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智时代人工自然美与当代美育转型研究
——人工智能美学研究系列
邹其昌
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
引言
在全球化和数字化进程不断加速的今天,人工智能(AI)、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的迅速发展,推动了生产、生活及文化创作的深刻变革。传统的审美教育、艺术教育等美育形式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与机遇,尤其是“人工自然美”(Artificial Natural Beauty)这一美学范畴的提出,为美育领域提供了崭新的理论视角与教育实践的可能性。
“人工自然美”是指在人工智能及其他科技的助力下,通过人类创造与自然元素的融合所形成的新型美学,既保持了自然的元素,又加入了人工智能和技术手段的创造性。本论文将详细分析人工自然美的内涵、演变及其对现代美育转型的影响,探索如何在美育实践中应用人工自然美,特别是在全生命性教育、三大结构体系和五大类型的美育框架中实现其教育价值。
1. 人工自然:概念与内涵
人工自然(Artificial Nature)是数智时代一个跨学科的核心概念,涵盖了科技与自然、人工与自然、人工智能与环境生态等多个领域。其基本内涵是通过人类的创造和科技手段(如人工智能、虚拟现实、数字艺术等)对自然环境、自然景观及其规律进行重塑、模拟、增强和创造,生成新的、与自然相似或具自然美感的人工景象、艺术作品或空间体验。
人工自然不仅仅是“人工”与“自然”的简单结合,而是在遵循自然美学原则的基础上,通过人工智能、算法、科技工具等新手段,赋予自然形态和环境新的美学价值。它强调自然美与人工创作的和谐融合,是人类技术与自然界相互作用的一种新型呈现。
2. 人工自然美:新兴美学范畴
人工自然美(Artificial Natural Beauty)(邹其昌,2024)作为一个新兴的美学范畴,是人工自然概念的延伸与具体体现。人工自然美指的是通过人工手段(尤其是借助数字技术、人工智能等高科技工具)在自然景观、物质形态、艺术创作中所实现的“自然”之美。这种美既不完全是自然界的复制,也不是纯粹的人工创造,而是通过高科技的艺术创作过程,将人工与自然的边界模糊、重塑,最终产生一种新的美学体验。
人工自然美具备以下几个特点:
3. 人工自然美的应用与实例
人工自然美在数智时代的艺术创作和文化实践中,已经逐渐展现出其独特的价值和影响力。以下是几个具体的应用实例:
4. 数智时代人工自然美的未来趋势
在未来,随着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物联网等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人工自然美将会有更多创新的表现形式和应用场景。以下是人工自然美在数智时代未来发展的几个可能趋势:
人工自然美作为数智时代的产物,展示了人类在高科技背景下对自然的重新理解与创造。它融合了科技与艺术、自然与人工的元素,推动了美学观念、艺术创作与教育实践的深刻转型。未来,随着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人工自然美将在美学、艺术、教育和社会文化等领域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为我们提供更加丰富、创新和具有生态意义的艺术体验。
1. 人工自然美的基本原则
人工自然美并非简单的对自然的复制与模仿,它是一种有着明确目标和深刻内涵的创造性美学行为,具有以下几个基本原则:
2. 人工自然美的基本规律
人工自然美作为跨学科的美学体系,体现了许多内在的规律性。其规律并非静态的模式,而是随着技术与自然的结合不断发展、演变。以下是人工自然美的几大基本规律:
人工自然美作为数智时代的新兴美学范畴,在基本原则和内在规律上体现了人工与自然的深度融合。其基本原则强调自然本源性与人文需求的共融、人机共生的创作方式、生态平衡与可持续性;其规律则揭示了自然感与人工智能的和谐统一、智能化与自适应的动态变化、跨界融合的多维度创造以及视觉与功能的综合体验。随着人工智能和数字化技术的不断发展,人工自然美的创作和体验将更加丰富和多元,推动美学与科技、自然的交融与创新。
实际上,人工自然美的历史演变展示了人类在不同技术时代对自然美的理解与创造的进化过程。从手艺美学时代的自然模仿,到机械美学时代对工业设计与自然的融合,再到数智美学时代的智能化与自然感的无缝对接,人工自然美始终围绕着自然与人类需求的共生展开。各个时代的人工自然美通过不同的艺术创作与技术手段展现了不同的美学价值,也预示着未来人类在人工智能与自然环境的深度互动中,将创造出更多具有生命力和生态价值的艺术与设计作品。在未来的发展中,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人类对自然理解的深入,人工自然美必将继续演化,成为人类文化、生态与科技交织的创新美学形式。
数智时代的到来不仅引发了技术和社会的革命,也为美育的理念、方法与实践带来了深刻的转型。在这一背景下,传统美育的框架逐渐无法满足新时代的需求,亟需新的美学范畴与教育模式的整合。人工自然美作为数智时代美育中的新兴美学理念,不仅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还在教育中提供了新的视角与实践路径。本节将结合美育的一大宗旨——全生命性教育,分析人工自然美的教育价值,探讨其在数智时代美育转型中的作用。
1. 美育的一大宗旨——全生命性教育
全生命性教育作为美育的核心宗旨,强调教育过程中对学生身体、思想和情感的全面塑造。美育不仅仅是对艺术技能的培养,它的目的是通过艺术的体验和创作,帮助学生实现内在的自我完善、情感表达和精神升华。在数智时代,人工智能、虚拟现实、智能设计等科技手段为美育提供了新的教育工具和表现形式,推动了美育的整体转型。
全生命性教育强调人的全面性发展,强调身心灵的和谐统一。人工自然美在这一框架下,不仅在艺术创作中拓宽了学生的视野,更在情感认知、创新思维、社会责任感等多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
情感培养与审美体验:
通过人工自然美的创作与体验,学生能够接触到更广阔的艺术空间,感知和理解传统美学与现代科技相结合的艺术作品,体验更为多元和丰富的审美情感。
创新意识与问题解决
人工自然美鼓励学生在创作过程中挑战传统艺术的边界,使用新兴技术如人工智能、增强现实等工具进行艺术创作,这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意识,还促进了跨学科知识的融合与应用。
生态意识与社会责任
人工自然美通过对自然景观和生态环境的再创造,引发学生对自然、环境和社会责任的深度思考,帮助他们建立起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价值观。
2. 数智时代美育转型的三大结构体系
数智时代美育的转型是一个多维度的过程,涉及教育理念、方法以及内容的变革。为了更好地适应这个新时代,美育的结构体系需要全面调整和创新。在人工自然美的指导下,美育的三大结构体系——主体美育、创造美育、体验美育,将展现出新的发展方向。
3. 美育的五大类型与人工自然美的融合
美育的五大类型——家庭美育、学校美育、社会美育、工作美育和生活美育,在数智时代面临着不同的教育需求和发展方向。人工自然美的理念和实践为这些类型的美育提供了全新的教育路径与实践方式。
4. 美育的三大美学领域:自然美学美育、人工美学美育、人工自然美学美育
在数智时代,随着人工自然美的兴起,美育的三大美学领域——自然美学美育、人工美学美育、人工自然美学美育,也迎来了深刻的变革。
数智时代的美育转型,要求教育系统和社会共同思考如何在新的技术背景下培养具有全面素养、创新精神和社会责任感的未来公民。人工自然美作为数智时代美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为美育的理念、方法和实践提供了新的思路和路径。通过全生命性教育的实现,结合主体美育、创造美育、体验美育的三大体系,人工自然美能够帮助学生全面发展,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审美素养与社会责任感,从而推动美育教育的全面转型。
总结
本文结合数智时代的发展趋势,提出了“人工自然美”以及“人工自然美学”等核心问题,并尝试性地探讨了数智时代人工自然美在未来美育转型发展中的独特价值和意义。本文重点考察了本文的核心概念和观念:数智时代、人工自然、人工自然美、人工自然美的原则——本天利人、人工自然美的规律——虽为人作宛自天开、人工自然美的历程——手艺美学时代、机械美学时代、数智美学时代、美育的一大宗旨——全生命性教育;三大结构体系——主体美育(人性美育)、创造美育(艺术美育)和体验美育(技能美育);五大类型——家庭美育、学校美育、社会美育、工作美育、生活美育;美育的三大美学领域——自然美学美育、人工美学美育、人工自然美学美育。
当然,该领域的探讨才刚刚开始,有待更进一步地展开深入系统研究。
——原载《人文艺术与美育研究》2024年第2辑
其昌智库
长按扫码关注 把握研究前沿
邹其昌简介
邹其昌,男,1963年12月26日生,湖北荆州人,文学硕士(湖南师大),哲学博士(武汉大学),设计学博士后(清华大学),国家二级教授,同济大学长聘特聘教授,设计创意学院和上海国际设计创新学院双聘教授、设计学博导,国家社科重大项目《中华工匠文化体系及其传承创新研究》(16ZDA105,201611-202310)首席专家,曾任南京信息工程大学艺术学院名誉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201903-202302)。中华美学学会理事,教育部、中宣部马克思主义理论建设和研究工程(“马工程”)重大课题《中国美学史》编写组核心专家,上海市美学学会设计美学专委会主任,主要从事美学与设计学等领域的科研与教学,重点探讨与研究中国当代设计学理论体系建构问题。“中国当代设计理论体系建构”首倡者(2004年)、“中华考工学”创立者(2004年)、“工匠文化”研究领域开拓者(2015年),是当代设计理论体系三大板块理论(2011年)、“设计立国”(2013年)、“设计治理”(2019年)、“乡村设计学”(2022年)、“一带一路设计学”(2023年)、“气象设计学”(2019年)、“数智设计学”(2017)、“生命设计学”(2021年)、“知行能成理论”(2023年)、“打开理论”(2023年)、人工自然美学(2024)、第三种体系(2023)、人民设计学体系(2025,也是对“中国当代设计学理论体系”或“中国设计学自主知识体系”的基本定性或标志性命名)、皇权设计学体系(2025)、资本设计学体系(2025)等首倡者。完成或承担国家级项目、省部级项目等多项,发表美学设计学研究论文8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作5部(《中国美学与艺术学探微》崇文书局2002年12月,《朱熹诗经诠释学美学研究》商务印书馆2004年7月,《宋元美学与设计思想研究》人民出版社2015年5月,《工匠文化论》人民出版社2022年11月),《设计治理:中国自主人工智能设计治理理论体系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24年4月);古籍整理4部(中华考工学三书即《考工记》人民出版社2020年10月、《营造法式》人民出版社2006年9月第一版、2011年10月第二版,《天工开物》人民出版社2015年6月,《三才图会设计文献选编》上海大学出版社2018年11月);译著3部(《设计史——学生用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6月、《体验设计》与全行合译、电子工业出版社2016年8月,《深泽直人 具象》与武塑杰合译、浙江人民出版社2019年6月),同时还主编《设计学研究》(大型设计学理论研究丛刊,已出5部)、《上海设计文化发展报告》(年度系列)《中国美学经典(宋元卷)》等。
设计台简介
《设计台》是邹其昌研究室工作云平台。以探索中华考工学为核心,努力建构中国当代设计学理论体系,传播设计理论知识、世界设计文化以及当代创意文化产业等信息的服务设计平台。积极倡导设计改变世界、设计创造生活、设计驱动创新的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