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名师
观点 | 才大颖:从塞纳河到清华园 “装饰”现代化进程中光华路的文脉传承
时间:2024-11-12      来源: 中国工艺美术学会       浏览量:73      分享:
2024年11月5日,“从塞纳河到光华路:‘装饰’的现代化” 中法建交60周年特展暨学术研讨会在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举行,中国工艺美术学会党委书记、理事长才大颖应邀出席,并在研讨会作主题发言。


才大颖理事长在发言中讲到:非常感谢主办方给我这样一个机会,面对今天的命题,我可能无法从学术层面上给与更多的学理支撑,只能从行业的视角谈三点自身感受:
一、关于从塞纳河到光华路
从策展的内涵上看,实际上有两条主线,一条是显性的,讲的是大家看得到的故事,我理解还有一条是故事背后的隐性主线,对未来或许更有指导意义。
从显现主线看,似乎只是讲诉了有留法学习与生活经历的庞薰琹、雷圭元、郑可、吴冠中、常莎娜五位先生,把法国那个时代的事关“装饰”的一些理论、方法、趋势等,以言传身教的方式,为刚刚建立的中央工艺美院带来了一股新鲜的治学理念,并在教育教学中形成了一种模式,逐步积淀成为光华路所承载的重要文脉。这是光华路不可忘却的历史,由此,也有了举办今天研讨会的客观性与必要性。我理解这次研讨会的意义重在:着眼于历史文脉科学的梳理,着眼于光华路精神谱系的确立,着眼于“装饰”之于工艺美术的再认知。
如果从这样的视角去思考,此次展览无疑只是个开题。光华路不只属于中央工艺美院,光华路是新中国建国以来,整个中国在“装饰”现代化进程中的“活词典”,记录了从新中国建国到本世纪之初,四十余年“装饰”内涵与外延的每一次演变。所以说,这次策展不是终点,而是新的起点,它不仅唤醒了人们对光华路的再思考,更是发出了对光华路价值再认知的邀约。今天,我相聚研讨,一定要跳出光华路再谈光华路,只有这样,也只有这样,这次展览方能彰显其历史的独特地位,或许会成为“装饰”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事件。这也让这次研讨会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也就是说,不止于学术层面的研讨,至少要在教育,甚至更高的层面上应该留下一些独立的思考。
从隐性主线看,我的理解意在当下,并以此为本源。就是要站在目前全党集中精力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视角,来审视未来“装饰”所承载的使命与担当,重点要放在把习近平总书记所提出的“第二个结合”落在推进中国式的现代化进程之中。仅就“装饰”的现代化而言,也就是把西方当代“装饰”的最新学术成果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而形成的“新文化”,这个“新文化”可能不只包含“法国装饰艺术运动”的印记,至少还会有“英国工艺美术运动”的影子,及“德国包豪斯”等痕迹的当代影响力,让这个“新文化”更具现代性。所以,中西融通所成就的“新文化”在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在“装饰”现代化的进程中将发挥不可或缺的作用。
如果从这样的视角去理解“装饰”现代化的命题,这此展陈与研讨会的意义更具挑战性,光华路精神谱系就成了链接过往与未来的重要支撑,在光华路的“词典”中与共和国同行的例证数不胜数,在此就不一一赘述。从塞纳河到光华路,再到清华园,“装饰”现代化的一脉相承,伴随着时代任务变迁,清华园则要承担起与中国式现代化伴生的“装饰”现代化的使命。而这种使命所表达的“文化力量”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筑牢“文化强国”的作用,在这个时代绝不亚于“科技强国”,这让“装饰”现代化具有了新的使命,我们应该庆幸,“装饰”赶上了真正意义上的迈向现代化的进程。所以,着眼于未来,这个接力棒已然从光华路到了清华园,需要思考的是,我们今天的体量、实力、地位,能否接得住光华路这个接力棒。这些话题可能已经超越了这次研讨的范围,但这样的思考,会让今天的研讨会具有非常重要的引领意义。
二、关于“装饰”内涵与外延
对于“装饰”的理解应该有多重视角,视角不同,所诠释的内涵也一定不尽相同。我的感觉,本次策展是非常用心的,尤其是把“装饰”加带了引号,这个提法太有创意,而且非常睿智,是彻底地释放。在上午的致辞环节,对“装饰”的一些理解我也是略有表述,当然,非常不全面,就算是带有自身偏好的一种解读。这个带有引号的“装饰”表达,具有极强的包容性与时尚感,恰恰是带有引号的“装饰”一词,让来自不同地域的艺术家们汇集在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旗下,有了共同的语境,并让这种语境延续至今。也恰恰是由于来自地域的不同,在教育教学中有了西方当代艺术与中国当代文化的交织,当然也一定包括与中华传统文化产生碰撞、交融的机会,让这种语境具有了中国化与时代感。并随着时代的不同,让“装饰”的内涵及外延具有了更多的自由度,让功能、设计、艺术、技艺、时尚都有了独立的外延。“装饰”今天之所以能够演变成“设计”,不过是多种可能性的一种,只是由于时代的需求,让“装饰”走向“设计”成为了历史的必然,只是这个“设计”更多了些艺术的内涵。
事实上,让浸润过光华路氛围的师生与员工们铭记在心的,还是那句“为生活而艺术、为民生而设计”的名言,之所以被称之为光华路的初心,也恰恰印证了“装饰”具有时代性。大家不一定都了解得很细,但我却犹记在心:光华路四十周年庆典前后,时任院长常沙娜先生提出并得到中国轻工总会全力支持的、由常先生亲自发力践行的、从光华路迈向“中央工艺美术大学”或“中央艺术设计大学”那个富有远见卓识的主张,尽管因国家机构改革的大背景而没有实现她所追求的“东京艺大的办学模式”,但常先生此举一定会成为光华路精神谱系中重要的一部分。这也从另外一个层面印证了从“装饰”走向“设计”的过程一定离不开国家不同阶段的时代背景,无关你是否认同,这就是时代。“装饰”的内涵与外延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一定伴随着外界的需求变化而适应这个变化进行演变,违和往往事与愿违,事半功倍,这又让“装饰”的外延具有一定的波动性,甚至是偶然性,在波动中,“对”与“错”在相对中起伏,绝对性的表达则是,“装饰”一定要当随时代。
三、关于“装饰”的现代化
“装饰”不仅具有时代性,更具有地域性,不同地域具有不同的文化背景。民间早有“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的说法,在广袤的中国大地上,诸如“泥人张”、“面人汤”等民间艺术几乎是十里不同俗,表现在对“装饰”的理解与认知中,时代性又往往弱于地域性,这就需要对“装饰”的现代化进行当代化的解构。我的理解,在“装饰”的现代化进程中,一定要首先跨越“装饰”当代化这个坎,一定要顾及到地域文化及大众审美的差异性,这就有了另一个命题,即“装饰”的当代化,只有,也只有实现了“装饰”当代化,方有现代化。现代化是个相对绝对的概念,而当代化则是绝对的相对概念,中国各个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直接表现在“装饰”当代化发展水平的参差不齐,从而导致消费审美需求的落差之大,中国如此状况,放在世界范围内,“装饰”的当代化与现代化的差距更大。所以,从塞纳河到光华路,再到清华园,“装饰”现代化的路程依然遥远,但并非不可及,这就为清华园未来“装饰”文脉的传承之路和“装饰”创新的引领之路,留下了从“装饰”的当代化到现代化思考与践行的机遇。
 “装饰”当代化就是要与时代主流消费审美相适应,并适度超前,起到引领的作用,目标是逐步过渡到“装饰”的现代化,这或许是从塞纳河到清华园,“装饰”现代化进程中光华路文脉传承的重要性。我理解也是策划人的一种抛砖,意在“创新传承”。我们不能面向这样奋进的时代,面向这样的不平衡的国情,过于超前,依然忘我地、单纯地追求“装饰”的现代化。当然,也不能去抱守残缺地迎合庸俗、媚俗、甚至是媚权,与社会精英审美相违逆,这样就难以形成主流社会风尚,难以形成可以断代的审美共识,这就要求“装饰”一定要在当代化与现代化之间做到“度”的控制与把握。
 “装饰”重在技艺、工艺、艺术、设计对于包括建筑在内的生活器物美学氛围的营造,与生活美学戚戚相关。只有时代处于彰显生活美学这样的发展阶段,塞纳河所寓意的装饰艺术运动对于“装饰”的现代化的激励作用才有更加广泛的社会意义。从塞纳河到清华园不过百年,中国却历经了从“有没有”的新中国建国起步阶段的“站起来”;到改革开放后高速发展的“好不好”的“富起来”;再到正在启程的中国式现代化所代表的“美不美”的“强起来”三个重要的历史阶段。不同阶段的“装饰”内涵与外延需求有着不同的考量,党的“二十大”,尤其是“二十届三中”全会吹响了“强国建设”与“民族复兴”号角,这让“装饰”历经当代化,实现现代化有了充分的时代要求。这对于清华园而言,无疑是迎来一次巨大的发展机遇期。
最后,仅就“装饰”的时代性,我想表达的观点是:只有符合这个时代特征的审美,才能成为社会的主流审美。通过“装饰”内涵的文化积淀与外延造型设计的艺术表达,让“装饰”的实用性、艺术性与市场性完美融合,而且缺一不可,市场对于时代的表现完全可以决定“装饰”的现实意义。

责任编辑:张书鹏
文章来源:中国工艺美术学会秘书处

   

你知道你的Internet Explorer是过时了吗?

为了得到我们网站最好的体验效果,我们建议您升级到最新版本的Internet Explorer或选择另一个web浏览器.一个列表最流行的web浏览器在下面可以找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