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交流
研究 | 杨建军 崔岩:日本琉球红型工艺研究(一)
时间:2025-08-08      来源: 中国工艺美术学会       浏览量:0      分享:

日本琉球岛屿向西,与中国福建隔水相望;向南,通东南亚诸国;向北,临日本本土的九州,可达朝鲜半岛。这里曾是太平洋与东海之间的被浩瀚海洋环绕的小国——琉球王国,1609年3月日本萨摩藩(鹿儿岛藩)出兵侵占琉球王国,1879年宣布琉球废藩置县,强行并入日本。

图片.png

图1   卷云纹印花绢(复制品)

海洋中的琉球王国具有多元文化交融特征,我国《隋书》卷八十一中记载:“琉球国居海岛之中,当建安郡东,水行五日而至。”从14世纪开始,琉球王国航海技术迅速发展,增进了与中国、日本本土,以及东南亚的暹罗、爪哇、安南、苏门答腊等国的往来,迎来了琉球文化的繁荣期,其在文学、表演艺术、工艺技术等方面都得到全面发展,流传至今的琉球红型工艺即诞生于这一时期。

一、“红型”的语源

在日本本土,使用型纸刮糊染色的方法称为型染,使用糊筒(涩筒)挤糊染色的方法称为筒描,在冲绳则把刮糊染色的型染称为型付或型附,把挤糊插色的筒描称为糊引,两者都可称为红型。富山弘基研究冲绳文献得知,表达型染使用的词汇除了型付或型附,还有色染、绘袗、色绘型、红差型、红入色型、色绘垣、东洋花布等。日本大正十四年(1925年),在东京美术学校(现东京艺术大学美术学部)举办了琉球艺术展,镰仓芳太郎在研讨会上发言时首次将这种用矿物颜料及植物染料着色的“色绘型付”称之为“红型”,从而确立了琉球红型工艺及其制品的专属称谓。关于“红型”这一称谓的来源,历来众说纷纭,可归纳为六种:

(一)来源于色彩说

来源于色彩说以伊波普猷为代表。认为“弁柄”(土红)这种颜料日语读音ビンガタ(Bingata)与“红型”日语读音相同,不过迄今为止在流传下来的古代红型遗品中,还没有发现使用这种颜料染制色彩的实例。

(二)来源于古印度地名说

来源于古印度地名说以东恩纳宽惇为代表。认为成化十六年(1480年)印度产“上水花布”经过东南海暹罗国运至琉球,红型日语读音ビンガタ(Bingata)即由其原产地名称转音而来。

(三)来源于“红入型附”的简称说

来源于“红入型附”的简称说也以伊波普猷为代表。认为“红型”是以文字表述“红入型附”,即“红型”是“红入型附”或“红入色型”的简称。

(四)来源于色彩和纹样说

来源于色彩与纹样说以镰仓芳太郎、芹泽圭介为代表。镰仓芳太郎根据古文献中有“色绘垣染”而未见“红型”一词,以及知念家藏《绀屋文书》中“插染黄赤青三色之红”的记述推测,“红型”应该是“色型”之意。芹泽圭介的观点与此接近,认为“红”指色彩,“型”指纹样,即“红型”是多彩纹样或染制纹样的意思。

(五)来源于近代新造日词说

来源于近代新造日词说以栗山吉三郎为代表。认为在近代日本新造词层出不穷的背景下产生了“红型”这个名称,即单一蓝色的型染称“蓝型”,丰富多彩的型染称“红型”。

(六)来源于中国福建简称“闽”说

近些年有一种说法,认为由于从中国福建移入琉球的“闽人”对琉球文化发展起了决定性作用,推测中国印染技术应该与多种文化一同传入琉球,由此进一步推测当时“ビンガタ”(Bingata)指“闽型”,此后逐渐由“闽型”转化为“红型”。

二、琉球红型的产生

琉球工艺吸收中国、日本本土等多种异域文化,构筑了琉球独特的工艺文化基础。现存最古老的琉球红型制品是15世纪末,琉球国尚圆王时代(1470—1476年)的久米岛伊敷索按司所传“菊花锁系羽二重地”,它使用的就是刮糊染色(单面染)技法,因而红型工艺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5世纪。15—16世纪正是琉球王国发展的黄金时期,从1429年国王尚巴志(1372—1439年)统一冲绳本岛(三山)就开始施行贸易立国,扩大与中国、日本本土、东南亚诸国的贸易往来,国力增强,民生安定,制定衣冠等级,兴建佛教寺院,实施文化艺术奖励制度,使琉球文化得到快速发展,这一切都为红型艺术的产生提供了良好社会环境。当时正值我国明清时期,中国纺织品和原材料通过册封琉球使团、入闽琉球进贡使团源源不断输入琉球,极大促进了琉球纺织工艺的发展。期间,琉球国还向中国派遣的大量留学生,除了一部分“官生”入北京国子监读书习礼外,还有一部分“勤学”在福州学习儒家思想文化、各种专业知识及生产技术,他们深入民间拜师求艺,遍及包括纺织印染技术在内的各行各业。

由此可见,我国福建一带的印染技术对琉球红型的产生起到了关键作用。红型的传统技法有“手描”和“浦添型”,手描即手绘,而浦添型是手描(手绘)与红型之间的一种过渡型技法。浦添型与闽人入琉球带来大陆文化密切相关,琉球三山时代(即北山、中山、南山时代)中山国察度王四年(1392年),中国福建“闽人三十六姓”移居中山国王都浦添(现在的浦添市),异国文化的导入,对当地的政治、文化等各个方面发展起到了积极促进作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日本镰仓芳太郎在调查中发现的“浦添型”,就是产生于这一时期。我国镂空版印花技艺早在汉代就已经非常成熟,1972年在甘肃武威磨咀子汉墓出土的苇编箧外裱卷云纹印花绢就是明证,王㐨先生对其进行了复原(图1),表明先后使用三套镂空版印制而成。1975年在福州北郊黄昇墓出土了大量南宋时期的印染服饰,有很多也属于使用镂空版擦涂色料制作的织物(图2)。这种使用镂空版直接擦涂印色的方法至今还保留在浙江桐乡、山东临沂等地区,称为彩色拷花或彩印花布。可见,“浦添型”技法最初是从中国福建传入琉球的。在琉球“浦添型”又称“蒟蒻型”,主要用于制作巫师穿着的神衣,其制作过程是先把蒟蒻粉加水煮成素糊,再混入大豆汁、胡粉、大豆油或桐油搅匀,并调入颜料搅拌成色糊,然后使用毛刷通过镂空型纸把纹样刷印到布帛上。以前还有在素糊中加入漆刷印,其上置金银箔,称为“印金型”,东南亚一带的印金工艺与此相近。这是一种直接染色的印染技术,它在琉球岛屿与使用防染剂的防染技术相结合,创造出了“红型”。

图片1.png

图2   黄褐色印花绢 南宋 福建省博物馆藏

虽然红型使用的防染糊以糯米粉、米糠为主材,但这种使用防染剂的防染技术也来自中国。明代王鏊在《(正德)姑苏志》中记载:“药斑布,亦出嘉定县境及安亭镇。宋嘉泰中,有归姓者创为之。以布抹灰药而染青,候干,去灰药,则青白相间,有楼台人物、花鸟、诗词各色,充帐幔衾帨之用。”其“药斑布”就是蓝印花布,可见早在宋代嘉泰年间(1201—1204年)我国使用防染剂技术已经相当成熟。明清时期蓝印花布遍布我国大江南北,此时期在琉球与中国频繁交往过程中,其制作工艺由福建传入琉球是有事实基础的。与中国蓝印花布使用的大豆粉、石灰混合调制的防染浆不同,日本从室町时代(1392—1568年)已经使用米系的防染糊,据木村光雄研究,中国蓝印花布制作工艺是在镰仓时代(1185—1333年)传到日本的。那么,琉球国虽然更早使用从中国传入的型纸刮糊方法,但应该是在日本本土型染的影响下最终完成红型的防染剂主材选定。还有,琉球红型的插色技法在南宋黄昇墓出土织物中也可以找到原型,先用阴刻凸纹版印金,再用毛笔在轮廓内彩绘的印金敷彩花边(图3),极为精美,进一步证实琉球红型与中国印染工艺的源流关系。无疑,琉球红型的初期祖型来自中国福建。

图片2.png

图3    印金彩色花边 南宋 福建省博物馆藏

另外,除了芭蕉布、福木、琉球蓝(板蓝)等,琉球红型使用的丝、棉、麻等布料及原材料,还有颜料、染料及明矾等也都大量依赖从中国进口。据清宫档案记载,仅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琉球购买中国的80种货物中就有:“中缎四十二匹,土绢八十二匹,色绸四百六十五匹,中绫三十匹,上绫十二匹,中绉纱四百六十匹,西机九匹,湖棉四十斤……土丝十八斤,虫丝一千五百八十斤,粗夏布七百三十匹……石黄八百斤……银硃五百六十斤……苎麻二千八百斤……斜纹布二百十匹……苏木一千五百斤……石青二十斤,黄丹一百五十斤……辰砂一百五十斤……苎线五十斤……白矾一百斤……槐花一百五十斤。


杨建军,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

崔岩,北京服装学院敦煌服饰文化研究暨创新设计中心副研究员。


责任编辑:张书鹏

文章来源:民艺杂志

上述文字和图片来源于网络,作者对该文字或图片权属若有争议,请联系我会


你知道你的Internet Explorer是过时了吗?

为了得到我们网站最好的体验效果,我们建议您升级到最新版本的Internet Explorer或选择另一个web浏览器.一个列表最流行的web浏览器在下面可以找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