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全林在讲话中指出,工艺美术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的生活智慧、审美追求与文化记忆,它不仅是一种技艺的传承,更是一种文化的延续,是我们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源泉。当前,我们正身处人工智能引领的新一轮科技革命浪潮之中,如何让“手工之能”与“AI之力”相得益彰,亟待我们探索。本次论坛的举办是我省落实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有力举措,也是江苏工艺美术传承与发展、创新与突破的智慧碰撞,既契合变革的需求,也顺应发展的趋势。针对江苏工艺美术的未来发展,他强调:一是坚持“守正为本”,把文化内核作为工艺美术的“根与魂”,在传承经典中筑牢根基,让每一件作品都流淌着文化的血脉。二是推动“创新为要”,主动拥抱新技术,勇敢面对新挑战,巧用AI技术破解发展难题,让传统工艺既保留“手作的温度”,又具备“科技的锐度”。三是深化“融合为径”,促进传统工艺与产业、市场相协同,支持技术企业与传统工坊合作,培养既懂手艺又会技术的复合型人才,推动“手工之能”与“AI之力”相融相生,让江苏工艺美术走向更广阔的世界舞台。

沈建生代表主办方致辞,他表示,近年来,省工艺美术学会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重要讲话精神,积极探索有效途径,新设立工艺美术科学技术奖并组织开展首次申报评审,积极服务全省工美技艺研究与创新发展。举办这次论坛的主要目的:一是要引导大家顺应时代之变,拥抱科技赋能,积极投身到传统工艺与人工智能创新融合、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发展的浪潮。二是要激励大家把握传承之需,敢于创新实践,学会运用AI技术提升创作效能,让“老手艺”插上“新翅膀”,不仅能“精工细作”,还可以“智创引领”。三是要鼓励大家坚定发展信心,服务文化强省,以AI赋能加快推出一批工艺美术新品、精品、名品、珍品,助力全省工美产业高质量发展。

邓硕代表南京艺术学院致辞,他表示,本次论坛旨在搭建开放前瞻的对话平台。期待各位专家学者能带来前沿的洞察,通过思想的碰撞与交流,探寻江苏工艺美术在AI赋能下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可行路径,让江苏的工艺美术在世界的舞台上绽放出更加璀璨的时代光芒。

主旨演讲中,东华大学服装与艺术设计学院院长孙捷教授以《AI与可持续时尚设计的多重未来》为题,探讨了AI与设计结合如何推动时尚从“艺术设计”向“交叉学科设计”发展,打造“新质时尚力”与“设计驱动型创新”双引擎。

新华网未来研究院院长、新华社国家重点实验室生物感知智能应用研究部主任杨溟,以《感知智能:AI与工艺美术融合发展趋势及路径》为主题,从科学美学角度解读了AI与手工艺术的融合,未来的工艺美术融合将是多学科的交叉创新,让手工艺术发挥更大价值。

无锡供春人工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张雨航,在论坛上分享了《AIGC赋能工艺美术大众创新》的实践经验。展示了AIGC在紫砂、陶瓷等领域的应用案例,包括与文博机构合作的游客手绘定制和面向青少年的非遗美育实践。

南京艺术学院设计学院副院长周庆教授以《从参数化设计到AIGC算法驱动》为题,分享了高校工艺美术专业的教学创新。南艺已构建相关课程体系,通过“灵感输入—AI生成—参数优化—实物呈现”流程,实现科技与艺术协同创新。

马达在学术总结中指出,AI技术作为赋能工艺美术行业发展的核心力量,其本质在于将理想现实化,现实理想化。工艺美术行业同仁需利用AI辅助突破传统限制,采用新智能、新理念、新工具和新方法,创作出更多满足现代审美和Z世代年轻人需求的作品,为提升情绪价值和创造美好生活贡献力量。

于广云在总结中感谢南京艺术学院设计学院的支持和组织,感谢专家学者的见解和工艺美术工作者的参与。他表示,AI正在为江苏工艺美术注入新动能,论坛激发了工艺美术工作者对“科技+艺术”融合的思考,将以此推动支持AI技术在多个环节的试点应用。

本次论坛通过思想碰撞勾勒出AI赋能工艺美术发展的蓝图。专家认为,人工智能与工艺美术融合是协同共生,AI为传统工艺提供创新工具与传播载体,传统工艺则为AI提供落地场景与文化内核。随着技术迭代与应用深化,江苏工艺美术将在守正创新中焕发生命力,为文化强国建设贡献力量。

出席论坛的领导和嘉宾还有江苏省委宣传部文化传承发展处副处长李波,江苏省非遗保护协会会长朱斌,中国工艺美术学会常务理事、江苏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吴元新,江苏省轻工业行业协会会长蒋金华,江苏省文化发展基金会理事长姜龙,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原院长廖军以及学会、协会的理事和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萧剑波、邢伟中、吕存、沈建元、赵红育、钟锦德、蒋喜、吕俊杰、华健、俞挺、谢强等200余人。

上述文字和图片来源于网络,作者对该文字或图片权属若有争议,请联系我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