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全景学会
学会简介
章程条例
理事会
专家委员会
学术委员会
评审委员会
裁判委员会
纹样研发中心
传统手工艺再设计实验室
AIGC创意与表现重点实验室
文物活化保护重点实验室
教育研究重点实验室
新媒体艺术传播重点实验室
资讯中心
学会新闻
行业新闻
政策法规
党建活动
国际交流
通知公告
学术交流
论坛研究
青年沙龙
科研课题
专家名师
专家智库
作品欣赏
名家论著
基地建设
基地名录
大师工作站
研学基地
游学基地
科普基地
产业基地
生活方式示范基地
分支机构
理论专业委员会
民间工艺美术专业委员会
雕塑专业委员会
书画专业委员会
织锦专业委员会
木雕艺术专业委员会
玉雕艺术专业委员会
石雕艺术专业委员会
彩石艺术专业委员会
刺绣艺术专业委员会
纤维艺术与设计专业委员会
紫砂艺术专业委员会
玻璃艺术专业委员会
漆文化艺术专业委员会
竹工艺专业委员会
香文化艺术专业委员会
藤铁艺术专业委员会
微缩艺术专业委员会
彩塑艺术专业委员会
砚文化艺术专业委员会
空间艺术专业委员会
造像艺术专业委员会
宫廷艺术专业委员会
青年工作委员会
教育工作委员会
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委员会
会展工作委员会
线上新经济工作委员会
行业大赛
技能大赛
技艺大赛
证书查询
人才培训
党校培训
专业培训
展览资讯
学术展览
专业展览
会员中心
会员名录
入会申请
会费标准与缴纳方式
学术交流
论坛研究
青年沙龙
科研课题
研究 | 易琳 :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创新设计研究——以火草织布技艺为例
时间:2025-05-21 来源: 中国工艺美术学会 浏览量:
0
分享:
傈僳族是我国的少数民族之一,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与传统技艺。然而,在现代化进程的推动和全球化的影响下,许多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正不断遗失。因此,如何有效地保护和传承这些民族瑰宝成为一项紧迫的任务。数字化技术的出现为非遗保护提供了新的思路,通过运用数字化技术,非遗的技艺、文化、历史等元素得以数字化转换,进而更好地被保存与传承。以非遗德昌傈僳族火草织布技艺为例,探讨数字化创新设计在非遗保护中的实践与应用价值。
一、德昌傈僳族非遗的现状与挑战
德昌傈僳族主要聚居于我国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德昌县,拥有悠久的历史与文化传统,其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包括传统服饰、歌舞、节庆、习俗等,这些传统文化独具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是傈僳族人民在长期的历史演进过程中积淀的宝贵财富。
德昌傈僳族的火草织布技艺独具特色、内涵丰富,经过剥皮、抽丝、浸泡、晾干等工序处理后的火草纤维质地坚韧,借助古老的木质织布机,通过编、织、挑、掼等手法,将火草线与麻线交织成布。织布艺人凭借精湛的技艺和独特的审美,创作出吉祥如意、福禄寿、五福捧寿等具有象征意义的图案。丰富的纹样和色彩使得火草织布更具独特魅力,以红、蓝、绿为主的染色展现了鲜明的民族风格。
在当代社会高速发展和全球化的冲击下,德昌傈僳族的火草织布技艺正面临着传承人老龄化、技艺失传等问题的挑战。如何有效地保护和传承这一珍贵的文化遗产成为我们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通过数字化创新设计的研究,将火草织布技艺与现代生活相结合,我们能够更好地保护、传承并发扬这一技艺。
二、数字技术在火草织布技艺保护中的优势
科技进步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带来了全新契机。数字技术凭借其独特优势,为非遗保护与传承提供了崭新视角和解决方案。通过数字化方式,我们能够更为全面、深入地记录与保存非遗的各项元素。这不仅有助于我们更加深入地认识和理解非遗,还有助于传承非遗,让更多的人领略到这些珍贵文化遗产的魅力。
火草织布技艺作为中国传统的手工技艺,其传承模式以口传心授为主。这种模式的核心在于,技艺的传授和学习在人与人之间直接进行,极度依赖传承者的经验与技能。因此,这种传承模式在实际操作中难免会受到传承者年龄、健康状况等要素的制约。在传承者年龄渐长或健康状况欠佳的情况下,部分技艺的传承可能会受到影响,甚至导致技艺的传承质量下滑。针对这一挑战,数字化技术为我们带来了一种创新性的解决方案。通过运用在线课程、虚拟实验室等数字化手段,火草织布技艺得以以数字形式永久保存。这种方法不仅突破了传统传承模式的局限性,还使技艺的传承与推广变得更加便利。
首先,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为火草织布技艺的研究、传承和创新提供了新的可能,利用这些技术可以对这一传统技艺进行深入挖掘和研究,揭示其潜在的价值和内涵。其次,火草织布技艺与现代审美和市场需求的结合也是关键。创作者可以运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分析现代消费者的审美偏好和市场需求,以此为依据对非遗元素进行创新演绎。通过与现(39页完,下接40页)代设计、工艺、材料等相融合,以及应用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以及混合现实(MR)等技术,火草织布技艺可以呈现出更加多元化和时尚化的形态,从而满足现代人的审美需求。
传统火草织布技艺的传播还受地域、时间等因素的限制,难以覆盖更广泛的受众。而数字技术打破了这些壁垒,让非遗项目可以通过网络迅速传播,吸引更多人了解和关注。此外,数字技术如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可以为观众带来更加沉浸式的体验,提高非遗的吸引力。同时,借助数字平台,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和公众可以共同参与非遗保护工作,形成良好的保护氛围。
三、数字化创新设计在火草织布技艺保护中的应用方案
(一)数字技术下火草织布数据分析
在数字技术的支持下,数据分析成为一种强大的工具,使得企业能够更好地了解目标消费者。通过对海量数据的分析,可以更加精确地把握市场需求、了解消费者喜好,实现产品设计的个性化、智能化和可持续发展,实现精准营销,推动火草织布技艺走向更广阔的市场。
通过网络调查、问卷调查等方式收集市场信息,分析消费者对火草织布产品的需求、审美倾向和购买意愿,有助于设计师更好地了解市场动态,为创新设计提供有力依据。通过收集和分析消费者在网上的行为数据,火草织布企业可以了解消费者的浏览记录、购买偏好和互动情况等,绘制出消费者的个人信息画像,有助于企业精准把握消费者的需求,甚至发现潜在的客户群体,从而制定利用社交媒体广告、搜索引擎优化等营销策略,提高火草织布产品在网络上的曝光率,提高品牌影响力。
利用物联网(IoT)技术,可以实现火草织布生产过程中的实时监控和数据采集。这些数据可以帮助企业优化生产流程、降低成本、提高产品质量。同时,通过与上下游企业的数据互联互通,可以实现供应链的智能化管理。
通过对历史数据的挖掘和分析,可以发现潜在的市场机会和风险,为未来的战略决策提供有力支持。同时,企业还可以通过实时监测市场数据,迅速应对市场变化,推动品牌建设。
(二)数字化火草织布非遗技艺数据库建设
借助数字技术,我们能够全面搜集、整理和保存非遗技艺的相关资料,对火草织布非遗技艺的历史沿革、工艺流程、技巧特点、文化内涵等进行数字化保存与展示,规避因传承人减少而导致技艺和文化失传的风险,为非遗保护提供新的解决方案,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让更多的人了解、学习和传承,推动文化的多样性发展,在充分发挥数字化技术优势的基础上,更好地实现非遗的保护与传承,让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焕发新的活力。
我们可以对火草织布进行深入研究,广泛搜集相关资料,涵盖历史沿革、技艺特点、传承人等方面,从采摘火草、浸泡、漂白、晾干、纺织到最后的成品制作,由经验丰富的传承人亲自讲解和演示,确保学员能够学到最正宗的技艺,全面展现火草织布的发展历程及其独特魅力。
在搜集到相关资料后,对其进行整理和归类,使之系统化、有序化。这将有助于研究人员更快地找到所需信息,提高研究效率。在充分整理相关资料的基础上,构建一个火草织布非遗技艺数据库,该数据库要全面涵盖火草织布的历史演变、独特技艺及传承人等相关信息,并以图文结合的方式生动展示火草织布的魅力。
火草织布非遗技艺数据库的资料要定时更新,确保资料准确、及时。此外,该数据库要进行持续维护,确保其正常运行,为用户提供优质的服务。
火草织布非遗技艺数据库可以通过多元化的线上线下渠道进行普及,将其广泛应用于教育及展览等场合,旨在让公众深入了解、研究并传承这一卓越技艺,从而使火草织布的独特魅力得以展现。
(三)火草织布技艺多元化展厅建设
火草织布技艺多元化展厅的建设应着重于传统与现代的融合,丰富展示方式,结合传承与教育,促进文化交流与合作,实现可持续发展。通过实施这些策略,将火草织布技艺展厅打造成一个集展示、传承、教育、交流、创新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平台,为火草织布技艺的保护和传承做出贡献。
除实体展示外,还可以运用现代科技手段,提升公众的参与度和体验感,使参观者更为直观地了解火草织布技艺的制作流程及特色。此外,设立多媒体展示区,通过纪录片、短片等形式,展示火草织布技艺的历史、传承人与相关故事,激发参观者的兴趣。设置互动交流区,为学员提供便捷的平台,使其能够相互探讨学习心得、分享经验,共同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此外,学员还可以向传承人请教,以获取专业指导。可以设立火草织布技艺培训基地,邀请传承人现场教学,吸引更多人学习这一传统技艺。同时,开展针对不同年龄段群体的教育活动,让更多人了解、热爱并传承火草织布技艺。
在确保展厅基本运营的基础上,积极探讨多元化(40页完,下接41页)经营模式,如开发火草织布技艺相关产品、举办特色活动等,实现自我造血,为火草织布技艺的传承与发展提供有力支持。举办火草织布技艺国际研讨会,邀请国内外专家学者共同探讨火草织布技艺的保护与发展,促进文化交流与互动。此外,加强与国内外相关机构的合作,共同推广火草织布技艺,提升其国际影响力。
(四)数字技术下火草织布技艺创新设计
数字技术在火草织布技艺创新设计中的应用不仅为传统工艺注入了新的活力,还使火草织布技艺在传承与创新中找到了平衡点。数字化技术为火草织布技艺的传承提供了有力支持。传统火草织布需要织工观察和感受火草纤维的纹理和颜色,再巧妙地将它们编织成美丽的图案,然而,这种纯手工制作技艺耗时较长,且难以大规模生产。数字技术的引入使火草织布工艺得以标准化和规模化,可以根据预先设定的图案和参数进行精确编织,既能保证产品质量,又能降低生产成本。
借助数字技术,设计师可以突破传统火草织布技艺的局限,将现代设计理念融入火草织布作品中,创作出更具时代特色和创新意识的作品。通过研发数字化火草织布机,可以提高火草织布的制作效率和质量,降低生产成本,使火草织布技艺更好地适应市场需求。同时,数字技术可以帮助设计师在全球范围内寻找新的火草品种和材料,丰富火草织布作品的材质和视觉效果。
数字技术可以促进火草织布技艺与其他领域的跨界融合,如家居饰品、工艺美术品等,拓宽火草织布作品的应用场景,提升其市场价值。数字技术对火草织布技艺的保护不局限于文化层面,还在于推动产业的发展。通过引入数字化生产线、智能设备等,可以提高火草织布的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同时,借助电商平台、大数据等,火草织布产品可以实现精准营销,拓宽销售渠道,为非遗火草织布技艺的传承和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数字技术可以提高火草织布的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增强品牌的忠诚度,扩大市场份额。可以撰写有关火草织布特点、文化、工艺传承等方面的原创文章或拍摄短视频,发布到企业官网、微信公众号、微博等平台,展示火草织布的制作过程、产品应用场景等,让消费者更加直观地了解产品和品牌。只有紧跟时代潮流,不断创新品牌建设策略,传统技艺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五)数字技术下火草织布技艺人才培养
利用虚拟现实技术为学生构建火草织布技艺的实践场景,有助于突破传统教学的局限,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实践能力,可以培养更多具备创新精神和传统文化素养的接班人。虚拟现实技术支持多人协同操作,可以促使学生在团队合作中相互学习、共同进步,为火草织布技艺的传承和发展贡献力量。
根据火草织布的制作过程,利用虚拟现实技术为学生构建仿真的实践场景,通过精确的三维建模和场景渲染,让学生仿佛置身于现实的生产环境中,亲身感受火草织布的每一个步骤。这样的教学方式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对火草织布技艺有更直观的认识。
在虚拟场景中,学生可以亲自动手操作,跟随师傅学习火草织布的技术要领,如采摘火草、浸泡、晾干、织布等。通过虚拟现实技术,学生可以在安全、无风险的环境中进行实践操作,改善学习效果。在虚拟实践过程中,教师也可以实时观察学生的操作情况,并进行远程指导,确保学生掌握正确的操作方法。
借助网络平台和数据库,教师可以共享优质的虚拟教学资源,如火草织布的历史沿革、各种织造技艺、经典作品等,有助于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
四、结束语
数字化创新设计在非遗的保护与应用中发挥着关键作用。通过构建数据库、创新产品设计、培育创新人才等方式,不仅有助于传承和弘扬非遗,还能为其注入新的活力。在新时代背景下,我们应充分利用数字化技术,使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紧密融合,为德昌傈僳族火草织布技艺的保护和发展贡献力量。
作者简介:易琳,
泸州职业技术学院
副教授,研究方向:数字媒体技术。
责任编辑:张书鹏
文章来源:天工杂志
上述文字和图片来源于网络,作者对该文字或图片权属若有争议,请联系我会
上一篇:无
下一篇:研究 | 陈平:助力文化遗产体验式经济 引领广州新时代文化风尚
会员登录
会员注册
你知道你的Internet Explorer是过时了吗?
为了得到我们网站最好的体验效果,我们建议您升级到最新版本的Internet Explorer或选择另一个web浏览器.一个列表最流行的web浏览器在下面可以找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