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全景学会
学会简介
章程条例
理事会
专家委员会
学术委员会
评审委员会
裁判委员会
纹样研发中心
传统手工艺再设计实验室
AIGC创意与表现重点实验室
文物活化保护重点实验室
教育研究重点实验室
新媒体艺术传播重点实验室
资讯中心
学会新闻
行业新闻
政策法规
党建活动
国际交流
通知公告
学术交流
论坛研究
青年沙龙
科研课题
专家名师
专家智库
作品欣赏
名家论著
基地建设
基地名录
大师工作站
研学基地
游学基地
科普基地
产业基地
生活方式示范基地
分支机构
理论专业委员会
民间工艺美术专业委员会
雕塑专业委员会
书画专业委员会
织锦专业委员会
木雕艺术专业委员会
玉雕艺术专业委员会
石雕艺术专业委员会
彩石艺术专业委员会
刺绣艺术专业委员会
纤维艺术与设计专业委员会
紫砂艺术专业委员会
玻璃艺术专业委员会
漆文化艺术专业委员会
竹工艺专业委员会
香文化艺术专业委员会
藤铁艺术专业委员会
微缩艺术专业委员会
彩塑艺术专业委员会
砚文化艺术专业委员会
空间艺术专业委员会
造像艺术专业委员会
宫廷艺术专业委员会
青年工作委员会
教育工作委员会
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委员会
会展工作委员会
线上新经济工作委员会
行业大赛
技能大赛
技艺大赛
证书查询
人才培训
党校培训
专业培训
展览资讯
学术展览
专业展览
会员中心
会员名录
入会申请
会费标准与缴纳方式
学术交流
论坛研究
青年沙龙
科研课题
论 | 张燕芬:丝丝入扣,娓娓而真——再读熊瑛《明代丝绸研究》
时间:2024-08-11 来源: 中国工艺美术学会 浏览量:
309
分享:
《明代丝绸研究》将门类与断代研究相结合,是工艺美术史研究深入发展下的新成果。书中参借大量未曾被使用过的新材料,在实物、文献、图像互证的基础上形成观点,对明代丝绸的演变做宏观与微观双重视角的探讨。不仅阐明丝织生产分布、厘清品种更迭,还重视装饰趣味、解说使用风气。该书把工艺美术作品与社会功能紧密关联,将丝绸嵌入历史框架进行讨论,既为丝绸的解说提供了更多支持,又为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了科学参照。
初读《明代丝绸研究》书稿是五年前,当时就已十分钦佩熊瑛所下的功夫。如今再读新版,更觉受益匪浅。丝绸史不是我的专长,原不敢妄加评论,但因同做明代工艺美术研究,与作者多有切磋讨论,掩卷叹服之余,也应邀留下一些感想。在中国工艺美术涉及的众多门类(织物、陶瓷器、金属器、玉石器、漆木器与其他)中,丝绸一直叫人又爱又怕。爱,自然是因其在经济、政治、文化、艺术上的重要性。在古代,丝绸生产和贸易量巨大,它不仅关乎国计民生,还联系着礼仪制度、文化活动;又因极具展示性,最能反映时代装饰艺术的风尚潮流,而备受各方瞩目。同时,丝绸作为中国特有的物产,长期以来,它还是中华文明外传的重要载体。
重要如斯、华美如斯,但丝绸研究的难度之大,依然令不少学者心怯。各类史料中,有关丝绸的记录卷帙浩繁,远超其他门类,想要穷尽这些文字,就已让人生畏。何况还要面对实物的匮乏,丝绸易腐难存,遗留极少,深入不易。两个因素交叠,使得近年来可信赖的丝绸史研究寥若星辰。本书是当前所见,研究明代丝绸最全面、可靠的专著,填补了学术空白,具有开创性。
一、材料宏富,解说入扣
学界已有的丝绸研究,以通史研究、个案研究最为常见。前者以专著为主,优点在于勾勒中国丝绸发展的基本脉络、呈现总体面貌;后者则以论文为主,着眼单件作品或某个品类、某种工艺,或讨论某个艺术史问题。总体看来,缺乏断代史研究,材料使用也相对单调,鲜有对一朝丝绸风貌进行全面描绘和深入分析。
《明代丝绸研究》之所以可靠可信,还得先从它占用的、宏富的研究材料说起。无论是实物史料、文献史料,还是今人成果,作者几乎一网打尽。实物史料,根据来源可分为考古出土与传世文物,本书均已倾力搜罗。而书中所覆盖的文献史料,更是前人所不及,不仅包括实录、律典、奏疏,还有方志、笔记、诗文、杂剧、小说等。这些原始文献能够还原历史语境,价值远高于后人的传抄摘录。
正因作者占有远胜于前人的文献资料,本书才能对明代丝绸生产组织、区域特色、著名品种、装饰手法、图案题材和设计构成等问题进行全面探讨。书后附录的《参考文献》显示,征引的文献约有350种,其中近九成为古籍,这在现有研究中无人能及。材料的丰富为其书写信史奠定了基础,实物与文献的相互印证、深入解读,又令该书在具体问题推进和研究视角拓展方面,都更有建树。
如此尽心竭力、披沙拣金式的甄别材料,使《明代丝绸研究》在分析问题时游刃有余、丝丝入扣。在丝绸实物遗存有限的情况下,作者充分展现了利用历史文献构建艺术史的能力。尤其是对《明实录》《明会典》的系统阅读、充分罗掘,对地方志的全面收集、剔剜抉择,解说了不少问题,校正了不少错讹。典型例证便是有关改机的讨论,学界一直认为改机是弘治年间的林洪所创,但本书依据《明英宗实录》,考证出至晚在景泰年间,改机已供御用。[1]
丝绸品种与地方风物紧密相连,却少有学者细致梳理与其关系密切的方志文献。本书在讨论丝绸新品种时,以地方志为线索,结合实物与图像,一一厘清潞、缂丝、绒类织物的花色、用途与传播路径。尤其是对绒类织物的辨析,可谓精彩。当前有关于明代绒织物的讨论多含混不清,本书将其重新分类梳理,辨明羊绒、倭缎、剪绒、天鹅绒等品种。通过地方志与《明实录》《天工开物》《皇明两朝书疏钞》等文献的互证,指出产自陕西且极受宫廷宝爱的“绒褐”,属于丝绒交织织物,是毛布的一种,而非以往认知的起绒丝织物。[2]明代真正的起绒织物,应是漳、泉、广地区所产的“天鹅绒”。根据《唐船输出入品数量一览》等材料的记载,推断出日本在明末还未能掌握生产起绒织物的工艺,更新了一些学者认为中国起绒技术由日本传入的观点,并综合多种文献分析解读,得出与时贤不同的观点,订正错谬。
二、立旨高远,求真求解
《明代丝绸研究》的立旨颇高,不仅求真,更要求解。艺术史研究有许多考据论证,这是为了求真,若能在求真的基础上尽力求解,研究必然更加深入、更加成熟。
本书的精妙考订,几乎遍布每一章节,如在第五章中,将原断为宋代的缂丝《万寿图》(台北故宫博物院收藏)的时代更正为明末。作者以定陵出土的万寿福喜缎龙袍上的“万寿”字形和排布方式、女夹衣上的五瓣花纹样为参照,并引用《酌中志》所记明末宫廷贺帝王生辰,宫眷、内臣袍服要缝缀“万万寿”“洪福齐天”花样补子,指出此件《万寿图》应属明代宫廷吉服补子,其下款识是明末或清代所制,补接而成。[3]所据既有图像分析,又有史料佐证,材料充分,令人信服。尤其随后提出,“现被著录为宋代缂丝的藏品中,或许相当一部分应归明代”,为后续研究指明存在的问题和可能的方向。
可贵的是,作者并未止步于求真,她将丝绸与其他工艺美术门类交织对照,并联系当时的社会文化,从微观、中观、宏观各个角度进行观察与解说,力求梳理丝绸与时代背景、造作体系、社会风气的联系,阐释现象出现的原因、风貌演进的根由,这在以往的丝绸史并不多见。
以顾绣为例,作为观赏绣,它在明代就已表表有声,其风格文雅、技艺精绝,历来为方家所重。但有关顾绣风貌演变的讨论却一直混沌。熊瑛考证各时期绣本来源与顾绣题材变化的关系,指出顾绣底本从追求画艺、到强调形似、再到复制拼凑,对顾绣发展进行了分期,剖析了顾绣兴衰的原因。她指出,顾绣之所以能够充分营造“画意”、契合文人审美趣味,源于顾氏女眷生活在文化气息浓郁的环境之中。她们多通文墨,有机会见识名家书画,刺绣配色也类于绘画。正是顾绣中浸润的书画修养与闺阁气度,使之备受文人重视。韩希孟作为顾氏绣娘中的佼佼者,喜以湖石、蛱蝶、芙蓉、萱草等作为创作题材,其作品构图疏朗,意境清幽,多以册页形式装裱。自韩之后,明代欣赏绣中花鸟虫鱼类“小品”显著增多。[4]此外,由于作者对绘画史的熟稔,能够洞悉花鸟草虫也是明末女性画家偏爱的题材,如文俶、周淑禧、黄媛介等,她们均有不少此类题材的册页、扇面作品,与韩氏绣品颇多相似,共同传达着明代文化女子的审美追求。
顾绣为何走向衰弱?作者认为随着家族的没败,顾氏女眷已不具备摹绣名作或自创绣稿的条件与心境。而明末书籍刊刻兴盛,《十竹斋画谱》《顾氏画谱》等书画谱录广为流传,很可能为顾氏绣女所借鉴。后辈绣女仅逡巡于前代经典绣品,渐渐不思创意,拼凑成幅。可以说文化修养和见识品位的欠缺,是晚期顾绣品质下滑的主要原因。熊瑛凭借对画史的熟悉,找到顾绣所参考的绘画、版画,分析图像的形式与气韵,打破了研究的学科界限,这对于追溯顾绣稿本的来源无疑是积极的探索。
类似的精妙讨论还见于明末“服蟒”风气。若只考虑晚明社会的失序纷乱、奢华相高,不免流于空洞。但作者用《万历会典》、明人文集等材料,结合明墓出土的服色僭越实例,指出蟒龙袍服自正统至明末的扩大使用,不仅有妆花技术的成熟作为支持,更重要的是,帝王将蟒服作为特赐,以此笼络臣下、安抚外夷、维稳王朝,至万历时期,彩妆蟒衣已成宫眷内臣节庆之衣,种种原因,才将明代“服蟒”之风推向高潮。[5]而“服蟒”之风日盛,又鼓动了妆花、织金、织成料的发展,促进了民间丝织水平提高,甚至扩大了丝绸贸易规模。这个现象反映的本质,是等级制度松懈、社会风气宽松、审美跨阶层趋同,它们共同成就了晚明丝绸的繁丽装饰与热烈风格。
晚明宫廷对世俗纹彩的偏爱,作者相信与内臣有密切关系。内库所贮御用段匹,往往由司礼监、尚衣监或内织染局内臣题造,花样钦定之后,内臣携花样至地方,组织匠人挑织造,并监督管理。有时权宦甚至自创新样、擅改服饰。所以,明代晚期宫廷吉服色彩绚丽、民俗意味浓重,与内臣的喜好有较大关系。织造内臣为饱私囊,时常克扣料银,工匠便偷工减料,致使段匹纰薄、颜色浅淡。因此,明代晚期丝绸虽样貌繁华,但品质远不及永宣时代,尽管技术走上高峰,艺术却已衰落。
三、视野宽广,可资借镜
本书虽是丝绸研究专著,却值得其他工艺美术门类乃至相关学科参考借鉴。原因有二。其一,客观上,无论古今,丝绸装饰总是新样式最快捷的传播者,关注工艺美术史、设计史,尤其不能忽视丝绸史。正如尚刚师所言,丝绸装饰的出现、风靡和演进往往牵动工艺美术的全局,引领着装饰艺术的潮流。
其二,本书所括资料丰饶、视野宽广、自有创见,更重要的是,把工艺美术作品与社会功能紧密结合,将丝绸嵌入历史框架进行讨论,既为丝绸的解说提供了更多支持,又为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了科学参照。譬如,作者花大力气厘清的丝织生产情况,看似与艺术无涉,实际上却为明代丝绸各方面发展奠定了基础。她从技术优势、地理条件、气候变迁、匠籍制度、“领织”方式等方面,论述了明代丝绸“北弱南强、西弱东强”“官弱民强”的整体情况。这些内容不仅为明代丝绸品类的发展、艺术风格的转变做了铺垫,也为关注经济史、地方史的学人提供了有效信息。
再如,本书第五章谈到明清之际的博古题材时,作者认为它的构图琐碎、设色受限,美感并不突出,无法从审美的角度解释它的骤然流行。但从明代雅集玩古题材绘画与古物鉴藏类书籍(《格古要论》《遵生八笺》《长物志》等)着眼,便可发现文人阶层的崇古、鉴古、玩古、仿古风尚,才是博古作为装饰题材流行的内在因由。若有学人讨论士林清会、文人趣味对社会风尚的影响,此为一例。
又如,作者谈到“民俗吉庆”类丝绸图案时,关注金银器的学人便可发现,这些装饰题材在明代中后期的集中涌现,有着相同背景;在实物的使用上,丝绸与金银器又可相互映照、互为补充。此外,明代宫廷的节俗时尚,对后世的器用设计影响颇深,十分值得留心。如清宫年节筹备的各色“大吉葫芦”题材陈设,端午所用的五毒扇子、棕子,中秋的玉兔簪子、荷包,凡此种种,琳琅满目,不胜枚举。
裁造衣物是丝绸的主要用途,明代实物遗存中有不少成衣,其中织成袍服又占多数。作者从设计思路分析其构图形式,将纹样织造时的平面效果与使用时的立体形态结合考虑,指出织成袍料“专样专用”的构图设计,令图案和款式都更规范,既遵循冠服制度,又保证穿着美观。笔者还需指出的是,长期以来,国内外设计师以“中国风”为灵感,创作了不少作品,丝绸图案更被高频使用。明代丝绸也是如此,如爱马仕就曾将定陵出土丝绸上的“童子执花”纹用作领带图案。图案从来都是文化的载体,了解其内涵更有助于设计出既具有传统内核,又充满时代气息的作品。可喜的是,本书对纹样的解说不限于名物考证,作者更注重探索新样式出现与流行的深层文化原因,并从中提炼时代设计思想,亦值得服饰设计、图案设计相关等领域关注。
《明代丝绸研究》作为一本学术专著,虽沉博深入,却并不晦涩。作者文风平实、娓娓而谈,高而不冷,可说文如其人。作为同窗同门,我与熊瑛师姐常一起看展览、拍图录、查资料。她既是我学术上的益友,也是我在读博期间的无私伙伴。我们一期毕业,又都习惯在半夜造文,有时文思不畅,我还会到她宿舍敲门骚扰。她不仅要陪我头脑风暴,还要给我准备夜宵。我俩自园中银杏初黄动笔,一直写到次年海棠渐开。我深知她对专业的热情,对学术的审慎。《明代丝绸研究》成稿时,有五个附录。其中史料简编共援引古籍文献315条,约5万字,其中包含不少未见他人引用,却带来新认识的文献,极为珍贵;《明代纪年丝织物出土简况》(不含定陵)和《明代顾绣存世情况》,共计2.1万字。这些不遗余力、费尽心血收集的材料,是她遨游学海撷获的欣喜,也是她想与学界共享的诚意。此外,我知晓她近期在补充明代丝绸对外交流的相关材料,众所周知,中交流外是艺术史研究最为复杂的主题之一,但以其坚韧不拔,我想《明代丝绸研究》再版时,定可展现其全貌!
张燕芬,女,故宫博物院副研究馆员、艺术学博士。
研究方向:
工艺美术史。
责任编辑:张书鹏
文章来源:
中國美術研究
上述文字和图片来源于网络,作者对该文字或图片权属若有争议,请联系我会
上一篇:研究 | 刘騻 :胡人乘象——湖北省博物馆藏铜象尊考
下一篇:研究 | 张文慧 王晓珍:天水丝毯技艺中的“纹”与“意”(二)
会员登录
会员注册
你知道你的Internet Explorer是过时了吗?
为了得到我们网站最好的体验效果,我们建议您升级到最新版本的Internet Explorer或选择另一个web浏览器.一个列表最流行的web浏览器在下面可以找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