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出去是人家主流文化认可了艺术家的作品,主动邀请的。”
☆“2024年春节,西班牙马德里政府收藏了我的《吻》,放在城市里的公园。(艺术作品)留下来就生根发芽了,永远陪着他们的民众。”
文|南方周末记者 翁榕榕
责任编辑|刘悠翔
大年初二,许鸿飞来到西班牙萨拉曼卡的马约尔广场,揭幕展出自己创作的蛇年生肖雕塑作品《银蛇飞舞》——憨态可掬的主角“肥女”正吹响手中的笛子,嘴角含笑,灵动的银蛇缠绕在她周围,凝神聆听。这是许鸿飞第七年带着个人标志性作品“肥女”系列雕塑来到这里,当地民众争相站在雕塑前面,与之合影。
“一须顶嘴(胡须、一顶红发、一个烟嘴),两手和泥。”黄永玉曾这么形容许鸿飞。在二人之前的交往中,黄永玉曾建议许鸿飞专门做“肥女”雕塑,称艺术家一定要有自己的作品。在他的鼓励下,许鸿飞将个人独创的“肥女”雕塑玩出新花样,“肥女”或骑车、或遛狗,形态各异、诙谐生动,成为他个人系列雕塑作品中的独特符号。
许鸿飞为黄永玉做雕塑。受访者供图
作为雕塑家,许鸿飞一直很看重雕塑艺术的国际交流。自2013年起,他携 “肥女”系列雕塑分别在美国、澳大利亚、土耳其等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进行世界巡展,至今已举办过65场展览,足迹遍及五大洲。
2025年3月,在全国两会期间,作为全国政协委员的许鸿飞也带来相关提案,从雕塑艺术的国际传播出发,为践行全球文明倡议建言献策。
2025年3月,全国政协委员许鸿飞。受访者供图
他提出,应充分发挥现有各层级、多边文明对话交流机制平台的作用,为国际的民间艺术和文化交流提供平等、开放的机会和平台;要建立常态化、专项化机制,从政策鼓励、身份认同、资金扶持等各个层面,支持中国在海外有影响力的艺术家走出去。
在他看来,中国的艺术作品不仅要走出去,更要留下来,融进去,再带出去。
南方周末:你这两年的提案都很关注中国文化“出海”的话题,为什么会特别关注这一议题?
许鸿飞:这个是我最熟悉的,是我自己的经历。我65个(展览)是世界巡展的。有人问巡展做完没有?我干吗要做完呢?世界这么大。我现在(做)展览是要不停地传播。
许鸿飞雕塑在意大利巡展期间,当地民众模仿雕塑人物的动作。受访者供图
南方周末:你的“肥女”系列雕塑作品在世界多个国家和地区举办了多场展览,早已不止于“走出去”的阶段,能否分享其中的经验?
许鸿飞:中国文化现在走出去不难,但是我们以往很多是走过场,走了几十年,走不出唐人街。(现在要)“走出去”,更要“走进去”,一定要走进它的主流文化、主流媒体、头版头条、国际新闻,民众全方位接受你,这才是走进去。
第三要“请出去”,请出去是人家主流文化认可了艺术家的作品,主动邀请的。就像现在古巴、秘鲁等国家是主动邀请我,希望我在他们国家出一场展览,也提供一些场地让我选。
(还有)“请回去”,像西班牙希望我春节能在马约尔广场再做场展览,因为通过我的作品得到快乐,就变成现在是第七年了。我每年在西班牙萨拉曼卡这个城市做展览,除了别的作品,还有一件一定要跟这个年(相关的作品),龙年我就做“龙凤呈祥”,牛年就做“肥女斗牛”。西班牙民众还说我比西班牙更了解西班牙,可以把“肥女斗牛”做得这么开心快乐,又有自己的符号,又不去模仿它那种斗牛。我走在街上,那些买菜的一见到我,说能不能跟你拍个照?很多人都认得我。
(第五是)“留下来”。2024年春节,西班牙马德里政府收藏了我的《吻》,放在城市里的公园。(艺术作品)留下来就生根发芽了,永远陪着他们的民众。
许鸿飞雕塑《吻》在西班牙萨拉曼卡巡展。受访者供图
第六是“融进去”。这两年,我在泰国做了四场展览。后来(泰国)文化部介绍了他的八十几岁的国宝级艺术家(给我),他希望跟我合作,叫我去拜访他的工作室,我也去了。他选了我两件作品,在我的作品上用泰国元素再加工,(比如)做了一个泰国的龙跟我的中国龙结合在一起。他做了八个月才把两件作品做好。我开两会之前,还去了泰国,一看,另外一件做好了,放在广场那里。
(还要)“带出去”。 我在(去)西班牙展览的前一个月,去了一下广东的龙门,(这里)之前六七十年代农民画很出名,我当时是知道农民画才知道有龙门这个地方,所以有时候一些作品会带出一个城市。
后来我看他(们)画得很有特点,我说我可以把你们带向世界,他们很开心。我选了三十张画,跟我的雕塑一起装箱,空运到西班牙。我那雕塑展开幕后,我跟(当地)市长说,还有广东龙门的农民画展览,也在一个展厅,我想带你去参加开幕。(那个)市长很开心,很多当地媒体也跟着去了。(所以)可以通过有国际影响力的艺术家把一些传统的、非遗的(作品)带出来。
南方周末:在这个过程中,你觉得中国艺术在国际艺术交流中面临哪些挑战?
许鸿飞:(即使)艺术家作品让人家接受了,可能也找不到主要的地方,没有在它标志性的地方(展出)。我在柏林的那场展览,本来想选国会大厦门口广场的,对方说不行,后来我第二个方案选择(柏林)大教堂广场,他们也说不可能,(但)后来投票,我多了一票,就同意了。
像很多你们知道的好莱坞明星,一个人能带出一个国家、一个城市,(但我们)怎么不好意思推(个)人呢?我们都是群体。要不(就是)画家一百多个人,每人一张,就出去找一个地方展览。一定要推个人,让别人了解你们是怎么做的,艺术家是怎么作为的。
南方周末:你提到,当下展品多侧重文物、非遗、自然景观及集体创作项目,相对缺乏提炼中华文明精神标识与文化精髓且具个性化艺术表达的当代作品。你怎么看待这类当代作品在国际艺术展览交流中的重要性?
许鸿飞:我们好像推非遗、推文物就没错,全国都在推。但是也要推一些时尚的、当代的、有创造性的,人家也看你这个,这样才能跟世界同步。
南方周末:你在提案中提到,很多展览交流活动多在当地博物馆、展览馆、文化中心举行,与当地普通民众的互动交流少。而你本身曾带着“肥女”系列雕塑作品,在清远连南等地举办了多场“雕塑艺术百村展”。有哪些与当地普通民众的交流是令你印象深刻的?
许鸿飞:我参加两会之前,还去了一下塱头村(位于广州花都区)。我去的时候,村民还认得我,有一位阿婆见到我,说我的雕塑当时这里到处都是,她孙子当时才四五岁,还在那儿爬上爬下,拍了很多照片,现在他8岁了,也喜欢画画了。
许鸿飞雕塑在广东连南。受访者供图
在塱头村展览的时候,有三位老婆婆在那儿晒太阳。我走过去跟她(们)坐在一起,问其中一个有没有见过这些东西,她说没有。我说,这是什么你知道吗?她说不知道。我说,这是雕塑,我扶你去前面摸一下雕塑。后来我扶她去摸了一下,问她感觉怎么样?她说很滑。刚好有一件跟猪奔跑的“肥女”雕塑,我讲你也可以坐在猪身上。她坐在猪身上(时)笑得很开心,说这个猪还不能杀,才五六十斤,我养的猪都一百多斤的。我一听,这才是生活。
我在广东连南展出的时候,有一个年轻人老是跟着我们,我说这雕塑你喜欢吗?他说喜欢。我说,你喜欢“肥女”吗?他说喜欢。我说,干吗喜欢?他说干活有力。我当时一听,这个很真,他的想法跟我们是不一样的,但是很纯。
南方周末:你怎么看待艺术与普通民众之间的关系?
许鸿飞:乡村也需要艺术。在连南展的时候,我的作品放在田野上、稻田上、山寨上,村民都很喜欢,每天进进出出都在家门口,小孩爬上爬下。一个(农村)长大的小孩,初到城市里面,看到艺术品、看到雕塑,还有博物馆,他也不会怕。他会说,我在家里口都经常见,也会引起他的一些启发。
南方周末:你很重视对年轻艺术家的培养,建议要建立年轻艺术家培养的常态机制,你觉得这个机制具体应该怎么做?
许鸿飞:要重视这些年轻人,让他们跟着这些成熟艺术家的经验,每年实实在在做点事,去交流也好,推动也好。得有资金(支持),有经费奖励给他们,如果是真的有能力的,要支持他的创意,不要给他(框)定什么,让他发挥,这样对年轻人是最好的。
校对:星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