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中心
履职 | 王祖伟受访黄山市档案馆
时间:2025-08-14      来源: 中国工艺美术学会       浏览量:0      分享:

近日,一场浸润着墨香古韵的深度对话在砚雕世家(王祖伟歙砚艺术馆)温情展开。中国工艺美术学会理事、亚太手工艺大师、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国家级非遗歙砚技艺代表性传承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正高级工艺美术师王祖伟,接受黄山市档案馆专访,围绕其任职期间提出的多项建设性建议,特别是关于“徽州文书申遗”议案的推进历程与未来展望,进行了全面而深刻的回顾与思考。

本文将摘录部分访谈内容,与读者一同探寻这位人大代表如何以文化自觉守护历史根脉。作为徽州文化的忠实守护者与积极推动者,王祖伟代表期望通过本次访谈,让更多人深入认识徽州文书背后承载的千年文明密码,凝聚社会各界对文化遗产保护的共识,共同为徽州文书申遗之路注入力量,让这份镌刻着历史记忆的“活化石”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耀眼的文化光芒。


图片


以下是王祖伟接受黄山市档案馆访问时的访谈记录。王祖伟简称“王”,黄山市档案馆简称“黄”。

黄:是什么契机让你关注到徽州文书,并决定提出申遗的建议呢?

王:关注到徽州文书之前,学生时代曾听闻乡贤江怡桐曾藏有存之高楼的徽州文书。正式关注到徽州文书是2017年春,在黄山日报上看到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陈光辉提出了“关于以申报世界记忆遗产为牵引,推进徽州文书档案保护利用的建议”。决定提出申请建议基于以下三个原因:一是著名徽学专家叶显恩的认可;二是省市家乡领导的推荐;三是人大代表对徽州文书的担当和履职。

黄:在提出建议之前,你对徽州文书进行了哪些深入的调研和了解?可以分享一下具体的调研过程和发现吗?

王:做了两方面的调研和了解:一是建国后国家层面对徽州文书的关注和投入,这里面有几个重要的数字,分别是75年(1950年皖南人民文物馆的抢救至2024年亚太技艺遗产的成功申报)、5万件(黄山市档案馆藏徽州文书数量之多)和360万元(2018年前后国家财政给予徽州文书的扶持资金)。二是学习补课了一些徽州文书的知识和近况。了解到国家力量介入保护的徽州文书的第一缕曙光,即1950年10月安徽省博物馆的前身皖南人民文物馆开启了对徽州文物的紧急抢救。了解到1956年安徽省委,责成省文化局在合肥、芜湖、屯溪、安庆四地成立古籍书店,专门负责古籍文书的收购与保护。这个事情的背景是1955年,徽州书商韩世宝向文化部副部长郑振铎先生报告了徽州发现大量古籍文书的消息。郑部长即向时任安徽省委书记曾希圣通报了此事,力陈抢救的必要性!1958年,屯溪古籍书店编印的第一期《古籍书目》,成为这段历史的珍贵见证。了解到1962年,国家档案局向安徽省转发了时任中国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副所长严忠平相关信函暨急切呼吁抓紧收集皖南地区的档案文书之建议,并要求安徽省档案管理局、档案馆,在省委秘书长和省委宣传部带领下,调查此事,在可能条件下进行收集与收买。翻阅学习了安徽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徽州文化全书》的《徽州文书档案》专著和首届国际徽学学术讨论会文集、98国际徽学学术讨论会论文集、徽学研究论文集等相关文章和著作。

黄:您认为徽州文书,具有哪些独特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使其有足够的资格申报世界遗产?能否举例说明?

王:概括来说,徽州文学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主要有三:一是历史悠久,连续性强;二是数量巨大,种类繁多;三是典型性特殊,研究价值高。比如马克思资本论中提到的唯一一位中国人——王茂荫,为清朝歙县人,马克思曾对其奏稿中体现的货币思想给予赞赏。当然,王茂荫所著《奏稿》是珍贵的文献档案,体现了深厚的货币观、人生观和家国观,代表了古徽州档案文献弥足珍贵的历史世界历史价值。对世界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再比如,2024年5月8日,成功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记忆亚太地区名录的徽州文书——《徽州千年宗姓档案》,它不仅是,解读徽州乃至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还是,世界移民史和移民文化的原始记录,如此原生性的徽州文书无疑佐证和诠释了文明在世界民族发展中具有的强大融合力、内化力、延续力和凝聚力。足够的资格申报一问,在此,我引用两个人,一个是国内的,据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介绍,周绍全先生指出:“以徽州文书为代表的历史文书答案为主要资料,综合历史社会形态,将是我们这个时代的学术潮流。”另一个是国外的学者暨美国学者约瑟夫·麦克德谟特在80年代曾指出:“徽州文书是研究中国封建后期社会史和经济史不可或缺的关键资料”,并断言:“对中华帝国后继特别是明代社会经济史的远景描述,将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徽州的原始资料。”另外,还有众所周知的《徽州文书》是20世纪继甲骨文、秦汉简帛、敦煌文书和明清大内档案之后中国历史文化的第五大发现。

黄:与其他已经成功申遗的文化项目相比,徽州文书的优势和特色体现在哪些方面?

王:2024年5月8日,由中国档案局组织申报的《成都老茶馆相关档案》《徽州千年宗姓档案》和《德格印经院院藏雕版》分别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记忆亚太名录》《成都老茶馆相关档案》的特色重在记录了成都独特的茶文化和社会生活,成都老茶馆的日常经营、行业管理、商品贸易、文化交流的多元功能。《德格印经院院藏雕版》的特色重在囊括了11世纪以来的各类重要藏文经典文献,是藏族文化的重要载体。此次申报入选的《徽州千年宗姓档案》共427部2235册,记录了徽州民间社会千年来宗姓源头世袭、人居环境、归族家训、财产权属、名人传记、艺文著述等民间档案,涵盖宋、元、明、清、民国时期的宗姓档案,反映了“汉文化圈”国家、地区的宗姓文化(特别是徽州的宗族制度和社会结构),是历史研究的珍贵答案。

黄:自您提出申遗建议后,相关部门和社会各界的反应如何?

王:自我提出申遗建议后,相关部门不仅用心、用情、用力;还讲究协同联合的章法。愿宣传部门有关徽州文书在收集、整理、保护、利用、传播、推广、出版、发行工作中涌现出来的先进人物、先进事迹,特别是有关申遗的国大代表建议案的提出、跟踪和相关单位的申遗及入选《教科文组织世界记忆亚太名录》的专事采访跟踪报道和宣传推广有待加强。

黄:推动申遗的过程中,你认为应该采取哪些措施来加强对徽州文书的保护和传承?

王:加强对徽州文书的保护和传承不仅不是单一的,而且还是一个与时俱进的进程。就此问题,我认为最重要的是徽州文书的创造性转化暨如何让《徽州文书》活起来,具体有三:科学性,活态性,主动性。着眼“保护是传承的基础,传承是最好的保护”;着手中国徽州文书馆的建造和徽州文书大数据的建立都是当下科学保护和活态传承中的重要措施。鉴于徽州文书的本真性、本身性,既是古徽州区域内先民的生活生产等的相关记录,是故主动依托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区,优先做好古徽州区域内相关徽州文书的保护传承,应当责无旁贷;进而紧扣徽州文书入选世界记忆亚太名录,尽力做好国内各类馆藏机构和国际各类机构的徽州文书保护传承也至关重要。

黄:目前徽州文书于2024年5月18日“徽州文书——千年宗姓档案”成功入选世界记忆亚太地区名录,正在积极申报世界记忆名录。您认为对当地乃至整个国家的文化发展会产生怎样的影响?

王:《徽州千年宗姓档案》成功入选世界记忆亚太名录,诠释和佐证了徽州文书是中华历史文化中的一种独特载体,是中华民族最为重要的历史文献之一,是不可再生和不可多得的人类历史记忆遗产。文字(文书)是一切民族文化的基石之一,它负载着文化向前发展,又以自己独特的形式与文化互证。因此,徽州文书的申遗当被誉为理解新时代中国文书事业发展的精彩之作。

黄:您觉得目前徽州文书申报世界记忆名录(国际名录)面临的主要困难和挑战是什么?我们应该如何应对这些挑战?

王:鉴于国家档案局作为申遗推荐的主体机构,黄山市主管部门应尽早邀请国家档案局和安徽省人民政府进行深入调研指导,全面了解徽州文书凸显的代表中国文化史价值,尽快指导黄山市科学制定申遗国际名录的工作规划和实施方案。届时,黄山市应对标对本相关工作规划和实施方案,尽快补缺补差,及时做好申遗的相关工作;并以国家档案局来黄山指导为契机,紧盯国家档案局调研整合全国各地各类徽州文书馆藏资源和各方力量,统筹做好联合申报的形式推送等申遗方案。

黄:如何提高公众对徽州文书的认知度和参与保护的积极性,您有什么好的建议和想法?

王:当下,黄山市档案展览中心正在举办的《千年辉煌——徽州历史档案联展》就做得很好。下一步开展专家讲座、媒体电播、学者访谈、自媒体带动,塑造先进典型和模范人物等传播推广的途径和工作要跟上。谋划好《千年辉煌——徽州历史档案联展》等徽州文书新展进厂区、进社区、进校区,也很有必要。总之,如何进一步塑造全社会提升认知、参与保护徽州文书的积极性;如何进一步讲好《亚太记忆遗产——徽州文书》的中国故事,黄山版本是主管部门要深入思考和继续推进的。

黄:您对未来徽州文书的保护和利用有哪些期望和规划?

王:最大的期望就是徽州文书申报世界记忆国际名录的愿景能早日实现。一方面,让徽州文书更好地走向现代,更健康、更精彩地为国家的富强和文化的传播做出新时代的贡献;另一方面,让徽州文书在世界舞台上绽放出中华优秀文化的夺目光芒。新时代,对徽州文书的规划,应着眼于徽州文书的高质量发展,暨以世界遗产记忆名录为参照物,统筹做好徽州文书的收集、整理、保护、利用工作的总体规划。当下,徽州文书有几件重要的事情已到了迫在眉睫的地步!


(1)恳请国家档案局指导黄山市科学制定申遗工作规划和实施方案,整合全国各地各类重要的徽州文书资源及各方力量,做好联合申报的形式推送等工作。加快出版《中国徽州文书档案大观》,或协助其纳入国家重大出版工程项目和国家社科基金资助项目。


(2)关于《要求将建造中国徽州文书档案馆》纳入国家“十五五”规划;成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记忆项目黄山学术中心,帮助黄山市建立徽州文书数据库。


(3)恳请国家档案局与安徽省人民政府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支持黄山定期举办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记忆项目亚太地区档案保护研讨会和世界记忆工程大会,并将永久会址落户黄山。

访谈结束,王祖伟将《徽州文书申报世界遗产记忆名录》等20份履职期间的建议案签名签章后捐赠给黄山市档案馆永久馆藏。

图片


王祖伟,安徽歙县人,亚太手工艺大师,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歙砚技艺代表性传承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正高级工艺美术师。中国文房四宝协会高级顾问(第六届),现为中国工艺美术专家库专家,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工作委员会雕刻艺术专委会副主任,中国工艺美术协会常务理事,中国工艺美术学会理事、砚文化艺术专委会副主任,全国民族技艺执教委委员,同济大学客座教授、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砚文化委员会特别顾问,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砚文化专业委员会顾问。

精砚艺,善金石,喜诗书画,好文史哲,崇尚自然、国学、经典。书法上溯秦汉,取法二王,常习南帖北碑;绘事高古,以书入画,承新安画派正脉。上世纪80年代,在校专科学习砚雕创作和理论,后入安徽歙砚厂高档创研室专事歙砚创作;上世纪90年代,被攀枝花市作为专业人才引进,参与苴却砚的高端创作研发。师从业界学者型大儒、砚文化先行者、歙砚奠基人胡震龙先生,得其文人砚和家学之传,遂兼科班与家学、创作与理论之长,能专业系统的认知和传承文人砚的纯正传统法则,首倡砚道"以砚为根,以道为魂”;砚学“固本流远,汲沽开新”;砚艺“取精用宏,尽微致广”;砚风“文质并重,天人合一”。其砚作讲究传统与现代的兼容并蓄,先天与后天的和谐统一;注重诗书画印砚的五位一体和文学、艺术、美学、哲学、手工的相得益彰;强调或韵或质,或意或法,或态或势,为识者所称。刀笔纵横捭阖、大气磅礴、应物象形、随类赋采、神韵精妙、内涵沉雄,丰满常新。山水雕琢,世推独步。《日破云涛万里红》、《新安揽胜》抗鼎砚作先后被遴选为魅力城市黄山市的文化瑰宝和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金奖;代表力作《兰亭雅集》、《虚中节外》、《枫桥夜泊》、《奇峰秀石》砚作先后被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国工艺美术馆、中国工美珍宝馆、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博物馆永久收藏;历时十五年的煌煌巨构《孔儒》、《悟道》、《佛陀》堪为砚界高峰;2010年和2013年分别受邀为党和国家前主要领导人特制国砚珍宝在业内成为美谈。曾多次参加日本爱知世博会和上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地区间会议等国际大型文化活动及国内专业的高端学术研讨会。

2008年参与起草《歙砚地方标准》;2009年任《四宝精粹》顾问;2011年受百年清华之邀授课《歙砚与徽州文房四宝》;2013年参与起草《徽州四雕术语》;2013年主编《砚叔》;2016年首倡砚道概念;2017年任《经济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蓝皮书(2017)》编委;2018年被聘中国工艺美术全集《安徽卷》编委;2019年任中华砚文化汇典学术顾问;2020年主编出版《歙砚古今》;2022年任《歙砚志》编委;2023年首倡《砚艺概说》导论、《砚学概要》导论、《中华砚文化概观》导论等,为其奠定在砚界的学术地位。


图片


责任编辑:张书鹏

文章来源:祖伟砚艺

上述文字和图片来源于网络,作者对该文字或图片权属若有争议,请联系我会

你知道你的Internet Explorer是过时了吗?

为了得到我们网站最好的体验效果,我们建议您升级到最新版本的Internet Explorer或选择另一个web浏览器.一个列表最流行的web浏览器在下面可以找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