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 | 陈勤建 黄亚欣:传统村落文化整体性数字化保护与振兴研究(三)
时间:2025-08-04 来源: 中国工艺美术学会 浏览量:
0 分享:
乡村要振兴,乡村的文化必须要振兴。保护乡村优秀传统文化,是助力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要环节。村落的历史遗存、传统技艺、风俗习惯、家训家教、乡规民约、传统土特产等,是乡村固有的文化资源。但是,在传统观念中,对此价值的认识往往存在偏差。此外,村落文化的收集、传递、整理多依赖人工的方式,容易造成信息的遗漏和误传。鉴于此,可以在对村落文化进行数字化记录、保护、整理、展示的基础上,盘活村落优秀文化资源,使其活化、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催生乡村文化新内容,推动乡村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彰显乡村文化魅力,并适时将它们纳入数字经济的领域,由此带动乡村旅游、乡村文化产业链以及乡村文化创意产业的融合发展,为乡村文化振兴和经济发展提供持久动力。具体可参考以下几种方案。乡村文化,对于生活其间或曾经生活其间的人来说,是其精神生活的一部分,对于生活在城市的人群来说,则充满着田园诗般的色彩,是一种异样感观的文化,如能合理地加以利用,便可成为营造乡村旅游的重要资源。可以挖掘村落中的非遗元素,将其融入乡村旅游中,增强乡村旅游的文化吸引力。例如,浙江黄岩地区的沙滩村、布袋坑村、乌岩头村,充分贯彻社区参与、社区受益的理念发展乡村旅游,利用当地传统建筑改建民宿,修复古戏台、祠堂,鼓励村民将当地非遗项目(如吹圆蒸制技艺、屿头馒头制作技艺、大有宫道教信俗等)产业化,开发出系列旅游产品,满足游客的多样化需求。诸如此类的做法不仅能够使非遗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从而以更新的面貌、更多样的方式、更迷人的姿态融入现代生活,而且能够使今天的乡村更有文化内涵和文化韵味,更加多彩和美好。在形式上,可以适时借助数字化技术来呈现乡村非遗的内涵和特色,比如以VR虚拟观光旅游形式,进行乡村文化全景漫游,展现传统村落的历史、民俗、传统手工技艺等,也可以借助融媒体等途径对其加以推广和传播。然而,非遗是进行旅游开发和生态建设的根基,要利用非遗资源发展乡村旅游,首先必须重视对非遗及其赖以生存的生活场、生活流的保护。有不少村落为发展旅游业,将原住民大量迁出,这导致了当地许多民俗类非遗脱离了原先的生存环境,无法在民众日常生活中自然承续,而变成一种供游客观赏的“被展示的文化”。现代化进程中,中国传统的七夕传说和相关的祭祀活动在很多地区已趋于淡化,但在浙江沿海的温岭石塘箬山地区仍在自然传承,这与其紧扣箬山民众的生活场有关。牛郎织女的悲欢离合故事,在箬山人生活中已衍化为对他们自身的爱情结晶——孩子的关注。2003年8 月,我在箬山古村落进行田野调查,发现当地七夕节俗自宋代以来,逐步演变为祈求儿童吉祥如意、健康成长的祭祀仪式——“小人(儿)节”,这种民俗在民间自发地传承延续,生动展示了当地民众独特的生活相,并已成为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资源。
浙江温岭箬山七夕“小人节”的祭祀品——纸亭(图片来源于百度)
七夕节,当地俗称“小人节”,这一天是当地为1岁到16岁孩子做生日的佳节。当地凡信“佛”的人家,一般没有在孩子出生日为孩子过生日的习惯,孩子不论是哪一天出生的,都集中在农历“七月七”做生日。当地通称“做七月七”。从孩子出生一周岁开始,一直做到16周岁为止。做生日时,要祭祀“七星神”。祭祀仪式所用的主要器物为“纸亭”,通常是用五彩纸制作成的精美绝伦的二、三层的楼台,每一层又有做工精致的、立体的戏文人物场景。纸亭由自家制作或购买。为16周岁的男孩制作的纸亭尤为讲究:因即将成为大人,在底层戏文人物场景正中位置加一个身负布包出外赶考的男青年;楼台最高层屋脊两端,金色的鱼龙尾冲青天,暗示金榜题名。整个纸亭金碧辉煌,故又名“金亭”。为女孩制作的纸亭,一般是传统的花轿样式。与石塘相邻而居的温州洞头地区,除扎七星亭、做“巧人儿”粿、做红团、摘指甲花外,其七夕仪式更注重16岁孩子的成年礼,并在当地政府主导下与青少年的成长发生关联。经过地方权力对传统仪式的渗透和再造,形成一种新型的文化建构。
与“小人节”类似的传统民俗与仪式,承载着村落民众对子孙后代的美好祈愿,它们赖以生存的环境是村落民众的日常生活场景。应当守护村落原住民及其生活,使传统民俗与仪式在民众生活场、生活流中得以延续,并不断寻找它们与当代社会发展各要素的契合点,使社区民众和游客共同参与到其中,这将有助于进一步激活这类文化资源的社会功能和经济活力,对营造乡村旅游文化也大有裨益。对于乡村中传统技艺、传统美术类的非遗,可进行生产性保护,并利用数字化平台进行传播、推广和销售,构建起非遗产业带,或依托当地非遗资源建设非遗村落、非遗乡镇,实现由地域特色文化资源到区域特色文化产业的价值转化。江西省景德镇利用当地非遗资源,以“一极、两带、三点”的空间布局,构建起“2+4”先进陶瓷产业带。当地有景德镇手工制瓷技艺、传统瓷窑作坊营造技艺、乐平古戏台营造技艺和浮梁传统水碓制作技艺等4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和 26 项省级、74 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有非遗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45个。在景德镇,陶瓷企业主体现已突破2万家。近三年来,当地正加快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推进“先进陶瓷”和“数字陶瓷”协同发展,着力打造国家先进陶瓷发展样板区。东阳木雕产业带也较有代表性。东阳市地处浙江省中部,古民居建筑以东阳木雕为主,融竹编、石雕、砖雕、堆雕等装饰艺术为一体,独具儒家文化特色。东阳木雕始于唐朝,盛于明清,技艺独特,至今流传。2006年,东阳木雕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3年,浙江省东阳市也因东阳木雕被世界手工艺理事会授予“世界木雕之都”称号。现有东阳木雕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4位,传承人以及部分木雕大师在东阳木雕小镇均设有大师工作室。截至2021年底,东阳木雕红木家具企业共有1400余家,从业人员十余万人,年总产值超过300亿元,精品红木家具占全国80%、占全球60%的市场份额。后续,当地又通过“物联网”对木雕产业进行了推广。诸如手工制瓷技艺、木雕等传统技艺、传统美术类的非遗项目,很多与乡村有着天然的血脉关系,它们大多产生于乡村,来自乡村生产和生活,其根在乡村,生命力也在乡村。以这类非遗赋能乡村建设,要正确理解其与乡村振兴之间的关系:不是非遗对乡村振兴的单向助力,而是非遗和乡村振兴相互助力、良性互动。一方面,非遗作为民族文化的基因和民族精神的载体,使乡村有了灵魂;另一方面,一些经济价值突出的非遗项目又在乡村产业发展中找到了自己新的生长点,形成了特色产业,带动了乡村经济的兴旺,为村民共同富裕提供了有效途径。合理盘活和运用乡村中的非遗资源,并将其开发成适用于现代社会的艺术品、生活用品以及舞台、广告、商标、动漫等各领域的产品,发展文化创意产业。这不仅能够使传统民族民间艺术在现代社会得以弘扬,而且可以为乡村振兴提供动力,同时也是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的有效途径,前景广阔。21世纪初,上海市政府获知法国成立了“无形经济发展委员会”,召集专家对此进行分析研究,我也参与了研讨。实际上,这是法国等西方国家为应对世界经济发展、改变自身经济发展模式的一大战略,旨在利用人类无形文化遗产进行创新,通过文化软实力的发展建立新的经济增长点,在这一过程中输出他们的思想文化。这是西方国家发展自身的经济,同时“西化”我国和其他发展中国家的又一张经济文化战略牌。这启发了我们对非遗背后所蕴藏的巨大文化功能和经济价值的思考。近十年,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十分兴盛。然而,当前我国许多文创产品往往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所蕴含的传统文化元素进行简单的提取、运用,这种文创被称为“演义”型文创。例如脸谱“换皮”创意,将京剧中的生、旦、净、末、丑等行当的各色脸谱图案印在钥匙扣、手机壳、帆布包、靠枕等生活用品上,使普通的生活用品具有京剧艺术的特色。再比如,将蓝印花布制作成服装、手绢,或印在零钱包、手提包、文具、玩偶上。又如,选取 12 种典型的金山农民画元素制作成年历中的“月份图”。这类文创通过简单地复制非遗的表现形式,制作成文创产品,对非遗资源的运用尚停留在较浅的层面,很难体现出真正的“创意”。相较而言,“跨界重构文创”更能够体现出基于传统文化的“创意”和“创新”。这类文创对非遗的理解通常不囿于表面,而是深入挖掘非遗背后的文化意蕴及内在精神力量,从中提炼出部分文化元素,进行跨界创作与重构,形成全新的表达,如民间文学、表演艺术、传统手工艺技能、传统节日及仪式活动、生产生活经验与创意产业的跨界重构。音乐家何占豪、陈钢以民间文学经典梁祝传说为基础,编写出著名的小提琴协奏曲《梁祝》,后经俞丽拿演奏,享誉全球。《梁祝》传说在现代意识参与下 , 经过一些跨界艺术家的嫁接、变形、重构,也被改编为戏曲、电影、动画片等,并很好地融入了现代社会生活。与此类似,《白蛇传》经过加工、改造,被改编为连环画、油画、戏曲、电影、现代舞等;彝族传说《阿诗玛》除了被改编为电影之外,一些民间手工艺艺人还根据其中的人物角色创作出阿诗玛与阿黑的传统手工艺品。这类文创产品的开发,往往能够将非物质文化遗产、民族文化中的中国元素同现代文化事业与创意产业联系在一起,熔古筑今,以新扬旧,打造出带有中国传统文化烙印与现代产业尖端技术的文化产品,并使产品真正融入市民生活,推动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对于“跨界重构文创”,还可以尝试以AI赋能创意设计,运用生成式人工智能(AIGC),将民间文学、表演艺术、传统手工艺技能等非遗中孕育的一些意象与AI设计相融合,以富有科技感的形态,探索技术与艺术的结合,促进设计智能化的革新,并将相关成果应用于教育、文化、商业等领域。不过,在推动乡村文化创意发展过程中,需要注意一些问题。比如,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所蕴含的传统文化元素进行提取、利用而转化为文创产品的时候,要注意掌握方式和程度,并不是简单地将文化元素进行碎片化提取、陌生化重构或单纯地结合就可以了,若此,会对非遗本身造成一定的消极影响,消解创意重构中的积极意义。创意成功与否,关键要看历史文化遗产当中蕴含的文化元素在当今是否能够得到延续,是否能够有机融合于新的文化产品中。重构再造出来的文化产品,其中的传统文化元素如果仍然是核心化的、具有标示意义的,才能实现真正的文化创新。以中国传统吉祥图案为例,其历史悠久、含义丰富,在千百年的民俗心理积淀之下,逐渐形成了约定俗成的符号体系。传统吉祥图案展示了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生命密码和意象情感,具有丰富的、可供参照的审美资源,在当今社会仍不停地寻找着“新的载体与生存空间”,因而拥有庞大的中国文化受众与市场,无论在平面设计、服装设计,还是在建筑设计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并焕发出新的生命力:城市的仿古建筑街区,酒店茶楼中式风格的内部装修,北京奥运会会徽太极人图案、吉祥物福娃等,都是中国传统吉祥艺术的重构与再现。尤其是太极人和福娃,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艺术与现代艺术元素的完美结合。以它们为题材的相关衍生文化商品进入市场后,畅销无限,代表着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的不俗成绩。总而言之,创意过程不是遗产基因在左、产品在右,遗产基因与产品脱节,而要把历史文化遗产中的文化因素变成我们创新产品内在生命的脉搏。只有这样才能走远,才能推动创意成果产品化、市场化、品牌化,最终形成成熟的产业链。在传统村落中,形成了众多独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其间蕴涵着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精神和文化基因。今天,我们仍可以看到它在乡村文化与经济中呈现出自然的活力。这些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所体现出的民众生存方式、生产技艺、生活智慧、思考原型等,在现代社会、市场经济、数字化背景的全新诠释下,必将焕发出新的文化价值和产业生机,由此开创的新时代文化事业也将有利于强化社区民众对村落文化的价值认同,推动传统村落文化的保护和振兴。陈勤建,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文艺学、民俗学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兼任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委员会委员、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副主任、上海市政府决策咨询专家。黄亚欣,华东师范大学国际汉语文化学院民俗学博士,日本神奈川大学非文字资料研究中心访问研究员,复旦大学中文系博士后。同济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助理教授,华东师范大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中心特聘副研究员。责任编辑:张书鹏
文章来源:民间文艺论坛
上述文字和图片来源于网络,作者对该文字或图片权属若有争议,请联系我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