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交流
研究 | 潘鲁生 殷波:手工艺的艺术疗愈价值与机制研究(二)
时间:2024-10-13      来源: 中国工艺美术学会       浏览量:348      分享:
三、手工艺类艺术疗愈的作用机制
手工艺疗愈的作用机制涉及手工操作在生理层面的统合调动和心理层面的反应体验,主要由手脑协同、专注投入、可控体验、心理投射、经验重建几个层次组成,是一个完整的经验过程。
手工艺疗愈实践首先在于手部动作与技能的运用,通过手与脑相协调运用工具、处理材料、实施预设的计划构想并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做出反应和调整,全面调动整合认知与感官经验,形成意念、情感与感觉、思维、能力的统筹平衡,因而是统合生理和心理要素恢复平稳健康状态的过程。临床研究显示,手工艺疗愈“通过主动运动刺激大脑皮层相应区域,启动潜伏的神经通路,对骨骼肌进行支配产生运动,重建正常的运动模式,同时肢体的主动运动还可以刺激副交感神经,使患者身心放松,改善抑郁,而提倡将活动中所学到的技巧经验应用到日常生活当中可能是患者MBI(Modified Barthel Index,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估指数)评分提升的关键”[21]。此外,根据左右脑分工理论,艺术疗愈的生理机制在于,当人面临情绪或心理问题甚至成为某种症候时,具体的创伤经验、记忆以及内隐的思维有相当可能是被压抑的或者是“前语言”的,既无法用语言来提取表达,也难以用理性、逻辑和语言去干预。而根据大脑左右两半球各自的优势分工,当控制语言功能的大脑左半球在处理个体情绪情感、心理冲突、心理创伤等心理问题上显得效果不佳时,则可通过控制情绪情感反应和艺术天赋的大脑右半球进行处理。手工艺疗愈通过具体的感官经验、实体的创造过程使情感情绪得到表达和调控,从而促进身心的平衡与协调。
进而言之,手工艺实践过程中将实现“心流”状态和对于生命节奏的体验。关于手工艺中精神境界的阐释涉及全身心投入、专注于工艺过程而形成的行动与意识高度融合的生命体验,所谓“不徐不疾,得之于手而应于心”(《庄子·天道》),也是心理学意义上沉浸式的“心流”状态。手工艺的操作实践有助于实现身心高度专注的状态,从生理学的角度看,手工艺的凝神操作类似冥想等状态,身心既处于放松状态,又充分调集各方面的反应潜能,神经系统得到调节,血脉畅通,心情变得愉悦,整个身心系统实现良性循环和更新。从手工艺操作的特点看,包含一定的重复性动作,但不是机械性的重复,而是不断积累经验,克服阻碍,趋向于构想中的形态,因此,形成身心贯通、知行合一的状态;需要应对物质材料和手工实施过程中的偶然因素,实时展开的变化和与机械不一样的偶然与变异,促使工艺主体更加专注如一。与此同时,整个过程包含自然、生命、工艺过程所具有的时间流和节奏律动,可出离工业化线性向前的精准的时间节奏,体验天然材料与自然世界、创造力投入与物质展开成型、克服阻碍与建立秩序的过程,是一种生命的、生态的时间节奏的感知体验。手工艺实践中关于自然生命节奏的体验并非被动服从,而是一个主动参与、相互建构的过程,手工艺主体在适应材料、做出工艺反应的同时,也自主地掌握节奏、积累经验,在造物的整体经验中实现融合。所以,手工艺的疗愈有助于在心神凝注、有机节奏律动的体验中达到和谐与自由的境界。
同时,手工艺的实践是从创意、设想、计划到亲手推动物质实体成型的过程,运用工具,施以工艺,塑造物质材料,有助于重建内心的可控感和自信。接受艺术疗愈者不同于专业的艺人工匠,往往不具有娴熟的工艺水平,甚至基于身心原因还存在一定的手工操作障碍,但手工艺实践过程的本质是一致的。首先,每一个手工动作都在实现或接近预期,“下一步将要做的与它提供给感觉的已做部分前后相继,互为手段,在这个过程中做与受不断相互修正完善,并在知觉中成为一个整体,使经验得到积累,从而使最后的制成品具有经久不衰的魅力。”[22]手工艺的实践因此是一个实现的过程,工艺主体的感受力和创造力以对象化的形式加以表达,个体真实而具体地在手工操作过程中体验存在与改变,既是凭借实在的体力体能做工劳动,也实现一定意义上的美的创造。更进一步看,手工艺实践过程中将时时应对材料以及物品外观形态的变化,使变化归于设想的轨道,也将时时构建一种预想中的秩序和稳定性,这种稳定性有助于受疗愈者平复和整合内心可能存在的分裂和冲突,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从变化到稳定,从无序到有序,是对于多样性的接纳与融会,因此丰富了生命的感受,在积极的行动中接受世界的多样性,增强心理的韧性,建立更富有弹性的视野和心理空间,重新认识和体会生命的活力和意义。对于接受艺术疗愈者而言,意义不在于制作完成了一件工艺精湛的作品,而是在不断实现、趋向于完成的过程中形成了完整经验所带来的满足,并因构想付诸实践而重建对自我的认知和自信。
手工艺实践将实现主体的心理投射和情感表达。如手工艺疗愈中,塑造光洁的表面或凸显棱角锋芒,剪刻流动的曲线或锤凿凹凸斑驳的肌理,编织成特定的纹理或堆叠形成材质的膨胀形态,等等,往往包含内心真实的感受甚至潜意识中隐匿情感的表达与宣泄。加之手工艺实践也涉及美术意义上的色彩浓淡、构图大小、线条疏密长短、手工力度轻重、速度缓急等,这些也是内在情绪情感状态的投射与呈现。因此,以心理投射理论分析艺术疗愈的自主创作过程,意义在于创作者通过非语言的象征性工具将潜在的自我意识内容“说”出来,将意念化为具体形象,传递自身的需求与情绪,即使隐匿的痛苦也变成可描述、可分析、可思考、可直面的客观存在,并由个体的内心转移到作品上,得到有效的叙述和抒发,实现压力的良性管理,从而统整人格,治愈身心。
此外,手工艺的实践过程也有助于唤起生活的经验和热情。美国哲学家、教育家约翰·杜威(John Dewey,1859-1952年)指出:“一件艺术品,不管它是多么古老而经典,都只有生活在某种个性化的经验之中时,才在实际上,而不仅仅潜在的是艺术作品。”[23]艺术不是外在于经验的,也不是指向经验之外的,而在于构建完整的经验,丰富生命的体验,强化个体与生活世界的联系。相对于美的艺术诸门类,手工艺与生产生活的联系更紧密,不仅在工业化、信息化技术大规模应用之前,手工造物、手工劳作具有直接的实用目的,是最普遍的生活经验;即使在人工智能、元宇宙式虚拟生存等发展的形势下,手工经验也仍然是生活与文化记忆的组成部分。因此,在艺术疗愈中开展手工艺实践,更深层次上意味“自我”与生活联系的修复与重建。具有历史文化积淀的传统手工艺或创新工艺与材料的现代手工实践,都有助于通过这一“生活的艺术”去直观集体、社会、生活之流以及自身的存在。对于特定症候的病患群体而言,部分特征鲜明的传统手工艺可能触动情景记忆,增进活动执行力和语言表达能力,降低认知障碍,进而提高生活的幸福感。对于存在相关情绪压力和困扰的群体来说,一种具体的手工艺实践过程即是关于时空、物我、内在与外在的富有连续性、整体性、完满性的体验,有助于重建对生活与生命存在的认知和感受,具有修复作用。
总之,手工艺实践从手脑协调的动作到聚精会神的投入、可塑可控可实现过程的体验、心理投射与情感表达及至重建唤起生活经验与热情,从生理到心理形成疗愈作用。其中包含绘画等艺术疗愈的共性,也有基于手工造物的特性,是艺术疗愈中富有针对性和普遍意义的途径与方法,在面向广泛人群的实践上也具有社会文化价值。
四、手工艺类艺术疗愈的社会价值
艺术疗愈的专业理论与实践经过近百年发展,在受众范围、手段方法、应用场景和预期目标等方面不断丰富和拓展,现阶段主要集中应用于医疗救治、教育培养和社会服务等方面。其中,医疗领域的应用,包括精神健康病患的疗愈和生理病患群体的支持性疗愈;教育培养方面,涉及存在学习障碍的青少年群体和接受艺术教育、美育的普通学生群体;社会服务领域,既应用于有特定需求的人群(如监狱服刑人员、戒毒人员、自然灾难或人为侵害受害者、高风险家庭等),也通过设计、展览等不同形式面向希望激发潜能、培养健康人格、寻求自我成长的普通公众。因此,包含手工艺方法在内的艺术疗愈的社会价值突出体现为医疗价值、教育价值和社会文化价值。关于特定生理或心理症候群体的手工艺疗愈效果和价值,主要通过专业的医学评估衡量,如使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DMA)、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症状自评量表(SCL-90)、Wallace自我概念量表(WSCS)、家庭功能评定量表(FAD)、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等进行临床专业评估,并结合问卷、访谈等做出分析和评价,具有医学专业要求和特点。
关于教育培养中的手工艺疗愈价值,核心在于养成健全的心智和人格,包括帮助青少年及儿童克服成长的障碍、摆脱心智困扰、完善自我认知、放松身心、培养专注力、激发创造力、提高动手实践能力等。近年来,我国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发病率呈现低龄化趋势。据《2022年国民抑郁症蓝皮书》调查,30%的抑郁症患者年龄在18岁以下,另据《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21-2022)》显示,18至24岁年龄组的抑郁风险检出率高达24.1%。[24]青少年身心处于成长阶段,生活环境、经历和人际关系相对单一,来自考试、升学、就业的压力如“茧房效应”更易被强化,心理病症或情绪问题频发多发。以教育、成长为导向的艺术疗愈需以不同形式进一步展开,使青少年通过手工艺等艺术实践,舒缓身心、疏导压力、建立自信,获得成长的力量。
在更广泛的社会层面,手工艺疗愈也以多元化的形式作为“治愈文化”的组成部分传播和发展。相关研究指出,“治愈文化”在我国的发展与社会个体趋于“原子化”的状态和普遍的社会竞争有关[25]。由于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加快,家庭趋于小型化,传统的家族联系相对弱化,加之网络生活进一步冲淡了现实空间的交际联系,个体在独立生活并面对社会竞争时往往需要进行自身的心理建设,包括自我激励、自我爱护、自我抚慰,从而疏解负面情绪,减缓心理压力,获得温暖体验。“治愈文化”广泛发展,诸如治愈系的漫画、视频、游戏、美食、旅游以及服饰色彩、文创产品、潮玩手办、萌宠陪伴、冥想禅修等盛行,手工艺的自我疗愈作用也不断被认识和发掘。当前许多成年人参与的手工艺体验项目,往往不在于习得某种技艺或制作创作某件手工艺成品,而是体验手工艺放松身心、愉悦平和的状态和过程。还有不少依托手工艺设计创建的虚拟游戏场景,复刻手工艺从创意设想到物化成型的体验,涉及陶艺、木作等工艺门类,核心在于实现手工艺实践过程中形随意动、控制塑造、构建秩序的体验。因此,相比于其他“治愈文化”的载体和路径,手工艺具有更强的实践性,工艺过程本身是主体与外物、与环境的深度交流,也是一种现实的介入和创造,不因寻求治愈而回避现实世界,也不只在于调整自己内心的感受;工艺过程中不断克服阻碍,实现设想,因而也不同于拒斥和回避复杂而“用低龄化来对抗现实、用孩童化来拒绝长大”[26]。手工艺疗愈因此具有更加积极、现实的意义。手工艺疗愈将激发内在的力量,建设富有韧性的内心世界,使人如得心应手地造物般参与现实世界的建构。
结语
总之,手工艺作为人之本质创造力的实现,还原构建“人-物-事”的联系,人们得以从朴素、本质的联系中重新体验时间、空间、意识、物质的存在,由心智的对象化投射与实体式表达转而向内完成自我的修复重建与成长壮大,实现身心疗愈。因此,手工艺作为疗愈实践的价值和机制不在于任何外化的目的,而指向手工艺和人本身,是手工艺的本质以及人之本质的体现。手工艺疗愈面向现实的社会与人群,并成为艺术之于心灵意义的回响,亘古不息。
潘鲁生,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专家委员会委员、学术委员会委员,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名誉院长
殷波,文艺学博士,山东工艺美术学院教授,“泰山学者”青年专家。


责任编辑:张书鹏

文章来源:艺术教育杂志

上述文字和图片来源于网络,作者对该文字或图片权属若有争议,请联系我会


你知道你的Internet Explorer是过时了吗?

为了得到我们网站最好的体验效果,我们建议您升级到最新版本的Internet Explorer或选择另一个web浏览器.一个列表最流行的web浏览器在下面可以找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