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交流
调研 | 中国工艺美术学会常务理事陈平率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传统手工艺传承与创新调研组走访中山“菊城陶屋”
时间:2025-05-07      来源: 中国工艺美术学会       浏览量:0      分享:

国工艺美术学会常务理事、暨南大学文化遗产创意产业研究院院长、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传统手工艺:传承与创新”教席首席主持陈平,率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传统手工艺传承与创新调研组一行,走访中山“菊城陶屋”


图片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传统手工艺传承与创新调研组一行与陶瓷制作技艺传承人何湛泉、何大智父子在“菊城陶屋”合影

古镇菊花摇曳  陶屋泥火绵延

小榄镇位于广东省中山市西北部,始建于南宋绍兴年间(1131年),已有800多年历史,明清时期因商贸繁荣成为珠江三角洲重镇。据《中山市小榄镇志》记载,公元前214年,小榄地域是由大榄、小榄等小岛屿组成的南海古海湾边陲岛屿群,小榄因形似橄榄而得名。小榄镇史上盛产菊花,素有“菊城”美誉。2004年,小榄镇举办(甲申)菊花文化艺术欣赏会。同年,原文化部授予小榄镇“中国民间艺术(菊花文化)之乡”称号。

小榄镇特色文化丰富,汇聚了一批广府文化精华,先后被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菊花文化)之乡”“中国菊艺之乡”“中国书法之乡”,有市级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11项,包括1项国家级非遗——小榄菊花会、3项省级非遗——小榄赛龙艇、小榄民间刺绣、古建筑陶塑瓦脊制作技艺,以及7项市级非遗。(部分文字转载自《方志广东》走进广东系列)。


图片

教席首席主持陈平与何湛泉夫妇在交谈

古建筑陶塑瓦脊又称“公仔脊”或“石湾花脊”,是装置于传统建筑屋顶的高浮雕陶塑艺术装饰品,兼具防水与装饰功能。被称为岭南建筑艺术活化石的陶塑瓦脊,可追溯至唐末,明清时期随宗族建筑(如祠堂、庙宇)的兴盛而广泛流行,龙古建筑陶塑瓦脊制作技艺是中国传统建筑装饰工艺的重要分支,尤以岭南地区特别是佛山石湾窑为代表。南派工艺以釉色浑厚、造型繁复著称,对比北派更显细腻,百年建筑上的瓦脊仍能保持色泽鲜艳。代表性建筑有广州陈家祠、佛山祖庙等。2008年,该项目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工匠精神与精神工匠 陶痴 何湛泉

图片

广东省级非遗项目传统陶瓷制作技艺传承人何湛泉先生

教席调研组一行拜会了菊城陶屋的灵魂人物、广东省级非遗项目传统陶瓷制作技艺传承人何湛泉先生。

岭南传统建筑陶塑工艺大师何湛泉从17岁开始师从佛山民间工艺师劳植先生学艺。这位土生土长的小榄人坚守传统工艺,尊重古制的信念与做法,先后得到陶艺大师刘传、谢志峰大师的悉心现场指导,制作的是传统岭南建筑中重要的装饰三雕两塑中的陶塑瓦脊。早年赴佛山研习陶艺后反哺桑梓,面对八十年代陶瓷行业式微的困境,毅然创立“菊城陶屋”,坚持古法柴窑烧制技艺,成功构建起融合建筑艺术、粤剧人物与民俗文化的岭南陶艺体系,其陶塑瓦脊作品被誉为广府文化精粹。彼时技艺认知度有限,何湛泉虽辗转多地修缮屋脊却难展抱负,即便1995年广东电视台专题报道其古建修复技艺,社会关注仍显不足。

图片

何湛泉作品:德庆悦城龙母祖庙的陶塑瓦脊

图片

何湛泉陶塑瓦脊作品

32年来,凭着对制陶艺术的执着,何湛泉已成为广东省内古建筑修复首屈一指的大师,作品遍布全国各地,颇具明清风格古韵。主要代表作品有:广州菠萝庙、仁威古庙、海幢寺、纯阳观、悦城龙母庙、佛山祖庙、三水芦苞祖庙、肇庆丽樵楼、花都水月观音庙和香港车公庙等。为广东传统石湾陶工艺的保护与传承树立了一面旗帜。

图片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传统手工艺传承与创新教席首席主持陈平与调研组成员刘渌璐、刘岱安、何帼英与何湛泉、何大智父子座谈

转机始于2000年——“菊城陶屋”作品首展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即获业界盛赞,陶艺泰斗刘传不仅以“石湾陶花小榄开”高度评价其成就,更亲赠珍藏二十载的《苏东坡爱砚》以彰风骨;同期文化大家谢志峰破格收其为入室弟子,未届不惑之年便获此双重殊荣,彰显其卓越的艺术造诣与行业地位。

图片

“我要做的是今天的文化,明天的古董,未来的历史,一生甘愿做陶艺的“奴隶”——何湛泉

图片

 劳植、何湛泉师徒二人携手合作的瓦脊《八仙过海图》(资料图片)

2013年,何湛泉再创事业高峰,于陈家祠博物馆举办个展,并出版专著《坚守与传承》。他特别重视收藏前人作品,认为这些不可再生的艺术珍品承载着数百年的工艺密码,能提升自身创作水平。他强调收藏非为牟利,而是为破解艺术背后的历史文化基因,更好传承传统工艺。经过三十多年的磨练,何湛泉已经成为了石湾陶行业里的佼佼者,他的石湾陶作品遍布全国各地。

图片
图片

何湛泉希望现在做的作品,一百年后也能成为历史文物

“非遗传承需打破地域局限,提升文化高度,更要借助高校和国际平台扩大影响。”何湛泉常说,“一生专注一事,打造今天的文化、未来的古董,这才是真正的传承。”

对于工匠精神的理解,他认为工匠精神不仅是一项技能,也是一种精神品质,重点在“工”。要从一线的工人开始做,十年、二十年,坚持在某一个工序某一个领域里埋头勤做,然后才有可能升为“匠”。 他正是工匠精神的实践者,为炼泥曾经每天赤脚踩泥近一吨、为寻找古法底釉王桑枝灰而踏遍珠三角桑基鱼塘,正是这样一种执着的工匠精神才造就了他在古建筑修复领域首屈一指的大师(文字源自王发志)

图片


何湛泉认为工匠精神不仅是一项技能,也是一种精神品质,重点在“工”。要从一线的工人开始做,十年、二十年,坚持在某一个工序某一个领域里埋头勤做,然后才有可能升为“匠”。

如今,“菊城陶屋”已成为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古建筑陶塑瓦脊制作技艺保护基地,2016年9月,在广东省“现代鲁班摇篮”的启动仪式上,何湛泉被授予“广东省首届传统建筑名匠”称号,时任广东省副省长为他授牌授牌。2018年入选中山市非遗名录,2022年晋升省级非遗传承人。

何湛泉不仅延续了小榄陶艺生命,更赋予传统工艺新生。他的实践证明,非遗保护既要坚守传统,也需创新发展。这位被誉为小榄陶艺“活化石”的传承人,已成为岭南文化不可或缺的代表人物。

传承的纽带与传播的桥梁  陶迷 何大智

调研组来到位于中山三乡镇陶屋生活馆,这是菊城陶屋的未来版。生活馆集收藏展示、视觉艺术、生活美学、文旅研学等功能于一体,被何大智视作“梦想实验室”。

图片

陶屋生活馆集收藏展示、视觉艺术、生活美学、文旅研学等功能于一体,被何大智视作“梦想实验室”

图片

菊城陶屋新一代掌门人、粤港澳大湾区青年创意设计(创意一百)人才培训计划2023级学员何大智

图片

调研组在柴窑中参观

第一代人坚守的工匠精神,体现在真诚、责任与创新中,这不仅是技艺的传承,更是对文化的敬畏。作为“中山陶二代”,何大智自幼在父亲的中国古典家具收藏中长大,深受陶塑瓦脊技艺的熏陶。高中毕业后,他赴澳大利亚悉尼大学学习视觉艺术,系统接触现代艺术理念,为日后创新非遗技艺打下基础。

图片

何大智在暨南大学为学生做分享,以及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传统手工艺传承与创新教席的荣誉证书

学成归国后,何大智接手家族企业“菊城陶屋”,不仅完整掌握了传统陶塑瓦脊工艺,更通过创立家居品牌Arreda Home,推动技艺的生活化与潮流化,打破其仅限于古建筑装饰的局限。他引入3D打印技术辅助制模,在提升效率的同时保留古法烧制工艺;以“艺术留白”理念打造了“陶屋生活馆”,融合艺术展示与文旅研学;通过现代设计思维和跨界合作,吸引年轻群体关注非遗,探索“非遗+餐饮”“非遗+服装设计”等新路径。

图片

菊城陶屋龙窑作品迷人的釉色(左)菊城陶屋作品:七彩祥云茶具(右)

图片

《寿星鱼》陶塑作品(摄影|缪晓剑)(左)《Air Jordan XI》陶塑作品(何大智)(右)

在传承与创新的探索道路上,年轻才俊的何大智态度非常清晰:要发展就不能拘泥于前辈的设计理念,只有不断地求新求变,才能更加有生命里,与时俱进、去糟留精,才是符合自然发展的。传统不会消失,因为我们最大的创造力,就是在这份传统、这份约束中实现的。“再过100年,我们现在的创新也将成为传统。”

何大智认为,做好一件事的关键在于“走心”与“敬业”。他以激情、向上并且非常富有耐心、积极的心态投入创作,强调通过终身学习真正理解传统文化价值。“就像陶艺或书籍中的道理,读懂其核心价值才是根本。”这些创新为何大智赢得“非遗破局者”的称号,也获得父亲何湛泉的认可。何湛泉评价其作品为“新时代的符号”,尤其赞赏他将传统配釉技术用于现代陶艺的实践,坦言“我们这一代人难以做到”。媒体称其“为非遗注入新鲜血液”,学界则认为他的探索体现了“传统与创新的辩证关系”,为非遗活态传承提供了范本。

图片

 何大智作品:富贵吉利壁挂

图片

何大智作品:运动鞋

图片

调研组成员陈平院长、刘渌潞老师、刘岱安老师、何帼英老师与何氏父子合影

未来设计  传统与科技赋能

教席调研组在北京师范大学青年教师、粤港澳大湾区青年创意设计(创意一百)人才培训计划2022级学员许栋梁的陪同下,前往珠海校区参观了该院的“故宫色彩”主题展览

北师大珠海校区未来设计学院成立于2021年6月,是该校在珠海设立的正式教学科研机构,以推动艺术、科技与教育的跨学科融合为目标,培养具有创新视野的设计人才。学院聚焦三大方向:未来设计、艺术与科技、设计与教育,注重学科互补与问题导向教学。依托北师大传统学科优势,整合人工智能、新材料等前沿技术,推动设计理论与技术革新。教学采用“项目制”(PBL)模式,如茶产品开发、央视春晚吉祥物设计等实践项目,强化学生创新能力。学院还构建了弹性共享空间与“双轴五育”体系,融合德智体美劳全人教育,打造未来教育场景。

图片


观看《故宫色彩》展

在文化遗产数字化和创新设计领域,学院提出通过跨界合作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国际化。访问期间,双方围绕非遗与现代设计的融合展开讨论,探讨联合开展非遗教育、国际工作坊等项目,以提升中国传统文化的全球影响力。

任重而道远  教席责任与近期计划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传统手工艺:传承与创新教席”于2023年5月正式落户中国暨南大学,是全球唯一专注于传统手工艺保护、传承与创新机制研究的国际学术平台。陈平教授担任教席首席主持。

教席旗下的创意实践工作室拟与北京师范大学珠海校区未来设计学院探讨传统手工艺创新与传承相关合作,未来有望在数字技术与传统工艺融合、联合各领域学术机构开展学术交流、国际传播与品牌建设、人才培养与社区赋能等方面展开合作。


调研组此次调研以传统手工艺的创新发展为切入点,提出推动“再设计”理念由“传承创新”向“创新传承”的深化转变。通过构建科技赋能、教育协同及国际合作三位一体的多元路径,进一步廓清发展思路,索建立传统工艺可持续发展的全球新范式,全面助力提升中华文化国际传播效能与国家文化软实力。

本次调研彰显了学术界与民间传承人共同守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坚定信念与责任担当,为传统工艺创新发展开辟了多维路径。通过深化产学研融合机制,构建起高校与传承人深度协同的遗产保护新模式,特别是围绕教席创意实践工作室,系统擘画了“理论研究-创意转化-市场应用”的全链条发展蓝图,为全球文化治理贡献中国智慧。


责任编辑:张书鹏

文章来源:民艺传承

上述文字和图片来源于网络,作者对该文字或图片权属若有争议,请联系我会

你知道你的Internet Explorer是过时了吗?

为了得到我们网站最好的体验效果,我们建议您升级到最新版本的Internet Explorer或选择另一个web浏览器.一个列表最流行的web浏览器在下面可以找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