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时的中央工艺美术学院,会聚了张仃、祝大年、刘力上、袁运甫、权正环、范曾、乔十光、杜大恺等名家,学院开放的教学氛围更令程向军受益匪浅。学校频繁邀请国内外专家来校交流、举办讲座,这些外来的艺术思想与中国传统艺术碰撞的火花,成为程向军艺术观形成的重要启蒙。
程向军坦言,20世纪80年代初的中国艺术教育普遍比较封闭,以现实主义为主流,而西方当代艺术的引入让学生对传统产生短暂排斥。但随着创作实践的深入,他逐渐意识到“传统是根”,并开始反思李小山“中国画穷途末路”等激进观点的影响。他主张艺术家需在“现当代艺术”与“中国艺术传统”之间寻找平衡,要保持对创新的敏锐,一方面创作要从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另一方面要向生活及大自然学习,常年坚持写生。这一辩证思维贯穿了他此后四十余年的艺术生涯。
程向军《雪山前的白房子》 83.5cm×125cm 1987年
二、漆画之路:破局与创新
大学三年级时,系里教学改革成立漆画工作室。程向军痴迷绘画,壁画需要群体性合作才能完成创作,而漆画与传统架上绘画除了在工艺上的限制外,并没有太多冲突,个人可以独立完成作品。如此一想,漆画是符合他的专业兴趣的。
于是,程向军成为全班15个同学中唯一的第一志愿就选择漆画工作室的学生。1985年12月,程向军随乔十光去福州学习传统漆艺。在那里,程向军第一次遭遇漆过敏,奇痒无比,夜晚难以入睡,皮肤过敏使他面容脱相。在乔十光先生的鼓励下,程向军克服了对漆过敏的恐惧,对漆艺产生了更浓厚的兴趣。程向军后因综合成绩表现优秀留校任教,开启了传道之路。
程向军《漆书》 170cm×120cm 1997年
在教学之余,程向军不断探索漆画的表现方式。经过10年的探索,他初步形成了自己的绘画面貌,也积累了数量可观的作品,以写实与平面装饰风格漆画作品为主。1995年,程向军在中国美术馆举办个展,广获好评。随后,他参与编纂《中国现代美术全集·漆画卷》。他在走访全国后发现了问题:当时的国内漆画创作群体创作题材狭窄,局限于少数民族、花鸟静物;风格单一,以装饰性为主;过度依赖工艺技法,漆工艺趣味盖过了艺术表现个性。这些问题的存在让他一度对漆画的未来失去了信心,看不到这个画种的希望。他直言:“大多数漆画作者太沉迷于工艺小趣味,按漆工艺的标准评判漆画,却忽略了对绘画艺术本质的追求。”
1995年,他在潘家园偶然发现一本古代医书木版图谱,其古朴的线条与构成激发了他的灵感,由此开启了他对漆画的创新之路。他创作了“医书”系列,并且对这一系列作品的探索持续至今。他摒弃传统漆画的繁复工艺和漆画造型艺术的既定框架,转而从民间艺术中提炼符号,以拼贴、抽象手法重构画面,打破漆画的装饰性传统,形成了独特的视觉语言,成为国内漆画界创新引领者。
在他看来,漆画若要在美术语境中立足,必须用绘画的造型理念去挣脱繁复工艺程序的桎梏,转向运用单纯个性化绘画表达。他尝试用多种媒介结合漆创作,率先使用卡纸替代昂贵漆板,弱化工艺细节,强调绘画的行动痕迹与肌理质感,让漆画从“匠气”回归“画意”。为了使创作底蕴更加丰厚,程向军四十余年来走遍大江南北去写生,并坚持使用油画、水墨等多种绘画材料,这些养料无形中滋养了其漆画的探索、革新。
程向军拒绝助手代笔,追求即兴的“惊心动魄”。他将材料试验推向极致,从工业废墟到剥落墙体,皆成为灵感来源。这种“第二自然”的探索,让其漆画呈现出与传统漆画截然不同的视觉张力。这种颠覆性实践吸引了众多年轻艺术家追随,其模仿者被戏称为“程派子孙”。
面对传统派将工艺美感奉为圭臬,程向军始终坚信,漆画的价值在于平衡工艺性与艺术性。他呼吁从业者以开放思维融合东西方绘画语言,既传承八千年漆艺精髓,又赋予其当代精神内核。
程向军《中国医书·面相》 90cm×120cm 1998年
三、行业标杆《长城颂》:漆画艺术的春天
在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的恢宏大厅内,一幅长40米、高15米的漆壁画巍然矗立,以磅礴气势与深邃内涵震撼着每一位观者。这幅600平方米的巨作,是有史以来最大尺幅的漆画,承载着中国漆画的时代突破,其创作者正是程向军。
2020年4月,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参与创作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序厅漆壁画的任务,程向军的创作方案《长城颂》入围。“在选稿时,工程甲方把初次入围的画稿都喷绘成壁画原大,在工地现场审稿,比较哪一个稿子更匹配这个空间,就画论画,所以这是公平竞争。我能获得这个殊荣,得益于长期的严谨训练及对漆工艺和材料的大量实践研究。”那一年,程向军60岁。在知天命之年,他迅速成立了50余人的团队,紧锣密鼓地分工协作,在短短一年的工期中完成了他一生中最重要的作品。
《长城颂》壁画安装完成效果
《长城颂》的艺术构思是东方美学的当代诠释。它采用鸟瞰式构图,以抒情性、象征性表现手法,绘制近景、中景、远景三个层次。近景以古松及明长城烽火台构成,中远景以连绵起伏的群山构成。整个画面以长城为核心意象,融入中国山水画的“平远法”与太极图形的“S”形结构,烽火台与翻涌云气构成视觉中心,长城气势磅礴,象征中国共产党百年征程的凝聚力。画面采用朱砂为主色调,辅以褐色与白色对比,既保留漆画含蓄温厚的特质,又赋予北国秋日的瑰丽意境。创作中兼顾中西透视技法,既有焦点透视的立体感,又融合散点透视的诗意延展,彰显“江山即人民”的精神升华。
传统的漆画绘制工艺繁复,耗时非常长,而《长城颂》除去长达半年的开会论证及2个月的制作样稿外,实际绘制时间仅有5个月,这迫使创作团队在技法、材料方面必须做出创新突破。在技法方面,壁画采用磨漆技法,通过金属箔粉刻线控制整个画面造型,运用多层罩染透明漆以达到最佳的视觉表现绘画效果。考虑到壁画所在空间限制及壁画的高度,重点细节表现在二分之一以下,中远景强调块面的构成,远观画面结构清晰,近看有质感及细节表现。为避免室内眩光干扰欣赏壁画,采用大量的材料肌理将光滑的漆面眩光分散,使壁画达到稳重、高贵、厚重、雅致的视觉效果。在材料方面,面对党史馆20多米挑高空间的严苛要求,经过文博专家、院校教师技术论证,创作团队摒弃传统漆板工艺,大胆选用铝蜂窝板作为底板。这种轻便、柔韧、高硬度、耐久、稳定性极高的建材,是一种特别理想的漆画板材,巧妙化解了木质材料尺寸不规范易变形、不耐温差易开裂、不可踩踏作业、披麻挂灰耗时长、壁画安装后平整度难控制等难题。
由于创作空间不足,绘制团队始终无法看到完整的画面,这给创作带来极大的困难。为节省创作空间,创作团队自制移动平台,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为确保风格统一,画师按专长分区创作长城、山石、松树等元素,通过横向与纵向反复比对,修改调整画面的艺术效果,以确保画面结构、虚实、色彩能够完美结合。
在安装阶段,采用轻型中空锅版裱布作为壁画胎底,100块规格为2米×3米的漆板经激光精准定位拼接,最终呈现无缝衔接的壮阔画面,完成“局部创作,整体完美”的奇迹。正如主创程向军所言:“安装完成的瞬间,连我们自己都被震撼了。经历这么一个项目以后,对未来承接国家级重点项目更有信心、底气了。”
《长城颂》不仅斩获“中国美术奖评委特别奖”“中国室内建筑材料创新奖”等殊荣,更成为国家级公共艺术的典范。通过这个作品,在漆画界立起了一个标杆,扩大了漆画的影响力,不仅给程向军带来了很多创作机遇,也带动行业承接多项国家级大型壁画创作任务。可以说,其创新实践推动了漆画迈向“殿堂艺术”。程向军感慨:“个人百场展览,不如这么一件传世之作。”这幅作品通过亚运会、建党百年等国家盛事亮相世界,成为中国文化的金色名片。
《长城颂》的诞生,是艺术家的匠心独运、科技材料的突破性应用与团队协作的完美结晶。它不仅成为党史馆的镇馆之宝,更标志着中国漆画在传承与创新中走向了更广阔的天地。
程向军《西域印象》 90cm×140cm 2003 年
程向军《祈》 90cm×120cm 2005年
程向军《构成》 90cm×120cm 2006年
四、漆画的困境与突破
谈及漆画的现状,程向军道:“近几年,漆画队伍壮大了很多,发展很快。这得益于院校按照艺术创作的规律去塑造培养学生,使得传统的漆画血液有所改变。所以,相对于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现在的漆画发展有了很大变化,对未来更乐观。”程向军对漆画现状有着清醒认知:1.创作同质化。多数作者按图样填充材料,题材雷同、审美趋同。2.工艺与绘画失衡。过度追求技法完美,忽视个性化表达,作品“精致却无灵魂”。3.人才断层。漆画门槛高,需兼顾绘画功底与工艺技巧,加之过敏等问题,劝退许多年轻创作者。
他提出破局之道:1.回归绘画本体。弱化工艺痕迹,强调艺术家的个性化语言。2.拓宽材料边界。在守住“漆性”底线的前提下,探索新材料与新技法。3.提升审美教育,院校需培养学生开阔的视野,而非局限于传统审美范式。
2010 年,程向军在甘肃省郎木寺写生。
2010 年,程向军在甘肃省夏河写生。
2015 年,程向军在蒙古国写生。
五、结语:漆画之春的守望者
从《医书》系列的实验性探索,到《长城颂》的国家级实践,程向军始终以革新者姿态推动漆画发展。他拒绝将漆画定义在“工艺美术”范畴,而是视其为具有当代生命力的绘画语言。尽管行业仍面临诸多挑战,但他坚信:“漆画的春天已至。”这份信心,源于他对漆画事业的敬畏、对创新的执着,以及作为艺术教育者的使命感。
程向军的艺术生涯,正是中国漆画从边缘走向主流的缩影。他的探索证明:唯有在传统根基上大胆突破,漆画才能真正融入当代艺术语境,焕发永恒的生命力。
责任编辑:张书鹏
文章来源:中国拍卖
上述文字和图片来源于网络,作者对该文字或图片权属若有争议,请联系我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