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对机械化生产而主张“手工艺即艺术”的英国工艺美术运动,开启了对传统手工艺艺术表现力匮乏问题的反思,主张促进手工艺与艺术的融合,为手工艺的当代转型奠定了基础。20世纪 40至 80年代,欧美传统手工艺通过借鉴现代艺术的风格与方法,不断突破原有的形式与功能,进一步推进了手工艺艺术化的进程。传统手工艺开始由学徒制度与工匠分工合作完成的模式,进入到艺术院校教育体系和艺术工作室模式,逐渐摆脱了功能的约束,成为可以寄托手艺人生命情感,进行自由表现的艺术形式。随着当代社会的深入发展,价值观念、日常生活方式、物质生产都在当代艺术中得到体现。而在当代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重要组成部分的传统手工艺,其原先所代表的生活方式已不能满足人们的需要,所承载的文化内涵需要被重新认识。当代社会多元、个性化的生活方式,为传统手工艺的当代发展带来了机遇。人们开始探索传统手工艺材料形成的新灵感,更深度关切材料语言。当代艺术以观念为主的创作方法深刻影响了传统手工艺的创作,掀起了当代手工艺艺术潮流。因此,观念也成为传统手工艺当代转型的契机。传统手工艺日趋当代艺术化,愈发转向对材料物性的超越,更加重视手工艺活动中精神观念的表达,不再以审美和技艺作为终极追求,呈现出多维度的面貌特征,实现了传统手工艺价值的当代转型。
在传统手工艺与当代艺术相互渗透影响的过程中,当代艺术观念使传统手工艺的概念与范围不断被扩充,表现方式更加丰富多样。传统手工艺同样也为当代艺术提供了多种参考和可能。具有反叛意识的当代艺术观念使纯艺术去神圣化,这正与世俗生活密切相关的传统手工艺不谋而合。通过不断实验与拓展,纯艺术与手工艺之间的界线逐渐模糊。传统手工艺一方面延续了自身历史悠久的手工艺之美,另一方面开启了探索与当代社会生活相适应的新方法,在当代艺术语境下寻求新出路与转型。因此,传统手工艺可与当代艺术结合,挖掘自身的审美价值,形成鲜明的艺术特征,从而进入到设计之外纯艺术的领域,形成新的艺术潮流。传统手工艺的传承发展及其与当代艺术的相互促进,共同完成了当代创新。
扎根于民间土壤的中国传统手工艺,是先民智慧与深厚历史的折射,有着广泛的群众文化认同,体现着中国传统的农业文明。而根植于西方工业文明的当代艺术,具有典型的西方文化特质。在当今多元化的时代,随着东西方互动的不断加深,源自民间传统手工艺的中国当代手工艺,因其独特的本土文脉而愈发受到青睐与关注,承担着中国当代艺术与西方对话的重任。同时,科技的兴起带来的机械化与人工智能化进一步消解了传统手工艺的手作性,科技带来的复制性泛滥愈发彰显手作性的艺术魅力。众多当代艺术家投身传统手工艺,强调作品的手工性,传统手工艺的独特艺术价值在当代艺术语境中更加凸显。例如, 2018年威尼斯双年展上,中国当代艺术家邬建安与汤南南借助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姚惠芬(苏绣)与汪天稳(华县皮影)的合作,通过复制宋画《骷髅幻戏图》、马远《十二水图》、民间皮影戏完成了对展览主题“不息”的诠释。中国传统手工艺从投奔西方当代艺术展,被误认为是民间工艺品而被拒,到如今进入西方主流艺术圈,从观念到视觉语言上,它都不再仅仅是特意面向西方,而是成为中国当代艺术的新亮点。
中国传统手工艺在转向当代艺术观念的表达过程中,不断突破原有的材料与技艺规范,呈现出旺盛的生命力。通过不断突破手工艺作品内涵,其在思想主题上立足当代文化语境,原先单纯对材料与技艺的表达开始转向对观念的恰当承载,更加注重材质和观念语言的关系,由形式逐渐向内容突破 [1]。中国传统手工艺不断在当代艺术中吸取经验,探索材质形态的多种可能,呈现出新的艺术活力。在当代艺术语境中,观念开启了对传统手工艺的解构和重塑,其内容与形式语言被解构,突破了原先以感官为主的审美定式。
当下传统手工艺与当代艺术呈现出加速融合的趋势,在不断突围中寻求新的突破。而当代艺术也凭借传统手工艺的传统文化身份,获得建构自身价值体系的新可能。两者融合的方式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对具有特定历史和社会环境的创作观念进行转化。这种当代性的转型具有双面性,既有面向现代科学层面的,也有面向非科学、消极层面的。第二,对具有特定地域风貌的视觉语言进行转化。传统手工艺独特的材料与工艺,可以通过重新解构转化成为当代艺术表达的媒介。很多中国当代艺术家都善于从传统手工艺中借鉴吸收具有个性的创作语言,探索传统手工艺与当代艺术的融合。第三,重现隐藏在手工艺中的精神价值。通过深入挖掘各个工艺流程中的隐性知识,对制作中的观念进行完整的梳理与总结,弥补机械化分工造成的美感缺失。第四,注重手工艺制作过程中的主动体悟和参与。通过对全身心投入手工艺活动的强调,艺术价值评判体系中物质单线进化论的唯一性被消解,象征个体精神世界的当代艺术形式在手工艺活动中得以强化。传统手工艺在工艺制作与审美趣味上,开始表现当代精神生活与价值诉求,由于更易受到当代物质生产方式与社会流通方式等方面的制约,手工艺在传承上也变得更加自觉和多元,形成多种形态的传承体系,为当代艺术营造了良好的社会文化氛围。
拥有深厚人文历史内涵的中国传统手工艺,亟需进行当代艺术性的转化,成为当代艺术独特的文化资源。传统手工艺中非物质性的核心技艺,作为一种浓缩的传统资源载体,开始成为当代艺术转化并与西方对话的关键所在。它也是传统手工艺文化内涵的本元价值,只有善于深入研究传统手工艺核心技艺中的题材、观念等核心内容,才能为传统手工艺的当代转型提供丰富的营养与创作生命力。建立在西方文化上的当代艺术,其形式与观念在被中国艺术家吸收融合的同时,也激发了他们重新对民族传统思想文化进行思考,使其对传统手工艺的借鉴不再是肤浅的滥用和挪借表面符号。当代艺术语境下的传统手工艺,本身需要在维系核心技艺的基础上,融合当代艺术,形成当代的转化与创新,从而实现自身艺术形式的转换,也由此完成自身当代艺术价值体系的建构 [2]。这种双向的实践需要面对大量的转化问题。
首先,传统手工艺与当代艺术在观念表达上不同。传统手工艺侧重审美与使用功能的统一,其特定的材料、色彩、纹饰、造型与工艺是历史特定时期社会发展、人文环境、思维方式的体现,形成了具有特定地域风格的视觉语言,迥异于当代艺术将社会问题作为一种批判性观念的表达方式。这种观念的转化应是回应所谓的“差异性”诉求,应是一种向现代科学观念积极的转化,传统手工艺中蕴藏的思想文化精髓在有所保留的转化中,要避免表面超越符号式的挪用与滥用,同时又要融入当代艺术语境中,完成艺术形式的转化。
其次,审美创造与审美接受的不同。中国传统手工艺作为广大民众生活日用的一部分,在工艺制作上呈现出专门化与地域性的特点,体现了同一文化背景下相近的精神文化诉求,同地域的公众在审美接受上可以心领神会。而面向社会公众的当代艺术,则与传统手工艺完全不同,实质上只有专业精英能看懂,它通过对传统工艺媒介进行解构重组,传达新的艺术观念。若公众的审美接受无法理解制作者的审美创造,彼此存在一定的理解障碍,则无法形成审美共鸣,因此二者需要放在同频的交流层面上。
再次,传统手工艺传承声渐式微,高超的技艺濒临失传,这与当代艺术的蓬勃发展形成鲜明对比。尽管传统手工艺有很多相关口述史以及技法丛书,但是缺少深入的技艺整理,不能对传统资源进行深入发掘与转化。源自传统社会文化与生活方式的手工艺,在被当代生活冲击、取代的同时,其赖以生存的文化空间被消解,直接影响其传承的生命力。在当代文化生活的背景下,传统手工艺融入当代艺术,以新的观念生成新的形态成为时代的命题。因此,更加重要的是,使对传统手工艺生成过程、所孕育文化内涵与发展趋势的掌握成为一种文化自觉。传统手工艺的当代转型并非生搬当代艺术观念、生硬挪用传统元素,关键点还应在传统文脉延续基础上进行创新。
另外,传统手工艺的审美性、装饰性作为承载文化精神的载体,在服务日常生活的功能性价值上与当代艺术迥异。传统手工艺面对现实生活存在两极分化的局面,一方面成为高端奢侈品,另一方面则是量产、低廉、粗陋的大众日用手工艺品。当代社会愈发凸显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在新消费观下展现出对兼具实用与审美价值的手工艺的偏好,满足社会公众生活品质的手工艺品供应严重不足,此为传统手工艺当代发展的软肋。而国家在“十四五”规划提出要高质量发展的目标,对中国传统手工艺在传承发展上如何贴近群众,更好地服务民众日常生活,体现时代价值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最后,西方当代艺术与中国传统手工艺因观念不同在创作方式上存在很大差异。传统手工艺已形成程式化的工艺流程,以民俗文化为主要观念,形成具有象征性的视觉图式,具有稳定的风格和相对固定的范式。其创新主要体现在工艺的提升与题材的不断拓展,整体风格变化较小,与当代艺术侧重围绕观念进行表达,创作范式自由且不断更新的状况十分不同。这种艺术形态也形成了愈发完善的生成机制,如当代艺术展览的组织与策展人制度,形成了与传统手工艺截然不同的传播、展示与流通方式。
传统手工艺与当代艺术之间的差异需要在转化中不断联结共性,借助媒介进行弥补,在漫长的过程中孕育出文化自觉,在多元文化中正确认识自己的文化,在不断磨合中形成可共同发展的价值观和原则。传统手工艺需要在合适的范围内对语言和形式进行转换,树立适合中国当代艺术的话语和价值观念,从而传达自身的世界观。在传统手工艺向当代转型的过程中,创作观念的转变是关键。其具体体现有以下几点。
(一)赋予传统手工艺材料新的内涵
被现代工具“入侵”的传统手工艺,其材料原有的属性容易被忽视,通过充分研究原材料,以当代的方式对其特质和形态进行转化是关键所在。例如,以某种传统手工艺为创作媒介,改变其原有的形态范式,使原有的保守文化空间得到拓展,制作者的主观意念得到解放,更加契合当代社会实际,并带来双重性的反思;通过对传统手工艺材料本身抽象性形态的探索,形成独特的手工艺语言;结合手工艺材质特性,形成独特的视觉效果;赋予手工艺以当代艺术形态,思考手工艺材质背后的深层社会意义;通过选取生活中常用的手工艺材料,以敏锐的视角挖掘其中被忽视的艺术价值,重新赋予其艺术属性;对传统手工艺进行解构,打破其固有形态,重新进行组合,呈现出全新的经验,探索传统手工艺艺术表现的多种可能性。在这个过程中,不仅要挖掘传统手工艺的材质特性,更要在其中承载文化以及视觉效果所形成的符号意义,为欣赏者带来更多的思考。通过对传统手工艺材料内涵的探索,在对其视觉形态进行转化拓展的同时,也重塑观者的自我文化身份,使手工艺材料的无限可能性被观者关注,由此重新界定材料本身以及打破了制作者的固有观念 [3]。因此对传统手工艺向当代艺术的转化,要在中国文化自觉的基础上结合当代文化理念,打破原有形态,不断拓展文化内涵。
当代艺术语境下,传统手工艺材料媒介的物质属性已得到解放,艺术家们逐渐转向对其社会属性的表现。在材料与技艺的选择中,不断延展其边界,除瓷土、竹木、丝麻、漆、金属等传统材料外,越来越多新材料进入当代观念表达的视野中。如首届苏州工艺双年展上,苏绣大师姚建萍的作品《五双眼睛》(图 1),正反面分别为张开与闭合的眼睛,在程控电基与红外感应系统的驱动下,可正反两面不断上下翻转,形成眨眼的效果,而当观众靠近时,红外感应系统则停止其运动。这件作品以精微的苏绣工艺隐喻了当代人内心的敏感状态。不断扩充的材料体现了当代手工艺的包容性与多样性,不断深化着手工艺术家对观念的理解和对艺术语言的发掘,甚至材料本身也可脱离文化语义而具有独立的象征性。传统手工艺材料成为具有革新性的载体,进一步消解了手工艺功能性与形态的审美性,以及艺术家与手工艺人的边界。
(二)拓展传统手工艺造型观念
传统手工艺在向当代艺术转化的过程中,要建立起全新的文化体系。在保有其原有的造型形式下,重视挖掘其中蕴藏的精神观念。越来越多的当代艺术家从传统手工艺中吸取养料,从 20世纪 80年代起,中国的一些当代艺术家开始对传统手工艺进行当代转化,形成可以带来反思的新的传统文化符号。传统手工艺在当代展览的语境中,被赋予新的文化内涵,在保有传统手工艺形态的同时,带来深层的文化思考。当代新的生活方式使传统手工艺中的创造性劳动被淡化,很多具有丰富样式的传统手工艺可通过新的整合、转化,形成统一而又不断延展的整体,进而形成新的形态。传统手工艺造型观念的转化,是在尊重和实验材料可行性基础上进行的探索。在新造型观念下,器物的形态与当代的观念、审美、生活方式相关,是对当代生活方式理解的体现。竹编艺术家覃大利在充分展现竹材之美的基础上,通过加热和粘合,将传统的六角针等编织程式转化为多曲面无骨的成型法,与公共空间结合,形成雕塑与建筑式的大型结构造型(图 2)。其最终生成镂空透层的形态美,营造了一种厚重而又虚幻的纠结情境。这是他与竹材不断对合的结果,技巧与材质都是为表现工艺造型内在美这一终极目的服务的。
(三)削弱传统手工艺的功能性
中国传统手工艺对功能的重视使材质和工艺成为其附庸,装饰形式也不例外,创新性也因此受到限制。在当代艺术语境下,个性观念和语言的介入使功能的绝对作用受到冲击,取而代之的是观念成为一种新的功能,传统手工艺体现技艺的装饰工艺形式,成为超越物性的情绪化表达。当代艺术的实验性与创新性为传统手工艺所借鉴,不断拓展其对材料的探索,传统的功能性因此被弱化。铜雕大师朱炳仁的《非常稻》《青花系列》等作品将高温熔铜技艺与无模可控熔铸的方式结合,同时融入公共空间与沉浸式体验,突破了传统铸造技艺肌理与功能表现形式的局限,将铜材质彻底从传统模具中解放出来,给予其在功能上更多的自由。通过写意性的具象符号,重建铜的结构与表现语言,完成了从传统实用性装饰功能到当代艺术性表达的蜕变。当代艺术的语言与观念重塑传统手工艺,重新定义其原有的功能原则,传统手工艺作品的形式与功能方式变得更加多样、开放,摆脱了其原先偏重功能的惯性模式,进而使其在形态、语言、功能上不断得到深化与突破。
(四)侧重对社会价值意义的表达
传统手工艺在形式与功能上向当代艺术转型时,更偏重于以问题意识揭示手工艺背后的社会属性。社会生存环境、政治关切等社会属性与当代艺术观念中所强调的哲学内涵、语言结构相呼应,呈现的艺术语言形式和主题旨在揭示哲学思想、社会问题、政治倾向,深度关切人在社会中的生存状态。传统手工艺中对材料、技艺与装饰的审美惯性,开始转向整体的观念性,关注手工艺与个人遭遇、社会现实的对应关系,展现出具有深度的人文关怀与批判性的反思意识 [4]。如首届苏州工艺双年展中的作品《新女红》融合蜀锦、宋锦、土家锦、漳缎织造与苏绣等工艺,制作出独特的人体紧身胸衣造型,辅以百余朵手工编织的从盛开到凋零的玫瑰,以鲜红视觉基调,隐喻了手工艺与身体形成的中和,展现了当代女性坚强与柔美并存的多元形象。传统手工艺的材质、形态与个人观念开始融为一体,并关联哲学、历史等元素,将个人的社会地位、文化问题作为关注的主要内容,手工艺的社会价值变得更加重要,甚至为进一步凸显这种作用而趋于“陌生化”,挑战了传统手工艺的表达方式。
目前,在各大国际当代艺术展览会上,中国策展人频频尝试以充满玄学的概念诠释作品,国内的官方机构也逐渐转变策展思路。1999年第九届全国美展中,工艺美术作为“大美术”的补充内容,开始出现在艺术设计展区;21世纪,工艺美术被纳入设计学科目录、中国美协工艺美术艺委会设立,工艺美术进入到主流学术建设与创作中;第十二届全国美展,工艺美术展览成为国家级专项美术展览活动;在传统工艺振兴发展的国家战略下, 2017年举办的首届全国工艺美术作品展开启了中国当代工艺美术发展的新路径;2021年第二届全国工艺美术作品展以及国际上首次“工艺双年展”——苏州工艺双年展,都以传统手工艺为主题,讨论中国传统手工艺的多样形式、创作方法和界限,探讨传统手工艺与当代艺术间的混融叙事,建构起中国传统手工艺、当代艺术与生活空间的联系。同时,众多工艺美术大师与当代艺术家合作,在技术发展时代下进行了一场当代艺术与传统工艺的对话。其工艺范围涵盖了多种传统手工艺形式,不断拓展生活美学空间。这些都体现了政府主导的工艺美术展览开始针对传统手工艺的创作现状与当下现实,进行可持续性的当代艺术性推广。以公立美术馆、研究院所、院校为背景的策展人,在传统手工艺展览的艺术方位、学术水准上重新进行诠释,展场成为培育本土当代艺术的新试验场。当代艺术语境下的中国传统手工艺,不再局限于以往的工艺美术行业展览,而开始成为调动社会各界积极性,共同参与传统手工艺的当代艺术性表达与为日常生活服务的展览 [5]。中国传统手工艺开始注重对新技艺、新材料、新观念的展现,将传统底蕴与当代精神相结合,凸显传统手工艺的美学与造物智慧。
曾长期被西方艺术圈拒之门外的中国当代手工艺,开始以非遗传承人和当代艺术家结合的方式登场。政府主导的手工艺展览则体现了更加开放的学术自由。但其中也存在一些需要关注的地方。
第一,策展理念宜避免双重的歧义解读。传统儒释道观念被滥用,杂糅在各种描述手工艺的词汇中,对传统手工技艺精神与创作观念恣意拔高,过多承载主体的精神高度与生命追求,脱离了人的自然天性与手工艺本身的特质。中国人对技艺的精益求精不应成为华丽辞藻的堆砌和故弄玄虚的诡辩,从而影响公众对传统手工艺精神实质的审美认知。
第二,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传统手工艺向当代艺术转型要警惕其自身成为标签化的身份载体。非遗传承人以手工艺方式进行的创作,不能仅仅照搬传统形制,需以创意观念进行转化,这也是当代艺术重视形式语言原创性,强化语言针对性的基本要求。传统手工艺中的中国元素,要能进行当代性的转化,传统的图式要能进行创造性的转型,体现出当代艺术的创造性观念,而不应仅仅停留于技艺层面或简单、空泛化的装饰性绘画图式。传统手工艺不可成为缺乏创意时的借鉴媒材,手工艺人也不应成为当代艺术家呈现自我观念的执行者。复制与挪用传统图式的手工艺不应以赝品的方式被复活。进一步说,传统手工艺的当代艺术转型不可缺失对图式形式的创意和观念的转换,反之则是对传统手工艺的过度消费,是虚假的当代转型,使传统的价值在其中被进一步消解与泛化 [6]。尽管中国传统手工艺开始频频以当代艺术的名义进入国家级展馆,不再回避其民间身份,有效针对社会文化问题进行表达;但传统手工艺中形式观念的原创性与民俗符号,不应将中国当代艺术视为唯一发展方向。
第三,自觉坚守传统工艺美学精神,依据日常生活而形成独特的造物文化,培育适合当代的生活美学。在经历工业化冲击以及盲目商业开发带来的干扰后,传统手工艺原有的文化内涵和价值体系被消解,加之自身传承与创新的文化自觉不够,制作和消费群体的审美认知能力不足,传统手工艺的格调和美学精神缺失。时代新价值导向、生活方式、消费理念对传统手工艺的美学精神与实用价值产生影响。这种传统工艺美学精神的坚守根植于传统造物的原理,注重心志的调养,强调审美性与功能性、精神层面与体验性的平衡关系。在向当代艺术物性的转化中,应重拾传统生命意识与中国艺术精神脉络,在器以载道中实现传统手工艺的振兴发展。
第四,传统手工艺的传承不应局限于技术层面,而忽视了对自身创造性价值的呈现。传统手工艺的师承与技艺脉络不可人为扭曲,成为介入当代艺术的说辞,使其传承陷于固有模式下的僵化形式,当代转型沦为孤芳自赏。传统手工艺进入当代艺术,离不开文化观念的针对性与独特的创意。随着其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当代艺术展览中,传统手工艺逐渐被纳入到国家文化形象的建构与当代艺术水准的体现中,不断检验着国内艺术体制的完善。
受到英国工艺美术运动的影响, 20世纪,具有装饰实用功能的美术用品被蔡元培先生归为“工艺美术”,开启了传统手工艺的新发展。随着社会变革与生活需求的转变,传统手工艺的内涵与形态更加丰富多元。20世纪“八五”美术思潮以来,传统手工艺开始与当代艺术结合,探索中国当代艺术本土话语方式,很多当代艺术的方式被借鉴到手工艺创作中。在这个过程中,人们逐渐发现传统手工艺的观念、形态与当代艺术有异曲同工之妙,如空灵境界、思维方式、象征性符号等。当代艺术家开始意识到文化自觉的重要性,他们以传统手工艺为文化资源,进行中国方式的视觉表达。传统手工艺在当代艺术语境下的转型,需要在精神与文化核心要素层面上进行转化,它作为一种深厚的文化观念,融入到当代艺术中。
当代艺术语境下的传统手工艺转型,要注重当代艺术表现和新环境的影响,在承袭原有的题材内容、材质、工艺等元素的同时,不断挖掘传统手工艺在当代新观念、新媒介、新功能方面的价值,以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传统手工艺中的象征符号、艺术形态、媒介材质、文化空间都可以作为一种民族资源,在当代艺术语境下进行创意研发,对既有样式进行原创化、情感化、多元化的转换。在新的语境下,传统手工艺趋于主体的个性表现与创造,超越群众的日常生活文化需求,而融入当代城市公共空间,发挥服务社会大众的功能。我们应在传统手工艺精神的转化中重塑当代人文价值,在其符号的转化中重塑当代审美价值,在其材质的转化中重塑科技与生态价值。
同时,传统手工艺转型要在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基础上,与当代环境和人文习俗密切相关,在追求工匠精神的细节中体现所在地域的文化精神特质,契合当代社会经济发展与生活品质的提升。这种转型还通过关注当代生活,在心手合一中体现匠心和可持续发展,完成对传统手工艺的当代跨界和形态重塑,彰显其与当代艺术融合的新发展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