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加本次研讨会的嘉宾有中国工艺美术学会副理事长、中国艺术研究院工艺美术研究所所长邱春林,中国工艺美术学会理事、中国地质大学珠宝学院副院长张荣红,中国工艺美术学会裁判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民族民间工艺美术家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范国忠,中国工艺美术学会常务理事、上海工艺美术学会会长周南,中国工艺美术学会理事、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崔奇铭,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文乾刚、田健桥、李志刚、陈烈汉、张小红、吴灶发、王磊,辽宁省工艺美术大师唐帅,辽宁千璞汇珠宝集团董事长齐晓波,青海省工艺美术大师曲吉昂秀,上海市砚刻第五代非遗传承人汪志良,以及中国艺术研究院工艺美术研究所副研究员吴南、王焕、易晴、陈聪、林岩、朱怡芳等。本次研讨会由中国艺术研究院工艺美术研究所副研究员牟晓林主持。
与会专家和创作者们围绕中国好手艺展对行业的推动与影响、当代中国好手艺的标准、当代手工艺的传承与创新、手工艺人才培养与大众美育、手工艺创作与市场传播等方面展开了广泛而深入的探讨。
中国地质大学珠宝学院副院长张荣红教授认为,近年来传统手工艺在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艺术面貌焕然一新。同时,传统手工艺也面临着如何满足广大民众实用和审美需要,具备鲜明时代特征的新命题。
作为亲身经历、参与到历届中国好手艺展的专家,中国民族民间工艺美术家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范国忠总结了设置中国好手艺展的初衷,以及每一届中国好手艺展的主题。他认为中国好手艺展对工艺美术行业发展起到了重要的引领与推动作用,是中国当代工艺美术不可或缺的一件盛事、一面旗帜。
上海工艺美术学会会长周南在发言中提到了如何处理工艺美术传承与创新的关系、材料与创作的关系,以及如何通过学术、展览、教育促进当代工艺美术的进一步发展等重要问题。
雕漆大师文乾刚在发言中肯定了中国好手艺展对于行业发展的重要推动作用。他认为“材美、工巧、气韵、时宜”这当代中国好手艺的八字标准,也为手工艺人的创作指明了方向。对手工艺的重视就是对文化的重视,文化发展和文化自信要求当代手工艺人创作出更多好作品,为大众文化生活的丰富贡献力量。
阜新玛瑙雕刻大师王磊首先介绍了阜新作为玛瑙之都,近年来玛瑙产业和玛瑙雕刻行业的发展状况,让大家对玛瑙雕刻有了全新的认识。
辽宁千璞汇珠宝集团董事长齐晓波介绍了析木玉和辽宁玉雕的发展状况,并简要介绍了入选第四届中国好手艺展的作品从设计思路到创作的整体过程。
辽宁省工艺美术大师唐帅首先介绍了辽宁岫岩玉的发展历史、材料特点,并结合入选本届好手艺展的作品《水母》谈他对于材料与创作关系的认识。
玉雕大师崔奇铭结合“材美、工巧、气韵、时宜”这当代中国好手艺的八字标准,发表了他对于当代工艺美术创作和教育中“去工艺化”问题的看法,他认为当代工艺美术创作要在“器韵”和“时宜”上有所突破,就要坚持“不似为欺世,太似为媚俗,妙在似与不似之间”的创作原则。
玉雕大师田健桥认为,中国好手艺展的八字标准和今天下午“筑高原 攀高峰”的研讨会议题立意高远,第四届中国好手艺展所展出的作品极具时代性、创新性和思想性。当代手工艺发展是重大时代命题,当代手工艺人应具备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做好手工艺的传承与创新工作,创作出更多符合时代发展需要的好作品。
雕漆大师李志刚认为,无论是非遗的传承还是当代手工艺的人才培养,都要注重“时宜”的原则。人才培养是当代手工艺发展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重中之重,中国好手艺展为年轻人提供了展示作品的平台。
陶瓷艺术大师陈烈汉结合自身陶瓷艺术创作的丰富经验和成功案例,诠释了材料美、工艺美、器韵美、时宜美四个方面的审美特点和创作情况,为当代陶瓷艺术设计与创作提供了宝贵经验。
夏布绣大师张小红简要介绍了当代夏布绣发展及其自身艺术创作的情况,她认为只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创作中融入传统文化内涵,才能创作出符合时代发展需要的好作品。
玉雕大师吴灶发结合自身玉雕创作,强调了传统文化在手工艺创作中的重要作用,他认为当代手工艺在开拓市场和文化推广方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这一方面要注重人才培养,另一方面也需要藉由中国好手艺展这样的平台加强创作与传播、收藏的关联。
砚雕大师汪志良结合近年来自己在上海从事砚刻创作的经历,阐述了当代手工艺创作和开拓市场的关系,他认为创作和市场的关系与中国好手艺八字标准中的“时宜”是息息相关的。只有创作出符合时代发展需要的作品,才能解决创作和市场之间的矛盾,才能在创作和市场之间建立一个良性的发展关系。
中国艺术研究院工艺美术研究所吴南副研究员认为,中国好手艺展是通过展览实践对中国艺术研究院工艺美术研究所提出的好手艺标准的一种与时俱进的时代化阐释。坚持举办中国好手艺展的目的就是通过展出优秀作品,让公众更充分、更全面地认识当代中国好手艺到底是什么样的样貌和形象。
中国艺术研究院工艺美术研究所王焕副研究员提出,我们坚持做中国好手艺展首先是通过展览不断呈现出传统手工艺在当代设计理念和高科技加持下新的姿态;其次是通过展览提升大众对于手工艺的审美标准,进而起到潜移默化的美育作用。
中国艺术研究院工艺美术研究所的易晴副研究员认为,手工艺的创新既包括新的形式、新的技术、新的展陈设计,也包括用AI等现代技术所呈现的新面貌,还包括工艺和美术相结合的创新。
中国艺术研究院工艺美术研究所陈聪副研究员以第四届中国好手艺展中入选的两件作品为例,提出“材美”“工巧”等中国好手艺的标准在当代可以有更丰富的内涵和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中国艺术研究院工艺美术研究所林岩副研究员总结了做中国好手艺展的初衷,是为了提升中国当代手工艺创作与理论的高度,并将手工艺融入国家形象设计、乡村振兴、对外传播交流推广等国家发展战略之中。他认为手工艺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中华传统文化的复兴依赖于手工艺在当代的发展,当代手工艺人和学者们应当肩负起重任。当代手工艺发展既要坚持当代手工艺创作的本体性,又要符合国家大政方针和时代发展的需要。
研讨会最后由中国艺术研究院工艺美术研究所所长邱春林研究员作总结,他从中、法两国对于手工艺现代性的认识差异入手,强调中国当代手工艺创作既应立足中华传统文脉,创作出具有中国气派、中国风格的作品,又应沉下心来、放眼世界,以包容创新的视角开拓手工艺创作的新方法和新理念。
自2017年第一届中国好手艺展上,中国艺术研究院工艺美术研究所创新性提出“材美、工巧、气韵、时宜”当代中国好手艺八字标准以来,随着科技的进步和时代的发展,这八字标准的内涵和外延也在不断丰富与拓展。本次研讨会的成功举办,既为这八字标准注入了更加丰富的理论内涵和实践经验,也将为中华优秀手工艺文化的传承,为当代手工艺的创新性发展起到重要推动作用。
责任编辑:张书鹏
文章来源:中国艺术研究院工艺美术研究所
上述文字和图片来源于网络,作者对该文字或图片权属若有争议,请联系我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