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 哀警卫:蓝染画卷 交融美韵
时间:2025-03-27 来源: 中国工艺美术学会 浏览量:
96 分享:
浙江桐乡是江南蓝印花布的重要发源地之一。自明清以来,这里便因其有山有水的优势地理环境,以及悠久的印染历史文化背景,而成为了浙江省蓝印花布与其他印染工艺制作与贸易往来的中心。桐乡的印染工艺经历了兴盛、沉寂与复兴的过程,不仅体现着我国传统染织工艺的传承脉络,更见证了现当代化浪潮中手工艺文化的创新与延续。桐乡的“丰同裕染坊”创立于清乾隆年间,原设于石门湾后河西岸,主要收染四乡农民拿来的自织土布和土绸。丰同裕染坊汲取传统染布技艺精华,采用天然蓝靛染料,印染出的布颜色蓝白相间,具有浓郁的江南地方特色,由此成为了蓝印布艺中的翘楚。然而随着现代工业的发展,以及时代背景下的多重因素,传统手工艺一度面临困境,丰同裕染坊在20世纪中后期逐渐没落,蓝印花布的传承也面临着时代性的转折。中国工艺美术学会理事、国家级非遗项目桐乡蓝印花布印染技艺传承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哀警卫,为蓝印花布的传承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也使得丰同裕染坊的当代转型迈出了重要的一步。2003年,他在丰同裕染坊的基础上成立了丰同裕蓝印布艺有限公司,不仅保留了传统工艺的核心,用蓝靛染料和传统雕版技术制作蓝印花布,同时他还尝试将这些产品融入现代生活,哀警卫对于蓝印花布的探索,既延续了百年染坊的生命活力,也为桐乡蓝印花布的发展找到了新的方向与前进之路。我国重要艺术家、翻译家丰子恺在在抗战逃难时,曾怀着悲愤之情写下《辞缘缘堂》一文,开头便是对家乡的深切怀念:“走了五省,经过大小百数十个码头,才知道我的故乡石门湾,真是一个好地方。”石门湾即浙江桐乡的石门镇,这里的丰同裕染坊便是丰子恺的祖父在清朝末年所创办。哀警卫亦在石门镇长大,虽然他并非出身染布工艺世家,但印染相关的文化却早早融入于他的童年记忆中。哀警卫从小生长在丰子恺先生的故居“缘缘堂”旁,离家不远之处便是丰同裕染坊,这里也成为了哀警卫儿时生活最深刻的记忆之一。当他与同伴在附近嬉闹玩耍时,便能见到染坊里挂满晾晒的布匹,蓝白相间的布匹随风轻轻摆动,生动的图案和靛蓝的自然色泽在阳光下闪烁着独特的光彩,悄然埋下了哀警卫与蓝印花布之间缘分的种子。1990年,哀警卫中学毕业后,随表哥一起拜镇上的名画家吴蓬为师,学习画画。此时他在绘画上的天赋已经显现出来,不仅在绘画手法上进步飞快,还能帮老师绘制真丝手绘作品,即丝绸画缋。吴蓬在教授哀警卫绘画技艺的同时,也会耐心向他传授设计图案纹样时的规律,强调绘制出的作品要具有“疏密有致、粗细分明、明暗协调”的节奏感。这些绘画理念成为了哀警卫绘画与设计的启蒙,并为他之后的创作实践不断带来启迪与方向。吴蓬当时正为一家蓝印花布厂设计图案,哀警卫得以有机会接触到蓝印花布,并学习到相关的设计与印染技巧。过程中,他被蓝印花布质朴中透出的深邃美感深深吸引。在观察每一块布料上的图案时,年轻的哀警卫朦胧地体会到了这项传统工艺中所蕴藏的文化底蕴和艺术价值。这段学习经历不仅开阔了他的艺术视野,也为他日后专注于蓝印花布的传承与创新奠定了基础。1995年,24岁的哀警卫在浙江绍兴一家商场里见到了一件粗糙又质朴的蓝印花布衣服,他回忆道:“那时候我就在想,那件蓝印花布的衣服由我来做的话,一定会做得更好!”正是这份信念以及对工艺与艺术的超越性追求,促使他下定决心,将自己的绘画设计才华与热情,倾注于蓝印花布这一传统工艺之中。回到桐乡石门后,哀警卫开始拜访家乡乃至全国各地的印染企业,向每一位他能找到的匠人请教,并专门邀请了曾在丰同裕百年染坊做染工的老染匠沈加林,向对方系统性地学习古老的蓝印花布印染技艺。从雕版到涂浆,从发酵到染色,每一个步骤、每一个细节都不遗漏,哀警卫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地用心体会,并反复实践,经过多年努力,他终于将整套蓝印花布的制作工艺掌握至了庖丁解牛之境界,这份扎实的创作技艺,也成为了他日后蓝印花布创作的坚实根基。
《吉庆富贵》蓝印花布
2003年,哀警卫重建了丰同裕染坊,并在此基础上成立了丰同裕蓝印布艺有限公司。“再创百年丰同裕”是现在、也是未来的接班人需要认真思考的重要课题与使命,也是未来需要一步步落实的共同长梦。在他看来,要么就不做,要做便要追求作品达到“极致”,正是因为有着这样的信念与思维高度,哀警卫组建了优秀的印染团队,不仅使得这座染坊的运作形式得以复兴,也将现代艺术设计理念与传统工艺进行完美融合。在这个过程中,蓝印花布的存在不再只是他童年记忆的一角,或外在于他的客体存在,而成为了他生命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他用实际行动承载起了这一传统工艺的未来探索之路,也开启了自己与蓝印花布的一生之缘。
“源于自然,根于传统。”这是哀警卫在蓝印花布事业中一以贯之的实践与发展理念,即用“老的方法”做“现代的蓝印花布”,这一理念既体现了他对传统印染工艺文化的深刻尊重与责任感,同时也表明了他对印染创作要以自然材料为根基的深刻认知。从选用天然的植物染料到保留传统的印染工艺,哀警卫始终坚持把控创作中的每一个细节,以确保能够在细腻的颜料与布面的浸染中传承蓝印花布的本真之美。在文化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提出“见人见物见生活”的号召下,哀警卫将“蓝印花布怎样用于现代生活”的思考,作为创作中所追求的方向与目标,不仅致力于保护传统印染技艺不被现代工业化所侵蚀,还将自然的和谐与韵律的美学融入作品的设计与制作中,使创作出的蓝印花布作品不再仅是一种手工艺形式,更成为传递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的文化符号。

《繁花入梦》蓝印花布印染被面条屏
除了传承蓝印花布技艺的理念,哀警卫同样重视团队建设,始终秉持“市场永远是年轻人的”这一核心理念。在他看来,蓝印花布的传承与创新不仅依赖于匠心独具的工艺,更离不开一支充满活力、专业化的团队。他认为,只有牢牢把握团队的核心宗旨,精准寻找与事业方向高度契合的团队成员,才能为传统工艺注入新的生命力,将事业推向更高的台阶。哀警卫在团队建设中始终坚持“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这一根本原则,他深信“丰同裕”作为印染工艺的“百年老字号”,只有不断吸纳新鲜血液,保持对传统文化根基的敬畏,才能使传统“老字号”焕发出持久的生命力与活力。因此,哀警卫对自己有着极高的专业水平要求,为此他还前往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求学,有针对性地进行学院派工艺美术的系统性研修学习。在清华美院学习期间,他表现出的求知欲与创造力,以及对传统工艺与现代艺术融合的深刻思考,都展现出了他过人的艺术理解力。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工艺美术系系主任林乐成教授评价他是“清华大学永远毕不了业的学生”,因为哀警卫始终保持着对工艺的热情与执着,对于知识的追求永无止境。这不仅体现了哀警卫对学习的严谨态度,也彰显了他对工艺美术事业的深切热爱与不懈追求。这段求学经历为他后来的创作实践提供了扎实的根基与多元的灵感,使他的作品既保留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又具有着时代的审美维度。除了个人的专业追求,哀警卫也十分关注团队成员的专业技术能力,还重视他们对传统文化的认同与热爱,力求打造一支兼具传统工艺素养与现代视野的年轻化人才队伍。
在具体实践中,哀警卫通过对蓝印花布工艺的深入了解,结合行业发展趋势,利用各种渠道有针对性地招募所需的专业人才,他不仅努力筛选所需专业中具备高学历、高水平专业技能与丰富行业经验的成员,同时注重团队的多元化与包容性,为团队注入学术研究与市场运营的双重动力。此外,他还定期组织团队内部学习和实践活动,包括传统工艺的深度体验、现代技术的应用探讨以及市场化运营策略的分享活动,全方位提升团队成员的专业水平和创新能力。他通过与高校、研究机构及市场专业人士的合作,不断拓展团队的知识边界,为蓝印花布工艺探索新的可能性。这种多维度的团队建设方式,不仅提升了团队的凝聚力与执行力,也为蓝印花布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在哀警卫的带领下,这支更专业、更年轻化的团队已经成为蓝印花布工艺传承与创新的中坚力量,他们以匠心为基础,以现代思维为工具,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共同为这项传统技艺的传承与复兴开辟了新的道路。

《春山秀逸》蓝印花布
蓝印花布织就了丰富的艺术世界,蓝白两色间韵味独具,而对于这一文化瑰宝的守护与传承,也需要与时俱进、不断探索。哀警卫与自己的印染团队便在整个发展过程中经历着一个又一个逐渐深入的发展阶段,每一步都如同在传统与创新之间进行否定之否定的螺旋式递进,逐步构建起当代蓝印花布工艺的新运营与创作模式。哀警卫将团队共同奋斗的经验总结为:“从喜欢到投入、到坚持、到挺住、到忍住。”几个词组中承载的是大家共同的经历、心血与对印染工艺的深切之爱。
初始阶段时,他们主要从还原传统印染技艺入手,将注意力集中在对传统蓝印花布工艺的精确复刻上。哀警卫带领团队深入研究古籍文献,整理传统图案,并与经验丰富的老匠人交流学习,以确保技艺的传承不失本真。这个过程中,哀警卫与团队不仅复刻还原了传统印染技艺流程,还通过试验与实践,逐步掌握了植物染料的调配、版型雕刻的细节处理以及染印技术的精髓。这一阶段为后续的工作打下地基,也为团队后续的创新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理论与技术基础。除了团队的打造与掌握基础的工艺技术外,哀警卫还非常重视蓝印花布工艺的现当代转化与创新,不断地创作出了多件精美而富有当代时尚审美趣味的蓝印花布作品。《蓝印花布·夜雨》是一件以传统蓝印花布技艺为基础创作的艺术作品,使用了独特的灰缬工艺,完美展现了芭蕉与雨滴交织的自然之美。在作品中,芭蕉的繁茂叶片通过细腻的线条和层次丰富的纹理呈现出来,雨滴的点缀则赋予了画面灵动的生命气息,整体构图饱满又富有诗意。作品采用蓝印花布独有的蓝白对比色调,以植物染料的天然质感彰显出自然材质的纯粹之美。通过灰缬工艺,画面中的光影变化得以细腻展现,仿佛能使观者感受到雨夜中芭蕉叶片上滴落的水珠和空气中的湿润氛围。芭蕉这一传统意象与雨滴的组合,既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又展现了设计者对自然与生活细节的敏锐观察力。画面中动静结合,既表现了芭蕉在风雨中的坚韧与生机,又传递出一种宁静致远的意境之美。哀警卫创作的这一作品不仅传承了蓝印花布的经典工艺,更融入了新中式的现代审美理念。

《夜雨》蓝印花布
《蓝印花布·旋律》是哀警卫将传统手工技艺与现代设计完美融合后创作出的系列作品。它以蓝印花布的灰缬工艺为创作核心,运用了天然植物染料和手工刻版技术,在重塑传统纹样魅力的同时,赋予作品强烈的现代美感与艺术价值。作品中的图案由自由流畅的线条与弧形元素构成,犹如音符在空间中律动,不仅展现出丰富的律动美与节奏美,还彰显了蓝印花布在当代艺术语境中的无限可能性。从挂屏到装饰品,再到布料成衣,每一件设计都体现了细致的工艺和对传统文化的深度挖掘与再创作。作品的色调以经典的蓝白为主,层次分明,既保留了传统蓝印花布的质朴之美,又通过现代图案设计增强了视觉冲击力。这些元素结合起来,使得《旋律》在平面中呈现出一种动态的艺术表达,营造出浓郁的东方气韵与现代时尚结合的和谐美感。作品在创作过程中还严格遵循传统手工制作流程,并对每个细节进行创新处理。从展示架上的立体装饰品,到可穿戴的成衣,每件作品都展现着蓝印花布技艺与现代设计的深度结合,成为了传统文化、民族精神与时代风貌交相辉映的经典之作。

除了组建团队与深耕创作,哀警卫也非常重视对蓝印花布工艺的产业化发展之探索。在2006年至2007年,哀警卫与团队遇到了在蓝印花布工艺探索期间的第一个瓶颈期。这个阶段既是他们在技艺传承与创新道路上一个重要的突破点,又是需要紧抓的转折点。进行染坊的日常工作时,哀警卫敏锐地意识到,如果不找到突破现状的方向,蓝印花布的生产和发展将难以实现质的飞跃。在前瞻性思维的指引下,他开始潜心思考,寻求跨领域的启发与实践的“出路”。2010年,哀警卫被评选为浙江省工艺美术大师,但这不是他想要寻求的最终答案与方向,他依旧思索着蓝印花布工艺的发展可能性,继续寻觅转折突破点。为了寻求变化,他决定跳出眼前的工作领域,向其他领域的顶尖大师学习,探寻新的可能性。首先,他来到浙江温州,拜访了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周锦云。在交谈中,周锦云大师提出两个重要问题:第一,目前的蓝印花布产量能够达到多少?第二,能否将蓝印花布的产量提升至目前的10倍?如果不能显著提高产量,那么蓝印花布的产品定位就必须面向中高端市场,打造更高附加值的艺术品。这些问题促使哀警卫重新思考蓝印花布的生产与消费模式。蓝印花布不仅仅是一项工艺,更是一种文化表达,因此明确其定位与受众是很重要的。这次交流对他后来的发展起到了关键性的启发作用。带着这些思考,哀警卫随后又拜访了多位中国工艺美术领域的前辈与友人,包括东阳木雕陆光正大师与黄杨木雕叶小泉大师。从他们的经验中,哀警卫进一步认识到,传统工艺要想获得长足发展,产业化发展与高品质的创作缺一不可。一方面,工艺美术的产业化发展能够提升生产规模与影响力,为传统工艺赢得更多的市场空间;另一方面,专业化的团队与高品质的创作,正是塑造品牌价值和艺术高度的关键。通过这些交流与学习,哀警卫对于蓝印花布工艺的创作有了更加明晰的认知,即要明确每次创作的目的是“生产产品”还是“创作作品”。这两个概念分别指向不同的目标,也面向完全不同的消费与接受群体。如果是以生产为目标,在工艺上需要更多关注市场需求,通过技术优化提升效率与产量,以满足大众消费的需求;而如果以创作为目标,重点则在于艺术性与文化价值,追求精品化和独特性,以吸引中高端消费者甚至收藏家群体。由此,哀警卫对蓝印花布的未来发展方向也有了更深的理解,即:必须在传统与现代、生产与创作之间找到平衡点,既要传承技艺本身的文化价值,也要通过产业化发展为蓝印花布开辟更广阔的市场。

哀警卫工作照
从历史发展的脉络来看,传统工艺的复兴与传承必须顺应时代的规律。在洞察这一点后,哀警卫也在印染产业的相关开拓中,充分利用当代信息科技的优势,通过线上线下双渠道推广桐乡蓝印花布的创新产品,开辟了不同于传统印染行业的发展路径。在线上渠道,他主要打造“互联网+蓝印花布”的营销模式,以原有的蓝印花布淘宝网店为基础,进一步开发微商平台,并借助世界互联网大会落户桐乡乌镇的契机,积极与各大电商平台展开合作,拓展宣传与销售网络,再通过微信公众号和微店等平台来展示蓝印花布艺术作品,同时传播桐乡传统染坊相关文化与历史,树立起“中华老字号”的良好品牌形象,打造经典品牌口碑。在线下推广方面,哀警卫着力改造实体营销模式,将乌镇的“裕兴布坊”升级为新型“蓝印花布生活馆”,馆内产品皆为当季设计团队创作出的创意性产品,选用纯天然面料与染料,在兼顾实用性的同时融入现代设计审美。这一创新不仅帮助蓝印花布焕发出艺术与实用并存的独特工艺魅力,还借助乌镇西栅独特的地理位置,面向大量中高端客群,打造出了一处融合文化展示、消费体验与品牌推广于一体的文化空间,从而使蓝印花布文化在现代消费场景中得到更加生动的展现。此外,哀警卫与团队还推出了结合草木染技艺的蓝印花布创新产品,将桐乡原生态染坊文化与设计衍生品推向市场。哀警卫通过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等机构与高校的深入合作,持续吸收新知识、新技术,并通过线上线下渠道的融合创新,推动蓝印花布在现代市场中焕发新活力。哀警卫不仅为蓝印花布开辟了全新的发展模式,更让这一传统工艺深入现代人的生活。他的努力,不仅是对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发扬,更是传统工艺与当代产业深度融合的成功实践,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一条创新道路。从技艺传承到设计创新,从团队建设到产业发展,哀警卫始终以一种“守正出新”的姿态平衡着蓝印花布的传统性与现代性,在他看来蓝印花布不仅仅是某个客观存在的“物”或“布”,而是民族文化的象征,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具象化。通过他的不断努力与探索,这项传统工艺不再只是静止的文化符号,而成为一个不断发展的文化生态,吸引着更多年轻人参与到学习、保护与创新的行列中。未来的蓝印花布之路,既需要深厚的文化根基,也需要面向现代生活的探索与创造。这不仅是对一项工艺的传承,更是一种对文化精神的追求,桐乡蓝印花布的发展也将继续与哀警卫及其团队紧密相伴,向世界展现更多关于东方印染的美学魅力。
责任编辑:张书鹏
文章来源:浙江省工艺美术研究院
上述文字和图片来源于网络,作者对该文字或图片权属若有争议,请联系我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