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 | 艺心传大道 桃李满光华
时间:2024-09-11 来源: 中国工艺美术学会 浏览量:
0 分享:
2024年9月10日是我国第40个教师节。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原中央工艺美术学院)自建院以来,在每个发展阶段都涌现出一大批卓越的艺术教育大家。他们秉持“为生活而艺术、为民生而设计”的理念,融贯古今中西艺术精华,通过理论与实践、艺术与科学的深度融合,身体力行地传授知识与技艺,塑造正确价值理念,为国家与民族培育了众多优秀的艺术人才,不仅在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弘扬上功勋卓著,更彰显了中国艺术教育家独有的精神风貌,留下了丰富的精神财富。在这个意义非凡的教师节,本文特别参考并摘引清华大学出版社图书《丙申仰望 致意先贤》中四位名师大家的相关文图和艺术教育语录,重温并传播学院一脉相承的教育家精神。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清华美院的教师们心怀“国之大者”,坚持人民至上、德艺双馨,坚持立德树人、以美为媒,坚持不忘初心、守正创新。他们躬耕三尺讲台之上,践行万里乡野之间,建设高品质美好生活,秉承伟大的教育家精神,为时代而讴歌、为国家而奋进、为未来而设计,全力培植英才、诲人不倦,甘于奉献、利在千秋。在此,我们诚挚地向全体教育工作者致以教师节最热烈的祝贺!
“永远的光华路”——中央工艺美术学院(今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原址
《庆祝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成立合影》(局部)摄于1956年11月1日
庞薰琹,我国杰出的美术教育家、画家、艺术设计家、艺术史家,我国现代美术运动的先驱者和现代设计艺术教育的开创者。
早年曾赴法留学,参观世界装饰艺术博览会,深受感染,认识到 “生活中无处不需要美”。1932年,他与倪贻德等人在上海成立“决澜社”,喊出:“用狂飙一般的激情,铁一般的理智,来创造我们色、线、形交错的世界吧!” 庞薰琹崇奉美育救国,他梦想创建一所中国人的“包豪斯”学校,为国家培养设计人才。新中国成立后,庞薰琹主张并筹建中央工艺美术学院(今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是学院教育思想和教学体系构建的重要奠基人。他以渊博学识,融合中西,探索中国艺术的现代性,为现代中国美术和艺术设计教育体系奠定了基础与走向。不论中外古今,有名的与无名的画师们的佳作,都是我师。但是,我始终走我自己的路。我的一生,是探索探索再探索的一生。如果,我的作品,能使你感受到一点美感,那就是我最大的幸福。
学习工艺美术的人,首先要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与永远不断的钻研业务的毅力。教育,它包含了教与育两个面。教是教一些绘制技术与一些艺术知识;育是培养一个人的品德,包括了美育,所以育更重于教。吾国古今好的作品,我们应该要研究。世界各国好的作品,我们也要研究。但是不一定呆板的去模仿。我们不妨尽量接受外来影响,凭它们在我们的神经上起一种融和的作用,再滤过我们的个性来著作,来创造。同学们要肩负起为人类创造出一个新的美好生活的责任。
雷圭元,我国杰出的工艺美术教育家、设计家、图案家、画家,中国工艺美术、艺术设计教育、中国图案理论及装饰设计教学体系的开创者。雷圭元的图案思想就是艺术设计思想,他所说的图案,更多指总体设计图,而不是某器物设计图中的局部纹饰。他的这一观念,奠定了后来中央工艺美院图案教学的基本思想和体系。在图案理论和教学中他理清了源与流的关系。他寻找图案风格形成的根源,从中国哲学的中庸思想和绘画理论中提出“三远法”与散点透视作为装饰格局的基础,以我国古代图案的点、线、面抽象图形中的母体, 来说明中国图案的法则、格律、原理,并把西方的图案学理论和方法带入了东方的文化语境,融合中西古今, 建立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图案学理论和教学体系。他的图案学理论和教学体系也成为全国工艺美术院系教学的范式,影响着中国设计教育事业的发展,是中国现代装饰图案事业的一块重要里程碑。似有形又无形,好像来去无踪,令人难以捉摸,这种幻影式的构图法,可说是中国图案美的极高的代表作品。“太极图”就是动与静、阴与阳、刚与柔、正与反、往与复、放与收、进与退等矛盾双方的运行、转化之美,在形式上成为中国图案传统的法则。在教室中的学习固然重要,但在向遗产学习的同时能够从当前劳动人民反映时代精神的艺术作品中吸取新鲜的养料,是有助于“推陈出新”的。时代有时代的特色,既不要“盲从”,也不要“保守”。一切美的源泉,却都存乎自然,自然存乎数这一环中。自然与几何学,几何学与形,形与美,亦即为一大的环。中国图案的意境美,正是表达出设计者的思想,是代表了作者的艺术修养,并且通过图案,把信息传递给千万人。它的美,不是视觉的美所能概括得了的,而是一种广阔的、崇高的精神境界,是一种共鸣作用的心灵美。
张仃,著名革命文艺家,我国杰出的美术教育家、艺术家、中国现代“大美术”的一面旗帜,中国现代美术事业、 艺术设计教育事业的开拓者。他主张既要继承和发扬民族传统艺术精神,吸取精华,弃除糟粕,又要吸取和借鉴西方现代艺术的精华,开创无愧于新时代的艺术新境界和新风格。他向民间艺术学习,整理、挖掘民间美术宝藏,并以自己的作品所借鉴的民间美术的艺术语言,来诠释继承和创新关系、源与流的关系。他的“大美术”思想奠定了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办学方向和教育思想, 他的艺术创作体系和风格是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教学体系和风格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他的带领下,学院初创的十年中,基本形成了注重继承和发扬民族、民间优秀艺术传统,吸取西方现代艺术精华,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创作设计与实践、实用与审美、艺术与科学紧密结合,并倡导个人风格独立、和而不同的学风,形成了适应国家建设人才需要的办学思想和教学结构、课程体系,以及团结协作、集体创作、具有国家文化意识的风气。只有解放思想,才有可能创造出具有高水平的美术设计。我宁可欣赏一块民间蓝印花布,而不喜爱团龙五彩锦缎。相对而言,民间艺术是不够成熟的,有的甚至粗野,但它有清新之气、自由之气、欣欣向荣之气。在民族艺术中,不仅是统治阶级,而是整个社会都在其中刻下了自己的理想与愿望。我国人民的衣、食、住、行、劳动、休息、民情、风俗,等等,数千年来在生存的过程中,创造出无数的民艺,充满诸多领域,如建筑、舟车、服饰、饮食、日用品、工具、节气,等等等等,繁富多样,有鲜明的特色、独特的民族气息和审美高度。
吴冠中,我国杰出的美术教育家,成就卓著、具有重要影响的、德艺双馨的人民艺术家,中国现当代艺术创新的一面重要旗帜。吴冠中一生博采中西,融通古今,既探索油画的民族化,又探索中国画的现代化。他以文心诗画,独立风骨, 秉承了中国知识分子“铁肩担道义”、勇破陈规、探妙境的使命。他大胆提出“艺术无国界”,打通油画和水墨画的界限,“水陆兼程”把油画民族化和中国画现代化推向了新的境界。他提出“风筝不断线”,作品与人民感情“千里姻缘一线牵”。他通过对比和移植,将具象与抽象两种绘画形态融为一体,创造出中西结合、雅俗共赏、 具有东方神韵的意象世界。吴冠中以敏锐的思想,提出了很多艺术的重要命题,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提出的“形式美”“抽象美”“内容决定形式?”等问题,引起文艺界和哲学社会科学界的争鸣与关注,促进了中国现代艺术的多元发展。吴冠中还与著名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李政道联合发起“清华大学艺术与科学国际作品展暨学术研讨会”, 在科学和艺术界引起了巨大反响,为推动我国艺术与科学的融合研究做出了独特的贡献。 吴冠中:春酣 2006年作98x200cm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收藏
推翻成见是知识分子的天职,创造新意境、新审美,更属艺术家的身家性命,亦即对后人的全部贡献。 风格是可贵的,但它往往使作者成为荣誉的囚犯,为风格所束缚而不敢创造新境。我认为“无形象”是断线风筝,那条与生活联系的生命攸关之线断了,联系人民感情的千里姻缘之线断了。艺术作品应不失与广大人民的感情交流,我更喜爱不断线的风筝! 中国的发展要有文化的支撑,要有自己民族的文化代言人,要有被世界广泛认同和喜爱的艺术作品。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文化落后人家就不会尊重你。我们有伟大的传统文化, 我们更要有伟大的现代文化。
责任编辑:张书鹏
文章来源:清华大学美术学院
上述文字和图片来源于网络,作者对该文字或图片权属若有争议,请联系我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