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17日上午,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传统手工艺传承与创新教席特别策划,北京陈江和公益基金会资助,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中国人类学民族学民族文化创意产业专业委员会、致公党广东省文体委指导、由暨南大学文化遗产创意产业研究院策划主办的《“造物有道·创意无界”粤港澳大湾区青年创意设计(创意100)人才培训计划五周年成果汇报展》开幕式在暨南大学四海艺术空间举行。暨南大学党委书记孙彧、北京陈江和公益基金会秘书长伍伟、广州市林业和园林局党组书记、局长孙玥、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一级巡视员吴华钦、暨南大学统战部部长梁燕、广州市白云区党委常委、统战部部长刘国华等出席了开幕式。
嘉宾(从左到右):北京陈江和公益基金会秘书长伍伟、中国科技发展基金会理事长宋军,暨南大学党委书记孙彧,中国工艺美术学会常务理事、暨南大学文化遗产创意产业研究院院长、策展人陈平
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一级巡视员吴华钦、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促进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朱钢、广东省文旅厅非遗处副处长陈文辉等嘉宾合影
暨南大学党委书记孙彧
广州市林业和园林局党组书记、局长孙玥
孙彧在致辞中表示:暨南大学作为一所具有深厚历史底蕴和广泛影响力的百年华侨高等学府,始终肩负着“宏教泽而系侨情”的使命,致力于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家国情怀、创新精神和社会责任感的高素质人才。在新时代的征程中,更加深刻认识到文化遗产的重要性,它不仅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更是我们文化自信的源泉。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暨南大学文化遗产创意产业研究院应运而生,并在过去的七年里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孙彧对陈江和公益基金会的支持表示了感谢,并希望今后继续加强合作,共同为粤港澳大湾区创意设计人才的培养做出贡献。
伍伟表示,陈江和公益基金会成立多年来一直积极致力于社会公益事业的发展,并倾力支持中国教育事业。“创意100”项目自诞生之日起,就承载着陈江和先生深厚的家国情怀和对文化传承的殷切期望。在AI大数据的科技日益融入设计的今天,只有不断学习才能不断进步。“创意100”的高度也将代表基金会对于教育的坚定信心,让更多的青年人通过培训,坚定民族文化自信,传承优秀中华文脉,在这个全球化时代,以丰富多彩的创意产品展示更多的中华智慧与理念。他表示基金会将继续支持暨南大学的工作,将“创意100”项目持续下去。
广州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院长冯峰教授代表导师团队致辞并祝贺成果汇报展成功开展;七位学员代表分别表达了他们在培训计划中获得的收获与感受。
广州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院长、教授冯峰代表导师发言
暨南大学文化遗产创意产业研究院副院长叶志海
广东电视台主持人李琳主持开幕式
学员代表发言(从左到右):李伟杰(澳门)、何大智(中山)、肖高凡(北京)、王子健(西安)、林志华(澳门)、邵旭光(北京)、欧嘉欣(澳门)
“创意100”项目总策划、展览策展人陈平发表主旨演讲
中国工艺美术学会常务理事、暨南大学文化遗产创意产业研究院院长、“创意100”总策划、策展人陈平在开幕式主旨演讲中讲到:“本计划希望用当代的审美眼光和先进的设计理念,把中国传统的手工艺变得更加精致化、时尚化、国际化,特别是可销售和实用。我们鼓励青年设计师们积极投入到创意产业的发展中,深入研究、大胆创新,以此带动传统手工艺的可持续发展,让优秀的传统文化成为创意的源泉,让创新与创意为其赋能,使更多的传统文化成为产品、作品、艺术品与生活用品,使文化遗产通过创意产业,变得生活化,做到看得见、摸得着、带得走、买得起,形成真正引领时尚潮流的国际时尚品牌。五年来,我们通过跨学科、跨文化、跨领域的综合人才培养体系,获得了良好的成果。同时,我们希望通过培训,让青年创意设计人才既能掌握前沿技术,又能深入理解民族文化内涵,真正成长为具有社会责任感的未来设计引领者。”
中国科技发展基金会理事长宋军在暨南大学党委书记孙彧、暨南大学统战部部长梁燕、暨南大学教育发展基金会办公室主任周治等陪同下参观展览
“创意100”以聚焦粤港澳大湾区青年创意设计人才的培养,以“青年激活创意,创意塑造青年;文化创造青年、青年创造文化”为总主题,积极响应与遵循习近平总书记“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源泉,也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禀赋”,“青年是社会上最富活力、最具创造性的群体,理应走在创新创造前列”等指导思想,为大湾区汇聚创意设计人才资源,培养创新力量搭建交流学习与提升进步的平台。该计划推动青年设计师在非遗活化、城市更新、乡村振兴、社区共建、生态共生等多个领域展开跨学科实践,通过融合人工智能、大数据、视觉传达等现代技术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探索文化与科技融合的新路径。
2025年第五届培训计划结束时,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洲优先及对外联络部门亚太部前主任、2024年度中国政府友谊奖获得者安德烈·切韦廖夫亲临培训现场,并发表了真挚而富有高度的致辞。他在致辞时充分肯定了“创意100”的积极影响力,他认为在青年发挥创意与创造力的过程中,既需要和前辈合作保护好手工艺文化传统,更要肩负责任确保传统代代相传,共同构建更强大的伙伴关系。随着新时代的到来,中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面临着新的使命,特别是在“一带一路”倡议和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背景下。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洲优先及对外联络部门亚太部前主任、2024年度中国政府友谊奖获得者安德烈·切韦廖夫亲临“创意100”第五届的收官培训并致辞
安德烈特别赞扬了本项目总策划陈平院长的工作。他说:“随着新时代的到来,中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面临着新的使命,特别是在‘一带一路’倡议和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背景下。文化创意产业的研究与实践应加强产学研一体化,积极致力于探索高质量文化产品的产生,不断推动新兴文化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创意100’计划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诞生的,我要感谢陈教授的前瞻性才华和非常及时的倡议。”
(左起):云南省东巴文化保护与传承协会副会长李德静、中国工艺美术学会驻会副理事长任建新、安德烈夫妇、北京陈江和公益基金会秘书长伍伟、暨南大学文化遗产创意产业研究院院长、“创意100”项目总策划陈平、中国网电商中国频道执行主编陶利明
部分参展学员代表出席成果汇报展开幕式
五年来,“创意100”项目走过广州、深圳、珠海、丽江等地,培养了109位青年创意设计人才,超出原定计划。这些学员分别来自香港、澳门、台湾、广州、珠海、北京、贵州、景德镇、汝州等地,既有新锐设计师,也有非遗青年传承人,展现出高度的专业能力和人文精神。他们在课程学习、驻地实践、社会服务等环节中不断深化“用创意激活文化,用设计服务社会”的使命认同,成为粤港澳文化创新的“种子力量”。
项目总策划陈平认为:青年既是创意的创造者也是受益者。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为,在当今这个全球化和以知识为依托的社会,创意型资产在创造着收入和就业的新形式,从而刺激收入增长,在年轻人当中尤其如此,创意能让人们的各种灵感与革新之源尽情流淌,从而促进开放、包容和多元的社会的构建。
2020年 首届培“创意100”培训计划开班仪式(广州)
2021年 第二届“创意100”开班仪式(广州)
2022年 第三届“创意100”开班仪式(深圳)
2023年 第四届“创意100”开班仪式(珠海)
2024年 第五届“创意100”开班仪式(丽江)
项目采用国际前沿的教学理念,结合中国本土文化语境,邀请40多位来自内地与港澳地区、台湾以及国际创意设计领域的顶尖专家学者进行授课,并联合地方政府、文化企业、社会组织,为学员提供实践平台与资源支持,打造了产学研协同推进的“创意人才生态链”。
学员们参观黄埔军校旧址
参观世界遗产地丽江古城
通过田野调研 了解民俗文化
参观文物古迹 加深对传统文化的了解
学员创意手印墙
“创意100”导师墙
五届“创意100”的导师团队由来自国内外高校的著名教授及顶级设计师组成
《造物有道·创意无限》成果汇报展内容丰富多彩,设计领域广泛开放,五十多位学员的作品从传统手工艺汝瓷、千层底布鞋、贵州苗族服饰、彝族服饰图案数据化整理、石湾陶瓷、竹藤编艺到时尚首饰、公共空间设计、工业科技、艺术疗愈、壁画修复、社会公益与人文关怀项目,再到视觉交互装置、VR沉浸式体验、AI辅助设计、中外文字互动APP小程序研发等多类型前沿技术,不仅提现了青年设计师们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数字化再诠释的智慧与能力,更是用大量富有创造力的产品、作品、艺术品证明了传统手工艺与现代科技相结合的可行性与必要性,开拓了将传统手工艺应用到当代家居产品、工业用品等设计领域的新思路。
“创意100”人才培训计划五周年参展作品(一)
成果汇报展策展人陈平说: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不断提升,文化创意产业也飞速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了城市文化创意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丰富多彩、特色鲜明、种类繁多的文化遗产更可以成为产品设计的创意来源。“创意100”的培训计划就是希望青年创意设计师们能够通过富有时代气息,符合当代审美要求,满足当下消费者需求的创新设计,将传统文化融入现代生活需求,让非遗的“再生设计”跟上时代的步伐成为一种可能,为传统手工艺在现代生活中呈现一种新的美学吸引力,实现文化遗产过去与未来的对话、传统与现代的结合。
“创意100”人才培训计划五周年参展作品(二)
《造物有道·创意无限》的核心理念是为了探索高附加值的传统工艺再生设计和现代转化、立足助力乡村振兴、城市更新、科技创新视觉下传统手工艺的再生设计和现代转化,同时立足数字新媒体的传统手工艺再生设计和现代转化。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文化元素应用到现代生活设计中,不仅可以提升产品的文化内涵和文化特征,同时也为传统文化在现代化社会的传承与发展提供更多的机会。
“创意100”人才培训计划五周年参展作品(三)
入口处环幕区,汝瓷的碎片与蓝色的剪纸蝴蝶以优雅的色调展开了跨越千年的对话;千层底布鞋纳底拉花手艺遗憾地成为绝唱,而石湾陶却在泥与火的交响中再生。
2025年第五届学员朱宇华(汝州)、 许晓(上海)、 施旭辉(香港)、 张烨(杭州)、 张晓桐(澳门)作品:汝瓷新生
成果汇报展开幕式上,设计师肖高凡研发设计的“时空隧道”互动装置成为吸引观众的亮点之一:观众在沉浸式空间中与身穿民族服饰、演唱侗族大歌的虚拟角色实时交流,体验民族文化与数字艺术交汇所带来的震撼;另一个作品实时AI数字互动装置《生·芳》则是自然与科技的对话,观众在互动中绘制一幅属于自己的花。
20205年第五届学员肖高凡(北京)
作品:“时空隧道”互动装置
设计师许栋樑带来的“绕言绕语”系列时装,以黔东南非遗染织技艺为灵感,融合青花瓷纹样与现代剪裁,展现出传统技艺的当代表达与国际化审美,引发观众驻足拍照与热议。
2023年第三届学员许栋樑(珠海)
作品:“绕言绕语”系列时装
“创意100”项目不仅得到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传统手工艺传承与创新教席的重点支持,而且还得到了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民族文化创意产业专业委员会以及致公党广东省委会文化体育委员会的指导。该项目成为粤港澳大湾区高校主导、社会协同、国际参与的品牌范式,不仅在粤、港、澳三地青年文化合作中发挥了平台作用,更在全国范围内推动了高校与文创产业链深度融合,成功地形成了从人才培养、创意孵化到项目转化的可持续发展机制。
“创意100”人才培训计划五周年参展作品(四)
据悉,北京陈江和公益基金会将继续与暨南大学文化遗产创意产业研究院展开新的合作,持续将“创意100”项目举办下去,今后的培训计划将更加强化学员创意设计作品的可转化、可应用、可复制的务实性,利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席平台,与国内外知名设计院校、文化机构建立常态化合作网络,推动优秀学员作品与创意成果走出湾区、走向世界,助力提升中华文化的国际传播力与影响力。
学员何大智接受记者采访
陈平院长表示:“五年来,我们用行动回答了一个问题——‘青年能否担当起文化传承与社会创新的责任?’ 答案是肯定的。未来,我们将继续为青年赋能、为创意赋形、为文化赋魂,推动‘创意100’成为连接传统与未来的文化桥梁。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表达、当代转化做出积极地努力和探索”。
“造物有道·创意无限:粤港澳大湾区青年创意设计(创意100)人才培训计划五周年成果汇报展” 将于九月一日正式对外开放,时间将持续至2026年。
责任编辑:张书鹏
文章来源:民艺传承
上述文字和图片来源于网络,作者对该文字或图片权属若有争议,请联系我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