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文脉,薪火相传。2025年6月30日,非遗在高校——2025年全国高校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学科建设学术论坛在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巨华嘉禧酒店隆重举行。
论坛现场
本次论坛由内蒙古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内蒙古艺术学院联合主办,文化和旅游部传统工艺与材料研究重点实验室、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院、中央美术学院丝绸之路艺术研究协同创新中心学术支持,内蒙古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内蒙古艺术学院设计学院、非物质文化遗产学院、学报编辑部承办。
论坛现场
本次论坛旨在深入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非遗保护工作的重要论述,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深入挖掘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创新高校非遗传承理论研究及实践方法,充分发挥学术期刊在非遗传承研究阐释方面的重要作用,探讨如何在深化非遗传承研究与实践中发挥高校的学术优势,推动非遗与现代教育深度融合,构建科学、系统的非遗学科体系,培养高层次的非遗传承与创新人才。
内蒙古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党组成员、副厅长张文俊出席开幕式并讲话,内蒙古艺术学院党委副书记、院长闫艳教授致开幕辞。内蒙古艺术学院党委副书记赵晓强,内蒙古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发展研究院(内蒙古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院长刘晓峰,以及来自全国70余所高校、科研机构的专家学者,内蒙古艺术学院相关部门、教学单位负责人和师生代表等共200余人齐聚北疆,携手推动高校非遗传承事业和学科建设走向深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院学术院长、锦绣中华非遗展览展示系列活动总策展人孙冬宁担任本次论坛学术主持。人民网、央广网、中新网、内蒙古日报等媒体对本次论坛活动进行关注并报道。
内蒙古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党组成员、副厅长张文俊
张文俊指出,近年来内蒙古自治区非遗保护工作取得的显著成效,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文化传承创新的重要阵地,在非遗保护与学科建设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论述,立足国家战略需求,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充分发挥高校学术优势,推动学科交叉融合,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非遗学科理论体系,结合现代科技手段,推动非遗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内蒙古艺术学院党委副书记、院长闫艳致辞
闫艳在致辞中表示,此次论坛是高校教育工作者勇担文化传承使命、切实增强文化认同的重要举措,更是践行习近平总书记殷切嘱托、落实习近平文化思想的一次生动实践。希望能以此次论坛为契机,夯实学科基础,构建学科格局,加快打造中国自主的“非遗”知识体系。她指出,内蒙古艺术学院将始终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为主线,立足北疆文化中丰富的非遗资源,着力通过多渠道打造非遗传承人才培养新生态和北疆非遗传承保护新高地。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院学术院长孙冬宁
主论坛在开幕式后拉开帷幕,广东省文旅厅原副厅长、一级巡视员陈杭、四川大学艺术研究院院长、博士生导师黄宗贤教授、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艺术史论系主任、博士生导师陈岸瑛教授、国家非遗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委员、浙江师范大学学术期刊社社长陈华文教授、中央美术学院协同创新办公室主任、丝绸之路艺术研究协同创新中心主任岳洁琼教授、四川美术学院艺术人文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教育部艺术学理论类教指委委员王天祥教授、中国音乐学院声乐歌剧系(中国声乐艺术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2021“中国非遗年度提名人物”张天彤、内蒙古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北疆文化研究院执行副院长杨玉成等8位专家做了主题交流发言。
专家交流发言
论坛现场,开展了内蒙古非遗技艺成果展示活动,荟萃蒙镶工艺、乌拉特刺绣、蒙古族皮艺、植物扎染技艺、羊毛毡制作等内蒙古代表性非遗传承人的匠心巧思,彰显内蒙古优秀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的创新实践成效。
非遗技艺成果展示活动现场
本次学术论坛还包括全国艺术及人文社科类期刊高质量发展圆桌会议、非遗在高校实践模式研讨会、青年学者研讨会等6个分论坛活动和“北疆非遗承古韵 同心向党谱新章”——非遗在高校·2025年全国高校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学科建设学术论坛舞台实践观摩演出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