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名师
欣赏|青铜奇迹:夏商时期的造物设计
时间:2023-03-21      来源: 中国工艺美术学会       浏览量:2853      分享:
         夏代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国家。考古发掘表明,在夏人的活动中心——河南偃师县二里头文化遗址中,已出现了中国最早的宫殿建筑,并且出土了爵、斝、鼎、盉、铃、戈、镞等青铜器,还有镶嵌绿松石的兽面纹铜饰,又发现了炼渣、熔铜坩埚碎片、陶范残片,说明夏代已进入了青铜时代。 
        夏商青铜器的种类,根据其用途,一般可分为食器、酒器、水器、乐器、杂器、兵器六大类。
   食器(包括烹饪器、盛食器)
        有鼎、鬲、簋、甗、敦、豆等。其中如鼎、鬲、赢等是煮食器;簋、簠、盔、豆等是盛食器。 

     商代 后母戊方鼎     

         “后母戊”青铜方鼎(曾称“司母戊鼎”),形制巨大,雄伟庄严,重832.84千克,是目前已知中国古代最重的青铜器。器腹部内壁铸铭“后母戊“,是商王母亲的庙号。

          器厚立耳,折沿,腹部呈长方形,下承四柱足。器腹四转角、上下缘中部、足上部均置扉棱。以云雷纹为地,器耳上饰一列浮雕式鱼纹,耳外侧饰浮雕式双虎食人首纹,腹部周缘饰饕餮纹,柱足上部饰浮雕式饕餮纹,下部饰两周凸弦纹。     

“子龙”青龙鼎    商后期(约前十四世纪至前十一世纪)

人面纹方鼎  商代晚期  湖南省博物馆藏
1959年宁乡黄材寨子山出土
商代  青铜饕餮纹三足鼎
       鼎,煮食器。由腹、足、耳三部分组成。鼎的腹部可以用来盛水和食物;足可以使底部升高,扩大火的加热面积,便于快速加热食物;耳可以穿线,便于搬运和移动。

商代兽面纹鬲[lì]
      鬲[lì],煮食器。最初是由陶鬲再由鼎演变而来。鬲比鼎小,大口,袋形腹,其下有三个较短的锥形足。这种奇特的造型设计是为了使鬲的腹部具有最大的受热面积,以便使食物快速煮熟。       

“妇好”青铜三联甗    商王武丁时期
        甗[yǎn],煮食器。功能与蒸锅相似,有方、圆两种,实际上是由上部蒸食物的甗和下部烧水以产生蒸汽的鬲结合而成,中间隔以穿孔的铜片以通蒸汽。  
乳钉三耳簋  商 

商代青铜簋

亦簋(guǐ)商代晚期  传河南安阳殷墟出土
美国弗利尔美术馆藏
         簋[guǐ],盛食器。始见于殷商,沿用至春秋,基本形体为圆腹,大口,颈微缩,圈足,西周中期的簋的口部改变敞口翻唇的式样成为弁口无唇,口上有一个密合的盖,与其浑然一体。常用来盛装煮熟的黍、稷、稻、粱等饭食的器物。
青铜[fǔ]
        簠[fǔ],盛食器。多为盛粮食的用器,形体为长方形,斜坦边,平底,有圈足,器和盖上下对称。有盖打开为相同两器,器身与器盖各有四个短足。   
商代晚期·子父丁豆
        豆,盛食器。为调味品盛器,由陶豆演变而来,铜铸始见于西周后期,形制分三层次,上有盘,中有柄,底为圈足。        
        敦[duì],盛食器,圆腹,三足,器和盖上下对称,形似圆球。盖可仰置使用,每一个单件的敦均可以作为一对食器,分别盛装不同的食物。球状的器体,可以分为球形和卵形两类,也有个别变化的式样。
        酒器(包括温酒器、盛酒器、饮酒器):有爵、角、斝、盉、尊、鸟兽尊、觚、觥、方彝、卣、壶、瓿、罐、缶、钫、皿、卮、杯。       

青铜尊  商王武丁时期

“妇好”青铜鸮尊   商王武丁时期
四羊青铜尊   商后期(公元前14世纪—前11世纪)
        现藏于中国历史博物馆的四羊方尊是一件最具代表性的酒尊,造型精致,风格独特,尤为突出的是缘于方尊的四角上有仰头挺立神灵再现的四只羊头,似张的嘴,凸出的双目,直立的双耳。该器制作技艺高超,装饰手法巧妙,它是用传统的分铸法制作而成,显示了古人的杰出技艺和聪明才智。

夔龙形扁足青铜尊    商后期
         尊,盛酒器。尊是酒器的共名,凡是酒器都可以称尊,在青铜铭文中常将尊和彝统称为整个青铜礼器。这种器形始见于商早期,形制多为圆形,也有少数方形。侈口,圈足,亦由陶尊演变而来。另有一类鸟兽形尊,形体为动物造型,如鸡、鸭、鸟、马、象、虎等多种,如称为牺尊、驹尊、象尊、鸮尊等。在其背部凿口并有盖可注入酒,这种鸟兽尊是当时专用的祭器,祭祀时洒酒于地。

商“耳为父癸”铭兽首鋬兽面纹铜爵
     此爵又称牛首鋬雷纹地兽面纹铜爵。爵高22厘米,为圆体高杯式,杯体偏长而优美。圜底,壁较直有双柱,三刀形足。腹部饰雷纹、兽面纹。外侧有铭文:“耳为父癸”。长流宽尾。
       爵,饮酒器,也用作温酒,是最早出现的青铜礼器之一,同时爵还作为饮酒器的总称。爵、斝、觚、觯、角被称为五爵。基本形制为圆腹,口前端有流可供饮用,另一端有尾,并与流保持平衡,腹侧有錾,口沿近流处有二柱,腹下有三雉足,用于温酒和盛酒。
商代 铜觚 [gū]
        觚,饮酒器,常与爵在考古发掘时同出,也是最早出现的青铜礼器之一。形制为长身、束腰、侈口、口足部均成喇叭口状。觚的造型最早也是仿自陶器,陶觚系平底无圈足,有的圈足下还系一小铃,可增加祭祀时的气氛。据考古发掘证明,爵和觚是最基本的成组酒器。

青铜斝[jiǎ] 商后期(公元前14世纪—前11世纪)
        斝,温酒器。形状似爵而体更大,三足,圆口,口前部有双立柱,无流和尾,有大錾可执,殷商时是祭祀时盛酒洒地的礼器。

“妇好”青铜偶方彝   商王武丁时期
        彝,青铜礼器,是青铜礼器的通名,方彝是指方形的酒器。与尊一样作为祭奠使用物。形制为高方身,带盖,盖似大屋顶,顶部有钮,器身多带扉棱,腹有曲直两种。个别器形如两彝相连,犹如长形的建筑物,或称偶方彝。

龙形觥   商代晚期"方国"青铜文化的代表作品

商  牛形觥  1977年衡阳市郊出土
衡阳市博物馆藏

商后母辛青铜觥     为商后期的盛酒器

 兽形觥,觥是商代 代表性的酒器

       宛若蹲兽的"兽形觥",发掘于灵石县旌介一座商代贵族墓中。它的盖部以云雷纹衬托两个兽头,器身则以三条扉棱为中轴组成兽面主纹,口沿下装饰昂首卷尾的夔龙纹,圈足上装饰夔凤纹,都以云雷纹衬地。整体造型别致,纹饰精美,怪兽龇牙咧嘴处就是酒器的流部,设计非常巧妙。

青铜瓿[bù]    商王武丁时期
小翁形状的盛酒用具
商代青铜罍[léi]
        罍,盛酒器皿,大型容酒器。又可盛水或贮酒。商代有圆形和方形两种,西周多为圆形。殷墟时的罍有两类:一类是大口,短颈,广肩,体甚宽大,下承高圈足;另一类是小敞口,短颈,广肩,肩上有两耳,体形甚高,有盖,下腹一面有鼻。这种罍分为圆体和方体两种,约流行到西周中期。
人面盉[hé]  商  藏于美国佛利尔美术馆
        盉,作为调和酒味的器皿使用。形体为深腹,前有管状流,后有錾,下承三足。到周初流行方盉,形式自上而分四足。西周中期以后出现了圈足和短足的盉。
兽面纹壶  商
        椭圆形壶,长颈,深垂腹,双贯耳、圈足。颈饰弦纹,身饰虎首、牛首二组兽面纹、龙纹,足饰云纹。壶,也是指盛酒器。可容酒,亦可盛水,始见于殷商,形制仿自陶壶,而陶壶又仿自天然瓜瓢。壶的基本形制为盖、耳、圈足和圆腹。一般的壶以圆形居多,也有方形的(又称为钫)。
四瓣目纹觯[zhì]
        觯,饮酒器。形似有圈足的杯,商觯多为侈口,小颈,深腹臌出。整器似一小瓶,很适于手执。西周觯形体与商觯相似而略显修长,到西周中期,此种器形也少见。到春秋时,有类似觯的器形,或是它的变体,或是另类器物。
     水器(包括盛水器和挹水器):有匜、盘、鉴、盂、盆、釜。
云纹青铜匜[yí]
        匜,盥洗器,与盘同用,是西周后出现的器物。器形仿自瓜瓢,器身为长椭圆形,前有流,后有錾,少量带盖。匜的前身是酒器,以后作为装水洗手,下以盘相承,该器常作为古代宴会上供贵族们盥洗之用。
        鉴,盛水器。形体较大,有圆和方两种形式。盛水器物。形如大缸,有两耳或四耳,多为平底。据记载,古人用它来沐浴,也可作为盥洗器。流行于春秋晚期和战国时代。
,盥洗器。古时有沃盥之礼,沃是浇水,盥是洗手洗脸,一般用匜浇水,用盘承接,故出土文物中常有盘、匜同在。特大的青铜盘可供洗浴。
商晚期·青铜龙纹盂
        盂,盛水器。形制为圆腹,侈口,圈足,深腹,有附耳。
商  青铜涡纹中柱盂灯   河南博物馆藏
        乐器(主要为打击乐、)有铙、镇、钟、鎛、铎、罅于、鼓等。

青铜编铙  商后期(公元前14世纪—前11世纪)

象纹兽面纹青铜铙[náo]  商代晚期长沙市博物馆藏
1983年宁乡黄材镇月山乡转耳仑出土
铙,最早的打击乐器。形状为上大下小,有扁体而两侧尖锐的共鸣箱,底平,下有柄可执,使用时口朝上,一般是三件大小相次的铙为一组,通行于商代。
青铜[bó]
        鎛:单独悬挂的大钟。鎛都是横截面为椭圆体的平口巨形钟,打击时只发生一个音,与钟磬相和。
        兵器:戈、矛、斧、刀、矢、镞等。

“亚启”青钺商王武丁时期
1976年河南安阳殷墟妇好墓出土

商嵌兽首直内玉戈
        商嵌兽首直内玉戈又称商嵌兽首有栏凸脊直内戈。玉戈长23.5厘米,援狭长,凸脊,前锋锐尖,有阑,直内。援末嵌铜兽首,桐处二圆穿,内上有圆形单穿。

夏 玉戈

商晚期,玉兽面纹玉戈,长16.3厘米、宽7.4厘米、厚0.3厘米,现藏于故宫博物院。

《嵌绿松石铜内戈》商代晚期(公元前13世纪--前11世纪)
        仔细观察可以看到铜内上镶嵌有绿松石组成的兽面,因时代久远而有剥落。

商代晚期,玉戈,长26.6厘米、 内宽4.04厘米、内长5.7厘米, 河南省安阳市刘家庄出土。

青铜面具  商(公元前16世纪—前11世纪)

商代黄金面具。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的商代祭祀坑中出土的黄金面具,厚度非常薄,有了金箔的雏形。

青铜面具  商(公元前16世纪—前11世纪)
    器物种类是随着人们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丰富和造型设计能力的提高而逐渐发展的。原始陶器的品种有20多种,而商青铜器品种达到40~50种,除了一部分是从原始陶器中直接演变而来,大部分都是商周时期的新创造。而且每一品种,经长期的发展演变,都显得特征鲜明,个性突出,形式优美。不少品种为历代的漆器、陶瓷器等所继承。
原文载于:民间文化史纲  

你知道你的Internet Explorer是过时了吗?

为了得到我们网站最好的体验效果,我们建议您升级到最新版本的Internet Explorer或选择另一个web浏览器.一个列表最流行的web浏览器在下面可以找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