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壁挂”具有传统的样式和当代的形态。
传统壁挂是从古代文明中承袭下来的手工劳动产品,不仅具有一定的实用功能,而且其主题的叙事性在文化传播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古埃及和美索不达米亚文明以及西方文明中,壁挂常常是地位、身份、权威和财富的象征,同时也是传播宗教信仰、颂扬帝王功绩的载体。圣经中的故事和历史传说常常以壁挂的形式陈列在教堂里和君王的城堡中。时至今日,在纽约的联合国总部,许多国家元首和联合国官员的肖像仍是用丝线编织的壁挂呈现出来,毕加索的《格尔尼卡》也被织成壁毯悬挂在大厅里。
自15世纪,传统壁挂在西方社会中成为流行的时尚,尤其是源自法国的奥比松和高比林挂毯更是上乘之作,它们大多数是高品质的用毛线或丝线经手工编织而成,起到隔热保暖和装饰环境的作用。在世界各地的经贸往来中,传统壁挂有着广泛的市场和悠久的历史。
现代壁挂突破了传统功能的局限,成为融合科技实验和文化表达的多元化的载体,特别是在材料、工艺和设计理念上发生了巨大变化,例如:刺绣、拼布、毛毡、植物染、纸艺术等等,都有以壁挂形式呈现的大量实例。
王柳春 | 《云•驰》
尺寸:248×144cm
重量:5.5KG
制作工艺:羊毛纤维,手工高比林编织
创作年代:2016年
作品展览:中国纤维艺术世界巡展—意大利展,国家艺术基金,2018年
作品获奖:“从洛桑到北京”第九届国际纤维艺术双年展优秀奖
科技手段的介入,使传统壁挂的概念和形态产生了质的飞跃:英国设计师 Natsai Audrey Chieza 用细菌染色丝绸创作生态壁挂;冰岛艺术家 Ragner Kjartansson 创作的《悲伤的房间》用挂毯+环绕声构建多感官剧场;荷兰艺术家利用温敏变色纤维创作壁挂,使墙面具备呼吸式的动态表情等等,这些实验极大丰富和拓展了壁挂艺术的疆界和表现形式。
20世纪后期,在中国美术馆举办了全国性的大型壁毯艺术展,全面展示了当时国内壁毯艺术领域的成就和面貌。一些突破二维空间的作品引起轰动,“软雕塑”(soft sculpture)的概念出现在公众视野。彼时,保加利亚艺术家万曼在中国美术学院创建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壁挂艺术研究所,他带领施慧等中国年轻艺术家创作的作品,成功入选了1987年第13届瑞士洛桑国际壁挂艺术双年展(International Tapestry Biennial)。自此,国际壁挂艺术舞台上开始出现中国艺术家的身影。
瑞士洛桑国际壁挂艺术双年展是当时世界壁挂艺术交流最重要的国际舞台。展览虽然以“壁挂”命名,但是一些作品突破了传统观念的束缚。在材料、创作理念和作品形态等方面与传统的壁挂艺术发生了巨大变化,三维空间的作品逐渐增多,呈现出现代艺术特有的对传统文化的颠覆性和对现实世界的批判精神。1996年,该展览因资助者离世宣布停办。
1999年,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并入清华大学,林乐成教授成立了纤维艺术工作室,以壁挂创作为基本教学内容。2000年,在他的主导下,将已停办的瑞士洛桑国际壁挂艺术双年展引入到中国,创办了“从洛桑到北京”国际纤维艺术双年展,并延续至今。二十多年来,参与该展览的艺术家多达50多个国家和地区,已成为在国内外具有广泛影响力的国际纤维艺术交流平台,为推动中国纤维艺术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壁挂艺术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的不懈努力是分不开的。清华美院的前身是原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是新中国历史上第一所以设计教育为主导的艺术院校,办学理念始终强调继承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教学与生产实践相结合,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事业培养了大批优秀设计师和艺术家,同时也承担了许多国家的重要项目。例如由袁运甫先生为毛主席纪念堂设计的大型绒绣壁毯《祖国大地》就是其中的一个经典案例。
目前,全国数百所高校开设了以编织艺术为基础的纤维艺术课程,编织艺术教育也延伸到中学的义务教育阶段。以林乐成为主导的壁挂艺术创作参与了多项国家和一些省市的重点项目,并在全国美展获得银奖,为当代壁挂艺术在中国的创新发展和传播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壁挂艺术在我们当下的生活中依然扮演着传播文化、美化空间环境的重要角色。在许多大型建筑的共享空间、企业办公空间、政府会议中心、酒店大堂、住宅中的起居室等各类空间中,壁挂艺术都在发挥着独特的价值和功能,它们不仅能够改善室内环境质量,也是高品质生活的一种象征。
这次展出的作品,是从国内部分纤维艺术家的作品中精心挑选出来的,这些艺术家都活跃在当今纤维艺术的舞台上。展览作品形式多样,题材广泛,工艺类型丰富,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这些作品有的曾参加过国内/国际重要展览,有的则是初次与观众见面。我们有幸邀请到这些作品,并把它们汇集在嘉德BLUE上,集中展示中国当代壁挂艺术领域取得的成就,希望这次展出能够成为艺术作品与市场对接的窗口,让纤维艺术走进生活,使其回归产品的属性,真正成为温暖每个人的大众艺术。
责任编辑:张书鹏
文章来源:中国工艺美术学会纤维艺术与设计专委会
上述文字和图片来源于网络,作者对该文字或图片权属若有争议,请联系我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