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交流
研究 | 金蕾:高职院校非遗育人的实施路径研究
时间:2024-11-25      来源: 中国工艺美术学会       浏览量:44      分享: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是中华民族的珍贵财富和靓丽名片。高职院校培养高素质的技能人才,在保护与传承非遗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构建高职院校非遗育人体系是非遗传承队伍建设的需要,也是高职教育课程建设的需要,对高职院校“三全育人”特色发展意义重大。针对当前非遗育人格局浅表化、功能狭窄化、体系碎片化等问题,提出非遗育人要探索“崇德尚美”的新思路、实践“守正创新”的新路径,构建“五位一体”非遗育人新体系。
本文系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教改课题“文化自信视域下高职艺术实践教学中的非遗传承研究”(30430500123006)阶段性研究成果;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科研基金项目“传统造物文化在苏作家具中的活态化传承研究”(11130300122008)阶段性研究成果;常州大学高等职业教育研究院立项课题“职业院校‘工匠精神’培育研究——以大运河常州段文化融入人才培养为例”(CDGZ2021054)阶段性研究成果。
高校美育是立德树人的教育,对高校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有着重要的影响,也是考量高校教育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准,体现了高校的文化底蕴和育人理念。近年来,教育部及相关职能部门就此多次颁发了指导性意见。2019年4月,教育部印发《关于切实加强新时代高等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该意见对新时代高校美育改革发展提出了明确要求,使高校美育工作有据可依,为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提供了重要保障。2020年9月22日,习近平在教育文化卫生体育领域专家代表座谈会上,再次强调加强和改进学校体育美育。2020年10月15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提出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对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进行了系统的部署和全面的设计。这一系列的政策措施都表明了,学校美育的地位不断提升,美育对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全面发展的重要作用不断得到彰显,也为高校美育改革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支持。
蔡元培先生认为,美育对于人们的感情的陶冶作用是德育、智育不可替代的,通过美育可以“超越利害的兴趣,融合一种划分人我的偏见,保持一种永久平和的心境”。他还说:“纯粹之美育,可以陶养吾人之感情,使有高尚纯洁之习惯,而使人之我见、利己损人之思念,以渐消沮者也。”无独有偶,19世纪英国社会美学家罗斯金认为:“只有当人在世上快乐、忙碌、行善和有所贡献时,才是真正受过教育的人。”高校美育不仅是普及艺术的基本知识、提高艺术修养的教育,还是健全大学生审美心理、充分发挥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的教育;是陶冶人的情感,培养完美人格的教育。其根本任务和目标就是在“立德树人”的目标下,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
美育是一项大工程,需要多方位、多渠道、多途径的学习改进,才能在美育的道路上不断朝着目标前进,并且发挥其最大效应,使广大学生群体获益。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迅速,而高校美育却发展迟缓,在知识和实践能力方面都存在不足,这将直接影响我国高校复合型人才的培养。
一、当前高校美育存在的问题
(一)对美育的重视程度不够
多年来,由于诸多原因,美育一直没受到师生们的高度重视,具体原因如下:一是高校领导层对美育的重视度不够。许多高校迫于招生、排名等压力,追求就业率,着重于专业技能的训练,而忽视了对学生的人格培养,美育只流于形式,并没有真正落到实处。二是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不强。迫于严峻的就业压力,学生不得不将有限的精力更多地投入到专业技能学习和继续深造进修的准备当中,美育课堂只是他们获得学分的一个途径,真正想通过通识选修课或艺术教育课堂提高审美能力的学生少之又少。学生由于缺乏对美育正确的思想认识,进而忽略或无暇顾及提升自身的人文素质。三是承担高校美育任务的大多是各大高校通识选修课的主讲教师,他们的内动力不足。除去学校硬软件设备不足外,高校通识选修课堂是由不同专业学生组成的上百人大课堂,由于审美层次、审美喜好的差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完全顾及每一位学生,这也导致主讲教师在知识的深浅尺度上把握不准,加之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消极、敷衍的学习态度直接影响到教师的上课情绪和课堂的教学效果。课堂教学的建设者不仅局限于主讲教师和助教,每一位学生也是其重要组成部分,他们的情绪及态度将直接影响课堂教学的整体走向。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让学生有满满的求知欲,对于我们每一位美育工作者任重而道远。
(二)信息化时代对学生人生观的影响
21世纪以来,互联网科技迅速发展,手机、电脑等电子产品的普及,缩短了时空距离,改变了人们对世界和社会的认知,人们的思想观念、文化生活都发生了质的飞跃,社会经济发展模式发生了大变革。互联网技术对高校教育产生了极大的冲击,网络游戏、网络购物已经成为高校学生文化生活的重要部分,它们在为学生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隐患。这些都将直接影响青年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健康发展。因此有针对性地对学生开展美育,从而遏制学生对网络游戏的沉迷,以及远离奢侈、懒惰的生活具有重要意义。
(三)美育形式、途径过于单一
多年来,高校美育多半采用的是传统教学方法,以课堂讲授为主,课间有时会穿插一些课堂讨论、课堂练习、影视作品鉴赏等活动,学生在课堂上基本处于“看”和“听”的状态,兴趣寥寥。这种单一的课堂讲授形式、枯燥的教学手段和缺乏趣味性的教学内容,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之信息化时代生成性学习资源传播不畅,诸如超星、尔雅、网络资源、电子教材、校本艺术课程等资源实际应用率不高,便利性不足等,也是造成美育效果不理想的重要因素。随着科技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和网络文化的不断渗透,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手段、多样性教学形式来彻底改变学生的“看”和“听”状态,是每一位美育工作者的责任。
另外,高校美育的途径过于单一,主要是通过学校开设的通识选修课来完成,其他核心课程几乎没有这一方面的任务要求。在美育途径开发方面,不仅缺乏社会机构的参与,而且缺少学生家庭成员的参与,没有家庭和社会的及时监督和引导,这也是导致美育效果不理想的原因之一。
(四)缺乏健全、科学的美育评价机制
目前,我国高校的美育评价机制较为单一、片面和死板,具体表现为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忽视学生的学习结果;重视艺术比赛的成绩、排名,忽视比赛活动本身的育人要求;重视艺术知识、技能水平评价,忽视更高层次的审美要求及内因动力水平评价。总体来说,条理性、规范性过多,而灵活性、机动性不足。如果用一刀切的方式对学生进行评价,难免会有失偏颇。它需要依据各艺术门类规律,针对评价对象的实时境况,采用灵活多变的方式,给予科学合理的评价。
二、汲取哈佛教育理念,深化美育形式改革
美育是与时俱进的教育,它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调整以适应国情的发展和对人才培养的需求。21世纪以来,我国的国情发生了巨大变化,人口结构、文化科技、经济建设、国内外环境都在急剧变化,对人才的需求也发生了重要变化,人才需求已逐渐从专一型向复合型发展。美育要适应时代的发展,就要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汲取国内外优秀的教育理念和先进的教学经验,建立新世界观体系下的美育新形式。
哈佛大学作为世界一流学府,为了培养能适应各种文化、岗位和环境的“世界公民”,2002年正式启动,2009年全面施行哈佛大学最新课程体系改革,“倡导‘通识教育’为核心和向‘自由教育’回归的革新理念。通识教育是自由教育的一个独特组成部分,只有当本科教育的其他部分与其相呼应时才能起作用。自由教育的特点是既‘宽’又‘深’。‘宽’意味着学生不受专业限制,凡是现在和将来应该了解的各种知识都要学习。‘深’意味着要挑战学生的能力极限,所有讲授内容均深入到事物的本质。为达到又‘宽’又‘深’的教学目标,新课程体系还倡导‘跨学科合作’(Interdisciplinary Collaboration)和‘实践中学习’(Activity-based learning)的革新理念。显然,哈佛大学的培养目标不再是专门人才,而是综合性人才。
哈佛大学“以活动为基础的学习”(即“实践中学习”)是指人文学科为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而设计的课堂学习活动,学生“做”事情,而不是在“看”事情,学生可以通过社会活动来获得知识。如了解都市贫困状况,学生可以到社区参加工作等。哈佛大学为了拓宽学生的知识内容,倡导“跨学科合作”(也称“合作的文化”),即指在通识课堂上,有些课程是由两个不同专业的教师主讲,来自不同的学科领域,教师的课堂教学风格也截然不同,但是他们每个人讲几分钟或十几分钟的轮换讲授,形成了很好的互补,十分和谐、默契。
鉴于此,结合我国美育现状,借鉴哈佛“跨学科合作”和在“实践中学习”的革新理念,在高校美育课堂中开展“深”知识和“宽”专业的教学改革尝试,必将使广大学生受益匪浅。
(一)美育工作坊建设
各高校可以根据自身条件,建设传统美育工作坊,如陶瓷工作坊、扎染工作坊、刺绣工作坊、皮影工作坊、鼓乐工作坊等,开展工艺审美与自然审美教育。除本校主讲教师外,还可聘请有影响力的民间艺人、行业导师等在工作坊中实地演示指导,使学生在“做”的过程中,激发起学习兴趣,提高动手能力和审美鉴赏能力,全方位提升大学生的审美知识素养、审美能力素养、审美情感素养、审美创造素养和审美道德素养等,建构高校美育新模式,达到美育的终极目的。
另外,还可建立多部门联合育人模式,例如与文管部门、社区、福利机构等合作,开展生活审美、价值审美、人格审美教育,通过具体的社会活动,有目的、分批次、多岗位地灵活推进,使学生在活动中受到启发,拥有辨是非善恶、懂温良美善、知公正道义的能力,从而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在美育课堂实行“跨学科合作”探索
哈佛大学的“合作的文化”启发我们在美育过程中,可以尝试多位教师共同“合作”的教学模式,取长补短,巧妙安排,有效合作,以达到高质量、高效率的教学效果。例如,在艺术概论课程教学中,主讲是美术专业教师,涉及音乐方面的知识时难免会出现力所不能及的现象,这时如果由擅长音乐的教师来合作教学,就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其他专业课程也可根据课程设计要求,适当进行教师间的“合作”活动,跨专业挑战学生的能力极限,以突破他们的知识局囿,提高审美能力,适应时代发展。
总之,通过构建我国美育新形式,必将极大地帮助大学生提高感受美、表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进而提高审美品位、人文素养、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等,建构完美人格,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
金蕾,太原科技大学设计与艺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艺术设计专业教育教学。


责任编辑:张书鹏

文章来源:天工杂志

上述文字和图片来源于网络,作者对该文字或图片权属若有争议,请联系我会

你知道你的Internet Explorer是过时了吗?

为了得到我们网站最好的体验效果,我们建议您升级到最新版本的Internet Explorer或选择另一个web浏览器.一个列表最流行的web浏览器在下面可以找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