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名师
人物 | 黄宝庆:中国传统石雕的转型呈现
时间:2024-01-08      来源: 中国工艺美术学会       浏览量:38      分享: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黄宝庆先生是福建寿山石雕的代表性传承人之一,而且是寿山石雕开拓转型的典型性代表人之一。他所创作的大批具有当代意象性审美价值的寿山石雕作品,极富个性化的艺术表征,在传统工艺的当代化即创新之路上走得甚远,可谓是当代福建寿山石雕艺术创作的一座高峰,也堪称是当下中国工艺美术创新的一面旗帜,足以为当代业界所法。
所谓“创新”,必定具备三个方面的要素:一是必须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进行。创新不是无本之木,不是无源之水,不可凭空臆造,一定是某种艺术形式或者技法的承袭;二是必须具备新颖的艺术表现形式,具有新的艺术表现力和艺术感染力,能够给观众以新的审美体验;三是这种创新的艺术形式或者创作手段可以普及,可以惠及业界更多的从业者,而不是别人可望而不可及的“独门秘籍”,否则这种创新也就失去了本应该有的意义,充其量只不过是“创新者”为自己找到了一个饭碗,仅此而已。下面,就结合黄宝庆的创作,分析他在寿山石雕的创作方面是如何进行创新的。综观他的当代意象性寿山石雕创作,或者是说他从传统寿山石雕的成功脱胎,抑或是成功的转型,具体体现在如下六个方面。

黄宝庆《至圣先师——孔子》寿山石、高山石  11.5×9×29.5cm

其一、守正创新的创作思想
黄宝庆的寿山石雕,是在根植于传统文化的基础之上,加上独特的审美体验产生的。他早年就读于福建工艺美术学校,受到过现代西方式的科班教育,接受了西方造型体系和观念的训练。参加工作之后,先后师承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寿山石雕名家林亨云与林发述和冯久和先生,浸淫于福州“东门派”“西门派”的寿山石雕传统数十年。因此,他的创作思想之中,可谓中西兼容,古今并包。秉承了中华民族文化“天人合一”“应物象形”的道统,既遵循了寿山石雕“取其俏色”的传统,充分尊重了石材本身,保持了寿山石雕的本体特点,又有西方造型与时俱进、不拘陈法的创新思想,是他对传统的寿山石雕程式的破解。

黄宝庆《千古一帝——秦始皇》寿山石、鸡母窝石  9.5×5×22cm

寿山石雕用材,多是经过斧凿或者炸裂而来,雕刻工艺美术家就要根据取料方法不同的这些毛石料来创作。这些色彩斑澜的寿山石,是寿山石雕发展的双刃剑。一方面,通过“相石”这些石材的色彩为工艺美术家提供了创作灵感,能够充分利用石材的俏色发挥充分的想象力。“相石”是创作构思的基础,业界素有“一相抵九工”和“三分相石七分工”的说法;另一方面,石材的色彩又限制了雕刻工艺美术师的想象力,只能根据石材色彩来创作。黄宝庆的创作,是在传统“相石”的基础上,又加上了一个“咀嚼”的过程。这个过程,可以说是他对传统寿山石雕的解构与重构过程,是一个矛盾与统一的过程。他的创作,是在充分研读大量的历史文献和艺术理论之后,加上对创作对象著作的悉心研读,倾注了难以遏制的创作欲望和情感,而自出机杼,并不拘泥于传统意义上所谓写意概念的“似与非似”,也不苛求于所谓当代美学构成的肖像性写实的“酷似”,构建了一种具有当代抽象审美意象的寿山石雕新意境。如作品《酒中谪仙——李白》,刻画了一个风流、潇洒、豁达的诗人形象。作品呈坐卧之姿,一抹红光俏色好像诗人自首至足都沐浴在冬日暖阳之中,仰天极目的状态酣畅淋漓地挥写出“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的意境。

黄宝庆《鞠躬尽瘁——诸葛亮》 寿山石、坑头石  20×8×9cm

其二、穿越千年的创作主题
一般而言,传统寿山石雕都是神仙佛道和花果翎鱼,即使是文化题材的创作也是形只影单,很难形成一个系列、一个阵容。而黄宝庆的这一个以中华传统为题材的系列新作品,达到了64件(组)的庞大规模。64件(组)的数字,又暗合了六十四卦之数理。六十四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标志性符号,具有强烈的民族性特征。所谓“六十四卦”,是透过六十四卦象的组合,来反映六十四种不同的事物、情境、现象等特定环境下的人生哲理,以及大自然的运作法则。而上天之则,尽显于人道。所以,他的作品虽说只是人物,却可谓是兼容中外,包罗古今,贯穿了中华民族数千年历史的发展时空。概括而言,涵盖了神话人物、历史人物、宗教人物、寓言人物等四个方面,以儒道释为主体兼及其他内容。诸如:从商末周初姜太公《磻溪垂钓——姜太公》和春秋战国时期的老子《道家始祖——李老聃》孔子《至圣先师——孔子》庄子《物我两忘——庄周梦蝶》屈子《爱国诗人——屈灵均》等,到“秦皇《千古一帝——秦始皇》汉武、唐宗《千古明君——李世民》宋祖、一代天骄成吉思汗”等历代帝王,再到历代诸贤如苏武《苏武牧羊》诸葛亮《鞠躬尽瘁——诸葛亮》王羲之、陶渊明、杜甫《诗圣——杜甫》苏东坡《大江东去——苏东坡》米元章、文天祥、朱耷、黄慎《三绝诗书画——黄慎》等,再到现代文化巨子如鲁迅、闻一多《最后演讲——闻一多》等,可谓代不乏人,无形之中为寿山石雕工艺增加了厚重的历史沧桑感。当然,黄宝庆所塑造的诸多人物,都从各自不同的角度和层面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成为了中华民族的那道不屈的脊梁,成为历代仁人志士的楷模,激励着后人前赴后继,成为当今社会一笔丰厚的精神遗产,成为支撑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大厦的栋梁。

黄宝庆《酒中谪仙——李白》寿山石、鸡母窝石  16.5×9×12cm

黄宝庆的作品,不仅涵盖了数千年的时空,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一个缩影,而且还有以组群的空间组合方式出现的,如同石窟造像一样是一铺数尊的格局,如老子、孔子、释迦牟尼组合而成的《三教合流》,如文圣孔夫子、兵圣孙武子、医圣张仲景、武圣关夫子、书圣王羲之、画圣吴道子《点睛破壁——吴道子》草圣张旭、塑圣杨惠之等组合的《中华八圣》,还有啸卧山林、风流倜傥的《竹林七贤》。再如,明末清初的八大山人、石涛、髡残、弘仁组合而成的《四大画僧》,分别采用寿山石中的善伯石、太极石和老坑石雕刻,刻画了四位明王朝的遗民画家于江山易主、国破家亡之际,在各自不同的历史舞台上,以各自不同的笔墨倾吐各自痛苦心声的个性化状态。如此,则形成了一个个主题不同的豪华阵容。如是,则使传统寿山石雕单一题材的个体性创作,转向主题性、规模性、组合性的系列性创作。
其三、个性鲜明的创作形式
黄宝庆的创作,广泛地吸收了古今中外雕塑名家的创作风格,就像唐代大诗人杜甫《戏为六绝句》中所说:“未及前贤更勿疑,递相祖述复先谁。别裁伪体亲风雅,转益多师是汝师。”他做到了“转益多师”,他向米开朗基罗、朱铭、孙家钵等学习体块的转折处理手段,借鉴罗丹、刘开渠、叶毓山等人的英雄主义叙事风格,揣摩亨利·摩尔、钱绍武、陈云岗等人作品中的浪漫主义人文情怀。所以,他的寿山石雕作品可谓熔众家之长于一炉。

黄宝庆《云游四方》寿山石、高山石  12×12×20cm

在一般认知的寿山石雕审美经验之中,大多圆润柔和的圆雕,结体饱满,线条柔韧。即使是浮雕抑或者是镶嵌雕,也大体如此。然而,黄宝庆的创作在圆润之中恰当地出现了平直的线条,出现了平直的体块形状,与常见的、平常的圆雕形成了一种对比关系,或者是一种戏剧性冲突关系,使作品的审美层次得以极大的提高,显得丰富而多彩。如《道家始祖——李老聃》堪称为其代表作,老子的头部和手部等第一、第二表情器官都是圆中寓方,方中有圆,经过胸部的自然过渡往下,一下子变得大开大合,线条平直,棱角分明,体块截然,多种几何形结体,而且衣袖还具有一定的动态。这种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就是他鲜明个性化艺术特征的外化呈现,从而也使他从传统的寿山石雕界脱颖而出。
其四、举轻如重的创作技法
通常的寿山石雕刻,是先“相石”,做到“成竹在胸”,然后再绘制线描稿,或者直接在原石上描绘雕刻轮廓线,且边雕刻边补墨线。而黄宝庆的寿山石雕创作,则是将小小的石雕作品视作大型雕塑作品来创作,先做泥稿,反复推敲之后,再返回来去找相应的石头,是“按图索骥”,与传统反其道而行之。《四大画僧》的创作就是如此,泥塑稿完成之后,他从几十块石头之中,选择了自已较满意的坑头石、太极石和善伯石来再行雕琢。这种逆行式的创作方法,对于黄宝庆来说很显然是举轻若重,既体现了他的科班功力,体现了他对创作的审慎与重视,又形成了他的一种创作风格。当然,黄宝庆有时也利用传统的雕刻手段直接奏刀创作,注意了刀触的保留,得自然之天趣,保持了高度的原创性。如作品《苏武牧羊》,刻画了身处北海苦寒之地的大汉使者苏武,在狂风中紧紧抱握住节符,虽孤绝无援但仍岿然屹立。高山红石料残阳般的血色,纵横交错的大块面刀触,铸就了苏武不屈的丰碑,表达了苏武“何时雁群汉关飞”的坚定志向。

黄宝庆《大江东去——苏东坡》寿山石、高山石  10.5×6×27cm

其五、形神兼备的创作效果
无论什么样的创作形式或者是方法,作品所最终呈现的艺术效果才是创作的终极追求目标。对于黄宝庆的作品欣赏与品鉴,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看:
首先,要看其整体效果。黄宝庆的作品体量虽然不大,但是如同大型雕塑作品一样概括性很强,具有很好的剪影效果。如《鞠躬尽瘁——诸葛亮》《王羲之》《诗圣——杜甫》《米癫拜石》等;
其次,要看其势。黄宝庆的作品造型,不是简单的、传统的寿山石雕造型,不是一个面,而是多个面,多角度的动态,显得造型较为丰富,静中寓动,动中蕴静,动静相宜,具有多层次的空间维度,所以气势非同一般。如作品《爱国诗人——屈灵均》《苏武牧羊》《诗圣——杜甫》《大江东去——苏东坡》等。《其乐无穷——济公》,以惯常使用的装饰性块面的表现手法,以寿山石雕通常使用的俏色创作技法,刻画了一个无拘无束、其乐陶陶的可爱艺术形象。金黄色的头部和面容,象征着济公已经修为神佛化身,修成正果。以红色为主的斑斓色调,象征着他鹑衣百结的落拓生活。那跳动的身躯,活泼的表情,似乎让人想起那“鞋儿破,帽儿破,身上的袈裟破”的熟悉歌谣。

黄宝庆《虎门销烟——林则徐》寿山石、鸡母窝石  27×7.5×13cm

再次,则看其质。黄宝庆的作品,既符合传统的寿山石雕审美观念,又具有独特的审美意趣。在保持传统寿山石雕圆润光滑的表面效果同时,又保持了具有原创性的刀触。如作品《物我两忘——庄周梦蝶》《苏武牧羊》《石窟印象》《无愁自乐——泼墨仙人》等。其中《刘海》堪称是为代表作。该作品充分显示了黄宝庆一贯追求的“大道至简”的哲学思想,随形就势,应物象形,几乎在不着笔墨、不施刀凿的情况下,就完成了高水平的创作。这个作品的创作的前提,就是对自然物象的充分认知与发现,与创作对象的有机契合;
最后,则看其色。对于寿山石原石和寿山石雕件的欣赏与品鉴,色彩是基本的,也是最为重要的一个环节,因为色彩决定了寿山石的品种优劣和分类,也决定了创作题材和内容。“俏色”之所以能够成为寿山石雕的一个重要手段,其原因就在于此。黄宝庆的作品之中,如《钟馗嫁妹》《无愁自乐——泼墨仙人》《酒中谪仙——李白》《弥勒捻珠》等都堪称精品。

黄宝庆《最后演讲——闻一多》寿山石、芙蓉石  8.5×6.8×21cm

其六、与众不同的创作高度
黄宝庆的作品,具备大的文化视野和大的文化格局,从儒、释、道三教合一的层面占据了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高度,形成了由一系列反映中华民族文化精神艺术精品组成的饕餮盛宴。如儒家文化的《至圣先师——孔子》《鞠躬尽瘁——诸葛亮》《大江东去——苏东坡》等,道家的《道家始祖——李老聃》《钟馗》《刘海》等,和佛家的《弥勒捻珠》《其乐无穷——济公》。作品《云游四方》是一个新的组合方式,道家仙人吕洞宾、铁拐李、汉钟离一起结伴出游。其安排可谓是聚散得宜,俏色也运用得非常巧妙。红面的铁拐李居中而立,左肩头挂着黄、红、青三色葫芦,胸前的大块灰白如同一顶遮风避雨的草帽,青脸的吕洞宾和白脸的汉钟离一左一右依偎在他身上,各有情态。三人同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如同一座大型雕塑作品一样,可以面面观,整体效果非常之强。
黄宝庆先生的作品,占据了中国工艺美术创作艺术理念的高度,巧妙地把传统观念与当代理念相结合,把民间工艺美术理论与学院派艺术理论相结合,创造了中国工艺美术的一种新的当代审美意象。如作品《大江东去——苏东坡》《米癫拜石》等。作品《诗圣——杜甫》,充分利用了鸡母窝石材的俏色,以大块面的几何形结体刻画了诗人杜甫形象,着力表现了“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诗情画意;黄宝庆的作品,占据了创作技巧的高度。他的创作,既不拘泥于传统寿山石雕技法,也不完全依照学院派的雕刻技法,更不受自然物象包括创作材料本身的限制,而是应物象形,任意而为,奏刀酣畅淋漓。如作品《其乐无穷——济公》《陶渊明》《妙笔生花》等。

黄宝庆《物我两忘—庄周梦蝶》寿山石、芙蓉石  22×7.5×9cm

结语
归根结底一句话来说,黄宝庆先生的当代意象性寿山石雕作品具有“新”“简”“方”“平”的特点。首先是继往开来的“新”,传统文化题材在他的手中呈现出了与传统、与当代皆有不同的新样式、新语言、新风格,而且新意叠出;其作品非常符合“大道至简”之理。所谓“简”,即简朴、简括、简疏、简放。作品之中,除了必要的局部刻划之外,几乎没有多余的装饰,没有任何附属的赘物,没有过于细碎、繁琐的镂雕,整个作品都收缩于一起,内敛,含蓄,整体感得以加强;其作品造型以“方”取胜,以“方”的块面和“平”的直线来结体。这种高度概括、高度提炼的表现手法,这种抽象的表现方法,正是当代艺术的一个重要特征。另外,其作品形成了多层面的对比。诸如:曲与直的对比,粗与细的对比,整体与局部的对比,方与圆的对比,人工与天趣的对比,从而形成了一个看似简单但实际上却包蕴丰富的统一整体。《物我两忘——庄周梦蝶》《鞠躬尽瘁——诸葛亮》《无愁自乐——泼墨仙人》都堪称佳作。

黄宝庆《蟠溪垂钓—姜太公》寿山石、坑头石  11×10×12cm

 “秉承传统,守正创新”,是黄宝庆先生几十年如一日所坚守的艺术理念。中华民族的文化艺术传统,就是在像黄宝庆这样的优秀艺术家手中一代又一代地传承与延续,一代又一代的进行创新和发展。可以说,过去的传统,就是曾经的创新;今天的创新,就是明天的传统,就是未来的遗产。我相信,在黄宝庆先生的人格魅力和艺术魅力的感召之下,他的这份创新也将在不远的将来成为一种新的艺术传统。


黄宝庆 1954年生,福建省罗源县人,中国工艺美术学会副理事长,1980年,毕业于福建工艺美术学校(今福州大学厦门工艺美术学院)雕塑专业,分配到福建省工艺美术综合实验厂,从事寿山石雕设计创作。期间,先后受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林亨云、林发述、冯久和等先生悉心指导。1985年,调入福建省工艺美术工业公司,主持负责福建工艺美术行业管理等多项工作,并长期致力于石雕创作、陶瓷设计、工美学术理论研究。
系国家一级美术师、高级工艺美术师,荣获“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称号。曾任:中国工艺美术学会省际联席会首届主席、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评审专家、国家非遗传承人评审专家、国家基金评审专家,以及全国工艺美术行业的多项大师、人才和作品展评委,并被聘为多所大专院校兼职教授。现为:中国工艺美术学会副理事长、福建省工艺美术学会理事长。
黄宝庆擅长人物雕刻,作品构思巧妙、手法新颖,刻画细致入微,尤其善用俏色。在追求自然之美的同时,吸取现代雕塑创作的理念和技巧,以高度简约的块面切割,使作品呈现出厚重而深沉的意蕴,具有很强的艺术表现力。代表作有《道家始祖——李老聃》《至圣先师——孔子》《点睛破壁——吴道子》《石窟印象》《其乐无穷——济公》等。数十件作品荣获国家级奖项,多件作品被中国工艺美术馆永久收藏。
黄宝庆的多部专著,填补了福建工艺美术理论研究的空白,对“福建工艺美术史”的研究为福建省成为工艺美术大省、强省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和文化自信;在长期负责福建省工艺美术行业管理等多项工作期间,对全省高级工艺美术人才的培养、精品的创作等倾注了大量心血。黄宝庆的作品和创作经验作为个案被多部学术著作收录,“黄宝庆”人物词条被收录于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出版的《百年中国玉文化》之中。

本文作者:陈培一,中国文化产业促进会城市雕塑文化委员会副会长。


任编辑:张书鹏

文章来源:雕塑杂志

(上述文字和图片来源于网络,作者对该文字或图片权属若有争议,请联系我会)


你知道你的Internet Explorer是过时了吗?

为了得到我们网站最好的体验效果,我们建议您升级到最新版本的Internet Explorer或选择另一个web浏览器.一个列表最流行的web浏览器在下面可以找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