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名师
人物|文乾刚:质宗古意 文与今情
时间:2022-12-21      来源: 中国工艺美术学会       浏览量:278      分享:
 雕漆是中国传统漆器中较晚出现的品类,大约在公元五世纪的晋代出现,唐宋雕漆的发展是建立在物质丰富和文化发达的基础上的,有物质做保证,技艺才能精益求精,有文化的加持,器物才会典雅。明代皇室对雕漆的青睐,促成了雕漆制造业的繁荣,制作的雕漆不论艺术上还是技艺上,都有相当高的水准,得到后世极高的评价,并被反复模仿。清代雕漆全面继承了明代的技艺并有所发展,器形和纹样不断翻新,于细微之处更加精巧。1901年创办的“继古斋”是北京雕漆民间制作的开端。在这之前,雕漆的制作和使用主要局限在皇室和贵族中。1958年,在“北京雕漆生产合作社”的基础上成立了北京雕漆厂,生产的雕漆产品主要供出口。2002年以后,北京雕漆厂停止生产,延续雕漆制作的主要是个人工作室和个体手工业。2006年,雕漆技艺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成为一项需要被保护的濒危传统技艺,对雕漆的认识也转换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视野下。

       文乾刚认为雕漆是中国传统文化这棵大树木末的花朵,春色如许,尽在花中;也是曲径通幽处那座花园,观之不足,流连忘返。因此他花了五十多年的时间来和雕漆对谈,沉浸其间,尽兴探索,并享受由此带来的精神愉悦。

       他充分掌握了雕漆的语言,他行走在古今之间,将传统与现代融合在一起,不管是推陈出新,还是借古开今,文乾刚的雕漆作品都让人眼前一亮。

剔红五岳长春屏风 | 425cm *58cm*248cm | 2015

剔红五岳长春屏风 | 背面

剔红五岳长春屏风|主画面《五岳独尊》

剔红五岳长春屏风|主画面《五岳独尊》|局部

       剔红山水是以精雅繁复的雕刻,在真实空间中创造虚拟的空间,向山水画靠近的空间艺术。《五岳独尊》的整幅画面构图有着出色的空间感,手法具有写实气息,五岳的张力透过剔刻的细节彰显。“大山堂堂,为众山之主”“长松亭亭,为众木之表”,泰山连绵起伏的山峦为主体,各部分之间以道路、流水沟通,巧妙连成一体,背景的锦文形成向后无限延伸开去的空间,前景的山水树石就产生了纵深的感觉。

剔红颐和园胜景屏风 | 425cm*60cm*248cm | 2014

剔红颐和园胜景屏风 | 背面

剔红颐和园胜景屏风|主画面局部

剔红颐和园胜景屏风|背面

       烟波浩渺的湖光山色,鹳飞过湖面,水阔天空。楼台轩榭坐落在绿水青山中,近处的十七孔桥,桥头的亭,在变化中富于节奏和韵律。边饰以玉兰、海棠组合的玉堂富贵纹样,与颐和园的皇家气质搭配。

剔红居庸叠翠屏风|425cm*60cm*248 | 2011

剔红居庸叠翠屏风|背面

剔红居庸叠翠屏风|主画面《居庸叠翠》

剔红居庸叠翠屏风|主画面《居庸叠翠》|局部

        文乾刚以他个人的风格另辟蹊径,为雕漆新的风格与技法提供了开辟式的典范。居庸关的主画面既有对实景的描摹,也有丰富的想像成分,崇冈大岭,叠嶂深谷,水流潺湲,磴道曲折,整个画面雄浑壮阔,气势磅礴,分外秀丽壮美,有北宋山水博大苍郁的气势。文乾刚说:“我的剔红山水更重视绘画的空间感和意境。远处的山形层层叠叠的感觉,近处的山石的肌理,需要完全不同的表现技法,这对刀的使用技艺提出了一些新的要求,我做了专门雕刻山的刀具,专门雕刻石头的刀具。刀痕留下的肌理,达到一些类似绘画的变化莫测的效果,看来是很成功的。”

剔红维摩演教屏风|425cm*66cm*248|2013

剔红维摩演教屏风|背面

文乾刚雕刻《剔红维摩演教屏风》人物

        屏风正面的画面取自宋代李公麟所作的《维摩演教图》,表现文殊菩萨与维摩辩论佛法的情景。画面上维摩诘倚在榻上,左手持扇,右手抬起,伸出二指,长髯幅巾,面目清癯,是一位辩才无碍、洞达真理的智者。屏风的背面是文乾刚手书的《心经》。文乾刚说:“这堂屏风背面的《心经》,我写了一个冬天才写成,真的是精诚所至,金石为开。记得是2013年11月,刚入冬,确定了屏风背面用《心经》,我就开始写,写的过程中就把《心经》背熟了,因为写草书的时候不能一个字一个字地写,至少是一句一句地写。就这样,对《心经》也有了更多的领悟,它并不晦涩,有点像白话。2014年快到春节的时候,我就想,差不多了,写一幅完整的《心经》吧。可是写了很多幅,总有错误,我就有点焦躁,难道就写不成吗?练了那么久,怎么就写不成一幅满意的呢?有点不甘心。我想,我是不是还有什么做得不够的?于是,我三天不吃肉,然后早晨起来洗个澡,我一般是晚上洗澡的,那天是早晨起来洗个澡。洗完澡之后,换身新衣服,干干净净,其实我每天都换干净衣服,但是那天换衣服的时候更郑重一些。然后把心安静下来,铺好纸、研好墨、点支香,就开始写,果然一个错误都没有,就写成了。现在屏风背面的《心经》就是那天写成的,你看“般若波罗蜜多”这几个字,就是一笔写成的。”

剔红百草九扇屏风 |正面

剔红百草九扇屏风|局部

剔红百草九扇屏风|局部

       《剔红百草九扇屏风》以大漆为材质,用雕漆技艺呈现中国传统的中医药文化。雕漆的主要材质大漆、桐油、银朱本身就是中药,屏风上的花木也都是中药。屏风的外形借鉴了故宫博物院藏的清代《紫檀边座嵌玉石花卉宝座屏风》。这件作品从2010开始设计到2014年完成,设计历时两年,制作历时两年。

文乾刚在漆面上画图


剔红梅瓶|高98厘米 口径27厘米 足径34厘米 |2004

        梅瓶打破了传统的雕漆器物在开光里布置图案的惯式,在整个98厘米高的梅瓶上面布满盛开的梅花,文乾刚特意把梅花的花朵放大,花下设计的四方锦也放大,形成强大的视觉冲击力。梅花的花蕊借鉴象牙雕刻的效果,让一个一个的花蕊立起来,形成怒放的效果。

剔红银胎龙纹壶 |长13厘米 宽9厘米 高9厘米|2008

       金银胎剔红是留存在典籍中的神话,传说在宋朝内府中使用,明代黄成的《髹饰录》也单列了金银胎剔红,但是传世品和出土器物都未见。文乾刚尝试做银胎剔红,既是向宋代精雅雕漆的致敬,也是对金银胎剔红的制作探究。这一批银胎剔红每一种一件,每一件都是爆红单品,很快都被人当宝贝收藏了。

剔红四扇条屏|150cm* 5.5cm*49cm|2010

       文乾刚说:“这套四扇条屏在做法上有一些新的突破,向绘画性更近了一步,文学的意境也加强了。第一幅是春风,我用柳条的飘拂突出春的感觉,在用柳枝间的小鸟的动作突出风的感觉。第二幅是夏雨,荷叶上的水珠似乎可以滴下来,水面上的水花让人似乎听到了雨滴落在水面的声音,这种水的做法也是以前没有的。第三幅是秋霜,大雁南飞自然是秋天,芦苇和疏朗的画面造成了霜的冷落感。第四幅是冬雪,梅花是冬天的花,雪是白色,梅花是红色,但是我想可以用白鹤羽毛的白色暗示雪。”

剔红毘盧遮那佛双面插屏|58cm* 24cm*76cm|2021

剔红毘盧遮那佛双面插屏|背面

       插屏正面佛像,背光和云纹的处理是创新性的,背面是怀善大和尚手书的《金刚经》句子。文乾刚自《剔红维摩演教屏风》开始,专注于佛像题材的剔红作品设计制作,还有《剔红观音像双面插屏》和《剔红文殊普贤莲瓶》,是最近完成的新品。

剔红观音像双面插屏

剔红文殊普贤莲瓶(一对)

       漆器的质感之美很难用语言表达,明丽、温润,既是视觉,也是触感,只有看见并触到原作,才能完成对一件漆器作品的欣赏。

       文乾刚说:“雕漆作为一种有丰厚历史积累的传统手工技艺,它的历史值得我们珍惜,它的未来也是我们要努力去创造的。”

       文乾刚的剔红扩展了剔红传统的表现方式和视觉意象,开辟了剔红演进的新径,成为剔红史上翻开新篇的作品,激起了其他漆器艺术家的宗仰和仿效。





文乾刚

       文乾刚,男,1941年出生于辽宁凤城,国家级非遗项目雕漆技艺代表性传承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高级工艺美术师。1962年北京工艺美校毕业,分配到北京市雕漆工厂。2003年创办文乾刚雕漆工作室,2010年成立北京文乾刚雕漆艺术设计有限责任公司,一直致力于创作雕漆艺术品。中国艺术研究院客座研究员,北京服装学院设计艺术学院客座教授。

       作品:2003年《紫砂胎剔红龙纹壶》获第一届北京工艺美术展“北京工美杯”金奖;2004年《剔红梅瓶》获第五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作品暨工艺美术精品博览会金奖;2004年《脱胎剔黑鹅洗》参加法国国际博览会获奖;2005年《剔红九龙闹海盘》获第六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作品暨工艺美术精品博览会金奖 ,同年获第二届北京工艺美术展“北京工美杯”金奖;2006年创作的剔红壁画《和园观潮图》获“北京工艺美术珍品”;2007年作品《银胎剔红荔枝纹壶》获第三届北京“工美杯”特别金奖;2009年作品《剔红听涛图三扇中堂挂屏》获第四届“北京工美杯”特别金奖;2016年作品《剔红颐和园胜景屏风》获得2016“工美杯”金奖及2017年“北京工艺美术珍精品”。

       荣誉:2007年荣获首届北京工艺美术“德艺双馨”大师称号;2009年北京工艺美术行业协会、北京市民间艺术家协会、北京市玩具协会为文乾刚的雕漆誉名“文氏剔红”;2012年荣获首届“中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薪传奖”。


原文载于:中国工艺美术学会漆文化艺术专委会公众号

你知道你的Internet Explorer是过时了吗?

为了得到我们网站最好的体验效果,我们建议您升级到最新版本的Internet Explorer或选择另一个web浏览器.一个列表最流行的web浏览器在下面可以找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