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全景学会
学会简介
章程条例
理事会
专家委员会
学术委员会
评审委员会
裁判委员会
纹样研发中心
传统手工艺再设计实验室
AIGC创意与表现重点实验室
文物活化保护重点实验室
教育研究重点实验室
新媒体艺术传播重点实验室
资讯中心
学会新闻
行业新闻
政策法规
党建活动
国际交流
通知公告
学术交流
论坛研究
青年沙龙
科研课题
专家名师
专家智库
作品欣赏
名家论著
基地建设
基地名录
大师工作站
研学基地
游学基地
科普基地
产业基地
生活方式示范基地
分支机构
理论专业委员会
民间工艺美术专业委员会
雕塑专业委员会
书画专业委员会
织锦专业委员会
木雕艺术专业委员会
玉雕艺术专业委员会
石雕艺术专业委员会
彩石艺术专业委员会
刺绣艺术专业委员会
纤维艺术与设计专业委员会
紫砂艺术专业委员会
玻璃艺术专业委员会
漆文化艺术专业委员会
竹工艺专业委员会
香文化艺术专业委员会
藤铁艺术专业委员会
微缩艺术专业委员会
彩塑艺术专业委员会
砚文化艺术专业委员会
空间艺术专业委员会
造像艺术专业委员会
宫廷艺术专业委员会
青年工作委员会
教育工作委员会
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委员会
会展工作委员会
线上新经济工作委员会
行业大赛
技能大赛
技艺大赛
证书查询
人才培训
党校培训
专业培训
展览资讯
学术展览
专业展览
会员中心
会员名录
入会申请
会费标准与缴纳方式
学术交流
论坛研究
青年沙龙
科研课题
研究 | 孙若风 :由人工智能到新“天工开物”
时间:2025-02-03 来源: 中国工艺美术学会 浏览量:
33
分享:
文化产业初起阶段,北京在全国并不突出,但很快翻至榜首,相当程度上是拜科技之所赐,特别是互联网类型的科技企业。多年来,北京的文化产业一直稳居前列,也离不开科技的强有力支持。而这一切,又是与中关村的名字联系在一起的。2012年获批的 “中关村文化科技融合示范基地”,是科技部、中宣部、原文化部等部委联合命名的首批。在人工智能与文化产业融合成为文化产业新高地的时候,海淀又抢上风口,2024年启动了“人工智能创新街区”、“AI原点社区”项目,并且实施《中关村科学城通用人工智能创新引领实施方案(2023-2025)》、《中关村科学城人工智能全景赋能行动计划(2024-2026)》、《关于打造全国具身智能创新高地的三年行动方案(2024-2026)》。
北京大学是中国当代美学的摇篮,开创艺术面向现实、审美面向生活的传统。第一任校长蔡元培首倡美育,主张以美育代替宗教。继之而起的朱光潜、宗白华,是中国当代美学的奠基人,这俩人都是我的同乡——安徽省安庆人。再就是后来的叶朗,当年他主编《中国历代美学文库》,我是陕西师范大学刚留校的教师,也参与了这个全国众多高校和研究机构参与的浩大工程,在太原参加由他主持召开编纂会议,几十年过去了,其情其景仍历历在目。一些年后,叶朗先生又作为全国政协常委在全国“两会”上,以文化产业为题作大会发言,我当时在新闻报道中说,这是首次在全国最高“国是”论坛上为文化产业发声。作为叶先生的后辈,曾任北大艺术学院院长的王一川,是我四川大学的校友,他写的《艺术公赏力——艺术公共性研究》,关注公民的艺术素养和公共艺术空间的建构。特别是文化产业研究院的老师们,始终站在文化产业最前沿,不仅在研究,也在行动。我曾多次参加研究院在江西抚州的活动,我还注意到向勇院长在老家四川宣汉大山里做的“白马花田营造社”项目,暑假期间北大学生踊跃参加。还注意到向勇的学生黄彬彬,带着一群小青年坚守在湖州窑里村,把乡创做得有声有色。艺术介入乡村是世界性潮流,但是,中国的乡创与是中国的文化传统、文化产业相关联,使得中国创客成为世界上有代表性的“创客现象”。在本次文化产业新年论坛上,北大文化产业研究院又发布了中华美学基因库阶段性成果,这应该是中国美学与时俱进、传承创新的一个标志性事件。
从人工智能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的角度出发,我期待海淀与北大文化产业研究院加强合作,强化“科创”与“文创”结合的优势,并且建议:一是在实现艺术与技术融合的基础上,加强对相关专业、行业的高校、研究机构、企业跨界,发挥艺术与技术融合后的“跨界联名款”效应;二是扶大与扶小相结合、政产学研相结合、城市更新与乡村振兴相结合;三是加强海淀在地发展与向外拓展相结合,比如“中关村文化科技融合示范基地”,在北京多个区县都有延伸,下一步要继续发挥这个优势。
第一,人工智能开辟鸿蒙。
人工智能已经显示开天辟地的力量。当今世界,多个科技领域的突破到了临门一脚的节点,比如天体物理、生命科学、量子力学等,其中任何一个方面的重大突破,都有可能刷新人类的科学认知,带动产业革命。这其中,人工智能已经显示其作为颠覆性、革命性技术的特征。人工智能的发展,也将给其他科学领域注入新的动力。有专家认为,今年将是人工智能大规模介入生活的一年,果真如此,这将是开创人工智能黄金时代的一年。虽然我们认识到技术落地都会有一个周期,有时甚至是慢长的,但是,近年来总的趋势是,数字技术明显加快了转化节奏。“以人工智能为领头雁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蓬勃发展”,一个翻天覆地的时代已经到来。
文化范式决定人工智能如何开辟鸿蒙。文化是科技的土壤,文化范式决定人工智能未来有其必然性。技术发明、应用,与文化相关,同样种子在不同土壤会有不同生长的周期、长出不同的果实,而且它们还将相互作用、不同品种还会相互嫁接。近代以来,中国第一代睁眼看世界的有识之士,在接受先进科技和工业文明种种成果时,就自觉与中国传统文化结合,比如福州船政开创了中国现代科技、教育、军事先河,左宗棠、沈葆桢、邓世昌、严复、詹天佑等人,都是坚持“中体西用”或者说“西学中用”的原则。当年我作为一个中文系学生,曾经下功夫研读过中国第一本体系完整的语法书《马氏文通》,这本书融汇汉语传统和外来理论方法,树立了中国语言学的典范。该书作者马建忠与其四哥、复旦大学创办人马相伯,都是学贯中西、开一代学风的爱国者。人工智能时代,文化何为、人类与人工智能如何相处,有什么样的文化,就会有什么样的回答。人类共同的文化价值观当然会做出关乎人类命运的共同努力,而不同民族和国家发展人工智能,又各有特色。
文化自信与人工智能相互赋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正向发挥人工智能作用的定力与动力。人工智能全面重塑经济社会发展,在中国也应该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频共振。当此人工智能初起之时,强调中华优秀文化积极作用,具有方向性和功能性意义。
第二,数字时代在文化前沿已经发生连环突破
首先,边界突破。一是打破人机界限。数字化向智能、智慧演进,又进而向意识、情感、想象、审美的方向发展,增强了数字化能力,并生长出新的文化能力和审美能力。二是打破虚实界限。艺术虚构与技术虚拟出现合流,今天种种数字虚拟技术,在艺术虚构的召唤下纷纷出现。三是打破时空界限。多项前沿科技,特别是天体物理、量子力学、人工智能,均撼动着传统的时空观。数字时代,在地与在线,在场与在网,区隔已经不重要,反应了传统时空观变化。另外,打破城乡界限、打破传统与现代的界限、打破职业界限、打破社会分工特别是精神生产与物质生产界限。甚至是打破此生与永生、有限与无限、个体与整体的界限。艺术、技术、生活合流,理想的故事与现实的故事合流。
其次,行业突破。一是从文旅融合到与相关产业融合,到文旅社会化。数字技术在融合中,一方面助推突破行业壁垒、发展穿针引线的作用,一方面与文旅融合形成新的合力。二是从生活性服务到生产性服务。文化服务长期被定位为生活性服务。2009年国务院《文化产业振兴规划》提出“加强文化创意拉动相关服务业和制造业的发展”。2014年国务院出台《关于推动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若干意见》,是文化向相关领域覆盖的重要标志。从数字人、数字资产到数字空间。从趋势上看,数字人、数字资产和数字空间有可能形成类似于电商台平的“人、货、场”的关联。三者将共同经历以虚入实、虚实相融、以实入虚(脱实向虚)的过程。四是从to C到t0 B,到t0 B+ t0 C。从文化工作的主要任务出发,从满足人民群众对精神生活品质的需求出发,很多to B的数字化工作从一开始就考虑到to C 的指向。在当前文化共创、共享的新环境下,居民、游客、网民,更在to B工作中更加关注对个体的服务、调动个体参与的积极性。
复次,能力突破。一是数字化赋能生产者、生产工具、生产对象。发展新质生产力,既要顶天也要立地,以创新为主导,用新科技全面赋能文化行业每个人、每个要素、每个环节。在数字技术的迅猛演进中,赋能生产者(包括参与共创共享的消费者),壮大文化建设主体;赋能文旅装备,用先进技术保证文化工具先进性;赋能生产对象,除了传统的文化业态,还包括通过融合形成的种种新业态,丰富公共文化服务场景和文化产业场景。三是加强文化、文创和文化经济数字化。加强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要装备制造业、消费品工业、建筑业、信息业、旅游业,文化体育业、特色农业。文创与数字化兴起,在时间节点上出现时代同框,在发展上同频共振。IP由一个互联网术语衍生为文创术语,是文创与数字化密切关系的缩影。四是防止技术对人的异化。比如 “信息滞胀”、“信息茧房”、“信息欺骗”、以“场景”代替“风景。
第三,发挥中国科技思想积极作用
首先,充分认识中国科技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一是要认识到科技是文化的起点与元点。先民从仰观天宇、俯察地理、“远取诸物、近取诸身”的观察 中,在“天文”“地文”“人文”关系的思考中,走出蒙昧。宇宙法则与人的道德律令具有惊人的同一性,这是全球性的现象。二是要认识到中国科技思想决定了中国科技和中国文化的走势。以《山海经》为代表的中国神话,是中国文化的“原型”,也包含着中国科技思想的“原理”。《周易》是中华文明的元典,也是中国科技史的源头。中国古代对自然规律探讨中所表现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中国文化的内核。晚明时期中国出现资本主义萌芽,新的经济、思想、科技抬头,宋应星(工艺)、李时珍(医学)、徐光启(农学)、徐霞客(地理学)等,坚持的仍然是将“人工”与“天工”结合的路线。虽然这次社会转型由于朝代更替而推迟,但验证了中国传统科技思想的生命力。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回归的今天,这种作用将体现得更充分、自觉。三是要认识到中国科技思想与中国文化一样,需要与世界对话。任何文明与其他文明比较,都有其优势与局限性。这种交流,从古至今没有改变,今天更加密切。
其次,充分认识中国科技思想的文化特征
——科技观。中国哲学主张“天人合一”,“物我一理”,源于先民最对天地自然和自我的观察、认知,这种科技观与人文观一体化的哲学模型,从古至今,未曾改变。虽然在汉朝经由董仲舒将“人文”与“天文”的对应推向极端,形成谶纬神学,但仍通过中国哲学自身得到调节,在汉魏六朝重返“自然”,这是人文与科技的双重胜利,因此,在这一时期,不仅实现了“文学自觉”,而且在科技上也成就斐然,一大批文学艺术家与祖冲之等数学家、科学家交相辉,而且最重要的是,这一时期开启了唐宋科技发展。五四新文化运动,“德先生”与“赛先生”同时提出,也表现出二者同进同退的关系。
——方法论。与中国哲学观、科技观相辅相成的是辩证的方法,天地日月,阴阳二元,一分为二,相互对立又相互转化避免绝对化、片面化地看待世界、事物。技术也有两面性,应该趋利避害,化害为利。AI如水,可载舟亦可覆舟。对待洪水,不是采取诺亚方舟式的躲避,也不是鲧的“堵”,而是禹的“疏”变水害为水利。
复次,充分认识中国科技思想的当代价值。
——重实用。与古希腊和印度文化的先验理性、宗教理性不同,中国实用理性关注现实,发达学科是天文历法、地理学、算学、农学、医学、药学等,服务社会生产和日常生活。四大发明作用人类文明进程,大量实用技术今天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今天中国特高压、盾构机、5G、无人机、沙漠防治、超级钢、高速铁路、汽车电池、太阳能发电、核电等世界瞩目,数字技术特别是人工智能的突出成就主要表现在实用上。
——重民用。《考工记》是皇家考核工匠的专著,反复强调的却是“百工”、“民用”。今天的科技发展,仍然表现出以民为本、民用当先的特征。特别是互联网、数字技术,已成为大众工具,而且随着技术的快速普及,越是基层、乡村,越体现出局部反超城市的能力。大数据、沉浸式技术、元宇宙、大模型等,从数据量的积累到应用场景的丰富,离开了民用领域的支持与推动,就离开了源头活水。
——重艺术性。中国美学是生活美学、生产美学,技术性与艺术性结合是自古以来中国科技的传统,是前人艺术人生的体现。进入数字时代和艺术时代,数字技术与艺术相向而行,形成跨界联名款效应,共同赋能生产生活,赋能人工智能。
——重标准化。标准是人类文明的进阶,也是中国科技发展的要素。《考工记》是一本标准化著作。中国的要义也是精准拿捏标准。人工智能时代要形成人文引领、标准协同、法律规范的管理体系。
作者简介
孙若风,文学博士,高级记者,博导。全国旅标委主任,全国文体康旅装备联盟理事长,中央美院理事会副理事长,中国文化产业协会文化元宇宙专委会首席专家、沉浸式文旅产业专委会艺术顾问,工信部工业文化专家咨询委员会副主任,兰州大学黄河国家文化公园专家委员会副主任,
中国散文学会校园文学专委会主任。中国人民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特聘研究员、上海大学兼职教授、宁波东方理工大学(暂名)教授。
责任编辑:张书鹏
文章来源:孙若风
上述文字和图片来源于网络,作者对该文字或图片权属若有争议,请联系我会
上一篇:研究 | 王敏:陆上丝绸之路的代表性纹样
下一篇:研究 | 潘鲁生:中国年,世界节
会员登录
会员注册
你知道你的Internet Explorer是过时了吗?
为了得到我们网站最好的体验效果,我们建议您升级到最新版本的Internet Explorer或选择另一个web浏览器.一个列表最流行的web浏览器在下面可以找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