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星郅木工坊调研传统木作工艺
在中卫市滩羊地毯有限公司现场考察手工织毯技艺
潘鲁生一行参加端午放河灯民俗活动
6月1日上午,潘鲁生一行前往海原县金福博物馆、海原县文化馆、海原县非遗文化传承基地调研传统民间工艺。海原县金福博物馆集中展出马金福收藏的30余万件民间器用。潘鲁生认为,面对馆藏数量多、品类杂的现状,下一步需系统梳理藏品的产地、使用方式和民俗功能,切实推进对这些文化藏品的保护与活化利用。在海原县文化馆,调研组参观宁夏传统民间刺绣。潘鲁生指出,民间刺绣纹样承载着老一辈的生活智慧与文化记忆,研究者需深入挖掘背后丰富的文化内涵、象征意义和民俗功能,探寻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现代生活的有效路径,进而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当天下午,潘鲁生一行考察吴忠市文化馆,重点调研宁夏刺绣代表性传承人李夏音收藏的传统刺绣与民间剪纸。他表示,宁夏传统刺绣纹样形神兼备、经典隽永,承载着美好寓意。传承人在创新过程中应做好甄别,可先对老样谱进行系统的复制整理,传承富含文化内涵的经典纹样,在此基础上进行新花样创作,真正做好传统工艺的传承与创新。
6月2日上午,潘鲁生一行在银川市兰山砚府、银川文化园、赵氏皮影坊和宁夏赵桂琴刺绣艺术馆展开调研活动。在兰山砚府,潘鲁生详细了解贺兰山砚台的原料来源、制作工艺与传承发展情况。他指出,传统工艺的核心在于秉持“工艺致用”原则。传统砚台以实用为主,但当前部分砚台存在过度注重外观雕刻、忽视实用价值的倾向,为此还要加强书法文化的传承传播,包括倡导中小学生使用文房四宝练习大字等,在书法文化传习中推广砚台的实际使用,积极营造制砚、用砚的良好文化氛围。同时,也要系统梳理贺兰山砚台的原料特性、核心技艺和传统款式,充分彰显其独特的地域特色。
随后,调研组前往赵氏皮影坊考察传统皮影工艺,并观看宁夏皮影戏《粽子节》。潘鲁生表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核心在于对“无形性”和“活态性”技艺、经验进行活态传承,依赖代表性传承人通过“口传心授”的方式,将无形的、口头的、经验性的核心技艺、文化内涵与实践经验完整地传递给后继者,从而保持传统技艺的内在活力与文化真实性。
潘鲁生对为期十天的陕甘宁地区民间工艺调研活动作出总结,指出本次调研旨在通过实地考察,系统把握黄河中上游地区民间工艺的艺术特色和文化内涵,从而切实解决《中国民间工艺集成》陕甘宁片区编纂出版中存在的问题。“中国民间工艺传承传播工程”是中国民协在新时代实施的两大核心工程之一,各卷本主编务必理清本地特色文化资源,有效整合当地资源优势。在编纂工作中,要建立健全组织架构,通过成立领导小组、学术委员会和编委会,明确职责分工,秉持中国民协“学术立会”的传统,充分发挥专家团队的核心作用,积极将熟悉本地民间文化资源的专家学者,纳入编纂队伍,继续全力推进《中国民间工艺集成》的出版工作,聚精会神地传承、弘扬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中国民协顾问程建军,中国民协办公室主任、二级巡视员刘慧,宁夏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王佐红,宁夏民协主席李政,宁夏民协驻会副主席、秘书长徐娟梅等参加调研。
责任编辑:张书鹏
文章来源: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
上述文字和图片来源于网络,作者对该文字或图片权属若有争议,请联系我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