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交流
访谈 | 共议“爱的阐释”:中国与世界艺术设计教育的危机与契机
时间:2023-12-21      来源: 中国工艺美术学会       浏览量:9      分享:

2023 国际艺术与设计院校联盟Cumulus北京(中央美术学院)会议于11月22日上午8点于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举办。Cumulus联盟作为全球最大、最有影响力的国际学术组织,旨在促进设计院校在教学、研究和实践方面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本次年会是中央美术学院推动中国与世界艺术设计教育交流合作的历史性契机,期待在尊重文化多样性的基础上,与来自世界各地的设计师、教育者共同关注世界艺术与设计教育的高质量持续发展,共同推动未来型艺术与设计人才培养。


▲ 2023国际艺术与设计院校联盟Cumulus会议现场


在新时代的背景下,艺术与设计的力量日益凸显,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变化。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建立未来人才培养体系、促进学科交叉融合、深化文明交流互鉴,将是未来教育发展的焦点。本届论坛以“爱的阐释”为主题,旨在从不同文化和角度深入探讨爱在艺术与设计中的表达与阐释。以期强化学科间交叉融合,以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共同问题为目标导向,打破专业壁垒。


▲  2023国际艺术与设计院校联盟Cumulus会议现场


大会召开之际,来自中国、意大利、德国、美国等国家的学者们接受了主办方专访,共同探索爱的力量和意义、设计教育等相关问题,为设计研究领域的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学者们以跨领域交叉融合为底层逻辑,以识辩全球局势为研判视角,立足于生态意识,为解决人类未来存续的时代问题提供了诸多可能性方向。

Cumulus联盟大会 与会专家访谈  

宋协伟  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院长

韩   涛  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副院长

李玉峰  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教授
Lorenzo Imbesi 洛伦佐·因贝西 (Cumulus)主席
Ezio Manzini 艾伦·曼奇尼 米兰理工大学名誉教授
Anthony Dunne 安东尼·邓恩 纽约新学院教授
Birgit Mager 伯吉特·玛格 国际服务设计网络联合创始人
Gediminas Urbonas 盖迪米纳斯·乌尔博纳斯 麻省理工学院建筑与规划学院艺术与科技系主任William Myers 威廉·迈尔斯 《生物设计:自然科学创造力》作者
Christian Guellerin 克里斯蒂安·盖勒林 南特大西洋设计学院执行理事
Eija Salmi 艾亚·萨尔米 国际艺术与设计院校联盟(Cumulus)秘书长


 Q: 
本次Cumulus央美年会,专家演讲中提到在“爱的阐释”的大主题下有“危机与契机”,您觉得在当下,有哪些值得设计从业者关注的“危机与契机”?
宋协伟:首先,“爱”可能是自人类出现以来就与我们始终伴随的,爱似乎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根本,也应该是人性之本性。"爱的阐释"是人类文明中最丰富多彩的内涵。随着社会发展的不同的阶段,从第一次工业革命到今天的第四次工业革命,工业和技术上的持续更新迭代,未来的设计师如何通过“爱的阐释”,为未来生活方式提供新的思想和思维?未来的生活方式研究,不是从物理学功能出发的简单造物行为,而是以包容自然为一体的广义生命的演化和共生秩序的建立,这将是更变得更复杂、更系统和更有价值。未来的设计师,不再是艺术家,而是深入这个时代的观察者,从“以人为本”的设计要转型到“以生命为本”的设计,以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出发,对未来生存和生命的可持续和谐发展进行研究与设计。
那么由于这样的方向转向,今天的高等教育发生了深层次变化。去年教育部推出了交叉学科,就是因为科技、生产的核心技术改变了,我们对过去物理学产品的使用功能需求随之改变,这样一来,就带来对未来人类生存与生命型态及其价值结构的变化。所以作为今天的设计师,我们必须站在未来的角度,重新审视过去设计师的角色和作用。过去那种状态是工业革命和以包豪斯为代表的现代设计思想给我们带来的,100年以后的今天,我们面临的社会、经济、生态以及政治、文化环境与工业革命的发展发生巨大的变化。在科技发展与人工智能快速发展今天,我们要重新思考设计、设计师以及设计教育的历史责任,如何以跨文化视角,在设计思想和设计思维的范畴,对爱的概念与观念进行普遍性反思与创造性阐释,便显得无比的重要。因此,“爱的阐释”也成为今年CUMULUS年会的主题之一,期待通过来自全球的设计师、艺术家以及教育工作者们带来深刻的见地和精彩的分享。


▲  宋协伟:《走向治愈、转型和超越》,大会主题演讲


韩涛:当我们讨论“爱”的时候,往往就是“爱”出现问题的时候,我们今年讨论“爱的阐释”,这也说明当代社会中“爱”本身出现了问题。比如,消费领域正在漫无边际地出现一种伪造的、虚假的、借用了前工业时代的伦理称呼的“泛化的爱”;比如我们在生态领域缺失了对自然、植物、动物,对人类中心主义漠视下的主体关怀;比如在全球大国竞争的时代,我们看到了不同文明之间爱的伦理和价值主张,但由于其内在的地方局限性,使得爱无法交融或者达到共同理解的层面。
因此,我认为今年对“爱”的主题的设定,来自对当前“爱的缺失”的一种回应:一种是消费领域伪造的、虚假的爱的泛滥;一种是生态之爱的意志缺失;一种是在文明领域,对于多种立场的爱有一种融合的需求。通过邀请不同国家的学者、院校共同参与研讨,正是希望从多元的视角为这一难以解决的问题提供一种新的理解路径。这种路径并不是指向一个标准的答案,而是指向在一个很难解决的问题过程中,给我们扩展可能的思路,以及打开可能的路径,我想这正是本次大会举办的重要意义。


▲  韩涛:《远见计划》,大会主题演讲


李玉峰:我们在论坛上谈到的危机有不同的类型,社会的危机、生态的危机、科学的危机、政治与文化的危机,不同的专家学者有不同的看法,但是我十分认同的南怀瑾先生和美国地球研究所所长布朗先生,他们都在不同的时空谈到,人类面临的所有危机中,更本质的危机是文化的危机。我们一切的危机都来自于文化的底层危机,这导致了人类的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产生诸多始料不及的非理性动机和不可持续的变化。这无疑是值得全球设计与艺术教育关注的。
Ezio Manzini 艾伦·曼奇尼:“爱”的主题很有趣,也很有挑战性。这是非常及时的时刻,如果你环顾四周,我们没有看到那么多的爱,而是看到人们在战斗。此外我们必须明确,这是一个设计会议,所以我想我们不是在这里笼统地谈论爱,而是作为设计师,我们可以做些什么。所以我个人的解释是,我们不能也不应该试图干预个人的“爱”,这是一种个人的感觉。而在项目设计中,在我看来,美好的项目在于我们如何创造条件,使得人们更有可能拥有良好的关系,在这些良好的关系之间彼此相爱。
Anthony Dunne 安东尼·邓恩:我认为我们的想象力正在受到威胁,我们正在关闭想象的空间,而我认为教育的核心就在于要能提供思考的空间。


▲  Birgit Mager 伯吉特·玛格:《热情的公共》Passionately Public ,大会主题演讲


Birgit Mager 伯吉特·玛格: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问题。我和其他许多人一样,对Cumulus的主题感到非常惊讶,因为在这个战争、冲突和灾难的时代,我们很难把 “爱”放在首位。对我来说,这是和平,是每个人都拥有良好的生活条件。我认为,作为设计师需要去不断考虑如何才能够创造充满爱与关怀关系的环境。
William Myers 威廉·迈尔斯:我们现在的社会存在着大量的危机,特别随着生态和环境的变化而处于危险之中。所以设计师可能需要用新的工作方法、制造方式和运作方式来应对这些危机和机遇。我觉得是“爱”的主题和叙事,需要设计师有同理心的培养,不仅要理解其他人的观点,还要理解其它物种的观点,即非人类生命的观点,从而共同来应对生态环境的危机。


▲  大会系列主题工作坊现场


Christian Guellerin 克里斯蒂安·盖勒林:我认为我们正处于一个非常有意思的时代,在设计领域有两个主要的话题和转变。一个是社会对消费者的责任,因为我们需要限定资源使用,我们需要考虑碳足迹。第二个是关于人工智能,因为明天许多功能将被机器人取代,也许设计师将不得不改变他们的实践,在这个社会中扮演另一个角色,所以这两个主要话题是我们正在处理的事件。关于爱,这更多的是一种欲望。因为设计师必须提出令人满意的解决方案,因为我们希望人们接受这些解决方案。
Eija Salmi 艾亚·萨尔米: 作为一名设计师,你可以更多地参与一个过程,更好地支持和收获对世界改变。我同意克里斯蒂安所说的话,设计师们,你们有DNA去提供解决方案,弱点是我们应该更有影响力。
 Q: 
作为行业内的专家,您觉得目前设计教育最亟需关注的点是什么?
宋协伟:这个问题核心是一句话:关注未来人类生存空间,或者是说关注人类命运共同体。那么关注人类命运共同体,其实要解决的问题,不是个人化的问题,而是集体或者是模块化的问题,是整个大社会的问题。所以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在大力推行发展社会设计、生态危机设计和艺术治疗等学科建设。从现实发展层面看,中国改革开放40年以来,经济积累已经达到了全球GDP第二。但是在全球的人均收入上,我们还在100名开外,这势必会引起一系列的社会问题,所以我们要不断地进行快速转型。那么对于设计师的未来职业而言,同样要做出一个明确的研判,这样我们的设计效益才有可能得到一个良性的发展。


▲  李玉峰:《爱的阐释》,大会主题演讲


李玉峰:我首先觉得如果这个问题可以改的话,应该更关注“系统是什么”,我们应该关注“点”之外的“系统”,我们可以称它为超系统或复杂系统。完整性需要被关注到,当你知道有更大的完整性之后,你的参照标准是不一样的,所以应该关注完整性本身以及超越完整性的那个东西。这听起来可能有点玄乎,但事实上是存在的。我们意识的边界需要不断扩大,就好像我们对宇宙和对自己的身体都是不了解的,可这就是一个可能的完整性,所以物理学、化学、生物学、文化与宗教其实都在探讨未知的完整性到底是什么,对完整性执着的追求恰恰是我们在教育和学习中始终关注的问题。我的老师告诉我不能回答的问题是好问题,所以我觉得在系统之外的关注是永恒的议题。
Lorenzo Imbesi 洛伦佐·因贝西:我认为对设计教育的思考,可以与本次会议的主题 "爱"联系起来,我想这种“爱”就是 “关注人类”。这意味着我们的设计与项目,应以某种方式对社会和人类产生影响,以及这些设计对未来社会的发展同样要产生影响。


▲  Ezio Manzini 艾伦·曼奇尼:《爱、关怀与设计》 Love, Care and Design ,大会主题演讲


Ezio Manzini 艾伦·曼奇尼:我们处在一个复杂的时代,这使得答案没有统一的标准,所以很难说什么是最重要的。对我来说,最重要的问题是学会如何在这种复杂性中导航,但我是西方人,所以对中国人来说可能是不同的。那么如何在复杂的环境中导航呢?我想必须尽可能地收集所有的信息,然后驾驭复杂性,这意味着尝试知道什么是可能的,在给定的时间内,用你的头脑从你所处的位置出发,敢于做一些值得做的事情,而这些事情本身的效果是未知的。同时,我们要成为一个能够与他人互动,而不会失去自身贡献和创造力的人,这种对话是在个人天赋和与他人合作的可能性之间进行的。
Birgit Mager 伯吉特·玛格:我认为今天的设计师正在为复杂的系统承担着更多的责任,你并不是在为独立的部件进行设计。还必须肩负环境责任、道德责任,对地球(而不仅仅是人类)提供的价值同样负有责任。所以我认为系统性思考在设计教育中是非常重要的,需要对所做的事情有一个真实全面的了解,要有不同的、跨学科的视角来看待问题,而不仅是专注于一个特定的视角。
Gediminas Urbonas 盖迪米纳斯·乌尔博纳斯:我认为在大流行病期间,人们彼此隔离,没有朋友,没有家人,没有机会旅行和体验世界,人们无法照顾宠物或植物的需要。我在设计中也看到了这一点,这种关爱的理念正在被接受,所以一些可爱的东西会给我们带来更多的快乐和内心治愈。另外,我认为目前最大的挑战是无论在全球的何处,每个人都在谈论气候问题,我认为气候问题是全人类都非常关注的问题,因为我们看到了世界各地正在发生的变化,不管是变得更冷还是更热,不管是缺水还是水量充沛。此外,最近公布的数据显示,有 200 万种不同类型的物种正在灭绝。因此,我认为气候危机发生在不同的领域,无论是与物种多样性有关,还是与食物匮乏有关,但都与我们的栖息地和能源消耗有关,它带来了多重挑战,需要设计师、艺术家和建筑师来共同应对,我们要从超越人类的视角来思考问题。


▲  William Myers 威廉·迈尔斯:《生物设计:通往生态文明的同理之路》Biodesign:An Empathetic Path To Ecological Civilization,大会主题演讲
William Myers 威廉·迈尔斯:我想在设计教育中,现在真正重要的是教授与其他领域的专家合作的能力。我认为合作必须打破领域之间的障碍,这需要对学生进行一系列的培训,比如如何与科学家谈论他们的研究,或邀请他们一起开展项目,我认为这种指导非常重要。
Christian Guellerin 克里斯蒂安·盖勒林:人工智能是关键点之一,我们需要关注的是科学技术。如果你失去了双腿,你仍然是人。但是,如果你有机器人腿,可以让你跑得比奥运冠军还快。没有比预测明天更好的工作了,你有责任画出自己的乌托邦。
 Q: 
Cumulus国际艺术与设计院校联盟一直致力于促进设计院校在教学、研究和实践方面的国际交流与合作,那么对于“东方与西方”的设计学科教学体系,您觉得最大的不同是什么?
李玉峰:我认为首先是对设计本身的定义和再理解吧,在设计学院和传统设计学科里来说,定义设计的概念是相对清晰的。就像学校不同的方向对设计的不同理解,如:产品设计、产业设计、甚至我们说战略的设计,这就是传统设计的定义。实际上,未来设计的概念可能要重新定义。我个人看到的资料里,比较赞同的一个概念是:设计就是有目的的创作行为。所以它的边界和内涵是比较宽泛的,当我们谈设计的时候,谈到的是宽泛的设计概念,还是学科背景下的设计?我觉得,今后的设计应该把现在的内容进行扩展,当然有的叫广义设计或大设计,我相信内涵是差不多的。所以任何人都是设计师,要以包容的心态去理解设计的本质与含义,包括对设计系统的管理、教育方法及价值的判断,都应该用一种更宽容的、系统的逻辑去理解。
Birgit Mager 伯吉特·玛格:我认为当今的设计与艺术教育中,人们应鼓励创造力和批判性思维,在中国的设计教育中,创新方法(而非单纯复制)开始得到了更多的支持。对于西方国家,这种批判性思维、创造力和创新严谨性是多年来原有的强项。此外,在现在的中国,我看到的自我规训要严谨得多,对真正取得成就的渴望也要高得多,而在西欧国家看到的是一种饱和状态,人们觉得他们已经取得了足够成就,因此不再像从前那样努力了。


▲  大会教学及主题展现场


Gediminas Urbonas 盖迪米纳斯·乌尔博纳斯:首先,我认为我们生活在一个全球化的世界里,无论你做什么,无论你发现了什么,都会立即在世界的另一端传播和知晓。所以我认为这也影响到了设计教育。世界各地的学校也因为信息的传播而变得同质化,但也因为技术的原因,大多数学生和设计师使用的工具其实都是一样的。如果我们比较美国教育和欧洲教育,也许中国教育也会有所不同,因为有些欧洲学校的教学结构可能不太严谨。我认为教育的结构化程度越低,就越能即兴发挥,也许还能为教学的展开提供更多自由。
Christian Guellerin 克里斯蒂安·盖勒林:我是一所设计学校的主任。学生们应矢志成为全球化世界中的设计师,他们必须走出国门的原因在于,他们必须面对世界,从而肯定自己的文化,并认识到与其他文化的差异。我们要从自己的文化根源出发,在国际市场上展示不同之处。你应该为此感到自豪,骄傲于自己的文化和身份。作为消费者,我想使用在中国生产和设计的东西,期待看见从中国制造到中国设计过渡。
 Q: 
您之前有来过北京吗?来的过话,觉得有什么变化吗?
Birgit Mager 伯吉特·玛格:我2018年来过中国,由于我昨天早上刚到达北京,很难去判断是否有变化。我唯一意识到的是:昨天我有机会参观了艺术区,而艺术区令人印象深刻。我认为这是一个非常全球化的演进,把博物馆、设计商店、艺术画廊设置于这样一个优越的地区,我感觉到北京的这片区域十分西化,这是我所见到的一些变化。
Anthony Dunne 安东尼·邓恩:我在2018年来过北京,但变化还不好说,因为我才来了一天。在与大家的交流中,我感到了一种真正的能量,这非常令人兴奋。央美的师生们都很有自己的想法,充满活力。我认为设计学院的展览充满了创造力和想象力,这里有一些非常棒的作品。
 Q: 
请您送给这个时代想要学习艺术,从事设计行业的同学们几句嘱咐的话。
宋协伟:首先要多阅读,包括专业知识、专家文章、行业观点等,同时还要经常关注新闻,时政新闻往往会给设计师很大启发。比方当前世界局势不稳定,我让韩涛老师特别做了一个涉及军事的讲座,从中可以看到军事在整合全球资源成为了重要的手段,那么所谓的“社会设计”是如何介入其中的则值得思考。同时更重要的一点,今天的变化都是科技所引发的,比方说美国打压中国华为的芯片。那么华为三年以后终于突破了难关,绕道超车研发了一套新的芯片技术,这个核心技术是世界瞩目的,因为所有的科技包括军事、航空航天的变革都有可能由芯片技术所引发。所以在今天,科技的改变也是我们学习设计时必须研究和关注的重要话题。
李玉峰:就像前面提到的,打开自己的思维,不要给自己设定边界,要保持十足的好奇心,终生的好奇心,永远探寻自己未知的东西。不要设定边界,我想这是所有学习设计的孩子和老师所要关注的。


▲  大会教学及主题展现场


Ezio Manzini 艾伦·曼奇尼:我希望学生们必须认识到世界是超级复杂的,但不要被复杂性所淹没,无论如何,将会发生什么也只取决于我们。你们必须知道一些关于系统信息的收集方式,因为如果我们现在谈论设计师和建筑师的创造力,这种能力来源于与世界的联系。此外,我们需要胆量来提出建议,然后以某种方式得到人们的认可,或者即使不被认可仍要有提出建议的勇气。
Birgit Mager 伯吉特·玛格:首先尽可能出国留学,这会从根本上丰富你的世界观,我向我的学生也是如此推荐的。当我看到来自德国的学生去中国时,我总是很高兴。第二个重要的建议是,多了解社会、政治和经济。因为艺术和设计并不是你漂浮在美丽世界中的一座孤岛,你需要与时事政治、社会都有着紧密的联系,及时了解正在发生的事情并做出自己的思考,且在未来将思考转化为设计的需求和机会。
William Myers 威廉·迈尔斯:我想说,设计是一件真正美妙的事情。它现在被应用到生活的许多领域。设计的伟大之处在于,当你研究它时,你可以成为其中的一部分,或者通过设计帮助世界发生一些改变。


▲   2023国际艺术与设计院校联盟Cumulus大会海报


责任编辑:张书鹏

文章来源:中央美院艺讯网

(上述文字和图片来源于网络,作者对该文字或图片权属若有争议,请联系我会)

你知道你的Internet Explorer是过时了吗?

为了得到我们网站最好的体验效果,我们建议您升级到最新版本的Internet Explorer或选择另一个web浏览器.一个列表最流行的web浏览器在下面可以找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