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这句古老箴言,始终蕴含于江苏文脉的肌理之中。当名匠大家将毕生心血凝于指尖,当青年才俊以赤诚之心承接衣钵,那一盏盏名为“守正创新”的文化星火,便在水韵江南的沃土上联结成不灭光芒。
“师徒”之间,不仅仅是技艺的传递,更是心法的交融、精神的共鸣。那饱含前辈匠心的执着坚守,如何与青春的锐意求变互相激发?即日起,本报推出“青蓝记”系列专题报道,于青蓝相继、弦歌不辍的时代浪潮中,致敬默默点灯又甘心照亮后来者的传薪人,聚焦接过前人“文化衣钵”向新而行的铸“新”人,聆听他们守望与求索的心声。这是青与蓝的辉映,是根与芽的共生,更是江苏文化奔涌向前、生生不息的鲜活明证。
创建国内首家蓝印花布专题博物馆,申报“南通蓝印花布印染技艺”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让“南通蓝印花布”成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工作室获评人社部“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说起蓝印花布,绕不开吴元新这个名字。
从儿时耳濡目染看奶奶和母亲纺纱织布,到十几岁去工厂做正式学徒;从后来前往院校深造、走上传承道路,到广纳贤才、发动更多力量让这一抹蓝白色彩走遍全国……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南通大学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院院长、江苏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吴元新在传承“南通蓝印花布印染技艺”的道路上坚守了整整50年。
近日,吴元新与他的几位徒弟应邀接受了《江南时报》采访,生动讲述了一段“蓝白色”的传承故事。
一、以学术立会:“边收藏边研究边传承”
“靛蓝千古事,灿烂今日花。神功何所在,南通找吴家。”1996年,吴元新创办全国第一家集收藏、展示、研究、传承为一体的南通蓝印花布博物馆,时任全国政协常委、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冯骥才欣然为蓝印花布博物馆题词,并鼓励吴元新继续走街串巷、挨家挨户搜集蓝印花布实物资料,进一步做好传统印染技艺的家族式传承。
“蓝印花布起源于南宋时期,在各朝各代的发展变化中,其实有大量优秀的蓝印花布作品流落在民间各地。”吴元新小心翼翼地拿起手边一块明显已有年代痕迹的蓝印花布向记者展示。普通人觉得不起眼的一块旧布料,在传承人心中却是块宝。
担任过14年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的吴元新,始终不曾忘记中国民协的根本任务——“广泛地搜集我国现在及过去的一切民间文艺资料,运用科学的观点和方法加以整理和研究”。50年来,他坚持“边收藏边研究边传承”。
吴元新带着女儿吴灵姝走遍全国蓝印花布主要产区,抢救、保护明清以来大量的蓝印花布实物资料。从江苏到上海、浙江、湖南、湖北、江西……截至目前,他们已收藏实物作品6万余件,涉及纹样20余万个,这个数字还在不断增加。
“收集的目的是为了保护和研究。”白天做传承,晚上做研究,几十年来,吴元新的生活十分忙碌。吴元新及其工作室先后出版《中国蓝印花布纹样大全》等著作20余本,既填补了我国蓝印花布纹样专著的空白,也为后续的研究探索提供了有力借鉴。
2019年首轮江苏文艺“名师带徒”计划启动,吴元新与汪训虎成为入选师徒。
汪训虎说:“跟着吴老师学习蓝印花布工艺已有十几年了。除了实践能力的培养,吴老师还要求我再接受系统的学术训练,具备一定的研究能力。在吴老师的鼓励下,2019年我又考取了北京服装学院的博士,如今已顺利毕业。”
在蓝印花布的创作中,汪训虎也尝试将生活元素融入蓝印花布题材。当下“苏超”热度正高,他在吴元新的指导下,把足球元素、南通队队徽狼头形象等融入图案设计。此外,他还从国内外的印染工艺、设计作品中吸取养分,在图案的题材、造型、构图等方面进行创新,对刻版工具、蓝印花布的工艺流程进行调整、优化。与此同时,他还尝试为蓝印花布寻找更贴合当代人需求的使用场景,由此再进行蓝印花布产品的研发、推广,拓宽蓝印花布的创新维度。
“一款好产品,设计只是第一步,还要做好市场转化、推广运营和职业规划,让从业者能体面生存,才能更好地坚守这份事业。”身为教师的汪训虎认为,不但要与师傅一样教会学生们技艺,还要教会他们如何运用技艺养活自己。
“每个时代都会留下每个时代的烙印,创新的本质是体现时代特色,而创新的基础是传承。”与蓝印花布朝夕相处了数十载,吴元新心里对传承的坚持从未改变,他也将这份坚持传递给自己所教授的每一个徒弟。
二、立体式传承:“让一个人带动一片地区”
2023年8月,“青出于蓝:吴元新蓝印花布收藏暨设计作品展”在北京开幕。开幕式上,吴元新携96岁的老母亲、女儿吴灵姝和两个年幼的小孙女吴抒染、倪美印一同亮相,四代传承人站在一起,见证着吴家人对蓝印花布制作技艺的薪火接力。
对蓝印花布的传承,吴元新做的远远不止这些。从家族传承到社会传承再到院校传承,他从不吝啬,尽可能地广纳贤才,为的就是将这份技艺不断发扬光大。在文旅部、教育部、人社部的支持下,在江苏省文旅厅的指导下,吴元新以南通大学为平台,带领传承人团队开设了12期非遗研培班,培养了来自全国20多个省市自治区的400余名蓝印花布传承人。同时,先后与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中国服装设计师协会、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中央美院等社会团体和高等院校共同开展蓝印花布制作技艺培训班和相关选修课程,壮大了传统印染青年传承人队伍。
立体式的传承方式,是将“元新蓝”扩散至更多地区的有效途径。
在苏州相城区阳澄湖镇,始建于20世纪70年代的消泾粮仓因非遗焕发出新的活力。吴元新与相城区联手以文化赋能乡村振兴,携徒弟沈晓兰在这里绘出蓝白之景。
2023年12月,消泾国际手作村重点打造的12个非遗手作项目之一“1971仓坊”正式开业,吴元新苏州蓝印花布艺术馆揭牌。走进艺术馆,蓝印花布晒布架艺术景观、实物展柜与文化展墙相得益彰,全方位展现蓝印花布的悠久历史、精妙制作技艺以及其在服饰、家居等民间生活中的广泛应用。观众站在馆内,仿若置身于一片靛青色的海洋。
“蓝印花布是江南水乡的重要文化符号。记忆中,我奶奶这一辈还会用蓝印花布做衣服、围裙等生活中常用的物件。自从拜吴元新老师为师后,我对蓝印花布就更着迷了,在公司钻研还不够,回家也要倒腾。”谈起蓝印花布,沈晓兰难掩喜爱之情。
在吴元新苏州蓝印花布艺术馆内,当游客亲手揭开刮去防染浆的布料,看到那靓丽清新的白色花纹在蓝底上浮现时,心头不禁涌现出满满的成就感。此时,他们已不再是蓝印花布文化的旁观者,而是成为传承过程中的参与者,让古老的蓝印花布真正“活”在了当下。
吴元新与相城的结缘,要追溯到他的祖辈——蓝印花布最早发源地是苏州,他的家人世代居住在苏州,后迁居南通。“很荣幸能够让这一技艺‘回家’,让更多新老苏州人了解蓝印花布。”吴元新表示。
三、与时代同行:“传承与创新不可分割”
走在南通地铁2号线站内,抬头便能看见以蓝印花布纹样设计的天花板,走进车厢更是被一袭蓝色浸润心田。吴元新和他女儿吴灵姝、女婿倪沈键设计的“瀚海佳境”主题列车,将非遗融入公共空间。
去年,新中式国风茶饮品牌霸王茶姬与蓝印花布博物馆联名推出了具有蓝印花布元素的围巾、包挂、腋下包等多款周边。产品设计融入蝙蝠纹、万字纹、梅花纹样、水滴纹样,寓意着福气绵延。
从公共空间的艺术设计到联名文创,吴元新正不断尝试着新的方式,让传统文化更好地融入大众生活。
“研究是为创新服务,创新是为了更好地传承。制作的作品没有人去消费,传承路就会越走越窄。有人消费、有人在用,传承之路才能得到可持续的发展。”吴元新认为。
位于张家港高新区(塘桥镇)的青龙村,有一个蓝印花布创作研学基地,吴元新的徒弟任鲁在此为蓝印花布注入了时代活力。一池青莲、一列高铁、一道张家港湾……任鲁以张家港为主题创作的蓝印花布作品《青花张家港》,将张家港的景色与城市发展景象一一呈现,现代化的图案赋予了传统技艺崭新的生命力。宣纸书画卷轴中,装裱着代表吉祥如意纹样的蓝印花布作品,传统文化的互融进一步增添了作品趣味。
在吴元新的指导下,作为往期非遗研培班学员的任鲁在材料选择、图案设计和染色技术等方面不断探索创新,让蓝印花布产品更贴合现代消费者的审美需求。服饰、背包、桌布、折扇……在任鲁的蓝印花布工作室内,各式各样与生活息息相关的产品吸引着来访者的目光。
“要想蓝印花布更好地传承、发展下去,就要让它走进生活,让更多的人了解蓝印花布的魅力。”任鲁介绍,工坊每年都会进校园开展蓝印花布公益宣讲,覆盖学生超千人,宣讲中加强手工操作互动,让年轻一代体验老祖宗的智慧与工艺;同时,积极开展蓝印花布进社区,覆盖更多的年龄层。
“民间文艺的生命力在于它始终紧紧跟随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习惯而变化,只要核心技术不变,形式上可以不断改变。将传承与创新相融合,是我们传承人的责任,也是我们守护民间技艺的正确途径。”五次荣获“山花奖”的吴元新,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民间传统印染行业中的第一位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在他的带领下,蓝印花布从民间出发,正走向更大的舞台。
在我国江苏、山东、辽宁、湖北、四川等地的旷野、田间、水边,生长着一种生命力极强、名为蓼蓝草的植物,它是蓝印花布蓝色染料的重要原材料。青蓝赓续,薪火相传。如今,在吴元新的守护与带领下,“蓼蓝种子”再次在全国各地开花,并以极强的生命力绘就一幅扎根田野、投入时代的蓝白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