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交流
研究 | 高俊雅 薛春艳:古建筑彩画艺术及其色彩运用研究
时间:2025-11-11      来源: 中国工艺美术学会       浏览量:0      分享:

彩画作为中国传统建筑装饰艺术的核心元素之一,自古以来就具有独特的美学价值和深厚的文化内涵,在中国传统建筑整体规划、设计与装饰过程中占据着至关重要的地位。在古建筑彩画艺术中,色彩的应用不仅是提升视觉美感的重要手段,更是古人智慧与哲学思想的直观体现,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精神追求。深入探究古建筑彩画艺术的表现方法,以期承继古建筑的色彩思维,进一步推动我国现代建筑行业的长效发展。

在传统建筑美学中,彩画艺术作为重要的组成部分,通过色彩运用与结构布局,展现出传统建筑蕴含的智慧。“雕梁画栋”不仅是中国传统建筑的标志性美学元素,更赋予了这些宏伟建筑非凡的魅力与瑰丽的艺术灵魂,使其在建筑历史长河中熠熠生辉。此外,古建筑彩画不仅承担着美化空间的装饰功能,更以独特的技艺与材质,成为木构建筑抵御自然侵害的重要防护层。同时,每幅彩画背后深藏的文化精髓与历史故事,不仅丰富多样,更彰显了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值得我们深入探索与细致理解。

一、建筑彩画艺术发展概况  

中国建筑彩画艺术拥有悠远的历史。先秦时期,图案大多选用简单的几何图形,并以朱红色和黑色作为基本的色彩搭配,这种设计一方面出于实用需求的考量,另一方面也蕴含着不同的文化意义。魏晋南北朝时期,随着佛教东传以及文化多元性的逐步增强,彩画艺术的表现范围明显拓展,尤其体现在宗教与神话题材的创作中。这一时期的敦煌壁画等文化遗存,很直观地展现出东西方文化相互交融的独特风貌。唐宋时期,彩画艺术取得了卓越的成就,达到了前所未有的艺术高峰。这一时期皇宫里的建筑装饰,不仅运用了浓厚的山水美学意境,还运用了繁杂而艳丽的色彩,展现出独特的艺术风貌。宋元时期,《营造法式》的问世,标志着彩画技艺更加系统化。这一时期文人士大夫的审美情趣与宗教艺术题材相互交融,推动了彩画艺术的发展。明清时期,建筑彩画发展成为系统性强的建筑装饰艺术样式,并衍生出诸多不同的流派及风格。在色彩组合、图案规划、工艺准则以及造型革新等层面上,实现了装饰彩画艺术的极致呈现与超越,从而确立了它在历史进程中的艺术地位。

二、建筑彩画中色彩的运用原则

(一)文化象征原则

在封建时期,色彩蕴含着浓厚的等级观念,它在建筑装饰方面的应用遵循礼制,黄色属于皇家专用色彩,在古代中国代表皇家权威和尊严。明清时期,皇家建筑上的和玺彩画以金色、青色以及红色为基本色调,故宫太和殿上的金龙和玺彩画便是代表。这一时期地方建筑要避开皇室所用的色彩,形成了像徽州古建筑那种白墙黑瓦的装饰风格。这种色彩等级制度不仅体现在单个建筑物之上,更通过使主轴线上的建筑物采用浓烈色彩,同两翼辅助建筑的淡雅色系形成鲜明对比,从而彰显空间中的等级秩序与权力架构。建筑色彩体系与传统哲学理论相互呼应,色彩组合也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其中红色和金色的组合,象征“鸿运当头”,寓意繁荣昌盛、吉祥顺遂;青色和绿色的山水图案,则暗喻“江山永固”,寄托着对国家长治久安的美好祈愿;黑白组合,则体现了“阴阳调和”,蕴含着和谐、统一的观念。色彩语言在这些文化密码里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它承载并传递着传统的宇宙观与价值观,从而使建筑彩画成为展示中华文明精粹的物质载体(见表1)。

表1  文化象征原则

图片

(二)美学构成原则

古代工匠灵活运用“五彩调和”的色彩哲学,以青绿色为主色调,并辅以朱红色和黄色装饰,进而产生了强烈的颜色差别。为了协调对比强烈的颜色,发明了“退晕”表现手段,即利用同一色系由深入浅的过渡效果(如旋子彩画里的“七步退晕”),再辅以金色线条勾勒轮廓,如此一来,既能体现色彩的流动感,又可使画面达到整体的统一与协调。在艺术设计中,“三庭五眼”这一黄金比例准则被全面运用于建筑彩画的排版布局,将梁枋细致划分成箍头、藻头、枋心三个区域,从而营造出丰富的层次感。在图案设计中,匠人借助主纹样和底色之间的相互映衬关系,如龙纹和青绿色的云纹互相映照,从而使画面既和谐又具有韵律感。同时,也会把生态智慧融入其中。例如,室内装饰所用的彩画颜色,一般要比室外同一种颜色明亮,这么做实际上是想弥补室内自然光照不足的缺陷,体现了传统技艺对自然环境的细致观察与适应性调整。

(三)材料工艺原则

传统技艺蕴含着深厚的科学原理,彩画颜料的选取就凸显了这个特点,其主要成分为耐腐蚀的天然矿物质,可以保证作品的长久保存,还采用了从植物中提取的胭脂、贝壳精制而成的蛤粉等有机颜料,以此来丰富色彩层次(见图1)。在古建筑彩画绘制过程中,地仗层数会影响色彩的呈现效果,如官式建筑需根据部位和工艺要求涂上多层灰浆才能获得理想效果;沥粉贴金工艺则需要精准把控好金胶油的干燥时间,以保证金箔粘贴牢固;桐油罩面既能提升彩画的耐久性,又可轻微调整色彩的明亮度。正是这些细致操作,从而赋予彩画作品独特的艺术韵味与持久的生命力。

图片

1.建筑彩画(图片来源:笔者自摄)

三、建筑彩画中的色彩运用技巧

中国古建筑中的色彩体系可总结为“色必有据,彩必有序”,其在建筑彩画中的具体呈现,融合了礼制规范与自然哲学思想,构成了视觉科学的精妙系统。

(一)五色之间的协调应用

中国古建筑中的彩画多采用鲜艳的色彩,虽然色彩种类少,但匠人凭借精湛的技艺,营造出了和谐有序的艺术格局,彰显了高超的色彩驾驭能力。在古建筑装饰中,彩画技艺遵循五行相生相克的原理,采用青、赤、黄、白、黑五种基本色彩来构建和谐统一的视觉效果。青色作为东方木元素的代表性色彩,常被应用于文教场所的装饰;赤色因象征南方之火,常出现于亲王府邸,以此彰显主人的高贵身份;明黄色作为中央土德的专属标志,在古代是帝王的专用色。在实践中,匠人常遵循7∶3的色彩搭配原则,以70%的冷色调青绿色为主色调,再辅以30%的暖色调朱金纹饰,这样既契合传统礼制要求,又能实现视觉上的和谐统一。古建筑彩画的色彩布局蕴含着精妙的数学美学,各色彩区域的排列秩序暗含着数理规律,彰显出独特的几何韵律美(见图2)。

图片

2.彩画主要色彩的提取

(图片来源:笔者自绘)

(二)明度及饱和度的精妙调配

在色彩体系的三大基本元素中,若能运用恰当色彩明度,就能为色彩搭配构建起基本框架,其在色彩设计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古建筑设计中,主轴核心建筑多采用低饱和度的深青色、赤色,而侧翼辅助建筑多倾向于高饱和度的浅灰色,这种色彩搭配,不仅能使建筑外观层次分明,而且能强化功能区域的区分。古建筑屋顶的色彩搭配存在等级差异,重要建筑多采用色彩饱和度较高的黄色琉璃瓦装饰,次要建筑多采用绿色琉璃瓦装饰,而一般性房屋多采用明度较低的灰色瓦片。在建筑学中,内壁彩画亮度较外侧提升20%。这种工艺旨在应对自然光照的差异,同时斗拱基部会用金线勾勒,这样可以借助金线巧妙实现阴暗部分的视觉平衡。这些工艺充分体现了古代匠人在视觉美学上的精细考量。

(三)渐变层次的视觉韵律

不同的古建筑,匠人常常会选用不同的彩画装饰,目的在于体现各个构件的构造和功能,协调色彩差别,从而实现视觉上的和谐统一。例如,官式彩画中的旋子彩画,其“退晕七道”技法要在仅1厘米的范围内完成细致的7~9级色阶渐次变化,这种技艺展现了匠人对色彩的高超把握能力。在艺术创作中,匠人通过模仿自然界中的光线变化,实现了色彩由青变白又变回青的渐次转变,达成了波浪式的光影过渡效果,将逼真地呈现出自然界中的光影动态。而且,石青色和蛤粉色有着不一样的颗粒质感,它们在作品中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使得材料的表现力和艺术层次更为丰富。这一过程不仅体现了传统工艺对于材料特性的透彻认识,而且彰显了古代工匠的丰富经验和聪慧才智。

结束语

古建筑中的彩画艺术,作为珍贵的文化遗产,蕴含着独特的艺术价值,所以要通过色彩的巧妙运用,激发人们对深厚文化内涵与悠久历史脉络的深刻感知。本文深入探讨了古建筑彩画色彩在体现建筑功能性、承载文化观念特性和增强整体美感方面的重要作用。通过这些具体的分析,揭示了古建筑彩画色彩运用的艺术精髓和深厚的文化内涵。相关设计工作者应深入探究与思考,既要传承传统精髓,又要勇于创新,从而为现代建筑设计领域注入新活力,共同推动行业向前发展。

作者简介:

高俊雅,沈阳师范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薛春艳,沈阳师范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教授。

责任编辑:张书鹏
文章来源:《天工》杂志

上述文字和图片来源于网络,作者对该文字或图片权属若有争议,请联系我会

你知道你的Internet Explorer是过时了吗?

为了得到我们网站最好的体验效果,我们建议您升级到最新版本的Internet Explorer或选择另一个web浏览器.一个列表最流行的web浏览器在下面可以找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