。我的大多数作品都源于非常明确的使用场景或自我设定的限制,例如必须使用某种特定材料,或者必须实现某种特定功能。
我选择趣味性作为设计方向,是因为这是我希望未来能够深入探索的特征。我认为在这一方面,中国人相较于西方人更具优势。我们更善于捕捉隐喻和幽默感,就像传统纹样中蝙蝠与“福”的关联。这种独特的表达方式让我们能够创造出别样的韵味和氛围,而这些特质无法仅通过形式直接传达。我希望这种韵味不仅仅局限于表达传统的“神秘感”或“禅意”,而是更多地朝着充满生机、令人放松的方向发展。这也将是我未来一段时间的创作目标。
![]() “Wrong line”椅 “Wrong line”椅体现了设计师对于材料和设计寿命的思考。这把椅子的布料部分非常简单地通过圆管上的切槽插入。借由此结构特征,寿命长久的钢管与相对易损的布料进行分离,使得使用者可以更简便地清洁、更换布料部分,并快速改变色彩和材料搭配,从而延长这个椅子的总体使用寿命。 这把椅子的灵感起源于吕君毅读硕士期间的毕业项目。当时他在探索如何将布料固定在铝型材上,后来将这个想法进一步发展,并运用到了弯管结构上——这是一种他在学习过程中一直非常喜欢的造型形式。椅子的名字源于吕君毅总是将“round”读得像“wrong”,于是,这把椅子就被他命名为“wrong line椅”。 |
《设计》:你的设计如何体现对人文关怀的理解?在设计过程中,你如何平衡美学追求与实用性,以确保作品既美观又实用?
吕君毅:我的设计实践始于后疫情时代,当时我感受到国内外的生活环境都经历着不同程度的阵痛。在这一时代节点,我深切体会到世界弥漫的紧张感和消极氛围。在北欧的学习经历为我提供了一些启示,我开始尝试运用明快而舒适的颜色搭配,以及更具亲和力的设计语言,来创作能够舒缓人们紧绷心灵的作品。这也是我此次在卫星展中选择使用较为跳跃的色彩组合和趣味性功能载体的原因。
实用性始终是我设计的核心出发点。我总是力求以柔和的方式呈现功能,以提升用户体验。在这个层面上,我的美学理念与对实用功能的表达是高度一致的。我的设计哲学强调减少侵略性和攻击性,传递更多的轻松、明快和诙谐。除了实用性之外,功能还通过提供情感价值的方式得以体现。设计的形式作为功能的载体,我对它的要求仅仅是视觉上的和谐与趣味。因此,我的设计或许看似在美学上有所妥协,以确保功能能够以柔和的方式展现,这实际上也是形式追随功能的一种体现。最终目标就是让产品用起来舒适,看起来愉悦,这正是我不断追求的方向。
“Wrong line”椅,摄影:Lisa Wagner
《设计》:在创作过程中,你如何挑选材料以平衡美学、功能与可持续性?能否分享材料选择背后的考量?是否探索了新型材料或传统材料的创新应用?这些选择如何影响作品的最终呈 现?
吕君毅:材料始终是我设计创作的核心理念之一。在我看来,优秀的设计创意必然是通过合理且巧妙地运用材料及其组合来实现的。就个人而言,我尤为钟情于金属材料。在我眼中,金属材料象征着诚实、可靠与持久。圆管所展现出的秩序美感令我着迷,我常常将其融入设计中。尽管许多人认为这是一种相对廉价的材料,但我却视之为一种民主的材料,因为它能够使优秀的设计以更亲民的价格服务于大众。在设计wrong line椅时,我特意选择了喷粉圆管与绒面布料相搭配,旨在平衡不同材料的个性。它们完美地诠释了“温和”的特质,从触感至视觉感受皆是如此。
在Tiling台灯的设计过程中,我深入思考了陶瓷这一材料的实际应用。在台灯和灯具设计领域,陶瓷的应用十分广泛,但开发一款优质的陶瓷灯往往需要较长的周期。此外,由于烧制过程存在不可控因素,产品的不良率相对较高。因此,我决定将目光转向瓷砖——一种已被长期证明可靠且可控的陶瓷形态,并运用瓷砖来完成台灯的设计。最终,这款台灯不仅展现了陶瓷釉面的独特质感与灯光美学的完美结合,还在生产过程中大幅提升了产品的可控性。
“Tilling”台灯,“Heavy mirror”挂墙镜
《设计》:AIGC技术正改变设计领域,你的作品是否融入了此类新技术?具体如何应用,又带来了哪些创意或效率提升?你如何看待AIGC技术与传统设计思维的结合?在未来设计中,你期待怎样的技术突破?
吕君毅:尽管此次创作未借助AIGC的辅助,但我对其在提升设计师工作流程效率方面的潜力充满期待。我正在尝试运用AIGC完成从前期草图到草图渲染的任务,这无疑能够大幅节省设计初期在视觉把握和方案展示上所耗费的时间。当然,最终的设计仍需付诸实践,我亦十分享受动手制作原型和草模的过程。然而,不可否认的是,一个可靠的AIGC工具确实能够减少许多探索阶段的时间成本。
在未来,我认为人工智能技术将能够替代设计师完成许多简单且重复性高的工作。目前,这类工作大多由实习生承担。未来,新一代设计师可能会拥有更高效的工作流程,从而能够专注于设计中最核心的部分——对概念和真正创新点的深入钻研与探索。建模等任务或许将逐渐交由智能机器来完成。
“Arch”系列矮边桌,溢料置物盒
《设计》:作为新锐设计师,你的职业路径中有哪些关键节点塑造了今天的创作风格?能否分享成长过程中的重要经历?
吕君毅:我最近发现,含蓄的趣味性是我设计中隐藏的特质,这与我个人的经历背景密切相关。我年少时曾以国画作为兴趣进行学习,其中对“写意”的理解对我后来的学习和设计实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我总是试图探寻表象背后的象征意义,或尝试以抽象的方式概括周围的事物。这使我倾向于在设计中避免使用过于具象的元素。在瑞典的学习经历以及为IKEA设计的过程中,我进一步将这种对象征性的追求与设计的趣味性相结合。我非常享受创造那些能够让人“玩味”的设计,这正是我创作激情的源泉。在此次的许多项目中,这种趣味性体现在造型、色彩搭配以及功能性的各个方面。
另一方面,本科毕业后的工作经历让我对消费主义主导的现代科技产品开发感到厌倦。我逐渐意识到,过度依赖科技产品可能会促使人们重新追求生活中那些质朴的本质。这是我几年前选择辞职并投身于家具与家居用品设计的原因之一。在那之后,我开始进一步结合自身优势与成长背景,努力寻找属于自己的设计风格。
“Arch”系列高脚椅,摄影:Lisa Wagner
《设计》:你认为中国设计在国际舞台上的独特优势是什么?又如何通过作品展现这种优势?在全球化背景下,你如何理解本土文化与设计创新的关系?是否尝试通过设计讲述中国故事?
“Arch”系列置物架,溢料置物盒
《设计》:可持续性是当前设计的热点,你的作品如何体现这一理念?是否从材料、生产到使用全生命周期考虑环保问题?
吕君毅(Joey Lyu),Yi's Design Studio创始人。吕君毅的设计以功能为基础,并受到北欧设计风格的影响,非常重视设计中对于情感的细腻表达。同时,吕君毅探索在简约的设计中寻找东方特有的幽默感和韵味,以简单的趣味性撬动设计的美感。
责任编辑:张书鹏
文章来源:设计杂志
上述文字和图片来源于网络,作者对该文字或图片权属若有争议,请联系我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