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交流
研究 | 赵罡:“香山帮”称谓起源及工艺演变(二)
时间:2024-05-25      来源: 中国工艺美术学会       浏览量:58      分享:

第三章 “香山帮”传统工艺特色

“香山帮”传统工艺以其技术高超、对传统文化的深刻理解和艺术审美的追求而闻名,主要包括选址、备材、动土、立架、墙体、屋面、铺装、装折、油漆等流程,将中国传统建筑法式与江南地区特色相融合。运用各种地方材料,如太湖石、青石、花岗石等,并配以苏式木雕、砖雕、彩画,打造出造型优美且寓意吉祥的建筑作品,从民间宅第、古典园林到皇家宫殿,皆有精美之作。

在选材与加工方面,注重天然与质朴,特别关注木材的质地、纹理和防腐处理,而对石材则强调色泽和质地的统一,通过精湛的雕琢展现自然之美。木构技艺是香山帮的核心,尤其擅长榫卯结构,展现了力学智慧和艺术美感。雕刻艺术则以生动细致的细节和深刻的寓意见长,追求与整体风格的和谐统一。

在园林设计方面,注重自然与人工的融合,巧妙地运用借景、对景、透景等手法,营造出诗情画意的空间效果,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技艺的传承依托严格的师徒制度,通过口传心授确保了技艺的传承与创新。

1、木雕工艺:香山帮古典建筑的灵魂镌刻

“香山帮”是一个以木匠为核心的建筑工匠群体,包括木匠、泥水匠(砖瓦匠)、漆匠、堆灰匠(堆塑)、雕塑匠(木雕、砖雕、石雕)、叠山匠(假山)等古典建筑工种。在香山帮的建筑技艺中,木作技艺占据着重要地位,包括木构架的设计体系、营造习俗、材料工具及装饰艺术等。木雕承载着匠人的智慧与情感,将自然界的木材转化为栩栩如生的艺术品,镶嵌在古典建筑的各个部位,赋予建筑以生命力和故事性。

香山帮建筑工匠群体,不但工种齐全,而且分工细密,能适应高难度建筑工艺的需求。木匠分为"大木"和"小木"。大木从事房屋梁架建造,上梁、架檩、铺椽、做斗栱、飞檐、翘角等。小木进行门板、挂落、窗格、地罩、栏杆、隔扇等建筑装修。小木中有专门从事雕花工艺(清以后木工中产生专门的雕花匠)。木雕的工艺流程有:整体规划、设计放样、打轮廓线、分层打坯、细部雕刻、修光打磨、揩油上漆。除了分工细密外,香山帮工具也是很先进的。例如木匠用的凿子分手凿、圆凿、翘头凿、蝴蝶凿、三角凿五种,而每一种又有若干不同尺寸或角度的凿子。

香山帮的木雕工艺首先体现在对木材的选择上,常选用楠木、紫檀、黄花梨等优质木材,确保作品既美观又耐用。匠师在设计图案之前会深入研究建筑的整体风格与功能需求,结合吉祥寓意和传统文化元素,创造出既有视觉冲击力又富含文化内涵的设计方案。图案内容广泛,从花鸟鱼虫、山水人物到神话传说,无一不显得精致而富有深意。真正的技艺体现在手工雕刻过程中,匠人们凭借丰富的经验和精湛的刀法,运用平雕、浮雕、圆雕、透雕等多种技法,一刀一刻间将图纸上的图案立体呈现。每一刀都力求精准,既展现细腻的情感表达,又保持整体的和谐统一。

木雕作品并非孤立存在,而是与建筑结构完美融合,成为建筑装饰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光影的映衬下,展现出层次分明、动静相宜的美感,使建筑空间更加生动有趣。完成的木雕作品还需经过严格的防腐、防裂处理,以确保其能够经受住时间的考验。这不仅是对技艺的尊重,也是对文化遗产的保护。

木雕工艺不仅体现了香山帮匠人的高超技艺,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缩影。它传递着古代社会的审美观念、哲学思想以及伦理道德,是连接过去与现在、自然与人文的桥梁。每一幅木雕作品都是一个故事,讲述着历史的沧桑变迁,记录着民间的风俗习惯,是中国传统工艺文化宝库中的瑰宝。香山帮的木雕工艺,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不仅装点了古典建筑,更成为了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值得我们去欣赏、学习和传承。

2、 石雕工艺:香山帮建筑艺术的永恒见证

石雕,作为“香山帮”传统工艺中另一颗璀璨的明珠,以其坚实的质地和永恒的魅力,为古典建筑增添了不可磨灭的风采。不同于木雕的温润细腻,石雕工艺更加彰显力度与坚韧,是大自然与人类智慧的完美结合,记录着历史的厚重与艺术的精彩。

香山帮石雕工艺对石材的选择极为考究,偏好质地坚硬、色泽均匀、易于雕刻的大理石、青石、花岗岩等。匠人们会根据石材的自然纹理和色彩,巧妙设计图案,使作品与石材特性相得益彰。石雕工艺需要匠人具备高超的技艺和非凡的耐心。从粗雕定型到细琢精修,每一道工序都要求精准无误。匠人利用锤、凿、铲等工具,在坚硬的石头上勾勒线条、塑造形象,无论是人物的神态表情,还是动植物的生动形态,都能在匠人的手中活灵活现。

香山帮石雕风格兼容并蓄,既有北方的雄浑大气,也不乏南方的细腻婉约。从庄严的龙凤、狮子镇宅,到灵动的莲花、蝙蝠寓意吉祥,再到历史故事、民间传说的场景再现,无不体现出匠人的巧思与艺术创造力。

石雕在香山帮建筑中不仅仅是装饰,更是结构的一部分,如柱础、栏杆、牌坊、石狮等,强化了建筑的稳固性,丰富了建筑的艺术表现力。与建筑主体相辅相成,共同讲述着建筑背后的故事。相较于木雕,石雕更能抵御风雨侵蚀,历经百年乃至千年仍能保持原貌,成为跨越时空的文化传承者。它们见证了历史的变迁,承载着时代的记忆,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实物见证。

石雕工艺不仅展现了“香山帮”匠人的高超技艺,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每一尊石像、每一块石碑都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从宗教信仰、哲学思想到民俗风情,石雕如同一部无声的历史书,讲述着古人的智慧与情感。香山帮的石雕工艺不仅代表了传统手工艺的巅峰,更是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体现。它以沉默而坚定的姿态,记录着历史的脉络,传递着艺术的永恒,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和无尽的美学享受。

3、园林建筑技艺:香山帮营造的诗意栖居

园林建筑技艺,作为“香山帮”传统工艺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体现了中国古代园林艺术的精髓,更是中国传统文化与自然哲学的完美融合。香山帮在园林营造上独树一帜,通过对自然的深刻理解和艺术的精妙运用,创造出了无数令人向往的园林佳作,展现了“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园林建造最高境界。

香山帮园林建筑技艺遵循“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强调园林设计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生。在选址、布局、造景等方面,均力求保留原有地形地貌,巧妙利用山水之势,使园林仿佛自然生长于环境中。借景与造景是香山帮园林的一大特色,通过巧妙的视角安排,将远处的山水或附近的景物引入园内,拓宽视觉空间,增添无限遐想。同时,通过叠山理水、植树造林、布置亭台楼阁等手段,创造丰富多变的景观,实现“一步一景,步移景异”的效果。园林不仅是物质空间的营造,更是意境与情感的寄托。香山帮园林追求诗情画意,通过命名、题咏、石刻等形式,赋予园林以文化内涵,营造出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意境,引导游人感悟人生哲理,体验超然物外的心灵之旅。

在建造技艺上,香山帮园林融合了木、石、瓦、竹等材料的精巧运用,精致的木构亭廊、如生的石雕假山、曲折幽静的竹径小桥,每一处细节都透露出匠人的匠心独运,展现了高超的工艺水平和审美情趣。香山帮园林在追求美学的同时,亦兼顾实用功能,如书房、茶室、琴棋书画之所等,满足了古代文人雅士读书、聚会、休闲的多重需求,实现了功能与审美的和谐统一。

香山帮园林建筑技艺蕴含了儒家的中庸之道、道家的自然观、禅宗的空灵意境,以及诗书画艺术的融合,是中华民族智慧与美学追求的集大成者。这些园林不仅是历史的印记,更是活着的文化遗产,启迪着现代人对自然美、生活美、艺术美的不懈追求。香山帮的园林建筑技艺,以其独特的设计理念、精湛的工艺技巧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为中国乃至世界园林艺术贡献了宝贵的财富,是中华文明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第四章 “香山帮”面临的挑战与对策

在历史的长河中,“香山帮”以其卓越的建筑技艺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构筑了一段段不朽的传奇。然而,步入21世纪的今日,传统与现代的碰撞、文化的快速更迭、技术的飞速进步,给这一古老技艺的传承和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香山帮"工艺传承与发展之路既是对传统的致敬,也是对未来的探索。通过融合古老师徒制度与现代教育技术,不仅保留了技艺传授的温度,也借助标准化记录和数字化手段,有效应对了技艺失传的风险,确保了宝贵知识的延续。面对现代化的挑战,"香山帮"积极适应,依托政策的扶持和市场的引导,大胆创新,将传统工艺与新材料、新技术相融合,为古老技艺注入时代新生命,展现了传统与现代融合的无限可能。

国际视野下的"香山帮"更显生机勃勃,通过跨文化的深度交流和参与全球遗产保护项目,不仅提升了自身技艺的国际影响力,还促进了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不仅是中华文化的传播者,也成为全球建筑艺术对话的重要参与者,其独特技艺成为连接古今、沟通中外的桥梁。

展望未来,”香山帮"工艺的持续繁荣寄望于对传统的深刻理解和尊重,以及对创新的开放态度之间的巧妙平衡。在全球化背景下,"香山帮"将坚守技艺之根,勇于探索与创新,以更加开放包容的姿态,为世界建筑艺术贡献独树一帜的"中国方案",在世界文化的舞台上绽放更加璀璨的光芒。

1、传统工艺失传的风险

在“香山帮”这一历史悠久的建筑技艺流派中,传统工艺的失传风险尤为凸显,直接关系到中国古典建筑文化的连续性与民族身份的维系。随着经验丰富的老工匠逐渐退休,若缺乏有效的师徒传承机制,如“香山帮”内精妙的雕刻、彩绘技艺等,可能随着老一辈的离世而逐渐消逝。现代生活的快节奏与多元化职业选择,使得年轻一代可能对耗时长、回报周期长的传统工艺兴趣有限,转而投向收入更为可观的现代行业。

“香山帮”所代表的建筑作品,以其手工精细著称,但在大规模工业化生产面前,成本高、周期长的特点使其在价格竞争中处于劣势,市场需求缩减,手工艺人的经济来源受到影响,进而可能导致技艺传承意愿的降低。此外,现代建筑技术如预制构件的广泛使用,进一步压缩了传统手工技艺的应用空间。

在全球化的影响下,西方建筑风格的流行与现代居住理念的普及,使得一部分人群对“香山帮”这样富含深厚传统文化底蕴的建筑工艺价值认识不足,减弱了其社会认同与市场需求。同时,当前教育体系中对传统技艺的忽视,使得“香山帮”技艺等传统文化知识难以在正规教育中得到系统传授,传承渠道受限。

知识产权保护的不健全,使得“香山帮”等传统工艺易于被抄袭而无有效保护,原创者的权益受损,进一步打击了匠人的创作热情。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规的不完善,亦难以形成有效屏障,阻挡技艺的逐渐流失。

自然环境的恶化与资源的减少,尤其是对特定木材等原材料的依赖,加剧了“香山帮”传统工艺持续实践的难度,原材料的稀缺成为又一道难关。

2、传统技艺的师徒传承机制:香山帮技艺的生命线

在社会迅速变迁和教育体系现代化的背景下,年轻一代兴趣的多样化与价值观的变化导致传统师徒制度面临吸引力减弱的困境。激发青年群体对传统技艺的兴趣,促使他们投身于这项技艺的学习,成为亟待解决的难题。

师徒传承模式的革新是香山帮传统建筑营造技艺传承的重要举措。通过与职业教育机构合作,开设专门课程,结合现代教育体系,培养新一代的传承人,使得传统技艺的学习更加系统化和专业化。同时,还尝试嵌入现代管理模式,建立更为科学的评估体系,提高学习效率和技艺水平,为传统技艺的传承提供新的激励机制。

另外,利用数字媒体技术记录和分享传统技艺,不仅能够为传统技艺的保护留下宝贵的资料,也能够通过网络等平台,让更多人了解和学习香山帮的建筑技艺,扩大其影响力。政府与非政府组织的保护举措也为师徒传承机制的维系注入了外部动力。通过设立专项保护项目、资金补助、技艺比赛等举措,不仅强化了对传统技艺的保护力度,还提升了其社会认知度与经济效益,为古老技艺在现代的存续与繁荣开辟了新径。

"香山帮",这一传统建筑技艺的传承体系中,师徒制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是技艺得以绵延不绝的生命线,承载着技术、经验和文化的代际传递。这一机制根植于深厚的中国文化土壤,融合了家族传承与非血缘师徒关系,构成了一个复杂而有效的知识传播网络。

正式的师徒关系通常始于一场入门仪式,徒弟需向师傅行拜师礼,表达尊敬与承诺,师傅则通过赠予工具或书籍等方式,象征性地接纳徒弟入门,确立师徒关系。技艺传授主要通过师傅的口述、示范和徒弟的观察、模仿来进行。师傅不仅传授具体操作方法,更重要的是教会徒弟如何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培养“手感”和“眼力”。与短期培训不同,师徒制强调长时间的学习与实践,徒弟往往跟随师傅多年,从打杂做起,逐步参与到复杂工艺的学习与制作中,直至全面掌握技艺精髓。

在技艺传授的同时,师傅还会教授徒弟职业道德、行业规矩以及做人处事的原则,强调“德艺双修”,确保徒弟不仅技艺高超,且具有良好的职业操守。这种深厚的文化传统和教育形式,不仅保证了香山帮技艺的传承,也促进了文化和道德价值的传递。

作为香山帮传统建筑营造技艺的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陆耀祖在传承传统技艺的同时,也注重现代教育的结合。他主持的“苏州古典园林建筑名师工作室”为传统建筑技艺的传承提供了新的平台,通过系统的培训,培养了一大批古建筑技术工人。这种结合传统与现代的教育方式,不仅有助于技艺的保存和传播,也适应了现代社会的需求。

香山帮的师徒制不仅是技艺传授的过程,也是职业道德和个人品德培养的过程。通过师傅的言传身教,徒弟学习到的不仅是手艺,还有对工艺的尊重。这种教育机制对于香山帮乃至中国传统手工艺领域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3、现代化转型中的机遇与尝试

在现代化转型的浪潮中,“香山帮”传统技艺的师徒传承机制,作为文化基因的承继与精神灯塔,超越了单纯的技术传授,成为文化认同和匠人精神代代相传的纽带。面对瞬息万变的现代社会,维持师徒制的生命力,需在坚守传统精粹的同时,勇于拥抱变革,积极探索与外部环境的协同创新路径,以确保这份古老智慧能在新时代焕发生机,持续繁盛。

与高等教育及职业教育机构合作,设立特色课程,将传统技艺融入现代教学体系,为年轻人提供正规学习渠道。同时,引入现代设计理念,拓宽技艺的应用领域。例如,苏州市政府推动的“香山帮”技艺保护传承工作,包括与高校的合作,增加“香山帮”技艺、苏州园林相关专业方向,强化专项课程、学科,落实实习和实践活动等培养措施。

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如三维扫描、虚拟现实等,对技艺过程进行数字化记录与模拟,便于技艺资料的保存与传播。这不仅吸引更多年轻人的兴趣,也为传统技艺学习提供新途径。张喜平正牵头推进香山帮技艺大师口述记录,希望借助数字化手段,把技艺保留下来、再传下去。

结合市场需求,开发传统工艺与现代审美相结合的产品,提升传统技艺的市场价值,增加传承者的经济收益,形成良性循环。苏州市政府鼓励举办“香山帮”技艺相关技能竞赛,以赛促学,同时支持古建企业采用校企合作、订单制培训等方式与高校、高职院校对接,开展员工专项能力提升活动。

积极参与国际文化展览与技艺交流项目,展示“香山帮”技艺的独特魅力,吸引国际关注与合作,为技艺传承开拓更广阔的空间和资源。苏州还积极围绕“香山帮”技艺开展国际文化交流周、云上交流会、文化“云课堂”等各类海外文化交流活动。

通过这些工作,“香山帮”不仅能在现代化转型中找到生存的土壤,更能借此机遇将其独特的工匠精神与艺术创新推向世界舞台,为全球建筑艺术的多元发展贡献独特的东方智慧。

4、“香山帮”工艺的演变与创新

在现代化转型的浪潮中,“香山帮”传统建筑技艺的师徒传承机制保持了核心技艺的纯粹性,还在变革与创新中不断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与审美。

通过将西方建筑美学与中式园林相结合,创造出具现代感且不失传统韵味的建筑作品。现代材料科学的进步为传统技艺注入新活力,如将耐候钢、玻璃幕墙等现代材料与传统木石结构相融合,实现传统与现代的完美结合。在装饰艺术方面,尝试将国际艺术风格与传统元素结合,使作品更具时代感,吸引了更多国际目光。参与国际古迹修复、文化交流项目,输出中国传统技艺,同时学习其他国家的技艺,促进了技艺的相互融合与提升。与国外高校和研究机构的合作,培养了具有国际视野的年轻工匠。

利用3D打印技术、BIM等软件,实现了建筑设计与施工的数字化管理,提高了项目的协同效率和准确性。新型材料如自愈合材料、太阳能光伏建材等使用,提高了建筑的功能性、可持续性及美观性。智能控制系统、高强度轻质材料等技术的应用,提升了建筑的居住体验与安全性。

积极响应绿色建筑的号召,探索传统工艺与环境保护的和谐共生之道。材料选择与循环利用、节能减排技术的融入、生态园林与水管理的实践等方面,为古典建筑艺术的绿色转型做出了努力。

作为中国传统建筑技艺的代表,“香山帮”的技艺保护对于维护技艺本身和中华文化的连续性至关重要。保护“香山帮”还需采取多方位策略。制定和完善相关法规,确立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法律地位;设立专项基金,为传承人提供支持;创新师徒制度,结合现代教育体系,培养青少年对传统技艺的兴趣;利用信息技术建立数字化档案库,开发在线平台增加公众了解;积极参与国际项目,提升国际知名度,促进文化国际传播。同时,针对“香山帮”依赖特定自然资源的问题,推动生态环境修复,保障原材料的可持续性,并鼓励研发环保替代品。此外,为相关企业和个人提供税收减免等优惠政策,结合文化旅游,开发主题体验游,增加经济收益。苏州香山古建在人才培养上做出了显著努力,制定了详细的人才培养计划和津贴标准,建立了传承体系和培训基地,通过实践项目如“桃园”和“紫芝园”的建设,培养了一批新一代的“香山帮”传承人。这些措施为“香山帮”技艺的传承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综合施策下,“香山帮”不仅能有效保护,还能在现代社会中继续传承,为世界文化多样性的保护展现中国智慧。

5、当代“香山帮”作品案例分析:传统技艺与现代设计的完美融合

当代,“香山帮”不仅致力于传统技艺的保护与传承,更积极地将其融入现代建筑与园林设计中,创造了一系列富有时代特色的经典作品,展示了传统与现代的和谐共生。

1979年,为继承和发展香山帮古典建筑传统工艺,江苏省吴县的多处乡村建筑站55名技术过硬的泥木工组建施工队,成立了吴县古代建筑工艺公司。其后,千余香山匠人聚集麾下。多年来,这支香山匠人队伍,参与修缮了多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中包括了西藏布达拉宫、罗布林卡、南京朝天宫等。2021年,苏州香山古建承接了悬桥巷25号(钱伯故居)修缮项目,重现了这一百年老宅的昔日风貌。在修缮过程中,孙小青带领匠人对钱宅局部落架,在修缮过程中亲授非遗技艺,根据历史形制复原了宅院格局。与贝聿铭大师合作,承担的苏州博物馆新馆景观绿化工程。他们还走出国门,作品留在了异国,参与了美国凤凰城、澳大利亚牌楼、新加坡唐城等项目施工工作。

昆曲作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其博物馆新馆由“香山帮”工匠精心打造,展现昆曲艺术的历史与魅力。建筑外观采用了经典的苏式园林风格,白墙黛瓦,而内部空间布局则融入现代展示技术,如多媒体互动展项,以及光影与声音设计,让人身临其境感受昆曲艺术。木雕与石雕装饰,每一处细节都展现了“香山帮”对昆曲文化的深刻理解与尊重。

“香山帮”在当代既是传统技艺的守护者,又是创新之路上的先行者。他们将传统智慧与现代设计理念、科技环保理念相结合,创造出了融合传统与未来的建筑作品,为世界建筑艺术注入了独特的“中国智慧”。

第五章 结论

在对“香山帮”这一称谓的起源及其历史演进的考察中,揭示了其深厚的文化根基与地域特色。“香山帮”名称的由来不仅与地理区域紧密相关,更蕴含了该技艺流派在明清以来对江南地区建筑风格形成的深远影响。从古至今,“香山帮”经历了多次工艺变革的关键节点,包括明清时期的技艺成熟、近代以来与西方建筑技术的初步融合,以及当代在新材料、新技术驱动下的创新转型。每个阶段都是技艺传承与创新的生动体现,展现了其在时代变迁中的韧性与活力。

在深度挖掘“香山帮”技艺的同时,也意识到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如对某些历史文献的获取有限,导致对某些时期变革细节的描述可能不够详尽;同时,对当代技术融合的案例分析相对较少,尤其是在国际影响与合作方面的探讨尚显不足。

对“香山帮”的研究是一个持续且开放的课题,它不仅关乎技艺的保护与传承,更是关于文化自信、创新发展与国际交流的深刻体现。未来的研究可以考虑进一步搜集和整理历史档案,尤其是未公开或散落民间的资料,填补历史空白,丰富“香山帮”技艺的完整历史叙事。进行更多实地调研,选取典型项目进行深入剖析,包括技术革新、市场接受度、社会影响等方面的实证研究。结合建筑学、文化遗产学、经济学、社会学等多学科视角,进行跨学科综合研究,探讨“香山帮”技艺在现代社会中的多重价值与作用。加强对“香山帮”技艺国际传播与影响的研究,比较分析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接受与融合情况,促进全球范围内对中华传统建筑技艺的理解与尊重。更加注重实践与理论的结合,力求在保护与发展中找到更宽广的路径,为世界文化多样性和人类文明进步作出贡献。


赵罡:中国工艺美术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兼秘书长,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手工艺术学院院长。


责任编辑:张书鹏

文章来源:传统工艺青年论坛

上述文字和图片来源于网络,作者对该文字和图片权属若有争议,请联系我会

你知道你的Internet Explorer是过时了吗?

为了得到我们网站最好的体验效果,我们建议您升级到最新版本的Internet Explorer或选择另一个web浏览器.一个列表最流行的web浏览器在下面可以找到.