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琉球红型的工艺
琉球红型工艺包括使用镂空版的型染和使用涩筒的筒描两种技法。笔者在日本东京艺术大学染织研究室客座研究期间,在菅野健一教授指导下体验了红型制作工艺的全过程,还曾专程赴冲绳县立艺术大学、城间红型工房考察学习。下面,以使用镂空版的型染为例,结合查阅资料和实地调研所得,通过在东京艺术大学制作时拍摄的照片(图7~图15),详细介绍琉球红型的制作步骤与方法。
(一)型纸
用于雕刻型纸的厚纸称为型地纸,它是在琉球产厚奉书纸(信纸)上涂刷截断芭蕉茎收取的芭蕉汁液,或者刷涂称为“东柿”的柿漆制作而成。日本本土三重县铃鹿市白子、寺家町出产伊势型地纸,是把岐阜县美浓市生产的以构树为材料制得的生漉和纸2~3张,用柿漆黏合在一起而成,称为“生纸”。在明治时代(1868—1912年)以前,需要把该生纸吊挂2~3年,自然去除其收缩性,现在多通过烟熏法去除收缩性。这种伊势型地纸曾通过萨摩输往琉球,作为红型的型地纸使用,另有一部分称为“京型”的小纹伊势型纸也用于琉球红型。雕刻型纸最主要的工具是垫板和刻刀,传统垫板是由豆腐制成,先用石灰吸收豆腐中的水分,使蛋白质凝固,再蒸后风干。它有肥皂、干酪那样的坚硬程度,其弹性和柔软度既正好适宜雕刻,又不损伤刀刃。木板或蜡板也作为垫板使用,现在多使用橡胶板。对于刻刀,使用最多的是宽3~4㎜,刀尖呈20°以上锐角的双刃“突雕刀”,俗称“小刀”,用于雕刻直线或曲线组成的各种花纹。
红型型纸以“一枚型”(通过一张型纸刮糊、插色及刷染)为原则(胧型作为特例使用两张型纸)。把绘有纹样的轻薄美浓纸用蜡贴附于型地纸(1~3张,2张以上需要用缝线固定6~8处),下垫豆腐垫板,刀刃沿纹样轮廓由后向前雕刻。雕刻方法一般分为“白地型”“染地型”“半白地型”“帘型”四种。白地型也称白地雕,是一种保留纹样部分、刻掉周围地部的雕刻方法,刮防染糊后在没有糊的纹样部分染色,周围地部被防染糊覆盖不能着色,洗去糊料后显现白色布料,其特点是白地色花。染地型也称为染地雕,它与白地型(白地雕)相反,是刻掉纹样部分,保留周围地部,刮防染糊后在没有糊的地部染色,其特点是色地白花。在染地型作品中,有一种把地部划分不同区域而分别刷染地色的分染法,以此增加色彩的丰富变化。在制作过程中,还有把白地型(白地雕)和染地型(染地雕)两种型纸在一件红型作品中结合运用的形式,“胧型”(重型)就属于这一类。为了取得丰富效果,还经常把白地型(白地雕)和染地型(染地雕)两种雕刻方法在一张型纸上组合运用,称为“半白地型”(半白地雕)。此外,还有一种称为“帘型”的雕刻方法,是把雪竹、梅花、彩霞等纹样周围的地部雕刻成类似竹帘的条纹,使主体纹样与地纹呼应有致、相得益彰。
雕刻完的型纸,还需要补强处理。雕落的部分及长线条的地方,需要将其用生丝线交叉连接在一起。日本三重县铃鹿市白子、寺家町出产的伊势型纸,后来多用于红型的型纸雕刻,它是把3~4层美浓生漉和纸横纵刷柿漆黏合起来后再两面刷柿漆,并在专用室内熏蒸数日去除收缩性。柿漆由未成熟青柿子汁液发酵而成,具有防水、防腐等功效,日本把柿漆称为柿涩,所以这种纸也称为柿涩纸。雕刻完成的柿涩型纸也需要补强处理,一种传统办法是把型纸粘在木框上,用针把生丝线纵横贯穿于型纸表面并固定于边缘,称为“吊线”或“挂线”,最后把型纸从木框上取下。还有一种传统方法是把丝线网状交叉夹在两张相同型纸之间并黏合在一起,称为“入线”,该技术至今保存在白子、寺家町。“吊线”或“挂线”是比“入线”更古老的方法,也是琉球红型使用的方法。大正时期(1912—1926年)发明了“张纱”技术,即用漆把丝网黏合于柿涩型纸表面,非常耐洗、耐摩擦。在漆半干时需要刻掉之前雕刻过程中为避免花纹散落特意留下的称为“吊”的连线,随后压平待用(图7)。
图7 制作完成的型纸
(二)面料
红型使用的面料有丝绸、紬(捻线绸)、棉布、桐板(今称幻布)、麻布、芭蕉布、棉麻交织布等。可见,除了毛织物,各种纤维织物都可用于染色。琉球出产紬(捻线绸)、麻布、芭蕉布,而丝绸、棉布等多依赖进口。丝绸类用于上流阶层的红型,多使用平纹丝绢,缎、纱、绉绸、绫子等,用于染制礼服衣料。这一类丝绸主要是从中国等地输入,也使用久米岛出产称为“紬”的捻线绸。棉布是红型使用最多的布料,也主要依赖从中国或日本本土进口。桐板是使用从中国输入的原线织成的高级布料,经线是麻线,纬线是桐板线。麻布是琉球岛屿的主要物产,全域皆有,细麻线织成的麻布称为“上布”,作为御用布上贡给王府。琉球红型使用的麻布是由苎麻纤维织造而成,庶民多着用麻布。芭蕉布也是冲绳的特产,多彩红型使用不多,一般仅用于蓝型。
通常,由于棉纤维中含有果胶、蜡等物,织造时为增强韧性还在经线上涂抹糊和油脂等,染前需要先用草木灰水(或者布料重量2%的碳酸钠溶液)煮60分钟左右,去除这些影响染色的物质。然后将其浸泡在海水中,再用雨水洗,展开晾干并整平。丝质布料用热水浸泡,洗净后贴在板上晾干。麻布、芭蕉布的染前处理方法与棉布相同。
(三)色料
琉球红型使用的色料包括颜料和染料,颜料为有色细颗粒粉状物质,通常不溶于水,主要通过均匀分散于水、有机溶剂、油脂、树脂等着色于纤维材料;染料为一种有机化合物,通常溶于水,能够直接或借助媒介物质将色素分子染着于纤维材料。染制花纹主要使用颜料,刷染和浸染地色主要使用染料。颜料分为矿物性、植物性和动物性,以矿物性为主,有银朱、铅丹、雌黄、土黄、土红、石绿、石青、群青、胡粉、松烟、油烟、墨、生胭脂、青黛、赭石、藤黄等;染料以植物性为主,有福木、杨梅、苏木、槐花、姜黄、琉球蓝等。除了琉球出产的福木、琉球蓝、杨梅、姜黄等植物染料之外,颜料和苏木、槐花等植物染料主要从中国等地输入。红型有以红色为主色的配色规律,在色料使用上除了混色方法,主要使用叠色方法,即在染色步骤上分为下涂和上涂,通过重叠染色显现红型独特的色彩。下涂主要使用不透明的矿物颜料,一般先染红、胭脂等色,再染淡红、黄等色,然后染绿、紫、蓝、灰等色,最后在空隙处染浓胭脂、深蓝或者墨色等。如果使用透明染料进行下涂,则需要加入胡粉等使之具有不透明性质。完成下涂之后再进行上涂,上涂主要使用透明的植物染料,也有使用颜料的情形。由此可知,红型主要通过下涂矿物颜料与上涂植物染料相叠而显色,例如黄色是下涂雌黄,上涂福木而成;红色是下涂银朱,上涂生胭脂;绿色是下涂雌黄、青黛,上涂福木;紫色是下涂青黛,上涂生胭脂。
完成上涂之后,一般还需要使用颜料在其上施以“隈取”。隈取是一种红型特有的富有魅力的晕染表现方法,一般分为湿晕法和干晕法。所谓湿晕法,就是在前色未干时描绘后色,比如先涂绘黄色,紧接着趁湿在其周围涂绘红色,使两色在重合部位产生渗化,用毛刷在该处轻轻擦揉,将色彩晕开,日本友禅染多使用湿晕法,色彩变化柔和。所谓干晕法,就是在前色晾干后描绘后色,仍以黄、红两色为例,待先涂绘的黄色干后,在其上部分叠绘红色,用毛刷擦揉使红色晕开。红型多使用干晕法,通常在晾干底色上通过描绘深浅渐变表现凹凸层次,强调纹样对比效果,主要用于花瓣尖端、花芯以及色与色重合的部分,它与加贺友禅的“晕染”方法基本一致,但色彩对比较为强烈。
(四)防染糊
红型使用的糊料用于防染,因而称防染糊。使用型纸刮置防染糊称为型置糊,使用糊筒(把厚棉布缝成圆锥状,在锥尖部装上金属或竹质的口,现在多用柿漆纸制成,称为涩筒)挤出的防染糊称为筒引糊或筒描糊,在纹样部分覆盖的防染糊称为覆糊或伏糊。防染糊的主材是糯米和米糠,把糯米和米糠在石臼中捣成细粉末、过筛,制成糊粉。糯米和米糠的基本配比是1∶1,根据制作方式和布料材质的不同,材料配比稍有变化,比如制作型置糊,其用料配比通常是糯米2/5,米糠3/5,而制作筒引糊需要增加糊的黏性,材料配比可颠倒过来,即糯米3/5,米糠2/5。现在多使用制粉机把糯米、米糠分别加工为粉状,使用时将二者混合在一起,型糊通常糯米粉与米糠粉配比是1∶1,或者糯米粉2/5,米糠粉3/5。覆糊(伏糊)以及筒引糊都比型置糊柔软,黏着力也更强,通常糯米粉与米糠粉配比是糯米粉3/5,米糠粉是2/5。在日本把米糠去除脂肪炒熟磨成的细粉称为小纹糠,因为糯米粉过于黏稠,所以需要加入小纹糠进行调节。另外,为了防止糊腐败变质和增强糊的防染效果,需要加入消石灰。为了刮防染糊后适当保持湿润,还需要加入少量食盐。
对于制糊方法,通常有直接水煮法和米粉团法两种。直接水煮法是在煮沸的水中加入少量石灰,把糯米粉与米糠粉用水和好放入沸水中煮5~10分钟,然后用木棒趁热充分锤捣增强黏着力,其间加入少许石灰(冲绳水是含有石灰成分的硬水,也可以不加石灰),使糊色偏黄,刮糊前再在糊中加入食盐。最有代表性的制糊方法是米粉团法,把糯米粉、小纹糠混合、过筛,一边加水一边用手搅拌揉压。为了便于蒸透,提高热效率,将面团做成若干直径约8㎝的类似于甜甜圈形状的面圈(图8),将其用布包裹,放入锅内蒸约30~120分钟。蒸完趁热马上把面圈倒入陶盆内用木棒充分锤捣,其间注入热水使糊变软。在糊中加入石灰水,边加入边锤捣,糊变为鲜艳的黄褐色停止加石灰水。把糊用厚粗布包好,两端反方向用力扭转拧绞进行过滤(图9),制得的糊称为元糊。元糊较硬不能直接用于刮糊,使用前需要加入食盐水(食盐加入量约为糊料的1/20)。由于食盐具有吸湿作用,在糊中加入食盐水可以使糊与布料粘贴得更紧密,还可防止糊过于干燥、皲裂。加入食盐的量,根据气候、季节变化稍有差异。最后加入热水调整糊的柔软度,用竹篦挑起糊能够不间断流下表明可以用于刮糊。这种把元糊加入适量食盐水、热水,锤捣成软硬适中用于刮糊的防染糊称为“型糊”。
图8 制作面圈
图9 过滤防染糊
由于使用植物染料进行染色时石灰会影响显色及改变色调,也可以使用不加入石灰的防染糊。制作这种防染糊的元糊时,糯米粉与米糠(小纹糠)的配比变为约2∶1,依靠适当增加防染糊黏性取得与加入石灰近似的防染效果。
(五)型板
型糊制作完毕即可准备刮糊。由于刮糊时布料是固定的,需要先将布料粘贴在称为“型板”“张板”或“捺染板”的木板上。这种木板在日本本土称为友禅板或长板,宽约48㎝,长约700㎝,一端为剑刃形。关于型板的材质,只要不易变形、翘棱的木材都可以用,日本冲绳使用的是松木,日本本土使用的是厚约3㎝的优质冷杉板。
在型板表面刮上用于粘贴布料的糊称为“板糊”或“敷糊”,单纯使用糯米粉制作,不需要混入食盐等。把糯米粉加水揉成面团,做成若干直径4~5㎝的面片或面圈,在沸水中煮20~30分钟,捞出放入陶盆趁热锤捣,其间一边注入热水一边锤捣,制成的稀糯米糊就是用于刮到型板上的板糊(敷糊)。将其倒在板面,用较大的金属、木质或橡胶刮板均匀刮抹(图10)。干后再刮,一共刮三遍,型板两面都刮,充分晾干待用。刮好糊的型板,可以用于多次粘贴布料。
图10 刮板糊
对于粘贴布料,先把少量板糊(敷糊)用水稀释为糊水,用大毛刷(12~15㎝)蘸糊水在型板上方抖动,把糊水均匀甩洒到板面上,再用毛刷在板面上刷,使板面上的板糊(敷糊)均匀湿润。除此,也可以使用喷雾器在板面上均匀喷水的方法。型板整体均匀湿润后,就可以进行粘贴布料。先把12m的和服布料对折,从两端向中间分别卷起布料,然后将布料中线与型板剑刃部位对正重合,在型板朝上的一面边展开布料边粘贴布料,一直到型板尾部,整个过程保持布纹齐整,布边与板边平行,手掌按压布料使之粘贴严密,布边处用称为“地张木”的四棱柱形硬木块(长约10㎝,宽约5㎝)用力压实。粘贴完一面,把型板翻过来,以同样的方法粘贴另一面,随后晾干。如果是麻布或厚棉布,需要先在布料上均匀喷水,使之均匀吸收水分后再进行粘贴。
(六)制作过程
1.置糊
置糊就是通过型纸把防染糊顺其镂空处刮到布面上,使用的工具称为“型篦”,主要分为“横驹”(出羽篦或出刃篦)“竖驹”(竖搔)的木刮板,以及带橡胶刃部的“驹篦”(下驮齿)等。先把型纸平放水槽中浸泡5~6小时,然后把型纸夹在棉布、毛巾或报纸中用手按压,吸去表面水分后将其置于型板上,对准位置从剑刃部分向型板尾端依次刮糊。刮糊时先用刮板在型纸中央刮上几处糊,用以固定型纸,再从型纸自左向右均匀刮糊(图11)。刮完一版后右手按住型纸右缘,左手捏住型纸左缘将其向上揭起,双手右移型纸对准接版处继续刮糊。如果刮糊过程中糊料渗入型纸镂空处周围就需要将其浸入水中刷洗干净,吸去表面水分后再继续刮糊。由于刮糊过程中需要保持型纸湿润,如果刮糊过程中型纸缺水发干,除了将其浸泡水中刷洗,也可以用喷雾器在型纸反面轻轻喷水后继续刮糊;如果空气过于干燥,则需要在型纸表面刷浓盐水保湿。对于两面染,需要待刮于布料正面的糊干燥,把布料缓慢从型板上揭下来并卷起,反面朝上在型板上展开,型纸也反过来进行刮糊。为了便于反面刮糊时型纸对准正面花纹,通常在正面的防染糊中混入适量青黛或群青颜料(现多使用活性炭、铅粉),使糊颜色加深能够透过布料,从布料反面清晰地看到正面的糊。由于布料正面已经刮上糊,布料不易移动,反面刮糊时不需要将布料粘贴在型板上,如果因布料材质产生收缩,在反面刮糊前需要在布料上刷海萝水,调整布料尺寸后再刮糊。刮完防染糊,日本本土是让其在型板上自然晾干后再将布料揭起,在冲绳由于风土气候的关系,刮完糊马上把布料从型板上揭下来,布料两端用称为“张木”的撑布器夹住拉开固定,再用若干称为“伸子”的两端装有针尖的细竹棍把布料撑开(间隔约10㎝)晾干。
图11 置糊
防染糊晾干后,为了染色均匀和防止颜色渗化,需要用毛刷均匀刷大豆汁,或者大豆汁与海萝水的混合液,称为“地入”。豆汁在自然干燥的过程中能够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促进豆汁中含有的油脂、蛋白质凝固,产生不溶于水的酪素化物质。大豆汁的这一性质可以在染色时抑制布料起毛和染液渗出,促进颜料固着、染料染着和均匀渗染,防止染液在布料上返色,还有利于防染糊固着等。制作大豆汁的传统方法是先把大豆用水浸泡6~12小时(因季节变化时间有所调整),把充分膨胀的大豆放入陶质研钵,一边徐徐加水一边使用木棒充分研磨,然后用棉布袋过滤,得到头遍大豆汁。将渣滓加水再次锤捣,过滤得到二遍大豆汁。现在多使用电动搅拌器制作大豆汁,按1∶10比例把浸泡膨胀的大豆和水在搅拌器中搅拌,过滤得到头遍豆汁,按1∶5的比例把豆渣和水再放入电动搅拌器中搅拌,过滤得到二遍豆汁。把头遍豆汁、二遍豆汁混合,加入少量石灰防腐,再注入5倍水进行稀释。海萝又称为鹿角菜、石花菜等,日本称为布海苔,通常使用加工好的干料,按1∶500比例加水煮沸使之溶化,过滤得到海萝水。在豆汁中加入海萝水用于调节布料染色的渗透力,需要因布料种类不同调整海萝水的加入量,丝绸类大豆汁与海萝水的比例,基本为1∶1,绢、紬等海萝水比例稍微增加。棉、麻布料不需要加入海萝水;那霸、首里周边的水是硬水,含有较多可溶性钙镁化合物,由于插色时使用浓豆汁溶解矿物颜料和植物染料,也可以省略这个刷大豆汁的工序。
2.插色
刮完防染糊后,需要把各类色料通过涂绘手段插入没有防染糊的部位,这一过程称为插色(图12)。传统方法是铺在桌子上操作,现在工房多使用称为“张木”(或“张手”)的撑布器把布料撑开悬在空中进行插色。在冲绳进行插色使用的笔非常独特,是红型工匠把妇女头发插入细竹管制成,笔头长约0.5㎝,短而齐整。这种笔便于分别把各种色料按照预先设计,一个色一个色地填绘到纹样特定部位。现在多用特制售卖的齐头方形插色毛刷,有多种型号,插色一般使用2~12号。由于颜料具有不溶性,不能像可溶性染料那样渗入纤维,颜料的色素粒子只能附着于布料表面,为了防止颜料的剥落需要使用豆汁、明矾等固着剂。豆汁的蛋白质细胞能够分解约20种氨基酸,氨基酸和大豆卵磷脂结合能够形成对颜料起固着作用的皮膜,从而有效提高色牢度。插色时使用浓度高的头遍大豆汁溶解颜料,混入大豆油固色效果更好,使用明矾还可以促进大豆汁的酪素化,进一步增强固色效果。此外,在植物染料混入少许明矾,利用明矾的铝离子与色素分子结合也能够提高色牢度。由于红型着色需要使用浓度高的色料刷涂,插色时一般使用两支笔,先用一支笔蘸色料绘于布面,再用另一支没有蘸色料的笔进行擦涂,使色料固着于布面,这是红型特有的染色技法。
图12 插色
关于插色的顺序,从色相上讲,由红色系向黄、绿、紫等色推进;从明度上讲,由浅色向深色推进。由于色料与大豆汁容易分离生成沉淀物,需要边不断搅拌边插色。插色时,不是用毛刷蘸色料在布面上涂色,而是在布面上反复擦色,通过擦色增加色料聚积量,进一步提高色料牢固度,形成红型独有的色彩厚重感。
3.水洗
插色完成后,在布料上均匀刷浓明矾溶液促进颜料色素固着,进一步提高色牢度。放置2~3天后水洗,先把布料整体浸入水中浸泡半小时以上,使糊料松软发胀,然后在水中轻轻斜向交错拉扯抖动布料进行清洗,并用软毛刷轻柔刷洗,进一步洗除糊料。水洗时,可在水中加入柑橘类酸性果汁,洗涤效果更好。水洗后,用“张木”撑布器在阳光下晒干,通过红外线作用进一步加强固色效果。
4.覆糊
覆糊又称为伏糊,即在插色的纹样部分覆盖防染糊(图13)。由于石灰会影响纹样插色的部分色彩倾向,覆糊需要使用没有加入石灰的防染糊,且黏度更高。将防染糊装入“糊筒”挤压出糊,现在多使用称为“涩筒”的圆锥形柿漆纸筒或塑料筒,其底端装有称为“先金”与“中金”组成的铜质锥尖,有各种大小不同的型号,覆盖防染糊一般使用9号或10号。锥尖磨出孔洞,把防染糊装入糊筒,用手指挤压就可顺孔洞流出糊线,先按照纹样轮廓挤糊线,再把整个花纹覆盖。大面积花纹可以先用装有“中金”的涩筒沿花纹轮廓挤糊线,再用装有鸭嘴形“平金”的涩筒挤糊覆盖花纹内侧,均匀涂抹覆盖防染糊,也可以直接使剪去尖端的涩筒,或在其内侧尖部装上“中金”,挤出较粗的糊线,用手指趁湿涂抹覆盖,使糊料厚度适中且均匀一致。
图13 覆糊
覆盖防染糊后,趁湿用棕榈刷在糊表面轻轻戳扫,戳破糊中的气泡,以免染料渗入。随之趁湿在糊上均匀撒细木粉(或小纹糠),干后将多余的细木粉(或小纹糠)抖落,防止刷染地色时污染画面,或者浸染底色时造成糊料迅速松软脱落。糊料干透后,棉质、麻质布料用大毛刷均匀刷大豆汁,丝质布料刷大豆汁与海萝水的混合液。
5.染地色
根据染料性质,染地色方法分为刷染法和浸染法。刷染法指用鹿毛刷(约15㎝)把植物染料(或矿物颜料)刷到布面的方法(图14),一般刷2~3遍。刷染法使用的染料以植物染料为多,又以媒染染料为主,使用其色素液与海萝水相混合的染液,均匀刷染,干后再刷明矾水、铁浆等媒染液,通过铝、铁等金属离子与丝、棉、麻等纤维内色素分子结合(媒染),起到发色和固色作用,干后再刷染液,覆刷媒染液。如果是矿物颜料,则刷浓豆汁溶解颜料的染液,干后再刷染一遍,稳定色调,还可以再刷,染制深色。待完全干透后刷明矾水,对布面颜料颗粒起到促进固化作用。
图14 刷染地色
浸染法指使用还原性蓝靛染料浸染蓝色地的方法。用多根两端带针尖的细竹棍(伸子)在布料一侧布边正反交错把布料串联在一起,收拢“伸子”提起布料浸入水中充分泡湿,取出沥水,再浸入蓝靛染液进行染色5~8分钟,取出在空气中氧化10分钟以上,也可以在流水中氧化,通过反复浸染、氧化,能够染制不同深浅的蓝色。为了防止浸染或水中氧化时防染糊变软脱落,需要根据情况调整时间。
6.完成
无论是植物染料还是矿物颜料,都无需进行蒸汽固色,一般在空气中放置数日,通过大豆蛋白与二氧化碳作用提高色料染着力。然后将布料整体浸泡在水中30~60分钟(夏季30分钟,冬季60分钟),再于流水冲洗去糊料和未定着的色料等。如果是绢等薄丝质布料,将其从水中取出与大致同尺寸的布料重叠、卷起,吸去水分,随之打开取出吸水布,挂在竹竿上在通风处晾干。如果是棉质、麻质等布料,可以用“张木”撑布器夹住布料两端,展开晾干,完成制作(图15)。大豆汁含有的植物蛋白质易造成布料发硬,可以通过先在温水中溶解木瓜酶或胰酶等蛋白质分解酶,把布料浸入其中浸泡约1小时,通过分解未定着的蛋白质氨基酸进行软化处理,恢复布料的柔软性。此外,还可以在布料表面均匀刷油豆汁(大豆油与大豆汁的稀薄水溶液),通过植物干性油(卵磷脂)和大豆汁的氨基酸结合,使磷酸质浮于布面,从而形成柔和亮丽的光泽。
图15 完成形态
结语
日本琉球红型工艺,虽然诞生于太平洋与东海之间的被浩瀚海洋环绕的古琉球王国,但其在材料使用与制作方法上明显受到中国的影响,与中国印染工艺存在着一脉相承的源流关系。在设计主题上,琉球红型纹样和色彩也融入了中国、日本本土、东南亚各国等多种文化元素,具有鲜明的多元文化特征。本文尝试运用文献、实物与工艺调研、实践探索相互对比印证的方法,对日本琉球红型进行分析研究,以期抛砖引玉。
杨建军,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
崔岩,北京服装学院敦煌服饰文化研究暨创新设计中心副研究员。
责任编辑:张书鹏
文章来源:民艺杂志
上述文字和图片来源于网络,作者对该文字或图片权属若有争议,请联系我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