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交流
研究 | 王思 孟飞:以美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一)
时间:2025-07-29      来源: 中国工艺美术学会       浏览量:0      分享:

美育是丰盈人们精神世界、培育情感价值认同和弘扬中华文化的重要途径,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独特价值。正确把握美育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文化共生、意识共源、价值共归的内在耦合性,深入剖析美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审美、情感和精神价值意蕴,有利于树立共同的审美旨趣、加强共同的情感认知、深化共同的精神力量,在以美育人、以美感知、以美浸润的协调互动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立足新时代新征程,需要建立健全美育体系,完善美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体制机制;激活社会美育资源,强化美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精神支撑;深化学校美育建设,夯实美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想根基。


图片


一、研究缘起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推进新时代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是维护国家统一、促进民族团结的重要保障。作为化育和教育的重要形式,美育具有育人、感人和化人的功能,是推动文化繁荣发展、推进文化自信自强和深化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渠道,其丰富的文化基因和独特的民族精神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重要的感召促进作用。从实质来看,美育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都注重对精神力量的凝聚和情感归属的塑造,通过这种内在的价值力量引领全社会“向上向善向美”,进而在“和合共生”中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在“美美与共”中传播民族精神文化,激发民族文化自信,强化民族价值认同和凝聚力。1951年,教育部提出智育、德育、体育、美育并举的方针后,美育逐渐成为中国教育立德树人、培根铸魂的重要部分。近年来,国家相继出台系列推动美育发展的政策方针(表1),逐步把美育工作和民族工作统一起来,推进美育和民族教育深度融合。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这是中国教育历史上第一个专门性美育政策文件。2018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给中央美术学院老教授回信时强调:“你们提出加强美育工作,很有必要。”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把美育纳入各级各类学校人才培养的全过程。2023年12月,教育部下发《关于全面实施学校美育浸润行动的通知》,对强化学校美育工作做出重要指示,进一步推动了中国特色美育体系的完善和发展。

图片

 

自2014年“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重大命题提出以来,学术界围绕其内涵逻辑、理论脉络、思想资源和体系构筑等方面展开考察和阐析,取得丰硕的研究成果,但从美育视角研究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成果并不多见,还有一定的可挖掘和研究的空间。以美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强化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美育能以独特感染力启发人们的情感意识,凝聚社会意识形态,提升审美旨趣、审美创造力和民族精神涵养,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用重大。在民族深度交往交流交融的背景下,我们要牢牢把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逻辑主线,在中华文明的发展递嬗中把握好美育的独特内涵,以美育传递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国家文化价值观,加强民族文化认同和价值认同,促进美育工作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工作同频共振、同向而行,进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图片


二、美育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在耦合

中华民族共同体既包含了多元一体的文化共同体精神价值,也具有国家民族的政治共同体意蕴。美育通过培养人们认识、体验、感受、欣赏和创造美的能力,进而塑造美的情操、美的品格和美的素养。从内在逻辑来看,美育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间在内生性上存在着天然的联系,在发展进程中彼此影响、相互促进。美育因其独特价值和深远意蕴,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文化、意识和价值等方面具有内在一致性和共生性。

(一)文化共生: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基固本

文化是民族之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积淀在精神世界的反映,是中华儿女共同的精神食粮,既凝聚着各族人民对国家认同和文化认同的精神力量,也是美育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重要的文化基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饱含着丰富的美育思想,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凝练。从这个意义上来讲,美育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相同的文化基因,受到共同的文化滋养,在文化层面具有无与伦比的内在契合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儿女在民族共同体中长期共同生活所形成的对本民族基本价值的认同,是一种根本性且具有归属性的认同,既是激活民族凝聚力的精神动力,也是连接美育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纽带。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各民族文化兼容并蓄、共生共荣的文化共同体,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内核和价值追求,既包含丰富的美育资源,也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精神力量之源。充分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养分,才能更好地建设中华民族精神家园,促进美育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协调互促。

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想根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加强中华民族大团结,长远和根本的是增强文化认同,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积极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文化认同的基础上,塑造共同的认知基础,传播共有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进而树立共同的价值追求,培育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一方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美育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共同的文化基因。尽管随时代变迁与社会文化形态的演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具体表现形式和内容会随之发生变化,但美育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共有的文化因子并未变化。充分发挥文化同根同源的优势,加强美育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联系,通过美育凝聚共识、凝心聚力,引导中华儿女塑造共同价值观、形成情感共鸣、增强凝聚力,更好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另一方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美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动能。美育作为传承中华文化的重要方式,能够维系民族的精神传统。充分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活性,正确把握美育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有机性,使二者更好地良性互动和有机结合,进而充分发挥和彰显美育对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独特作用。简言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为美育发展提供了理论上的文化需要和情感上的精神需要,而且通过促进文化自觉到自信的发展强化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进而凝心聚力、统一思想,为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提供强大的精神支柱。

(二)意识共源:以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凝聚共识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人对社会现实客观存在的认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各族人民在长期发展中形成的兼收并蓄、荣辱与共的思想意识,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在民族层面的生动呈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是在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逐渐内生和不断聚合的社会共识与情感共鸣。美育自身的潜在性育人特征和意识形态引导的独特功能,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提供了良好的转化方式。激发美育的意识形态引领力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着力点。尤其是在中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面临严峻挑战的背景下,充分发挥美育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凝聚作用至关重要。正如席勒所言:“唯有审美国家能使社会成为现实的,因为它是通过个体的本性来实行整体的意志。”美育作为一种重要育人方式,具有旗帜鲜明的意识形态凝聚力和强大的意识形态引领力,通过审美活动把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和社会主义思想文化融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中,能够有效推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双向互动。

就内容而言,美育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意识形态属性高度契合。美育是思想文化宣传教育的重要途径。从某种意义来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承载着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追求,凝结了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工作的主要内容就是加强对社会主义的宣传,完成举旗定向、聚民育人的使命任务。以美育加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工作,弘扬中华美育精神,引导社会成员高度认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理念主张,使社会主义的规范准则成为全社会的群体意识和共同行动,进而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增强中华民族的自豪感和自信心,促进社会团结与和谐发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目的而言,美育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都具有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提高社会成员思想素养和综合素质的价值指向。而能否做好意识形态工作事关党的前途命运,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因此,在深化美育的过程中,必须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凝聚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共识,进而构建坚不可摧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堡垒,为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铸就信念之魂。

(三)价值共归:以推动人的全面发展为终极目标

人的全面发展离不开美育精神的滋养浸润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价值引领。美的愉悦和精神是美好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提升社会整体人文素养、营造昂扬向上的社会价值观至关重要,美育是推动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全面进步的重要方式。马克思指出:“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推动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价值追求,是社会主义社会的根本特征。不管是发展审美教育,还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最终目的都是为更好地培养人,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使人类社会向更加美好的未来进阶。而人的全面发展既是个人能力和素质的全面发展,也是人的需要和个性的全面发展。人的能力和素质是人类表现和确证自己社会本质的内在力量,既能通过审美教育得到提升和发展,也能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得到进一步深化。

值得一提的是,需要的满足和个性的自由是人的现代化发展的重要标志和体现。发展美育的重要目的就是促进人的自由全面的发展。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坚持兼容并包、求同存异的理念,体现出对个体的充分尊重、对民族和社会差异化存在的充分包容。因此,美育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发展目标上高度契合,都主张激发情感共鸣和凝聚价值共识,推动个体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具体来讲,以美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在要求。美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人对美的理解和追求,发展具有完整人格和健全素质的人,进而实现自我价值和获得全面发展。而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旨在引导个体坚定正确的理想信仰和价值观念,培育符合社会需要、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为个体发展、社会进步和民族团结提供强大的聚合力。因而,美育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目标互通互融、互为促进,均契合个体全面发展的需要,对推动个体全面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图片


三、以美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价值意蕴

在马克思看来,人与动物的不同之处就在于人懂得把内在的尺度运用于对象,并且“按照美的规律来构造”。随着人们对美的需求愈渐迫切,审美实践越发丰富,美育的独特价值更加彰显。遵循美育规律,充分发挥美育在审美阐释、情感转化和精神升华等方面的作用,对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升中华民族的内聚力和向心力具有深远意蕴。

(一)审美价值阐释:以美育人,树立共同的审美旨趣

美育是一种提升审美素质和能力的教育形式,能够帮助人们分辨美丑和鉴赏雅俗,通过对美的感受和领悟,提升审美能力,实现自我修炼、自我反省和自我完善,进而端正审美认知,树立审美旨趣,从而激发人的想象力、感受力和创造力。音乐、诗歌、书法、美术、雕塑、戏剧等艺术不仅能让人从中认识美、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并能在经历美、体悟美、享受美的过程中构筑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美学基础。内涵丰富、形式多样的审美教育能够营造良好审美文化氛围,培养人们认知、感受、理解和鉴赏美的能力,深化审美认知,形成正确的审美观念,树立积极向上的审美旨趣,提升对美的辨识力、塑造力和宣传力,强化审美教育的思想引领力,不断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例如,把张桂梅的真实事迹改编成电影《我本是高山》、以黄文秀为原型而创作的电视剧《大山的女儿》等通过对真实事件的改编与艺术加工,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传播和塑造共同的情感、精神和价值观,用美育进行思想洗礼,激发个体对中华民族大家庭精神文化的建构与认同。

“审美活动本质上是一种价值活动,因此,美是在这种活动中产生或形成的一种价值。”具体而言,一方面,美育能培养人理解美、鉴赏美的能力,引导人在具体生活中发现美、追求美,使人不仅能感受自然风光、外貌形象、服饰着装等外在美,更能感知人的精神力量、人格意志、道德情操等内在美,正确识别美丑善恶,对事物的美丑做出合理的解读与判断。逐渐提升个体的审美素质和审美能力,实现对美更高层次的认知,在全社会范围内建立相对一致的审美标准,强化美育对审美认知的价值引领,从价值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另一方面,美育能培养人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审美的培养能引导人们把对美的理解贯穿于日常生活中,通过美育提高思想觉悟,形成强大的精神动力,自觉抵御各种不良思潮的侵蚀,进而逐渐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和政治执行力,坚定选择正确的价值立场,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凝聚思想能量。换言之,价值观源于生活,通过对美丑善恶的甄别,在欣赏美的基础上深化对美的感知和理解,进而在实际生活中追求美、展现美并创造美,例如,通过创意设计各类工艺品、撰写小说与散文等形式的艺术创作和审美活动不断提升自身审美素养和创造力。审美价值不仅仅是对美的深入理解,更需要把对美的表现和创造转化为实践自觉,有意识地开展有审美意义的活动,树立共同的审美旨趣,充分发挥审美对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作用。

(二)情感价值转化:以美感知,加强共同的情感认知

审美教育与其他教育方式的根本区别就在于注重情感因素的发掘,重视对人情感的培育。蔡元培曾指出:“美育者,应用美学理论之教育,以陶养感情为目的者也。”艺术形式所传达情感丰富多样,既涉及具体的情感价值,也包含抽象性的情感意蕴。而美育的情感价值表达主要通过绘画、雕塑、戏剧、电影、音乐、舞蹈、书法等艺术形式来展现与彰显。我们通过突出强调情感原创力和审美性,从中获得情感认同和情感共鸣,并逐渐转化为情感价值。虽然不同艺术样式的情感表达和情感熏陶作用不尽相同,但在某种程度上都能提升情感认知,并升华为民族情感认同。譬如,《民族底片》《石榴花开》《中国》《河西走廊》等纪录片植根社会现实题材,通过立足用户视听需求,聚焦民族共同关注,透视影像文本表象的民族性内核,进而契合民族集体志趣,汇集民族共同的情感,极大激发民族精神的内生动力,帮助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美育是加强中华民族的情感认同,激发和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途径。就个人而言,通过美育对个体进行情感培育逐渐提高共情能力,提升自我的情感体悟,使个体具备理解他人立场、感受他人情绪与情感的能力。而这种能力是人与物、人与人及人与集体间情感连接的纽带,能激起内心情感共鸣,塑造美好心灵和人格,把对美的感知转化为情感价值。从内容共情到内心情感共情,进而逐渐内化为潜意识的情感共鸣,积淀为深厚的价值观认同、民族认同和家国情怀。就社会而言,个体的情感与社会发展是紧密相连的。作为一种非功利性育人方式,美育具有强大的社会情感转化功能,通过美育把各类情感内化为潜在的精神力量,能对社会产生极重要的凝聚功能。例如,对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自豪自信之情、对革命先辈的敬仰之情、对英雄人物和事迹的赞美之情、对伟大祖国的热爱之情和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之情都可以通过美育进行情感的激发和培育,进而转化为对社会、民族和国家的深厚情感,从而逐渐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三)精神价值升华:以美浸润,深化共同的精神力量

美是超越物质的精神愉悦与熏陶。美育的精神价值熏染人心,对美的不断探求能够使人的精神世界受到滋养而逐渐丰盈,进而使之心灵得到真正升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包含着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对国家民族的深沉感情,是促进国家和民族团结发展的精神根基。美育能进一步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的价值,深化共同的精神力量,以美浸润和升华人的精神涵养。近年来,以《觉醒年代》《我和我的祖国》《功勋》《长津湖》为代表的爱国主义题材影视片,通过宏大的叙事、深入的人物刻画、振奋人心的场景、真实事件的回顾、感人至深的情节和耐人寻味的思考唤醒观众内心深处的爱国情感,培养浓厚家国情怀。这充分彰显影视作品的美育价值,从影视作品中汲取精神力量,进而升华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追求、引起精神共鸣,从而坚定理想信念,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增强共同的精神力量,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

具体而言,美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精神价值主要体现在弘扬民族精神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上。就民族精神而言,中华民族历经漫长发展形塑的伟大民族精神,主要表现在民族文化、民族风尚、民族传统、思想品格和社会信念等方面。这些元素具有重要的凝聚和教化功能,是中华民族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中华民族精神是推动各族人民精神相依、团结奋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精神纽带。坚持以美浸润,激励人们从美育中汲取精神力量,激发内心对美的认同,使人的精神得到升华,构筑起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家园。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而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华民族核心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的凝练,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精神实质和精神力量。一方面,美育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方式。以美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助于引领人们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引领作用,使其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另一方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了全社会共同的价值导向,有利于引导人们树立审美价值观,建立正确的审美倾向,进而把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正确方向,构筑各族人民团结一致的精神高地。比如,在新冠疫情面前,举国上下在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下同心合力、风雨同舟,展示出中华民族强大的凝聚力。

图片


王思,华中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与基本原理研究中心研究助理。孟飞,苏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特聘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


责任编辑:张书鹏

文章来源:民族学与人类学

上述文字和图片来源于网络,作者对该文字或图片权属若有争议,请联系我会

你知道你的Internet Explorer是过时了吗?

为了得到我们网站最好的体验效果,我们建议您升级到最新版本的Internet Explorer或选择另一个web浏览器.一个列表最流行的web浏览器在下面可以找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