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全景学会
学会简介
章程条例
理事会
专家委员会
学术委员会
评审委员会
裁判委员会
纹样研发中心
传统手工艺再设计实验室
AIGC创意与表现重点实验室
文物活化保护重点实验室
教育研究重点实验室
新媒体艺术传播重点实验室
资讯中心
学会新闻
行业新闻
政策法规
党建活动
国际交流
通知公告
学术交流
论坛研究
青年沙龙
科研课题
专家名师
专家智库
作品欣赏
名家论著
基地建设
基地名录
大师工作站
研学基地
游学基地
科普基地
产业基地
生活方式示范基地
分支机构
理论专业委员会
民间工艺美术专业委员会
雕塑专业委员会
书画专业委员会
织锦专业委员会
木雕艺术专业委员会
玉雕艺术专业委员会
石雕艺术专业委员会
彩石艺术专业委员会
刺绣艺术专业委员会
纤维艺术与设计专业委员会
紫砂艺术专业委员会
玻璃艺术专业委员会
漆文化艺术专业委员会
竹工艺专业委员会
香文化艺术专业委员会
藤铁艺术专业委员会
微缩艺术专业委员会
彩塑艺术专业委员会
砚文化艺术专业委员会
空间艺术专业委员会
造像艺术专业委员会
宫廷艺术专业委员会
青年工作委员会
教育工作委员会
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委员会
会展工作委员会
线上新经济工作委员会
行业大赛
技能大赛
技艺大赛
证书查询
人才培训
党校培训
专业培训
展览资讯
学术展览
专业展览
会员中心
会员名录
入会申请
会费标准与缴纳方式
学术交流
论坛研究
青年沙龙
科研课题
出圈 | 林霞:让台绣向下扎根,向上生长
时间:2023-01-29 来源: 中国工艺美术学会 浏览量:
541
分享:
2022年12月30日,《非遗里的中国》节目播出当天,记者走进位于椒江云西路的台绣生活艺术馆,非遗创新应用人、台绣代表性传承人、中国工艺美术学会刺绣专委会常务副主任、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林霞热情接待。店内,台绣元素的服饰摆满,已
恢复日常陈列,
一个月前,这里是集纳艺术馆、工作室、绣娘工坊、文创产品等于一体的台绣“博物馆”。
这间小型“博物馆”前后用时五天完成改造。完工后,置身其中,台绣的艺术性裹挟着历史扑面而来,时间紧任务重,呈现效果却出奇得好,这是央视的手笔。
此番央视大型文化节目《非遗里的中国》浙江篇在椒江取景拍摄,作为省非遗项目,台绣自然被节目组“盯”上了。
结缘央视
“11月4日,央视节目组第一次过来踩点,当晚7点,我们就接到通知,确定台绣上节目,当即,微信工作群就建起来了。”回忆起与央视节目组的首次会面,林霞一方面感叹央视工作效率快得惊人,一方面难掩内心雀跃,央视如此迅速的决定,是对台绣莫大的肯定。
没有时间欣喜,央视节目组的一句“需要大改”,林霞和她的团队投入到紧张而忙碌的筹备工作中。为达到最好的效果,台绣生活艺术馆内全部东西都撤掉,重新布局,由于拍摄需求不同,每天需根据节目导演、摄像的要求调整布置。
“他们真的很认真。”拍摄期间,林霞被央视节目组的工作态度折服,为了创作出好作品,拍摄团队经常工作到深夜两三点,甚至通宵,林霞受气氛感染,一同打磨作品。“虽然很辛苦,但值得!”为宣传台州文化出力,林霞觉得这是她应该做的。
真人秀部分正式录制那几天,气温骤降,阴雨不断,所有人裹上了最厚的棉衣,仍旧瑟瑟发抖。除了生活馆的拍摄,林霞和她的团队还需到葭沚老街取景拍摄,室外近乎零度的天气,让等待成了煎熬,却也是家常便饭。“为了配合导演组,我们经常一天等十几个小时。”林霞回忆道,“没有轮到我们的时候,我们就耐心等待,导演组需要什么,我们尽可能提供。”
高度的配合,给央视节目组留下了很好的印象:“只要找到台绣团队,所有的事情都能解决。”
亮相央视
寒冷、等待、一遍遍推翻重来……节目不断丰满,逐渐成形,林霞和节目组朝着共同目标努力,呈上视觉盛宴。
2022年12月30日,节目播出,热度不断。节目上,台绣作为重要的一部分展现,林霞与她的老师——
台州刺绣代表性传承人陈克,一同出镜,将台绣带上央视镜头,带到大众眼中。
陈克不拘于材料与方法,将台州刺绣由单色雕平绣拓展为彩绘绣,节目中,陈克向观众展示了“台绣界的武林秘籍”,这本秘籍是他
在
1975
年将200多套针法手绘整理
而成,秘籍里详尽的时间、线量让嘉宾惊叹不已。
同样让嘉宾们赞叹的是,林霞的系列作品:被国家博物馆永久收藏的
《原·衍生》系列
作品
——生命的礼赞;G20峰会期间,中国丝绸博物馆主贵宾接待室的主题屏风《紫椹》系列
作品……针与线的艺术,通过光影被赋予新的美感,嘉宾在立体空间中穿梭,与台绣有了更多的情感共鸣。
节目中,嘉宾观看“绣娘”绣制,感叹“以技艺立道,一针一线绘匠心”,并体验剪布底。
林霞回忆说:“嘉宾们与我们有很多有趣的互动,尤其是撒贝宁老师,他甚至钻到凳子下面剪布底,展现台绣技法的多样与难度。”
“震撼”“太美了”“台绣了不起”……节目内外,林霞每天都听到导演组、嘉宾等人对台绣的称赞,更多人了解台绣,知道现如今的台绣,是用当代的手法,表达传统技艺,把台绣技艺做“活”了。
让台绣
“活”过来
林霞觉得,好的非遗文化一定是向下扎根,向上生长的。非遗在汲取传统养分的基础上,向上生长,不断创新,才可开出绚丽的花。
节目中,令林霞感触最深的是舞蹈部分,央视导演组以陈克的刺绣针法和林霞《原·衍生》等作品为灵感,编排原创舞蹈。
当专业的舞蹈编导,加之摄影灯光的布置,配合五位专业的舞蹈演员的演绎,林霞觉得自己的作品“活”了过来,仿佛蚕的蠕动,亦或针线如精灵般地游走,是自己日夜坚守的执著,被聚光灯照耀的感动。
看到台绣的生命在作品外得到延伸,林霞坦言,感觉自己与舞蹈有了连接,“无需沟通,舞蹈中,演员的舞姿、舞蹈伴奏、场景和光影惊得几乎让我窒息,久久回不了神,虽然还没看到成片,但我心很轻盈,亦真亦幻的冥冥之感很奇妙。”
林霞称这支创意舞蹈是央视节目组送她的“礼物”。十年前,台州春晚曾根据她的作品编排过一支舞蹈,让林霞看到自己作品的可能性。“那时候我就在想,什么时候自己的作品可以以另一种承载方式,通过更大的平台展示。”十年后,与央视的结缘,实现了林霞的梦。“原来自己的作品不仅仅挂在墙上,还有向外延伸的新的生命力。”林霞说。
赋予台绣这一传统文化当代艺术的魅力,是林霞一直在做的事情,也是她通过央视节目,最想呈现的东西。“希望更多的艺术家与我合作,通过不同的承载方式与表现手法,让台绣焕发新的艺术张力。”林霞说。
目前,林霞正在探索台绣作品与数字技术的融合,她尝试运用“声光电”等新媒体光影艺术呈现形式,让作品与光影充满空间,进一步模糊虚与实、人与物的边界,给观者带来沉浸式的艺术体验,在梦幻般的“绣艺世界”中感受台绣文化。
部分图片由林霞本人提供
编辑:朱丽荔
审核:陈雨卓
监制:王奔、诸葛成
总监制:王宇
原文载于:
望潮客户端公众号
上一篇:温州 | 洪振宁:藏在温州文脉里的创新基因
下一篇:贺春|非遗过大年,文化进万家—— “张灯结彩过兔年”新春灯彩
会员登录
会员注册
你知道你的Internet Explorer是过时了吗?
为了得到我们网站最好的体验效果,我们建议您升级到最新版本的Internet Explorer或选择另一个web浏览器.一个列表最流行的web浏览器在下面可以找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